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抬眼望向李继勋:“李爱卿,你有何妙计?”
李继勋道:“水淹太原城。”
赵匡胤很感兴趣:“噢,如何水淹太原城?”
赵继勋道:“以汾河之水,浇而灌之。陛下,这汾河从西北而来,绕着太原城流向东南,沿着太原城的西部蜿蜒而流。太原城的西部地势偏高,只要我们阻断河水南流,河水满溢之后,自然会向地势低的地方流淌,我们再加入引导,挖掘数条河道,把河水引向太原城,待河水满溢之后,一旦开闸,其势汹涌无比,必能水淹太原城。太原城一淹,我军再要攻城,易如反掌。这样一来,即可以减少我军将士的伤亡,又可以在辽军赶来之前,攻下太原。”
曹彬脸色大变,连忙说道:“陛下,万万不可!”
赵匡胤皱眉说道:“曹爱卿,有何不可?”
曹彬道:“水淹太原城,遭殃的是城内数十万百姓啊!我宋军乃是仁义之师,这等绝门灭户之法,生灵涂炭,千万不可施实。”
李继勋大怒:“曹将军,死的又不是我宋国的百姓,你心疼什么?汉国的百姓遭殃,你来可怜,我宋国死了数万将士,你难道不心疼吗?”
曹彬不理李继勋,继续向赵匡胤说道:“陛下,我们身为军人,无论是杀死敌人,或是被敌人杀死,那是死得其所,谁也说不出什么,可若是牵涉到无辜百姓,便有伤天理。比如今日,我们攻城之时,杀死多少汉国士兵,都是应当如此,可要屠杀一个手无寸铁的百姓,便是不仁之师,受人唾骂,就算陛下得到太原城和整个汉国,也会失去这里的民心。”
赵匡胤听闻此言,皱眉不语,沉吟不决。
李继勋越发大怒,指着曹彬喝道:“曹彬,你是在骂我不仁不义吗?”
曹彬并不动怒,淡淡说道:“不敢,只是本官不赞成此法。”
李继勋倒也不敢上前扭打曹彬,直气得脸色铁青,转向赵匡胤,说道:“陛下,您倒是评评理,微臣只想效忠陛下,尽快打下太原城,可是曹将军却骂微臣不仁不义,这是何道理?”
赵匡胤道:“李爱卿不必动怒,朕相信曹将军没有侮辱你的意思。”转向众臣,说道:“诸位爱卿,你们怎么说?”
一时之间,有人赞同李继勋之计,有人反驳,和曹彬一样,认为水淹太原,过于恶毒,有违天理。
赵匡胤也拿不定主意,转眼看到潘美一语不发,问道:“潘爱卿,你怎么看?”
潘美皱皱眉头,说道:“李将军此法,虽然有些毒辣,但也的确是一条妙计。”
李继勋得到潘美的支持,不由向曹彬横了一眼。
曹彬对潘美说道:“潘将军既然知道此计恶毒,为何还要赞成?你难道要陷陛下于不仁不义之地吗?”
潘美道:“请曹将军息怒,先听下官把话说完。”转向赵匡胤,说道:“依曹将军之计,我军踞守石岭关和娘子关,截断辽军援汉,围困太原。这个法子自然是好的,可是有一个隐患,或是太原城真能支持三个月,在这三个月内,辽军万一突破了我军的防线,与太原城内的汉军里应外合,我军便要背腹受敌,只能撤军,无功而返。”
李继勋道:“下官正是担心如此,所以才想出这一计,却想不到被曹将军唾骂。”
潘美微微一笑,说道:“曹将军用兵正道,自是人人敬重,但用兵之法,也可以诡道取之。李将军此计虽诡,但的确是妙计。水淹太原,不但可以减少我军将士的伤亡,也可以加快破城的速度,用不了一个月,便可以在辽军突破我军防线之前,取下太原,到时侯,无功而返的便是辽军。”
曹彬的脸色阴沉,说道:“原来潘大人为了取胜,竟然不顾伤及无辜百姓。水淹了太原城,便不顾那城内的数十万百姓的死活了吗?”
潘美正色道:“曹将军,下官知道你心地仁慈,不忍心伤害百姓,可是你不要忘了,那城内的百姓,并不是我国的百姓,而是汉国的百姓,我军攻城之时,那些百姓并不会坐而待毙,他们会人人皆兵,拿起所有能利用的武器,攻击我军的将士,那时,他们就不是无辜百姓,而是我们的敌人。曹将军,心地仁慈是好的,可是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李继勋大喜,说道:“潘将军果然是文武双全,出口成章,讲得话就是有道理。”
曹彬竟然被反驳的哑口无言,沉默不语。
赵匡胤点点头,说道:“潘爱卿说的有理,有理。不过,毕竟那些百姓还没拿起武器,伤害到他们,朕也有些于心不忍。”
潘美道:“陛下仁慈,实乃百姓之福。陛下,我军引导汾水,修建河道,至少也要一月的时间,在这个一月之中,也许太原城会自动开门投降,便是不投降,我军的水道完成,也会对城内形成巨大的压力,恐惧之下,便有可能投降。所以,微臣之意,最好是修建河渠,引导汾水,至于要不要使用,到时侯可视情形而定,但要做到有备无患。”
赵匡胤龙颜大悦:“潘爱卿言之有理,要做到有备无患。李爱卿,明天开始,你便负责征召民夫,开始挖掘河道,引导汾水。”
李继勋道:“臣领旨。”
赵匡胤看了曹彬一眼,和颜悦色地说道:“曹爱卿,你仍依你的计划行事,前去北城镇守,辛苦你了。”
曹彬只得说道:“微臣领旨。”
君臣又商议了一些事宜,便分头行事。
第二日,宋兵不再攻打太原城,只是在城外筑起长连城,把太原城围困在其中,使城内将士和百姓不得出入,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
汉军也不来突围,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只是守城,若是出了城门,必败无疑,所以紧闭城门,日夜把守着各处城门和关隘,防止宋兵的突袭和攻击。
李继勋道:“水淹太原城。”
赵匡胤很感兴趣:“噢,如何水淹太原城?”
赵继勋道:“以汾河之水,浇而灌之。陛下,这汾河从西北而来,绕着太原城流向东南,沿着太原城的西部蜿蜒而流。太原城的西部地势偏高,只要我们阻断河水南流,河水满溢之后,自然会向地势低的地方流淌,我们再加入引导,挖掘数条河道,把河水引向太原城,待河水满溢之后,一旦开闸,其势汹涌无比,必能水淹太原城。太原城一淹,我军再要攻城,易如反掌。这样一来,即可以减少我军将士的伤亡,又可以在辽军赶来之前,攻下太原。”
曹彬脸色大变,连忙说道:“陛下,万万不可!”
赵匡胤皱眉说道:“曹爱卿,有何不可?”
曹彬道:“水淹太原城,遭殃的是城内数十万百姓啊!我宋军乃是仁义之师,这等绝门灭户之法,生灵涂炭,千万不可施实。”
李继勋大怒:“曹将军,死的又不是我宋国的百姓,你心疼什么?汉国的百姓遭殃,你来可怜,我宋国死了数万将士,你难道不心疼吗?”
曹彬不理李继勋,继续向赵匡胤说道:“陛下,我们身为军人,无论是杀死敌人,或是被敌人杀死,那是死得其所,谁也说不出什么,可若是牵涉到无辜百姓,便有伤天理。比如今日,我们攻城之时,杀死多少汉国士兵,都是应当如此,可要屠杀一个手无寸铁的百姓,便是不仁之师,受人唾骂,就算陛下得到太原城和整个汉国,也会失去这里的民心。”
赵匡胤听闻此言,皱眉不语,沉吟不决。
李继勋越发大怒,指着曹彬喝道:“曹彬,你是在骂我不仁不义吗?”
曹彬并不动怒,淡淡说道:“不敢,只是本官不赞成此法。”
李继勋倒也不敢上前扭打曹彬,直气得脸色铁青,转向赵匡胤,说道:“陛下,您倒是评评理,微臣只想效忠陛下,尽快打下太原城,可是曹将军却骂微臣不仁不义,这是何道理?”
赵匡胤道:“李爱卿不必动怒,朕相信曹将军没有侮辱你的意思。”转向众臣,说道:“诸位爱卿,你们怎么说?”
一时之间,有人赞同李继勋之计,有人反驳,和曹彬一样,认为水淹太原,过于恶毒,有违天理。
赵匡胤也拿不定主意,转眼看到潘美一语不发,问道:“潘爱卿,你怎么看?”
潘美皱皱眉头,说道:“李将军此法,虽然有些毒辣,但也的确是一条妙计。”
李继勋得到潘美的支持,不由向曹彬横了一眼。
曹彬对潘美说道:“潘将军既然知道此计恶毒,为何还要赞成?你难道要陷陛下于不仁不义之地吗?”
潘美道:“请曹将军息怒,先听下官把话说完。”转向赵匡胤,说道:“依曹将军之计,我军踞守石岭关和娘子关,截断辽军援汉,围困太原。这个法子自然是好的,可是有一个隐患,或是太原城真能支持三个月,在这三个月内,辽军万一突破了我军的防线,与太原城内的汉军里应外合,我军便要背腹受敌,只能撤军,无功而返。”
李继勋道:“下官正是担心如此,所以才想出这一计,却想不到被曹将军唾骂。”
潘美微微一笑,说道:“曹将军用兵正道,自是人人敬重,但用兵之法,也可以诡道取之。李将军此计虽诡,但的确是妙计。水淹太原,不但可以减少我军将士的伤亡,也可以加快破城的速度,用不了一个月,便可以在辽军突破我军防线之前,取下太原,到时侯,无功而返的便是辽军。”
曹彬的脸色阴沉,说道:“原来潘大人为了取胜,竟然不顾伤及无辜百姓。水淹了太原城,便不顾那城内的数十万百姓的死活了吗?”
潘美正色道:“曹将军,下官知道你心地仁慈,不忍心伤害百姓,可是你不要忘了,那城内的百姓,并不是我国的百姓,而是汉国的百姓,我军攻城之时,那些百姓并不会坐而待毙,他们会人人皆兵,拿起所有能利用的武器,攻击我军的将士,那时,他们就不是无辜百姓,而是我们的敌人。曹将军,心地仁慈是好的,可是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李继勋大喜,说道:“潘将军果然是文武双全,出口成章,讲得话就是有道理。”
曹彬竟然被反驳的哑口无言,沉默不语。
赵匡胤点点头,说道:“潘爱卿说的有理,有理。不过,毕竟那些百姓还没拿起武器,伤害到他们,朕也有些于心不忍。”
潘美道:“陛下仁慈,实乃百姓之福。陛下,我军引导汾水,修建河道,至少也要一月的时间,在这个一月之中,也许太原城会自动开门投降,便是不投降,我军的水道完成,也会对城内形成巨大的压力,恐惧之下,便有可能投降。所以,微臣之意,最好是修建河渠,引导汾水,至于要不要使用,到时侯可视情形而定,但要做到有备无患。”
赵匡胤龙颜大悦:“潘爱卿言之有理,要做到有备无患。李爱卿,明天开始,你便负责征召民夫,开始挖掘河道,引导汾水。”
李继勋道:“臣领旨。”
赵匡胤看了曹彬一眼,和颜悦色地说道:“曹爱卿,你仍依你的计划行事,前去北城镇守,辛苦你了。”
曹彬只得说道:“微臣领旨。”
君臣又商议了一些事宜,便分头行事。
第二日,宋兵不再攻打太原城,只是在城外筑起长连城,把太原城围困在其中,使城内将士和百姓不得出入,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
汉军也不来突围,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只是守城,若是出了城门,必败无疑,所以紧闭城门,日夜把守着各处城门和关隘,防止宋兵的突袭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