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赵惠文王之后,赵奢已病逝,蔺相如、廉颇也都告假,赵国朝中像空了一半儿。平原君为相,人虽可靠但缺乏主见,谦恭有礼、果断不足,带着一批郭开式的人物,只会粉饰太平,却经不起一丝风浪,与赵威后最默契的配合,就是对着面长吁短叹。
乐乘的“策”倒是不少,向他垂询,他能一根一根地在威后案上摆出一大堆。可怜威后虽然贤明,但毕竟新掌握政权,一时里怎能从中挑出“最适用”的良策?
“阏与之战”虽然受挫,但秦昭王深信并非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失误,所以仍然坚持执行,了解到赵国目前朝内乏人,国内空虚,便趁机发二十万大军攻赵。
大敌当前,谁去抵挡?此时唯有乐乘,他倒不推辞,可以守国土,但以赵国目前的状况,却无力退敌,所以必须求得外援。
求谁呢?楚、燕远水不解近渴;韩国自顾不暇;魏王态度暧昧极不可靠,只有齐国。
齐自襄王复国后,在田单、王孙贾等人的辅佐下,吊孤恤民、励精图治,很快就又成为东方大国,可惜齐襄王死后,子建继位,就疏远老臣,只听舅舅后胜的,甚至诬陷田单造反。
这位后胜比齐王建大不了几岁,虽然他父亲因女儿与齐襄王是在“难”中自由恋爱而断绝“父女关系”,但他母亲死后,齐王后还是把弟弟后胜接到宫中亲自抚养。襄王法章与王后是患难之交,爱屋及乌,对后胜也倍加宠爱,一切待遇与王子相同。后胜与太子建甥舅二人同吃同住、形影不离,建立了深厚感情。后胜大几岁,鬼点子多,带着外甥终日淘气,玩的花样层出不穷,齐襄王只是一笑,反夸小舅子聪明,日后必定有出息,从不约束。后胜长大,不宜再居宫中,年纪轻轻便封为万户侯,盖大府第,赐钱无数,后胜有财有势,聚集了一群浪荡子弟每天吃喝玩乐任意胡为,太子建在宫中寂寞难耐,便经常去给舅舅“请安”,玩的都忘了回家,可惜齐王后聪明一世,却把弟弟、儿子宠惯坏了!
如今太子建继位称王,天下自然要与舅舅共享,齐王后死后,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问舅舅,对后胜是言听计从,可惜后胜是个大草包,净出馊主意。
姑姑求援,齐王建当然又来问舅舅,后胜急忙拦阻:“不可轻举妄动!当今秦国最强,动辄讨伐,各国避之不及,纷纷曲意讨好,咱们若是出兵援赵,岂不是去到老虎鼻子上搔痒痒——自讨苦吃?”
“不出兵?姑姑不臭骂一顿才怪呢!那也不是个好惹的!”齐王建直瞪瞪地望着后胜,母亲在世时与姑姑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往来频繁,自己既饱享了姑姑的慈爱,也深知姑姑的威严,所以一提到姑姑,他就下意识地产生一种亲昵与畏惧相混合的感觉。
“姑姑?”后胜歪着嘴一笑:“这年头还论什么亲戚?国事为重,只要对齐国有好处,咱们还兴许帮着秦国打她呢!再说这是两国间的公事,她也不能以辈分逼人。”
但大将军田单与相国王孙贾都是复国有功的老臣,二人认为“三晋”是齐国的屏障,有限度的援赵还是有利于齐。这二位的意见不能不尊重,人家讲的有理,后胜也不敢公开反驳,眼珠儿一转,提出一个条件:“必须以长安君为质才能出兵。”
原来战国时的军事援助都是有代价的,要以政治承诺或土地、财物做报酬,一般是战后按劳付酬,为了保证誓言兑现,求援方必须派亲王子弟去做“人质”,这是国际惯例,田单、王孙贾当然不会反对,但考虑到长安君年龄太小,条件近于苛刻,恐怕赵威后不能同意。后胜却振振有词:“不抓住她的心头肉,打完仗耍赖,她是王姑,谁能奈何她?而且援赵必结怨于秦,只有让威后舍得以幼子为质,则其情之哀令人感慨,齐国发兵才有更充分的理由,能得到各国的同情。”谁说后胜只会吃喝玩乐?此说甚是有理,齐王建鼓掌支持:“对!咱们就是得大义灭亲,必以长安君为质!”
其实后胜心里确真希望老太婆舍不得小儿子,因而让齐不再发兵援赵。他之所以阻挠的真正原因是秦国不止一次送他金钱美女,并允诺与他结“万世之好”,黄金、美女已使他眼花缭乱,若能结交秦国这么强有力的靠山,哪怕齐国灭亡,自己也能保住后世无穷的富贵,他又怎能愿意同秦国较劲儿呢?
不能不承认,范雎的“远交近攻”已经发挥了作用。虽然现在后胜的权力还有限,但田单离开后,王孙贾也被迫离职,后胜当了相国,就放手实行“联秦”政策,不但不参与反秦的“合纵”活动,到战国后期,秦已次第消灭各国时,他仍宣布临淄对秦为“不设防城市”。应该承认,他的政策为齐确保了四十余年的“和平”,也得到秦更多的黄金和许诺,却也保证秦军最后一路风顺,未遭任何抵抗地开进临淄。就临淄未遭“屠城”之惨来说,“卖国政策”是对?是错?“英雄”的编导能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吗?
俘获齐王建后,秦王变脸,痛斥后胜“贪贿卖国”,为“博齐人一快”,烹后胜而灭其全族,库中所藏财富,连本带利仍还给了秦王。其实,这并非秦王“无情”背信弃义,翻脸不认人本是“历史的必然”,哪个卖国贼,曾有好下场?
赵威后毕竟是个女人,一个失去丈夫、年逾五十的老女人,小儿子每天都要在自己的怀中撒娇,甚至夜里还得含着**才肯入睡,的确是她精神上的唯一安慰,又怎舍得让他远到齐国去当“人质”?她不能不先怒气冲冲地责问这个从小抱大的侄儿,为什么如此不近人情:“友邦相援本为常理,不答应这个条件你就忍心看我做秦的俘虏吗?”
回答是冷冰冰的:“非不念旧情,然无长安君为质,人心不服。”
警报频传,秦军日益迫近,边防急切请求增援,文武大臣川流不息地进宫劝谏答应齐国。
威后不能不愤慨:“先王在日,文武济济,秦何敢轻易挑衅?如今尔辈执政,面对国难竟是束手无策,难道都是酒囊饭袋?除了装食物,再没别的用处吗?”
以平原君为首的文武大臣却认当“酒囊饭袋”,仍然喋喋不休地向威后进谏派长安君去为质,请她为拯救国家而舍弃幼子:“您和长安君不下地狱,谁又有资格?”
赵威后终于忍无可忍:“谁再向我提以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
再不要脸的人,任何一只“酒囊饭袋”,也不愿在朝堂大殿上当着众人被老太婆唾吐一脸口水,何况又是为你赵家江山?反正我们已尽了自己的心,何苦讨人烦?“忠臣”们全蔫了。
做为王室宗亲和相国的平原君却不能就此沉默,尽管他也拿不出任何退敌之计,不敢去挨赵威后的那口唾沫,仍然要想办法打开僵局。
排除赵国是否真的无力、将相们是否已经完全尽力这些因素,既然国家已走到必需“外援”才能摆脱困境的地步,面对现实,赵威后确是过于固执,因而堵住了齐国援救这条道路,使赵国陷入危机。为了挽救赵国,就必需让威后走出意气用事的盲区,忍痛割爱,请兵解危。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中,就留下了《触龙说赵太后》这篇千古“明文”。
当然,在这里我们是讲“故事”,就不能按原文逐字句地翻译,也不想深入研讨它的文学艺术价值。但了解一些触龙是怎样“动之以情”地进入赵太后的内心世界;再“晓之以理”,使她认识到,任何人都只有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个人长久利益,从而胜利地打了一场漂亮的心理战,也很有趣儿。
乐乘的“策”倒是不少,向他垂询,他能一根一根地在威后案上摆出一大堆。可怜威后虽然贤明,但毕竟新掌握政权,一时里怎能从中挑出“最适用”的良策?
“阏与之战”虽然受挫,但秦昭王深信并非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失误,所以仍然坚持执行,了解到赵国目前朝内乏人,国内空虚,便趁机发二十万大军攻赵。
大敌当前,谁去抵挡?此时唯有乐乘,他倒不推辞,可以守国土,但以赵国目前的状况,却无力退敌,所以必须求得外援。
求谁呢?楚、燕远水不解近渴;韩国自顾不暇;魏王态度暧昧极不可靠,只有齐国。
齐自襄王复国后,在田单、王孙贾等人的辅佐下,吊孤恤民、励精图治,很快就又成为东方大国,可惜齐襄王死后,子建继位,就疏远老臣,只听舅舅后胜的,甚至诬陷田单造反。
这位后胜比齐王建大不了几岁,虽然他父亲因女儿与齐襄王是在“难”中自由恋爱而断绝“父女关系”,但他母亲死后,齐王后还是把弟弟后胜接到宫中亲自抚养。襄王法章与王后是患难之交,爱屋及乌,对后胜也倍加宠爱,一切待遇与王子相同。后胜与太子建甥舅二人同吃同住、形影不离,建立了深厚感情。后胜大几岁,鬼点子多,带着外甥终日淘气,玩的花样层出不穷,齐襄王只是一笑,反夸小舅子聪明,日后必定有出息,从不约束。后胜长大,不宜再居宫中,年纪轻轻便封为万户侯,盖大府第,赐钱无数,后胜有财有势,聚集了一群浪荡子弟每天吃喝玩乐任意胡为,太子建在宫中寂寞难耐,便经常去给舅舅“请安”,玩的都忘了回家,可惜齐王后聪明一世,却把弟弟、儿子宠惯坏了!
如今太子建继位称王,天下自然要与舅舅共享,齐王后死后,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问舅舅,对后胜是言听计从,可惜后胜是个大草包,净出馊主意。
姑姑求援,齐王建当然又来问舅舅,后胜急忙拦阻:“不可轻举妄动!当今秦国最强,动辄讨伐,各国避之不及,纷纷曲意讨好,咱们若是出兵援赵,岂不是去到老虎鼻子上搔痒痒——自讨苦吃?”
“不出兵?姑姑不臭骂一顿才怪呢!那也不是个好惹的!”齐王建直瞪瞪地望着后胜,母亲在世时与姑姑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往来频繁,自己既饱享了姑姑的慈爱,也深知姑姑的威严,所以一提到姑姑,他就下意识地产生一种亲昵与畏惧相混合的感觉。
“姑姑?”后胜歪着嘴一笑:“这年头还论什么亲戚?国事为重,只要对齐国有好处,咱们还兴许帮着秦国打她呢!再说这是两国间的公事,她也不能以辈分逼人。”
但大将军田单与相国王孙贾都是复国有功的老臣,二人认为“三晋”是齐国的屏障,有限度的援赵还是有利于齐。这二位的意见不能不尊重,人家讲的有理,后胜也不敢公开反驳,眼珠儿一转,提出一个条件:“必须以长安君为质才能出兵。”
原来战国时的军事援助都是有代价的,要以政治承诺或土地、财物做报酬,一般是战后按劳付酬,为了保证誓言兑现,求援方必须派亲王子弟去做“人质”,这是国际惯例,田单、王孙贾当然不会反对,但考虑到长安君年龄太小,条件近于苛刻,恐怕赵威后不能同意。后胜却振振有词:“不抓住她的心头肉,打完仗耍赖,她是王姑,谁能奈何她?而且援赵必结怨于秦,只有让威后舍得以幼子为质,则其情之哀令人感慨,齐国发兵才有更充分的理由,能得到各国的同情。”谁说后胜只会吃喝玩乐?此说甚是有理,齐王建鼓掌支持:“对!咱们就是得大义灭亲,必以长安君为质!”
其实后胜心里确真希望老太婆舍不得小儿子,因而让齐不再发兵援赵。他之所以阻挠的真正原因是秦国不止一次送他金钱美女,并允诺与他结“万世之好”,黄金、美女已使他眼花缭乱,若能结交秦国这么强有力的靠山,哪怕齐国灭亡,自己也能保住后世无穷的富贵,他又怎能愿意同秦国较劲儿呢?
不能不承认,范雎的“远交近攻”已经发挥了作用。虽然现在后胜的权力还有限,但田单离开后,王孙贾也被迫离职,后胜当了相国,就放手实行“联秦”政策,不但不参与反秦的“合纵”活动,到战国后期,秦已次第消灭各国时,他仍宣布临淄对秦为“不设防城市”。应该承认,他的政策为齐确保了四十余年的“和平”,也得到秦更多的黄金和许诺,却也保证秦军最后一路风顺,未遭任何抵抗地开进临淄。就临淄未遭“屠城”之惨来说,“卖国政策”是对?是错?“英雄”的编导能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吗?
俘获齐王建后,秦王变脸,痛斥后胜“贪贿卖国”,为“博齐人一快”,烹后胜而灭其全族,库中所藏财富,连本带利仍还给了秦王。其实,这并非秦王“无情”背信弃义,翻脸不认人本是“历史的必然”,哪个卖国贼,曾有好下场?
赵威后毕竟是个女人,一个失去丈夫、年逾五十的老女人,小儿子每天都要在自己的怀中撒娇,甚至夜里还得含着**才肯入睡,的确是她精神上的唯一安慰,又怎舍得让他远到齐国去当“人质”?她不能不先怒气冲冲地责问这个从小抱大的侄儿,为什么如此不近人情:“友邦相援本为常理,不答应这个条件你就忍心看我做秦的俘虏吗?”
回答是冷冰冰的:“非不念旧情,然无长安君为质,人心不服。”
警报频传,秦军日益迫近,边防急切请求增援,文武大臣川流不息地进宫劝谏答应齐国。
威后不能不愤慨:“先王在日,文武济济,秦何敢轻易挑衅?如今尔辈执政,面对国难竟是束手无策,难道都是酒囊饭袋?除了装食物,再没别的用处吗?”
以平原君为首的文武大臣却认当“酒囊饭袋”,仍然喋喋不休地向威后进谏派长安君去为质,请她为拯救国家而舍弃幼子:“您和长安君不下地狱,谁又有资格?”
赵威后终于忍无可忍:“谁再向我提以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
再不要脸的人,任何一只“酒囊饭袋”,也不愿在朝堂大殿上当着众人被老太婆唾吐一脸口水,何况又是为你赵家江山?反正我们已尽了自己的心,何苦讨人烦?“忠臣”们全蔫了。
做为王室宗亲和相国的平原君却不能就此沉默,尽管他也拿不出任何退敌之计,不敢去挨赵威后的那口唾沫,仍然要想办法打开僵局。
排除赵国是否真的无力、将相们是否已经完全尽力这些因素,既然国家已走到必需“外援”才能摆脱困境的地步,面对现实,赵威后确是过于固执,因而堵住了齐国援救这条道路,使赵国陷入危机。为了挽救赵国,就必需让威后走出意气用事的盲区,忍痛割爱,请兵解危。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中,就留下了《触龙说赵太后》这篇千古“明文”。
当然,在这里我们是讲“故事”,就不能按原文逐字句地翻译,也不想深入研讨它的文学艺术价值。但了解一些触龙是怎样“动之以情”地进入赵太后的内心世界;再“晓之以理”,使她认识到,任何人都只有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个人长久利益,从而胜利地打了一场漂亮的心理战,也很有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