因为王敦的老巢在武昌,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早在起兵之前,王敦就派人与镇守襄阳的甘卓联系。甘卓也答应与王敦一道,跟随他去“清君侧”。而在武昌南面的湘州,虽然荒破,王敦也预先将湘州的船只征调一半到武昌,但还是对司马承不放心,就派人说服他,让他跟着自己一块去造反。
司马承对王敦的使者说:“我已经是半死的人了,哪还有此心。此地荒僻,老百姓又少,势力不行,又没有援兵,拿什么去支援将军。就是死也死得忠义,哪有什么别的要求!”坚决拒绝了王敦。
王敦见司马承态度坚决,恨得牙根痒痒,但是没有办法,只得派自己的表弟,南蛮校尉魏义率两万精兵进攻长沙,牵制司马承。岭南的陶侃虽然有实力,但是因为离建康较远,鞭长莫及,王敦也没挂在心上。
一切准备就绪,王敦遂起兵东下,沈充也在吴兴响应王敦。王敦任沈充为大都督,督护东吴诸军事。王敦的哥哥,王含听说王敦起兵,就逃出建康,投奔王敦。
元帝司马睿得到王敦叛乱的奏疏大怒,立刻下诏:“王敦仗着宠幸,放肆狂妄,意在幽禁朕躬。是可忍,孰不可忍!今亲率六军以诛大逆!”于是征召戴渊、刘隗率兵入卫建康。封周处之孙、周札侄儿周筵为冠军将军,都督会稽、吴兴、义兴、晋陵、东阳军事,率水军3000人去讨伐沈充。
这时候,先前依附王敦的甘卓看到东晋王朝的势力依然强大,又有些犹豫了。当年陈敏之乱时,甘卓与陈敏曾是儿女亲家,可是在顾荣等人的劝说下,背叛陈敏,使亲家被杀。王敦出兵前,曾经派人和甘卓联络,甘卓本来答应得好好的。
可是等王敦发布了讨伐刘隗的文书,甘卓却派参军孙双,劝说王敦不要东下。
王敦听说甘卓要往后出溜,大怒,但是又没有办法,只好对孙双说:“此行只是除掉奸臣刘隗,并不会对陛下不利。你赶紧回去跟甘卓说,等事成之后,保他做三公!”
孙双快马回到襄阳,转达了王敦的意思,甘卓思来想去,还是举棋不定。有人向甘卓献计:“不如先同意王敦,等王敦起兵到建康的时候,再起兵讨伐他。”
甘卓摇摇头:“过去在陈敏之乱的时候,我就是先追随,再相图,人们就说我反复无常。如果再这样,谁还相信我啊!”
孙双劝他说:“司马承是元帝的叔叔,不如去问问他,怎样才对。再说,也好探探湘州的底细,看他怎样做?”
于是,甘卓马上派人去司马承那里探探情况。
司马承看到甘卓犹豫不决,觉得这是个机会,立刻派主簿邓骞前来游说甘卓。邓骞见到甘卓,对他说:
“刘隗虽然失去人心,但他还不是祸害天下的罪魁祸首。王敦因为一点私人恩怨,就欲向京师举兵,这不是叛乱是什么?现在正是忠义之士尽忠报国的时候,你身为封疆大吏,如果讨伐叛逆,就可以立下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功业。”
甘卓听后大笑:“刘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我的能力是达不到的。火烧眉毛顾眼前,还是想想现在怎么办吧?”
甘卓的参军李梁向甘卓献策:“不如暂时按兵不动,如果王敦成功了,肯定会委以重任。如果朝廷胜利了,必定会让您代替王敦的位置。”还举出东汉初年,窦融保河西的例子。
邓骞立刻反驳:“东汉光武帝刘秀创业之初,隗嚣、窦融割据一方,尚可以从容观望,但是今非昔比,如果王敦取胜,回到武昌,增加石城的守军,断绝来自荆州和湘州的粮草,怎么办?如果朝廷取胜,也会追究跟随王敦的责任。按兵不动不是办法!
“王敦虽然气势汹汹,但以一隅而对抗全国,未必能取胜。况且,身为人臣,国家有难,坐视不救,难道会安心吗?”
邓骞看到甘卓还是满腹狐疑,继续劝说:“你现在既不发兵义举,又不接受王敦的指挥,大祸肯定到来。这一点,就连傻瓜也看得出来。如今王敦身边的兵力不过一万多人,留守武昌的不会超过五千,而你的军队是他的一倍。
“况且你是举义讨伐大逆,拿下武昌,易如反掌。武昌一拿下,利用他的粮草武器,荆州江州都会平定,再像当年吕蒙攻下关羽的江陵那样,安抚王敦部下家属,必然会使王敦的部队土崩瓦解。”
就在此时,王敦为了近一步拉拢甘卓,使他下定决心跟随自己,便派遣自己的参军乐道融前往襄阳。如果乐道融和王敦一个心眼,及时通报情况,王敦也不为所误。但是这个乐道融却有忠义之心,虽为王敦幕僚,却和王敦不是一个思想。
当乐道融到了襄阳以后,不但不为王敦说话,反而把王敦起兵的借口一一批驳。他直接说:“王敦起兵,哪是什么清君侧,更不是对着刘隗,实际上就是对着皇上司马睿和东晋王朝。
“作乱就是成功,也被天下人耻骂,要是失败,那就更不得了,皇上岂会饶了我们,必然整个宗族都受到牵连。狗不嫌家贫,孩不嫌娘丑,是到了忠臣名将出世保国卫家的时候了。如果此时再不觉悟,怕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在乐道融和邓骞两人的劝说下,甘卓不再犹豫,转疑为喜,说道:“君言正合我意,我志已决。”于是,甘卓公开发布讨伐王敦的文告,列数王敦的罪状,指令巴东监军柳纯、南平郡太守夏侯承、宜都郡太守谭该等十余地方官吏,联名声讨王敦,并亲率本部人马东下讨伐王敦。
甘卓另派参军司马赞、孙双一起携带奏章,前往建康报告,又派遣罗英到广州约请广州刺史陶侃,同时进军。
广州刺史陶侃接到甘卓的书信后,立即命令参军高宝领军北上,并一路大造声势。
司马承对王敦的使者说:“我已经是半死的人了,哪还有此心。此地荒僻,老百姓又少,势力不行,又没有援兵,拿什么去支援将军。就是死也死得忠义,哪有什么别的要求!”坚决拒绝了王敦。
王敦见司马承态度坚决,恨得牙根痒痒,但是没有办法,只得派自己的表弟,南蛮校尉魏义率两万精兵进攻长沙,牵制司马承。岭南的陶侃虽然有实力,但是因为离建康较远,鞭长莫及,王敦也没挂在心上。
一切准备就绪,王敦遂起兵东下,沈充也在吴兴响应王敦。王敦任沈充为大都督,督护东吴诸军事。王敦的哥哥,王含听说王敦起兵,就逃出建康,投奔王敦。
元帝司马睿得到王敦叛乱的奏疏大怒,立刻下诏:“王敦仗着宠幸,放肆狂妄,意在幽禁朕躬。是可忍,孰不可忍!今亲率六军以诛大逆!”于是征召戴渊、刘隗率兵入卫建康。封周处之孙、周札侄儿周筵为冠军将军,都督会稽、吴兴、义兴、晋陵、东阳军事,率水军3000人去讨伐沈充。
这时候,先前依附王敦的甘卓看到东晋王朝的势力依然强大,又有些犹豫了。当年陈敏之乱时,甘卓与陈敏曾是儿女亲家,可是在顾荣等人的劝说下,背叛陈敏,使亲家被杀。王敦出兵前,曾经派人和甘卓联络,甘卓本来答应得好好的。
可是等王敦发布了讨伐刘隗的文书,甘卓却派参军孙双,劝说王敦不要东下。
王敦听说甘卓要往后出溜,大怒,但是又没有办法,只好对孙双说:“此行只是除掉奸臣刘隗,并不会对陛下不利。你赶紧回去跟甘卓说,等事成之后,保他做三公!”
孙双快马回到襄阳,转达了王敦的意思,甘卓思来想去,还是举棋不定。有人向甘卓献计:“不如先同意王敦,等王敦起兵到建康的时候,再起兵讨伐他。”
甘卓摇摇头:“过去在陈敏之乱的时候,我就是先追随,再相图,人们就说我反复无常。如果再这样,谁还相信我啊!”
孙双劝他说:“司马承是元帝的叔叔,不如去问问他,怎样才对。再说,也好探探湘州的底细,看他怎样做?”
于是,甘卓马上派人去司马承那里探探情况。
司马承看到甘卓犹豫不决,觉得这是个机会,立刻派主簿邓骞前来游说甘卓。邓骞见到甘卓,对他说:
“刘隗虽然失去人心,但他还不是祸害天下的罪魁祸首。王敦因为一点私人恩怨,就欲向京师举兵,这不是叛乱是什么?现在正是忠义之士尽忠报国的时候,你身为封疆大吏,如果讨伐叛逆,就可以立下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功业。”
甘卓听后大笑:“刘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我的能力是达不到的。火烧眉毛顾眼前,还是想想现在怎么办吧?”
甘卓的参军李梁向甘卓献策:“不如暂时按兵不动,如果王敦成功了,肯定会委以重任。如果朝廷胜利了,必定会让您代替王敦的位置。”还举出东汉初年,窦融保河西的例子。
邓骞立刻反驳:“东汉光武帝刘秀创业之初,隗嚣、窦融割据一方,尚可以从容观望,但是今非昔比,如果王敦取胜,回到武昌,增加石城的守军,断绝来自荆州和湘州的粮草,怎么办?如果朝廷取胜,也会追究跟随王敦的责任。按兵不动不是办法!
“王敦虽然气势汹汹,但以一隅而对抗全国,未必能取胜。况且,身为人臣,国家有难,坐视不救,难道会安心吗?”
邓骞看到甘卓还是满腹狐疑,继续劝说:“你现在既不发兵义举,又不接受王敦的指挥,大祸肯定到来。这一点,就连傻瓜也看得出来。如今王敦身边的兵力不过一万多人,留守武昌的不会超过五千,而你的军队是他的一倍。
“况且你是举义讨伐大逆,拿下武昌,易如反掌。武昌一拿下,利用他的粮草武器,荆州江州都会平定,再像当年吕蒙攻下关羽的江陵那样,安抚王敦部下家属,必然会使王敦的部队土崩瓦解。”
就在此时,王敦为了近一步拉拢甘卓,使他下定决心跟随自己,便派遣自己的参军乐道融前往襄阳。如果乐道融和王敦一个心眼,及时通报情况,王敦也不为所误。但是这个乐道融却有忠义之心,虽为王敦幕僚,却和王敦不是一个思想。
当乐道融到了襄阳以后,不但不为王敦说话,反而把王敦起兵的借口一一批驳。他直接说:“王敦起兵,哪是什么清君侧,更不是对着刘隗,实际上就是对着皇上司马睿和东晋王朝。
“作乱就是成功,也被天下人耻骂,要是失败,那就更不得了,皇上岂会饶了我们,必然整个宗族都受到牵连。狗不嫌家贫,孩不嫌娘丑,是到了忠臣名将出世保国卫家的时候了。如果此时再不觉悟,怕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在乐道融和邓骞两人的劝说下,甘卓不再犹豫,转疑为喜,说道:“君言正合我意,我志已决。”于是,甘卓公开发布讨伐王敦的文告,列数王敦的罪状,指令巴东监军柳纯、南平郡太守夏侯承、宜都郡太守谭该等十余地方官吏,联名声讨王敦,并亲率本部人马东下讨伐王敦。
甘卓另派参军司马赞、孙双一起携带奏章,前往建康报告,又派遣罗英到广州约请广州刺史陶侃,同时进军。
广州刺史陶侃接到甘卓的书信后,立即命令参军高宝领军北上,并一路大造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