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偷营大败,丧师近万,消息传入东京城,朝廷内一片哗然。
    声讨西军诸将的声音不绝于耳。
    越王赵偲当即主持政事堂会商。
    “姚雄丧军辱国,当立即缉拿待勘,待得战事稍歇后一并惩处,”
    邓洵武当即建言,姚雄这个大好的背锅侠当然跑不了,没有他谁能承担罪责,
    “此番西军大帅种朴也须夺职待勘,日后再行惩处,”
    邓洵武这个建言算是中规中矩吧,当事人负主责,主帅连带受罚,这是一贯的官场体例,没毛病。
    只是他此时忘了,当时监军传回来的消息是种朴反对出战的,实在说种朴受罚太冤枉了,因为种朴奉行的是以守为主,牵制金军攻城足以,所以惩戒种朴实在不服众。
    邓洵武脸皮极厚,全当忘记了这事,张商英却是没那么厚颜,
    ‘此事惩处种朴,西军上下怕是不能信服,恐影响军心士气啊,’
    “大军败绩,主帅担责,此乃官场常例,如果不惩处种朴,岂不是纵容这些兵将不成,只怕日后败绩寻常,诸将不以为意,此京城危难之时,军法宜严不宜宽,”
    余深建言道。
    余深和邓洵武的建言被越王赵偲采纳,他不认为出战是个大问题,战败那是这些军将和军卒不争气,一个夜袭也能被击杀如此,只能说这些军卒是酒囊饭袋之辈。
    种朴被夺职,那只能让刘延庆主持大军了,实在西军军将虽众,名将却是凋零,没有太多合适的人选了。
    于是政事堂谕令下,锁拿姚雄勘问,种朴夺职,贬官三级,泸州刺史刘延庆升任统军大帅,节制西军六万余。
    此番大败处置完毕。
    赵偲和政事堂诸公此时算是明白了,哪怕是西军也远远不是金军的对手,种朴以守为主的筹划是对的。
    如今宋军只能窥伺一旁,牵制金军大队无法全力攻城就是了。
    政事堂和赵偲以为此番算是惩治完毕,只是防守东京城就是了,只要西军牵制,东京可保无虞。
    却是没想到此番西军大败和朝廷的惩处引起了轩然大波。
    大宋朝廷就是一个大筛子,西军战败的因由早早就传播出去了。
    大宋坊间很多人听闻了战败的结果,种朴主张以守为主,朝廷逼迫西军出战夜袭,结果被金军反杀数千人,西军大营几乎倾覆。
    京城内很多百姓听闻后愤怒非常,纷纷汇集到宣德门前面鼓噪不休。
    这一年来赵佶的乱政,终于让东京百姓忍无可忍了。
    收复燕云的结果却是金军大举南下,以往所谓光辉的政绩被揭穿了丑陋的嘴脸,宋军接连败绩凸显了宋庭的极其无能,却是牵连了无数的百姓,北方数千里国土沦丧,就连升平百多年的东京城也岌岌可危。
    值此国难时刻赵佶却是抛却了京城南逃,本来这些种种让百姓对赵佶以及他的宠臣蔡京、童贯之流忍无可忍,此番西军被强令出军大败成了一个导火索,东京百姓愤怒沸腾起来。
    本来数百人的太学生队伍人单势孤,却是一下收到了数万百姓的声援,声势极为浩大。
    将皇城南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以太学生余诸为首提出了他们的要求,立即惩处逃离京城的左相蔡京和广阳郡王童贯,两人当收取一切封赏和官职,以国贼论处。
    同时恢复种朴的西军统帅的官职,夺职刘延庆。
    最后,当今皇帝陛下必须下罪己诏,向臣民告罪。
    这日形势失控的时候,守护皇城的禁军和一些内侍还想立即弹压,结果数万百姓鼓噪开来,打死打伤数十禁军和内侍,差点占据了宣德门,宣德门被迫关闭,局面差点形成了国民暴动。
    这般混乱不堪的局面震动了整个朝廷和政事堂,越王赵偲差点魂飞魄散,不说如果真的形成了国民暴动,东京内乱造成失陷金军,他怎么向皇室交待,赵宋百多年的基业不能葬送在他的手中吧。
    这时候赵偲立即派出了余深统领礼部官员和这些太学生谈判。
    他们清楚这些条款那些细民是无能提出的,肯定是这些太学生接着细民暴动之势提出的,此番乱事只要安抚了这些太学生就能平息下来。
    余深带人和余诸为首的太学生商谈,他摆出了礼贤下士的范儿,好生安抚众人,一时间倒是让局面平息一些,有了缓和平息的迹象,但是数万细民还是留守在宣德门左近盘桓不去。
    余深去安抚平息事态,大宋政事堂和赵偲还另有要事相商呢。
    西军大败意味着速战速决解围东京城不可能了。
    但还要想方设法的解除东京的围困,虽然金军还没有大举攻城,但是日防夜防下万一有个疏漏闪失,东京城被攻陷后果不堪设想,依照金军一路入寇的禽兽行径怕是东京城没有多少人可以善终的,尤其是勋贵官宦人家的财富和女眷更是跑不了。
    所以赵偲等人还得筹谋如何破局,如何让金军北返。
    打是打不过了,最强的西军一败涂地还能指望各地乌合之众的勤王军不成,不说叫嚷的很凶,来到城下的很少,就是来到汴京城下也不能击败金军就是了。
    打不过怎么办,还是老办法,赎买吧,想当年对辽贼、西贼的岁币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此番邓洵武提出了一个赐币给金军,双方订立合约,促其北返。
    众人都是清楚,什么赐币,就是一个遮羞布而已,说白了就是岁币,岁岁纳贡向北称臣,换取对方不南征,勉力保持一个平和的局面。
    介于有西夏和辽国岁币的先例,这些大宋诸公们对此毫无压力,没感觉太丢脸,自赵偲、何执中以下都是赞同岁币换和平,反正他们也不是始作俑者,没什么感到丢人的。
    只是要想和议,必须向金军派出使臣商议一番才是。
    何执中命礼部郎中李邦彦,鸿胪寺卿耿南仲出使金军大营。
    这两人官职不高,当然不能决定两国和议之事,只是先行有个接触,商议一下大致的条款,然后派出重臣商议此事。
    赵偲和何执中等人还想保持一个低调,此番和议想来必然是一个大宋赔款的和议,甚或割地也有可能,因此越是隐秘越好,如果过早曝光,只怕政事堂诸公名声越发不堪,虽然说现在好声名已经不济,谁让他们也是追随赵佶的臣子呢。

章节目录

宋末崛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隆中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隆中怼并收藏宋末崛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