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海澜低声道:“些许小手段就够了,何况二皇子本不认识‘衣海澜’,自然不会识破。”
    他这样一说,崔容的面色愈加难看。
    难怪衣海澜和四皇子异常亲密,难怪衣少卿行踪神秘,他们根本早就勾结到了一起!
    巨大的愤怒从崔容胸口迸发而出,他仿佛有些站立不稳地晃了晃,杨进顺势一揽,勾住崔容腰背,想让他靠着自己。
    但下一刻,崔容甩开了杨进的臂膀,快步上前,对着衣海澜的脸就是狠狠一拳。
    这一拳崔容使出了全身力气,衣海澜结结实实吃了一拳,踉跄着后退几步倒在地上,嘴角渗出殷红的血迹。
    衣海澜疼得“嘶”地倒吸一口凉气,还来不及起身,又被崔容抓着领子勉强提起。
    “你为什么这么做!”崔容双目充血,几乎是怒吼着说出这句话。
    在他心中,衣海澜几乎是个传说般的存在,不仅因为他光风霁月、皎然出尘的外貌,更是因为他是整个大理寺最后的王牌。遇上再棘手的案子,只要请得动衣少卿出马,那必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连崔容自己,也欠了衣海澜不少人情。
    可以说,虽然两人私交不算多,但衣海澜对崔容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面对衣海澜的背叛,崔容显得更加难以接受。
    面对崔容的失态,衣海澜终于露出歉意:“崔兄,我有意隐瞒身份,确实称不上君子磊落,但与你相交皆出自本意,并无其他目的……”
    “你闭嘴!”崔容咬牙道:“不要再演戏了!”
    衣海澜闻言,有些苦涩地扯出一个笑容:“……事情到这地步,只怕我的话崔大人不会相信了,多说无益。”
    说罢他竟再度闭起双眼,做出一副不欲多言的模样。
    见状,杨进几步上前,伸手覆上崔容的手背,拍了拍,半是解释半是安慰地说:“你不必太为此人动怒,衣卿求仁得仁,就算死也是死得其所。下面的事交给刑部就好。”
    崔容深深吸一口气,狠狠将衣海澜推开,有些厌恶地看了他一眼,转身欲与杨进离开。
    就在他要跨出房门之时,身后忽然传来“咚”一声闷响。崔容回头,见衣海澜双膝跪地,完全是臣服的姿态。
    “皇上,”他哑这嗓子叫了一声,“罪臣有个不情之请,请皇上成全……将我与四皇子合葬。”
    崔容蓦地睁大双眼,不可置信地看向衣海澜。后者额头紧贴地面,看不清此时是何种神色。
    杨进沉默地看了衣海澜片刻,不置可否,只对崔容道:“走吧。”
    ****
    大理寺少卿衣海澜因病暴毙,此事并未掀起多少波澜,毕竟他原本就不是什么惹人注目的角色。
    不管是黎民百姓还是朝堂百官,甚至杨进与崔容,都没有在他身上投射太多精力。最终,衣海澜的尸首被族里派人收敛了去,听说葬回四川老家了。
    所有的风波都已平息,杨进统治下的大周朝终于揭过了这黑暗的一页,走上它本该有的正途。
    因为突厥割让了不少城池,大周的疆域变得前所未有的广大。然而这场战争带来的损失也是前所未有的惨重。
    这一战死去数十万人,可以说是举国皆丧。哀悼亲人的号哭声虽然已经渐渐平息,但因此带来的伤痛还远未结束。
    不仅如此,因为这场战争导致国库几近空虚,往北方的商路也因此断绝,从前往来于西域和内陆的、运送琳琅满目的货物的商队也消失无踪,大周的经济遭到了重大的打击。
    杨进登基之初,面对的就是这样看似广阔威武,实则百废待兴的江山。
    第九十五章、 纹丝不动
    为稳定时局,重振大周实力,杨进殚精竭虑,采取了很多措施。他借着肃清朝堂的机会,将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提拔一些有能力但缺乏背景的青年人。此外,他更是广开言论,令低品阶的官员也能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
    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仅体现出新帝治理国家的决心,更展现出他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风格,于是朝堂上因为承乾帝衰弱而带来的散漫气氛被渐渐改变了,转而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生机。
    对于年轻官员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关试后,方渐离被派去鸿胪寺当值。鸿胪寺乃九寺之一,专掌外交事务,原本也是不错的去处,但方渐离一心想入翰林院,心中便不甚满意;加之他孑然一身入京,没有什么背景,在鸿胪寺月余也未得重用,方渐离便不由焦急起来。
    左思右想之后,方渐离觉得还是该好好攀住崔容这颗大树。毕竟放眼朝堂之上,若论风光,那可没有人能比得过崔尚书去。
    主意虽定,如何实施又是一个问题。方渐离也听人说过,崔尚书为人甚是清冷,私下并不喜好与其他官员结交,想来要和他亲近也并不容易。
    方渐离素来耐力超群,早年又锻炼出一张厚脸皮,琢磨数日,便直直上崔府递了帖子求见。
    想也知道,这帖子甚至都没送到崔容眼前,宝儿直接轻车熟路地找了理由打发了。这点小挫折本就在方渐离意料之中,他丝毫不为所动,隔几日就递张帖子、送篇文章、或是孝敬一些新奇有趣的小玩意。
    在这样的攻势之下,宝儿受不住了,心道此人死皮赖脸到这地步,也是他平生罕见,还是交给少爷处理吧。
    于是在数月后,方渐离的文章终于被送入崔容书房内。
    若论方渐离此人,不得不说文采还是有的,否则也不可能在春试中杀出重围,得了二甲的好成绩。
    送给崔容的文章,他又都是花了十二分的心思反复雕琢,文采、立意、布局确实都颇为出众,称得上是佳作。
    那日崔容正巧得了空,便随手拿起方渐离的文章读了读,这一读,便不由赞叹了几句。
    崔容于笔墨上并不算太精通,但也看得出文章好坏。他想起这位“方渐离”先前似乎见过一次,当时说是盐案中承了自己的恩情,于是就起了好奇之心。
    方渐离再次到崔府拜访,把新写的文章交给崔府总管后正准备离开,忽然听总管道“我家大人有请”,便愣在当场——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紧接着方渐离反应过来,心下一阵狂喜,连忙整理衣冠,跟在宝儿身后入了崔府。
    来到崔容会客的前厅,方渐离口称“学生”倒头便拜。崔容见他十分谦虚有礼,便微笑着点头,算是默认了这个称呼。
    方渐离费了数月的功夫终于得偿所愿,但他总还算谨慎,没有得意忘形,只摆出一副求教的姿态,绝口不提其他。如此一来,两人也算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就到了戌时,方渐离顺理成章留下了用了便饭。
    有了这个开端,方渐离来崔府走动的愈加勤快。虽然崔容政务繁忙,十次里方渐离连他一次面也未必能见到,但也总算是“登堂入室”了。
    虽然每次拜访不过是讨论讨论方渐离的文章,并不涉及其他,但这情况在方渐离有意无意的数次提及中,仿佛他已入了崔容门下一般。
    同僚们不明就里,又确实有人见过方渐离在崔府出入,自然而然信以为真。一个强大的靠山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至少许多人都开始对方渐离另眼相看。方渐离从鸿胪寺的普通书记员,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连接连几次被委以重任。
    方渐离本就不是无能之辈,几次差事办得漂亮,更得上司喜爱,眼看着仕途光明、指日可待了。
    不仅如此,有些欲亲近崔容而不得的,甚至将目标转移到方渐离这边,打算来个曲线救国。方渐离借此机会发展了不少人脉,少不得也捞了一些实惠。
    他出身平民,家境算不得殷实,来京城后这段日子原本颇有些捉襟见肘。自从靠上崔容这颗大树,简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别提有多自在。
    方渐离暗喜之余,倒也没有忘了自己的风光都来自何处,对待崔容更加殷勤谦卑了。
    有人为了拍崔容马屁,少不得在他面前夸奖方渐离,称后者为“青年俊才、千里挑一”。
    崔容原本并没有放在心上,毕竟方渐离在他眼中,只是一个可以闲谈一二的后辈而已。但时日一长,崔容终于察觉到异常。
    他在官场沉浮数年,这等汲汲钻营之辈也见过不少。先前是没留心,此时既然知晓,对方渐离便有了一丝不喜之意。
    虽然如此,但崔容也理解个人志向不同,对方渐离倒也没有立时断绝往来。只是见他的次数少了,每回神色也不似从前那般亲切。
    方渐离有所察觉,不过以他的脸皮,并不把这点冷遇当回事,依旧如故。
    登基之初,杨进可以说一心扑在朝政之上,但总也能抽出些时间逗留崔府。以方渐离的勤快程度,两人不免偶遇过几次。
    方渐离是有心之人,自然认得新帝的面孔,每次都恰到好处地展现自己,倒也在杨进跟前混了个脸熟。
    此时大周的版图,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广阔。
    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杨进颁布了许多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不免要触及权贵阶层的利益,所以他需要更多年轻且背景单纯的官员去推行新政。
    这些人没有既得利益的牵绊,又渴望出头的机遇,自然会尽心尽力地大胆办差。
    方渐离因此就入了杨进的眼。
    一日,杨进与崔容说起方渐离。他道:“此人心机胆色不俗,若是再历练几年,可堪大任。眼下田制改革,我倒很想交给他去办。”
    崔容几经犹豫,还是开口:“方渐离虽有能力,但其人品行不端,恐怕难以洁身自好,能不能毫无私心地办差还是两说。”
    杨进闻言笑了:“君子如水,小人如油,各有各的用处。田制改革是个得罪人的差事,若真交给那些刚正不阿的,恐怕才会坏我大事。方渐离虽然油滑,用到此处倒正好,懂分寸。”
    听他这样说,崔容心中轻叹,不再言语。
    ****
    田制改革果然如杨进所料,方渐离很懂得“欺软怕硬”,新政虽然在某些地方贯彻地不那么彻底,但推行的过程居然出乎意料地平顺,得到杨进大大赞赏,甚至破格将其调至户部,官升两阶。
    要知道,此时距方渐离中举不过三年,这样的速度也只有当年崔容可以与之比肩。
    朝堂之上素有跟红顶白之风,方渐离春风得意,身边自然也聚集了不少人,与崔容早就疏远了。
    而正在此际,从边关送来一本奏折,参的却是大将军崔世青。
    其实这事说来也叫人叹息。
    当年崔世青灭突厥立下大功,杨进亲封其位威武大将军,统领边关数十万军马。
    崔世青不是个糊涂人,手握重兵,平日行事便愈发小心,生怕被人寻到错处。
    但人有失手马有失蹄,那日崔世青在边关娶的夫人喜诞麟儿,他一时高兴,被人灌了不少酒,回营之时便不慎撞倒了一名老妇。
    崔世青习武之人,反应很快,及时拉开了马蹄,没有酿成大祸。
    然而那老妇已近古稀之年,生生受了这番惊吓,竟就此一病不起,没几日就去了。
    那老妇是个苦命人,两个儿子都在战场上送了命,儿媳远走他乡改嫁,只留下三个年幼的孙子孙女靠她抚养。老妇这一死,三个孩子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崔世青懊恼不已,不仅全力承担了老妇的丧葬事宜、将三个孩子接到府中抚养,还在军中自罚鞭笞一百,以正军纪。
    按理说这事本来就这样过去了,可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人,自称是三个孩子的远房表叔,纠缠着要崔世青把三个孩子交给他,并赔偿一千两银子。
    崔世青派人去查,发现这人身份不假,然而却是游手好闲的地痞之流,自然不肯答应,如此一来便闹开了。
    有心之人终于抓住了崔世青的把柄,一本奏折将他参到御前,称崔世青拥兵自重,欺辱孤寡,行事霸道。
    这奏折虽被杨进留中不发,消息到底传了出去,一时间朝中便有人蠢蠢欲动。
    自古以来,劳苦功高的武将都容易被皇帝忌惮。再看近年方渐离日渐被倚重,有几人便自以为揣摩到圣意,将杨进的不表态解读为某种暗示,急着跳出来争头功了。
    有几位大臣在朝堂上进言,表示崔世青行为不端,引发民愤,不宜再掌管边关兵马;而崔家一文一武半分江山,更是于社稷不利。
    这样赤裸裸的攻击令满朝哗然,方渐离也忍不住偷偷打量崔容的神色。
    身处漩涡中心的崔容却十分淡定,既不争辩,也没有半分怒色,一副“管它惊涛骇浪,我自岿然不动”的神色。
    等喧哗终于平息,所有人都看向皇帝的时候,杨进终于开口:“崔卿以为如何?”
    崔容一双如墨般温润的眸子看着杨进,跨出一步朗声道:“臣之心,皇上可有疑问?”
    听闻此言,杨进抚案大笑,仿佛十分快意。他站起来,一步一步走下台阶,到崔容面前站定。两人对视片刻,杨进转向群臣,一字一句地说:“朕,从前不曾对崔家生疑,今后亦不会!”
    众臣跪地道万岁,方渐离也面无异色随众人行礼,只有那名出头的大臣脸色十分难看,脱力一般跪在地上。
    第九十六章、 无题

章节目录

重生之太子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楚清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楚清明并收藏重生之太子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