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尊今
爱古尊今
一部饮食史,就是一部具体而微的文化史。文化重交流、重吸收,饮食之能不断进步发展,亦以此故。中国的烹饪,始终居于世界的领导地位,但有个可忧的现象是,许多美馔正逐渐丧失其特有的风味,而有大同小异的庸俗趋向。
我曾说过,中国菜已形成四大系统:
一、东南系,自然是江浙菜的天下。
二、南方系,以广东菜为代表。
三、西南系,湘菜与川菜并驾齐驱,互争雄长。
四、北方系,以山东菜为主力。
另有旁支则为云南菜,此以吴三桂开府滇池,有陈圆圆带去的吴中风味,别具特色。但是现在的云南菜,即是点心中的一样“过桥米线”而论,即已与十年、二十年前的味道大不相同。现在台湾庖厨中的后起之秀,多在台湾本地出生。大陆河山,见诸画图;各地风物,但凭耳食。某省的菜,能做得像个样子,已很难为他们了,倘说要具有如何的独特风味,要求似乎过奢。
前年我在香港吃过一罐大陆所产的糯米藕,除了藕之酥依旧之外,灌在藕孔中的糯米,皆为碎米,以致十孔九空,甜度亦嫌不足。偷工减料,何来美食。
因此,我很担心中国饮食文化在台湾将会式微。所幸来自大陆的名手还不少,司务们大致都已到了只需指点、不必动手的领导阶段,但偶掌勺,纵或技艺反不如盛年,但典型犹在,确有不可及处。他们的经验心得,至为宝贵,必须设法保存下来,写一部不厌其详的食谱。
中国菜品类繁多,每一名厨拿手的亦不过几样菜。而真正值得保存或者只精一样便可触类旁通的菜,实亦无几。因此,要写这部食谱,首先就得做个纸上评鉴的工作,就每一系统中选出最精、最具代表性的菜,然后溯其源流,叙其过程,论其特色。有泛论的烹饪原则,亦有细论的特殊手法;旁及仪节、餐具,附以遗闻韵事,成为一部中国菜的“典范令”。这不但是保存中华文化,也是弘扬中华文化于世界的偏锋奇兵。
听说台北有个烹饪研究的组织,希望能考虑上述不成熟的建议,进而有所行动。
一部饮食史,就是一部具体而微的文化史。文化重交流、重吸收,饮食之能不断进步发展,亦以此故。中国的烹饪,始终居于世界的领导地位,但有个可忧的现象是,许多美馔正逐渐丧失其特有的风味,而有大同小异的庸俗趋向。
我曾说过,中国菜已形成四大系统:
一、东南系,自然是江浙菜的天下。
二、南方系,以广东菜为代表。
三、西南系,湘菜与川菜并驾齐驱,互争雄长。
四、北方系,以山东菜为主力。
另有旁支则为云南菜,此以吴三桂开府滇池,有陈圆圆带去的吴中风味,别具特色。但是现在的云南菜,即是点心中的一样“过桥米线”而论,即已与十年、二十年前的味道大不相同。现在台湾庖厨中的后起之秀,多在台湾本地出生。大陆河山,见诸画图;各地风物,但凭耳食。某省的菜,能做得像个样子,已很难为他们了,倘说要具有如何的独特风味,要求似乎过奢。
前年我在香港吃过一罐大陆所产的糯米藕,除了藕之酥依旧之外,灌在藕孔中的糯米,皆为碎米,以致十孔九空,甜度亦嫌不足。偷工减料,何来美食。
因此,我很担心中国饮食文化在台湾将会式微。所幸来自大陆的名手还不少,司务们大致都已到了只需指点、不必动手的领导阶段,但偶掌勺,纵或技艺反不如盛年,但典型犹在,确有不可及处。他们的经验心得,至为宝贵,必须设法保存下来,写一部不厌其详的食谱。
中国菜品类繁多,每一名厨拿手的亦不过几样菜。而真正值得保存或者只精一样便可触类旁通的菜,实亦无几。因此,要写这部食谱,首先就得做个纸上评鉴的工作,就每一系统中选出最精、最具代表性的菜,然后溯其源流,叙其过程,论其特色。有泛论的烹饪原则,亦有细论的特殊手法;旁及仪节、餐具,附以遗闻韵事,成为一部中国菜的“典范令”。这不但是保存中华文化,也是弘扬中华文化于世界的偏锋奇兵。
听说台北有个烹饪研究的组织,希望能考虑上述不成熟的建议,进而有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