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讨逆
但是,奇怪的是,赵王几次拉拢,蒋唤也没有明确的表态。
但是,蒋唤也没有妨碍赵王。
所以,蒋唤的存在,很微妙。
但是王泽,他身为礼部尚书,眼看老皇帝光武帝老糊涂了,不遵祖制将中书令之位擅自封给一个未冠小儿,自认无法坐视不理。
礼部管什么?不就是管这些吗?
而且,他在心底里也认为,光武帝这么做是极其危险的。
其一中书省的势力很大,且是君权之屏障,重要程度无可置疑,所以才要由久经考核、德才兼备、有功名之人来统领,这样的人才少有私心,就算有私心,也不敢轻举妄动,可以一心为皇上。
其二,新政在即,林沐白先后受封太子少保,又总理主持今年的京察。
如今已经权势滔天,要是再领了中书令一职贴近天子,今后他若要反,岂非如虎添翼?
所以王泽虽然身为赵党人,但是来哭谏,并非为了赵党,而纯粹是因为他的职责所在!
但是新政反应最大的浙党看准他这一点,暗地里联络了大量浙党官员,来陪他一起哭谏。
这是他们的第一招,目的一方面是向光武帝施压,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做出朝中大臣纷纷反对此一任命的姿态,来影响各地官员与将领。
不过,诡异的是,这次哭谏,内阁首辅大臣竟然没有出现。
然后,这仅仅是赵、浙两党组合拳中的第一招。
一大早,京城之中有数十缇骑秘密就出发,奔赴各个方向。
与此同时,各地百姓联名上奏的陈情书也辗转到了林沐白手里。
怎么个意思?不收你税你还不乐意了?
然而,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可爱之处。
这个时代,做人凭良心!
后世常说人心不古,那么“古”时的人心是什么样子的?
林沐白认为,大概就是这样,凡事凭良心!
朝廷这些年为了保国安民,殚精竭虑,燕王等一大批“好官”带着无数将士血洒疆场,他们看到了。
大商刚刚经历三世,战争不休,眼下天下初定,朝廷为再启盛世,让大家伙儿过上好日子,不断减赋,他们看到了。
所以,他们也想让朝廷好过些!
他们觉得,让朝廷好过的方式,就是交税——只要别像以前那么沉重,适当的税他们认!
可这特么也太实诚了!
如果连农民都对这个新政有“异议”,那还让林沐白还怎么搞?
说真的,林沐白听了想打人。
果然,这个势头一起来,除了太武殿外哭谏的官员外,其他大批官僚趁机上书,直言新政的种种弊端。
矛头自然不会指向给他们加薪的事,而是指向分权,以及向大地主收“额外税”的事。
光武帝和林沐白在这个关键时候也不会手软。
在林沐白看来,反正现在已经和赵、浙两党撕破脸了。
那么,拿你几个人,也无所谓了。
第一个月,光武帝收到一百二十三个大小官员的联名奏疏,妄议新政之弊。
他立马把奏疏全部转给林沐白和内阁,要林沐白等内阁大臣酌情办理。
林沐白二话不说,马上在这些官员的京察考核上写上大大的“浮躁”两个字。
古代京察时,对官员的考核评语是很讲究的。一般而言,被发现任上有过错但不大的,会被评上“不谨”两个字。得到这两字评语的,对不起,你可以辞官回家了。
但,这还是轻的。
最严重的就是“浮躁”二字。
得到这两个字评语的,你连辞官的机会都没有,而是立即就地摘去乌纱帽,并由大理寺差吏押往京城三司会审。
结局很明显——不但丢官,还得脱掉一层皮!
按程序,评语下定之后立即发内阁审议。
除了赵、浙两党反应激烈外,内阁首辅李承宗自然对此无异议,随即通过。
之后就是大理寺的事了。
大理寺办事的效率很高,二话不说就从各地拿了这些官员,押送京城。
林沐白替光武帝表明了新政势在必行,绝不妥协的立场!
但是,在这个时候,京师各门,都有几十骑飞奔而出。
他们全部都是赵王府中豢养的死士,每个人怀里都揣了一封公文,乃是赵、浙党连夜起草的《讨逆臣林沐白檄》。
檄文上,通篇直斥林沐白为“窃国大盗”,挟持皇上欲号令天下,督请各地官员一同抵制林沐白,同时呼吁各地武将务必按兵不动,把住军权,防止为林贼奸逆所用!
上头不仅有赵王、帝室的公主、一些尚未有封号的皇子等帝室宗亲大佬的署名,甚至还有王泽、孙蒋唤、孙海等三省六部官员的签名。
当然,除了赵、浙党人的签名是真的,其他人几乎全部都是伪造的,因为除了赵浙两党外,其他朝中大佬如中书省宰相等人虽然对光武帝封林沐白为中书令有所不满,但并未觉得现在已经到了可以判断林沐白为“窃国大盗”的地步——毕竟人家刚刚才住持赈灾回来,岂能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功臣扣帽子?所以他们拒绝署名。
但是,奇怪的是,赵王几次拉拢,蒋唤也没有明确的表态。
但是,蒋唤也没有妨碍赵王。
所以,蒋唤的存在,很微妙。
但是王泽,他身为礼部尚书,眼看老皇帝光武帝老糊涂了,不遵祖制将中书令之位擅自封给一个未冠小儿,自认无法坐视不理。
礼部管什么?不就是管这些吗?
而且,他在心底里也认为,光武帝这么做是极其危险的。
其一中书省的势力很大,且是君权之屏障,重要程度无可置疑,所以才要由久经考核、德才兼备、有功名之人来统领,这样的人才少有私心,就算有私心,也不敢轻举妄动,可以一心为皇上。
其二,新政在即,林沐白先后受封太子少保,又总理主持今年的京察。
如今已经权势滔天,要是再领了中书令一职贴近天子,今后他若要反,岂非如虎添翼?
所以王泽虽然身为赵党人,但是来哭谏,并非为了赵党,而纯粹是因为他的职责所在!
但是新政反应最大的浙党看准他这一点,暗地里联络了大量浙党官员,来陪他一起哭谏。
这是他们的第一招,目的一方面是向光武帝施压,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做出朝中大臣纷纷反对此一任命的姿态,来影响各地官员与将领。
不过,诡异的是,这次哭谏,内阁首辅大臣竟然没有出现。
然后,这仅仅是赵、浙两党组合拳中的第一招。
一大早,京城之中有数十缇骑秘密就出发,奔赴各个方向。
与此同时,各地百姓联名上奏的陈情书也辗转到了林沐白手里。
怎么个意思?不收你税你还不乐意了?
然而,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可爱之处。
这个时代,做人凭良心!
后世常说人心不古,那么“古”时的人心是什么样子的?
林沐白认为,大概就是这样,凡事凭良心!
朝廷这些年为了保国安民,殚精竭虑,燕王等一大批“好官”带着无数将士血洒疆场,他们看到了。
大商刚刚经历三世,战争不休,眼下天下初定,朝廷为再启盛世,让大家伙儿过上好日子,不断减赋,他们看到了。
所以,他们也想让朝廷好过些!
他们觉得,让朝廷好过的方式,就是交税——只要别像以前那么沉重,适当的税他们认!
可这特么也太实诚了!
如果连农民都对这个新政有“异议”,那还让林沐白还怎么搞?
说真的,林沐白听了想打人。
果然,这个势头一起来,除了太武殿外哭谏的官员外,其他大批官僚趁机上书,直言新政的种种弊端。
矛头自然不会指向给他们加薪的事,而是指向分权,以及向大地主收“额外税”的事。
光武帝和林沐白在这个关键时候也不会手软。
在林沐白看来,反正现在已经和赵、浙两党撕破脸了。
那么,拿你几个人,也无所谓了。
第一个月,光武帝收到一百二十三个大小官员的联名奏疏,妄议新政之弊。
他立马把奏疏全部转给林沐白和内阁,要林沐白等内阁大臣酌情办理。
林沐白二话不说,马上在这些官员的京察考核上写上大大的“浮躁”两个字。
古代京察时,对官员的考核评语是很讲究的。一般而言,被发现任上有过错但不大的,会被评上“不谨”两个字。得到这两字评语的,对不起,你可以辞官回家了。
但,这还是轻的。
最严重的就是“浮躁”二字。
得到这两个字评语的,你连辞官的机会都没有,而是立即就地摘去乌纱帽,并由大理寺差吏押往京城三司会审。
结局很明显——不但丢官,还得脱掉一层皮!
按程序,评语下定之后立即发内阁审议。
除了赵、浙两党反应激烈外,内阁首辅李承宗自然对此无异议,随即通过。
之后就是大理寺的事了。
大理寺办事的效率很高,二话不说就从各地拿了这些官员,押送京城。
林沐白替光武帝表明了新政势在必行,绝不妥协的立场!
但是,在这个时候,京师各门,都有几十骑飞奔而出。
他们全部都是赵王府中豢养的死士,每个人怀里都揣了一封公文,乃是赵、浙党连夜起草的《讨逆臣林沐白檄》。
檄文上,通篇直斥林沐白为“窃国大盗”,挟持皇上欲号令天下,督请各地官员一同抵制林沐白,同时呼吁各地武将务必按兵不动,把住军权,防止为林贼奸逆所用!
上头不仅有赵王、帝室的公主、一些尚未有封号的皇子等帝室宗亲大佬的署名,甚至还有王泽、孙蒋唤、孙海等三省六部官员的签名。
当然,除了赵、浙党人的签名是真的,其他人几乎全部都是伪造的,因为除了赵浙两党外,其他朝中大佬如中书省宰相等人虽然对光武帝封林沐白为中书令有所不满,但并未觉得现在已经到了可以判断林沐白为“窃国大盗”的地步——毕竟人家刚刚才住持赈灾回来,岂能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功臣扣帽子?所以他们拒绝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