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如何解决他的皇位继承问题 拙作《雍正夺嫡的真相》之补充
清圣祖如何解决
他的皇位继承问题
拙作《雍正夺嫡的真相》之补充
前年秋天我做了一个考据——《雍正夺嫡的真相》,在《中华日报》副刊发表。我的这篇考据,自信结论不误,而且有所创获。怡贤亲王胤祥,当康熙在世时始终未封这一点,研究清史者尚无人道过;发两百五十载之覆,且可证明雍正夺位早有预谋;解释雍正手足之间,独对胤祥恩出格外,到了不情的地步之原因何在,自觉是件值得自喜之事。但因副刊读者是一般性的,所以不能不顾文字的可读性、趣味性,以致体例不够谨严。恰逢得读金承艺教授的两篇论文,机缘凑泊,正好让我对《雍正夺嫡的真相》一文作一补充,以就教于高明。
金承艺教授在逊清是天潢贵胄,为太祖长孙安平贝勒杜度之后,现在澳洲墨尔本大学东方系任教。前年秋天回国度假,住在“中研院”学人宿舍,去年春节以陈捷先兄的介绍,得以识荆。一说起来才知道他也正在做雍正夺位的专题研究,并已写成论文,将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发表,答应送一份油印本让我先睹为快。但油印本寄至金门,未及阅读,即为友人久假不归,直至最近,方得快睹,且为两篇:第一篇题为“从‘胤禵’问题看清世宗夺位”;第二篇题为“胤祯:一个帝梦成空的皇子”,甫于今年六月发表。
金教授这两篇论文中,关于雍正的夺位部分,所提出的看法、论据、结果,与我的研究,几乎完全相同。他看过了有关此问题的所有资料,比较其异同,确定其可信的程度,提出最确实的证据,肯定胤禵原名胤祯,是康熙选定并为众人所知的皇位继承人。
这两篇论文对我有一极大的启发。关于康熙两次废太子之间,诸皇子明争暗斗的过程之间,我曾发现许多疑问,如今读了承艺的征引远比拙作为详尽的论文,大体都能获得圆满的解答,这些问题是:
一、何以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时,“愤懑不已,六夕不安寝”,而五十一年第二次废太子时,“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而已”?
二、胤禩既为群臣所爱戴,则在太子既废,且别无皇子公开与胤禩竞争的情况下,何以康熙绝不考虑其为继承人,且痛责其妄蓄大志?
三、康熙选择继承人的条件如何?
四、十四阿哥胤祯何以能中选?
五、十四阿哥胤祯既已膺选,康熙何以不立之为太子;既然如此,何以又作强烈的暗示?
六、自大阿哥至十四阿哥之间的派系如何?
七、胤祥未封的原因何在?
第一问跟第四问有关。储位乃国本所寄,是故太子不肖,不能不出以废立之一途,而又别无可立之太子,则一旦身故,诸子争位,束甲相攻,犹如群雄并起,互相吞并,最后始定于一。骨肉之祸,何可胜言?而奸臣求机窃发,江山易姓,更不能不作深切的考虑。康熙“六夕不安寝”,实以此故。至于五十一年第二次废立,由于心目中已有可继位之人,而且筹思已熟,以则皇子之众,处置一个久已视之为弃材的不肖之子,自无所顾惜,故自道“毫不介意”。
第二问则须从第三问中去求得解答,承艺在“从‘胤禵’问题看清世宗夺位”一文中说:
皇八子胤禩小于清世宗三岁,在圣祖诸子中,才华和能力可能是最杰出的一个。如今看到的《圣祖实录》《世宗实录》,虽已经世宗和高宗的任意删改,但还可以看得出胤禩在长辈中受到伯父裕亲王福全——圣祖次兄的推许,也受到舅舅佟国维——圣祖孝懿仁皇后之父的称赞。兄弟中皇长子胤禔、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祯,都对他衷心拥戴。在圣祖第一次废皇太子胤礽之后,并曾为满朝文武大臣保举可为皇储之人。声望之高,一时无两。不过圣祖并不很喜欢他,直到胤礽第二次被废以后,终于也没有表示要立他为皇储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胤禩未被立为皇储?由于晚期《圣祖实录》被大量删改,我们已无法获知全貌了。)
胤禩何以未被立为皇储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索解,一言以蔽之:不合康熙所定的条件。根据康熙所作的各种宣谕,并研究康熙的居心行事,相信他心目中的继承人应具备的条件是:
一、德——为仁君。
二、才——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三、多子——此为第三代着想,多子始可择贤而立。
四、年龄——以三十岁为适当,最多不能超过三十五岁。
五、友爱——能得兄弟的支持,期免骨肉相残。
六、内助——至少有一个宽厚而明白事理的妻子,将来才能无忝于中宫之位。
七、出身——清朝的规制,皇子乃子以母贵,如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大封,皇九子胤禟封贝子,而皇十子胤封郡王,即因胤系孝昭仁皇后之妹温僖贵妃所出。
以此七个条件来衡量胤禩,至少有三不合:
一、艰于子嗣——胤禩于康熙四十七年始得一子,名弘旺,后为世宗勒令改名菩萨保,他所著的一部《皇清通志纲要》,承艺亦认为是一部研究雍正夺位问题最重要的著作。
二、受制于妻——胤禩之妻为安郡王岳乐外甥女,康熙斥之为“嫉妒行恶”,自无母仪天下的资格。
三、出身微贱——胤禩生母良如卫氏,本“辛者库罪籍”,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命诸大臣公举可为太子者,众举胤禩,康熙不许,“母微贱”即为理由之一。因为顾虑到其他皇子不服,将构成纠纷。
至于十四阿哥胤祯等为父钟爱,过于兄弟,其德其才之为康熙所欣赏,自不许言,生母乌雅氏的行事,只看她在雍正即位后,辞尊号,不愿移居慈宁宫,可知是位讲原则的贤母,不愧其封号“德妃”之德。胤祯妻为蒙古公主;他本人年未三十,已有四子,七个条件中已备五个。特别值得一谈的是“年龄”与“友爱”,前者为康熙高瞻远瞩的考虑,后者是胤祯膺选的关键性问题。
按:皇位递嬗之间,父子年龄的差异,是历来帝皇所最感困扰而无法解答的问题。国赖长君,固然不错,但长到什么程度,却很难控制。一个人事业的发达,总在中年,但有赖于年轻时打下基础,是故四十岁以后接位,至多做个太平盛世的守成之主。而且中国帝皇的平均年龄不大,四十岁已接近生命终结的边缘,如明光宗在位只得两月,以致不能不改万历四十八年为泰昌元年。康熙对明朝亡国之因,研究得很透彻,当然要考虑到继承人的年龄问题。
康熙受过科学训练,是个很通达的人,他不会妄想自己会活得如何长。我想,他的目标是七十岁,到了七十岁还活着,他也很可能会内禅,这从他训练胤祯学习做皇帝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假定他在七十岁时交出皇位。其时为康熙六十二年,则诸皇子的年龄为:
皇长子胤禔:康熙十一年壬子生,五十二岁。
皇二子胤礽:康熙十三年甲寅生,五十岁。
皇三子胤祉:康熙十六年丁巳生,四十七岁。
皇四子胤禛:康熙十七年戊午生,四十六岁。
皇五子胤祺:康熙十八年己未生,四十五岁。
皇六子胤祚:早殇。
皇七子胤祐:康熙十九年庚申生,四十四岁。
皇八子胤禩:康熙二十年辛酉生,四十三岁。
皇九子胤禟: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生,四十一岁。
皇十子胤: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生,四十一岁。
皇十一子胤禌:早殇。
皇十二子胤祹: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生,三十九岁。
皇十三子胤祥: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生,三十八岁。
皇十四子胤祯: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生,三十六岁。
皇十五子胤禑,比胤祯小五岁,当四十八年二次大封时,尚未成年。自此以下,在当时属于幼子之列,根本不会被考虑。而在胤祯以上,超过四十岁者,亦根本不会被考虑,则在皇十二子以下三人中,即令胤祯无其他条件,论年龄亦会被选中;而况,由胤祯之受任大将军,劳师远征,深入边疆,亦可以意想得到,他的体魄精力,必有过人之处。
最后,谈到关键性的问题,这与前面的第六问,即康熙诸子的派系,分析如下:
一、太子与皇三子胤祉为一派。太子第一次被监禁,胤祉发喇嘛巴汉格隆魇胜太子之事可证。
二、胤禩为一派,势力最大,胤禟、胤类皆倾心,皇长子胤禔与太子不睦,后亦归附胤禩。
三、皇五子胤祺为人忠厚;皇七子胤祐有残疾,皆谨饬自守,未参加派系争斗。
四、皇十二子胤祹品格不高,不为兄弟所重,参加派系与否,无关紧要。
五、皇四子胤禛与太子不睦,与胤禩亦不睦,为人深刻,弟兄皆不乐与之亲近,唯一的例外,可能是皇十三子胤祥。
六、皇十四子胤祯,与其同母兄的性格正好相反,对兄弟极其热诚友爱。这也可能是德妃鉴于其“长子”缺乏人缘,对胤祯在这方面格外加强教育之故。
如上所述,到了第二次废太子以后,康熙考虑继承人时,以下之人首在排除之列:胤禔、胤礽、胤祥,即皇长子、皇二子、皇十三子。因为此三人皆已获罪被幽禁。
此外,才具不胜,或无人君之度,被排除者有:胤祺、胤祐、胤、胤祹。即皇五子、皇七子、皇十子、皇十二子。
剩下的只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祯等五人。胤祉如中选,胤禛必反对。胤禛的为人,康熙深知,他要反对什么人,所用的手段一定很激烈;同样,他亦反对胤禩、胤禟。所以,只要有胤禛在,皇三、八、九子任何一人接位,都会引起骨肉之祸。
然则胤禛如何?以他的不得人缘,恐怕一旦接位,除了胤祯以外,所有的兄弟都会反对他。
这样,剩下来的就只有一个胤祯了,尤其是自胤禩自知帝位无望,倾全系势力支持胤祯,为康熙消除了极大的隐忧。当然,胤禛亦不会服气,但既系一母所生,情让幼弟,无论如何是可以讲得通的。
我相信,康熙的这个想法,一定跟胤祉、胤禛、胤祺这三个封为亲王的儿子谈过,甚至胤禛曾力赞其成,此或为康熙重用年羹尧的一个原因。因为年为雍邸属下,照康熙想,胤禛既有此表示,自然会利用其影响力,要求年羹尧格外出力助大将军胤祯。谁知胤禛别有深心,借此机会取得父皇的信任,布置了他的心腹去钳制同母幼弟!
有一个事实值得重视,雍正居藩时,在海淀及热河皆有赐园,在热河的赐园,位于避暑山庄以北的狮子山,名为“狮子园”。在海淀的即为圆明园。但文献中似不曾见诚亲王胤祉在海淀有赐园,果然只有胤禛受此恩遇,自是对他情让皇位的酬庸。
总之,自胤祯受任抚远大将军,准用正黄旗纛,即为康熙对储位已定的强烈暗示。金文中说:
圣祖晚年自废太子后,对于诸子的谋为皇储,以及朝中重臣的拥附邀功的举动,最为敏感。他不可能不顾虑到,若大将军是由皇子之中某人充任时,将给予当时政治上所发生的影响有多大,同时,也不可能不使他的臣民联想到这是白发高龄的皇帝已安排好了皇储的暗示。笔者认为这就是康熙反复考量、权衡再三、默察良久、迁延数载,迟迟没有派出大将军的原因。
迁延久之,终于派出,实以康熙想借此训练胤祯如何统兵御将,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指挥大兵团作战。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这一次的青海之役,实兵演习的意义,大于克敌致果的要求。果然是为了克敌致果,一延信或一年羹尧,足以办之。
照康熙的想法,当他退位之年,诸长子皆将半百之年,有子有孙,安富尊等,应该不至于以未得接承大统为憾;十五阿哥以下的诸幼子,有笃于手足之情的胤祯照顾,亦可放心。至于胤祯本人,做皇帝的条件固已具备,复有才干过人的胤禛及胤禩辅佐,必可长治久安。至于既经强烈暗示胤祯为储君,而又不立太子,甚至王掞在康熙六十年上疏诸建储,几遭不测之祸者,实以此举在皇子之间会破坏了原来美好的关系之故。
如前所述,胤祯膺选的关键是康熙认为唯有他在兄弟之中没有冤家对头,所以唯有他做皇帝,才可以免除骨肉相残之祸。因而,他一方面希望诸皇子支持胤祯,另一方面亦必训诫胤祯尊敬兄长,爱护诸弟。诸皇子兄友弟恭,一团和气,是康熙晚年全力所追求之事。
倘或立胤祯为太子,则皇太子位在诸王之上,譬如皇太子千秋节,御惇本殿受贺,诸班大臣行二跪六叩礼,此对其年长诸兄是一极大刺激。首先胤禛绝不会心甘情愿地为同母胞弟磕头。同时,皇太子行动皆受仪制约束,不能多亲近兄弟,则感情日疏,嫌隙渐起。加以东宫官属,难免仗势欺人,终于重蹈胤礽被废以前的覆辙。康熙何能不深引为戒?
综观康熙的身后之谋,为国为家,较明太祖的设想更为高明。明太祖的计划是设大本堂,授太子以帝王之学,分封诸子以为屏障,内有圣君,外有强藩,打造一座“铁桶江山”。但他没有想到太子朱标会先他下世,而燕王会谋侄之位。康熙亦没有想到,骨肉之祸不起于他人,偏起于与胤祯同母的胤禛,死而有知,绝难瞑目。
关于胤祥的问题,金文中所引一道上谕,可以充分支持我的发现:胤祥始终未受父封。兹转引如下:
兹值复立皇太子大庆之日,胤祉、胤禛、胤祺,俱着封为亲王。胤祐、胤,俱着封为郡王。胤禟、胤祹、胤祯,俱着封为贝子。尔衙门即传御旨,察例议奏。将谕。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十日。
皇十二子封贝子,皇十四子亦封贝子,皇十三子胤祥何以不封?理由只有一个,即如这道上谕中不见胤禩的名字一样,是获罪已遭幽禁。至于获罪的原因,我曾推测是胤禔与胤禛同谋,在看管胤礽时,出以魇胜的密谋,事发以胤祥顶凶。这个猜测亦有旁证。《清史稿·胤祉传》:
(雍正)八年二月,复进封亲王。五月,怡亲王之丧,胤祉后至,无戚容。庄亲王胤禄等劾,下宗人府议。奏称:胤祉乖张不孝,昵近陈梦雷、周昌言,祈禳镇魇,与阿其那、塞思黑、胤禵,交相党附。其子弘晟凶顽狂纵,助父为恶,仅予禁锢,而胤祉衔恨怨怼。怡亲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与其子弘晟皆论死。上命夺爵,禁景山永安亭,听家属与偕。
何以胤祥之死,胤祉“无戚容”,“并不恳请持服,班王府齐集,迟至早散”,就因为胤祉卑视胤祥之故。须知魇胜之事即为胤祉所检举,本意要对付胤禛,哪知胤祥出面顶凶,使得胤祉的打击落空,自然痛恨胤祥。而雍正由此触及旧恨,正好替胤祥报仇,所以胤祉得此严谴。更奇者,胤祉与皇五子恒亲王胤祺,同死于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丑刻。何以有此巧合?实在不可思议,也许其中另有一段内幕,金教授能为我们作一解答否?
他的皇位继承问题
拙作《雍正夺嫡的真相》之补充
前年秋天我做了一个考据——《雍正夺嫡的真相》,在《中华日报》副刊发表。我的这篇考据,自信结论不误,而且有所创获。怡贤亲王胤祥,当康熙在世时始终未封这一点,研究清史者尚无人道过;发两百五十载之覆,且可证明雍正夺位早有预谋;解释雍正手足之间,独对胤祥恩出格外,到了不情的地步之原因何在,自觉是件值得自喜之事。但因副刊读者是一般性的,所以不能不顾文字的可读性、趣味性,以致体例不够谨严。恰逢得读金承艺教授的两篇论文,机缘凑泊,正好让我对《雍正夺嫡的真相》一文作一补充,以就教于高明。
金承艺教授在逊清是天潢贵胄,为太祖长孙安平贝勒杜度之后,现在澳洲墨尔本大学东方系任教。前年秋天回国度假,住在“中研院”学人宿舍,去年春节以陈捷先兄的介绍,得以识荆。一说起来才知道他也正在做雍正夺位的专题研究,并已写成论文,将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发表,答应送一份油印本让我先睹为快。但油印本寄至金门,未及阅读,即为友人久假不归,直至最近,方得快睹,且为两篇:第一篇题为“从‘胤禵’问题看清世宗夺位”;第二篇题为“胤祯:一个帝梦成空的皇子”,甫于今年六月发表。
金教授这两篇论文中,关于雍正的夺位部分,所提出的看法、论据、结果,与我的研究,几乎完全相同。他看过了有关此问题的所有资料,比较其异同,确定其可信的程度,提出最确实的证据,肯定胤禵原名胤祯,是康熙选定并为众人所知的皇位继承人。
这两篇论文对我有一极大的启发。关于康熙两次废太子之间,诸皇子明争暗斗的过程之间,我曾发现许多疑问,如今读了承艺的征引远比拙作为详尽的论文,大体都能获得圆满的解答,这些问题是:
一、何以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时,“愤懑不已,六夕不安寝”,而五十一年第二次废太子时,“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而已”?
二、胤禩既为群臣所爱戴,则在太子既废,且别无皇子公开与胤禩竞争的情况下,何以康熙绝不考虑其为继承人,且痛责其妄蓄大志?
三、康熙选择继承人的条件如何?
四、十四阿哥胤祯何以能中选?
五、十四阿哥胤祯既已膺选,康熙何以不立之为太子;既然如此,何以又作强烈的暗示?
六、自大阿哥至十四阿哥之间的派系如何?
七、胤祥未封的原因何在?
第一问跟第四问有关。储位乃国本所寄,是故太子不肖,不能不出以废立之一途,而又别无可立之太子,则一旦身故,诸子争位,束甲相攻,犹如群雄并起,互相吞并,最后始定于一。骨肉之祸,何可胜言?而奸臣求机窃发,江山易姓,更不能不作深切的考虑。康熙“六夕不安寝”,实以此故。至于五十一年第二次废立,由于心目中已有可继位之人,而且筹思已熟,以则皇子之众,处置一个久已视之为弃材的不肖之子,自无所顾惜,故自道“毫不介意”。
第二问则须从第三问中去求得解答,承艺在“从‘胤禵’问题看清世宗夺位”一文中说:
皇八子胤禩小于清世宗三岁,在圣祖诸子中,才华和能力可能是最杰出的一个。如今看到的《圣祖实录》《世宗实录》,虽已经世宗和高宗的任意删改,但还可以看得出胤禩在长辈中受到伯父裕亲王福全——圣祖次兄的推许,也受到舅舅佟国维——圣祖孝懿仁皇后之父的称赞。兄弟中皇长子胤禔、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祯,都对他衷心拥戴。在圣祖第一次废皇太子胤礽之后,并曾为满朝文武大臣保举可为皇储之人。声望之高,一时无两。不过圣祖并不很喜欢他,直到胤礽第二次被废以后,终于也没有表示要立他为皇储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胤禩未被立为皇储?由于晚期《圣祖实录》被大量删改,我们已无法获知全貌了。)
胤禩何以未被立为皇储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索解,一言以蔽之:不合康熙所定的条件。根据康熙所作的各种宣谕,并研究康熙的居心行事,相信他心目中的继承人应具备的条件是:
一、德——为仁君。
二、才——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三、多子——此为第三代着想,多子始可择贤而立。
四、年龄——以三十岁为适当,最多不能超过三十五岁。
五、友爱——能得兄弟的支持,期免骨肉相残。
六、内助——至少有一个宽厚而明白事理的妻子,将来才能无忝于中宫之位。
七、出身——清朝的规制,皇子乃子以母贵,如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大封,皇九子胤禟封贝子,而皇十子胤封郡王,即因胤系孝昭仁皇后之妹温僖贵妃所出。
以此七个条件来衡量胤禩,至少有三不合:
一、艰于子嗣——胤禩于康熙四十七年始得一子,名弘旺,后为世宗勒令改名菩萨保,他所著的一部《皇清通志纲要》,承艺亦认为是一部研究雍正夺位问题最重要的著作。
二、受制于妻——胤禩之妻为安郡王岳乐外甥女,康熙斥之为“嫉妒行恶”,自无母仪天下的资格。
三、出身微贱——胤禩生母良如卫氏,本“辛者库罪籍”,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命诸大臣公举可为太子者,众举胤禩,康熙不许,“母微贱”即为理由之一。因为顾虑到其他皇子不服,将构成纠纷。
至于十四阿哥胤祯等为父钟爱,过于兄弟,其德其才之为康熙所欣赏,自不许言,生母乌雅氏的行事,只看她在雍正即位后,辞尊号,不愿移居慈宁宫,可知是位讲原则的贤母,不愧其封号“德妃”之德。胤祯妻为蒙古公主;他本人年未三十,已有四子,七个条件中已备五个。特别值得一谈的是“年龄”与“友爱”,前者为康熙高瞻远瞩的考虑,后者是胤祯膺选的关键性问题。
按:皇位递嬗之间,父子年龄的差异,是历来帝皇所最感困扰而无法解答的问题。国赖长君,固然不错,但长到什么程度,却很难控制。一个人事业的发达,总在中年,但有赖于年轻时打下基础,是故四十岁以后接位,至多做个太平盛世的守成之主。而且中国帝皇的平均年龄不大,四十岁已接近生命终结的边缘,如明光宗在位只得两月,以致不能不改万历四十八年为泰昌元年。康熙对明朝亡国之因,研究得很透彻,当然要考虑到继承人的年龄问题。
康熙受过科学训练,是个很通达的人,他不会妄想自己会活得如何长。我想,他的目标是七十岁,到了七十岁还活着,他也很可能会内禅,这从他训练胤祯学习做皇帝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假定他在七十岁时交出皇位。其时为康熙六十二年,则诸皇子的年龄为:
皇长子胤禔:康熙十一年壬子生,五十二岁。
皇二子胤礽:康熙十三年甲寅生,五十岁。
皇三子胤祉:康熙十六年丁巳生,四十七岁。
皇四子胤禛:康熙十七年戊午生,四十六岁。
皇五子胤祺:康熙十八年己未生,四十五岁。
皇六子胤祚:早殇。
皇七子胤祐:康熙十九年庚申生,四十四岁。
皇八子胤禩:康熙二十年辛酉生,四十三岁。
皇九子胤禟: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生,四十一岁。
皇十子胤: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生,四十一岁。
皇十一子胤禌:早殇。
皇十二子胤祹: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生,三十九岁。
皇十三子胤祥: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生,三十八岁。
皇十四子胤祯: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生,三十六岁。
皇十五子胤禑,比胤祯小五岁,当四十八年二次大封时,尚未成年。自此以下,在当时属于幼子之列,根本不会被考虑。而在胤祯以上,超过四十岁者,亦根本不会被考虑,则在皇十二子以下三人中,即令胤祯无其他条件,论年龄亦会被选中;而况,由胤祯之受任大将军,劳师远征,深入边疆,亦可以意想得到,他的体魄精力,必有过人之处。
最后,谈到关键性的问题,这与前面的第六问,即康熙诸子的派系,分析如下:
一、太子与皇三子胤祉为一派。太子第一次被监禁,胤祉发喇嘛巴汉格隆魇胜太子之事可证。
二、胤禩为一派,势力最大,胤禟、胤类皆倾心,皇长子胤禔与太子不睦,后亦归附胤禩。
三、皇五子胤祺为人忠厚;皇七子胤祐有残疾,皆谨饬自守,未参加派系争斗。
四、皇十二子胤祹品格不高,不为兄弟所重,参加派系与否,无关紧要。
五、皇四子胤禛与太子不睦,与胤禩亦不睦,为人深刻,弟兄皆不乐与之亲近,唯一的例外,可能是皇十三子胤祥。
六、皇十四子胤祯,与其同母兄的性格正好相反,对兄弟极其热诚友爱。这也可能是德妃鉴于其“长子”缺乏人缘,对胤祯在这方面格外加强教育之故。
如上所述,到了第二次废太子以后,康熙考虑继承人时,以下之人首在排除之列:胤禔、胤礽、胤祥,即皇长子、皇二子、皇十三子。因为此三人皆已获罪被幽禁。
此外,才具不胜,或无人君之度,被排除者有:胤祺、胤祐、胤、胤祹。即皇五子、皇七子、皇十子、皇十二子。
剩下的只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祯等五人。胤祉如中选,胤禛必反对。胤禛的为人,康熙深知,他要反对什么人,所用的手段一定很激烈;同样,他亦反对胤禩、胤禟。所以,只要有胤禛在,皇三、八、九子任何一人接位,都会引起骨肉之祸。
然则胤禛如何?以他的不得人缘,恐怕一旦接位,除了胤祯以外,所有的兄弟都会反对他。
这样,剩下来的就只有一个胤祯了,尤其是自胤禩自知帝位无望,倾全系势力支持胤祯,为康熙消除了极大的隐忧。当然,胤禛亦不会服气,但既系一母所生,情让幼弟,无论如何是可以讲得通的。
我相信,康熙的这个想法,一定跟胤祉、胤禛、胤祺这三个封为亲王的儿子谈过,甚至胤禛曾力赞其成,此或为康熙重用年羹尧的一个原因。因为年为雍邸属下,照康熙想,胤禛既有此表示,自然会利用其影响力,要求年羹尧格外出力助大将军胤祯。谁知胤禛别有深心,借此机会取得父皇的信任,布置了他的心腹去钳制同母幼弟!
有一个事实值得重视,雍正居藩时,在海淀及热河皆有赐园,在热河的赐园,位于避暑山庄以北的狮子山,名为“狮子园”。在海淀的即为圆明园。但文献中似不曾见诚亲王胤祉在海淀有赐园,果然只有胤禛受此恩遇,自是对他情让皇位的酬庸。
总之,自胤祯受任抚远大将军,准用正黄旗纛,即为康熙对储位已定的强烈暗示。金文中说:
圣祖晚年自废太子后,对于诸子的谋为皇储,以及朝中重臣的拥附邀功的举动,最为敏感。他不可能不顾虑到,若大将军是由皇子之中某人充任时,将给予当时政治上所发生的影响有多大,同时,也不可能不使他的臣民联想到这是白发高龄的皇帝已安排好了皇储的暗示。笔者认为这就是康熙反复考量、权衡再三、默察良久、迁延数载,迟迟没有派出大将军的原因。
迁延久之,终于派出,实以康熙想借此训练胤祯如何统兵御将,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指挥大兵团作战。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这一次的青海之役,实兵演习的意义,大于克敌致果的要求。果然是为了克敌致果,一延信或一年羹尧,足以办之。
照康熙的想法,当他退位之年,诸长子皆将半百之年,有子有孙,安富尊等,应该不至于以未得接承大统为憾;十五阿哥以下的诸幼子,有笃于手足之情的胤祯照顾,亦可放心。至于胤祯本人,做皇帝的条件固已具备,复有才干过人的胤禛及胤禩辅佐,必可长治久安。至于既经强烈暗示胤祯为储君,而又不立太子,甚至王掞在康熙六十年上疏诸建储,几遭不测之祸者,实以此举在皇子之间会破坏了原来美好的关系之故。
如前所述,胤祯膺选的关键是康熙认为唯有他在兄弟之中没有冤家对头,所以唯有他做皇帝,才可以免除骨肉相残之祸。因而,他一方面希望诸皇子支持胤祯,另一方面亦必训诫胤祯尊敬兄长,爱护诸弟。诸皇子兄友弟恭,一团和气,是康熙晚年全力所追求之事。
倘或立胤祯为太子,则皇太子位在诸王之上,譬如皇太子千秋节,御惇本殿受贺,诸班大臣行二跪六叩礼,此对其年长诸兄是一极大刺激。首先胤禛绝不会心甘情愿地为同母胞弟磕头。同时,皇太子行动皆受仪制约束,不能多亲近兄弟,则感情日疏,嫌隙渐起。加以东宫官属,难免仗势欺人,终于重蹈胤礽被废以前的覆辙。康熙何能不深引为戒?
综观康熙的身后之谋,为国为家,较明太祖的设想更为高明。明太祖的计划是设大本堂,授太子以帝王之学,分封诸子以为屏障,内有圣君,外有强藩,打造一座“铁桶江山”。但他没有想到太子朱标会先他下世,而燕王会谋侄之位。康熙亦没有想到,骨肉之祸不起于他人,偏起于与胤祯同母的胤禛,死而有知,绝难瞑目。
关于胤祥的问题,金文中所引一道上谕,可以充分支持我的发现:胤祥始终未受父封。兹转引如下:
兹值复立皇太子大庆之日,胤祉、胤禛、胤祺,俱着封为亲王。胤祐、胤,俱着封为郡王。胤禟、胤祹、胤祯,俱着封为贝子。尔衙门即传御旨,察例议奏。将谕。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十日。
皇十二子封贝子,皇十四子亦封贝子,皇十三子胤祥何以不封?理由只有一个,即如这道上谕中不见胤禩的名字一样,是获罪已遭幽禁。至于获罪的原因,我曾推测是胤禔与胤禛同谋,在看管胤礽时,出以魇胜的密谋,事发以胤祥顶凶。这个猜测亦有旁证。《清史稿·胤祉传》:
(雍正)八年二月,复进封亲王。五月,怡亲王之丧,胤祉后至,无戚容。庄亲王胤禄等劾,下宗人府议。奏称:胤祉乖张不孝,昵近陈梦雷、周昌言,祈禳镇魇,与阿其那、塞思黑、胤禵,交相党附。其子弘晟凶顽狂纵,助父为恶,仅予禁锢,而胤祉衔恨怨怼。怡亲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与其子弘晟皆论死。上命夺爵,禁景山永安亭,听家属与偕。
何以胤祥之死,胤祉“无戚容”,“并不恳请持服,班王府齐集,迟至早散”,就因为胤祉卑视胤祥之故。须知魇胜之事即为胤祉所检举,本意要对付胤禛,哪知胤祥出面顶凶,使得胤祉的打击落空,自然痛恨胤祥。而雍正由此触及旧恨,正好替胤祥报仇,所以胤祉得此严谴。更奇者,胤祉与皇五子恒亲王胤祺,同死于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丑刻。何以有此巧合?实在不可思议,也许其中另有一段内幕,金教授能为我们作一解答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