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深受感动
临走时,林沐白突然想起来了什么,转身回来,唤过几个狱卒。
“喂。”林沐白招招手,十多个狱卒忙跑过来,堆起满脸的笑容。
“大人有何吩咐哪。”
林沐白想了想,道:“把那白行龙给我押到东门门口,给我吊起来打;下手不要太重,别打死了。”
“好嘞”牢头重重的点头,然后转身吆喝手下的一群小弟,开始行动。
林沐白出了阴暗潮湿的牢房,然后就回到了杭州府衙门,因为他现在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呢。
首先,就是要想办法恢复王芸父亲王焕的官职;自己跟王芸也算老熟人了,这是其一,另一点吧。
像王焕这种从小熟读经纶,心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子,一时被撤了官儿,倒还没啥。
你要是让他身上背着罪名活下去,估计王焕要不了三天就得把自己给结果了。
不然,对不起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这次林沐白剿灭三生教,王焕也算出了一点力,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你说自己能这么缺心眼儿吗?
唉,算了,反正自己在这儿也待不了多久了。
就当自己帮他一次吧。
当然,自己怎么想要帮他,也不能擅自做主 ,战时的话,林沐白还能以自己钦差大臣的身份任命一些地方官员。
但是现在自己就没有这个权限了,就算是一个县令,也得由吏部提名审核;无非其他,皇权治下,几乎都是这个样子。
林沐白写好了一封折子,把这次赈灾之外发生的这个阴兵借粮案以及上次的王焕案子一并报了上去。当然,除此之外,林沐白也把这次参加白石山战的大小将领、有功之人都提名表扬了。
特别是袁崇和寿王瑞清,什么身先士卒、以一当十等等,说了一长串;说袁崇的原因,也是打消皇帝的顾忌。
像袁崇这种拥兵一方的大将、并且战功卓著,皇帝就很担心,万一哪天忧心过头想个什么法子弄死了这个袁崇。
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至于瑞清,不说大家也明白,林沐白这是在给瑞清积累政治资本;若是有一天储君的位置朝瑞清招手,那他自己也要有足够的威望和资本。
折子最后,林沐白也讲清楚了阴兵借粮案子的前因后果,表明希望朝廷能够重新恢复王焕的官职;这事儿几乎也是十拿九稳,现在这个老皇帝的性格还是算善良了,只要说清楚原因,加上自己再保举一下,应该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
接着,林沐白就去找了寿王和杭州府的大小官员,眼下粮食弄回来了,赈灾的事情刻不容缓;之前如果不是袁崇大军及时来援,杭州府的灾民说不定早就暴动了。
当然,这次赈灾也是换汤不换药,手段和之前在扬州的一样。
一时间,官府派了大量小吏到处张贴告示,内容也就是说钦差大人这次的赈灾手段什么的了;除此之外,林沐白还下令在城中各处设置布粥点。
杭州城内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气,鲜红的对联随处可见,各色的爆竹处处绽放。甭管有钱的没钱的,在这几天都是笑脸迎人,见人就说几句吉祥话,互相恭祝,哎,幸好都活下来了。
平平安安,这是乱世的老百姓最大的奢求了。
越往城中走,人就越多。城里头到处张灯结彩,尤其是那些富贵人家的府邸,以及有实力的商号店铺,房子就像一个个小姑娘似的,无不披红带彩,好不喜庆。
虽然这次受灾严重,但是这些富户大贾受的影响并不大,有经济基础嘛;真正遭殃的还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眼见大事一定,林沐白也自己一个人出来走走、看看。
时值中午,只见城中临时搭起了无数的施粥铺子,几乎每百米一个,那是城中富户免费供应给穷人以及路过的外乡客的。
这也算是一桩老例了,便是灾荒的年岁都不曾断。哪家大户的过年、灾荒时的“例粥”要是断了,那准是这家遭逢了大变故,或者出了败家子;同样,哪家今年要是第一次来施舍“例粥”,那就意味着这家去年飞黄腾达了,必然会成为施粥期间全城热议的话题。
不过林沐白还是看到,好多衣冠楚楚的人也在施粥铺那排队,笑呵呵地领上一碗粥,外加一小块卤肉、咸菜。
照道理有钱还来占便宜,这可有点说不过去,不过奇怪的是无论是施粥的还是领粥的,都不以为意。
林沐白好奇心大,就找了个老者打听了下。
原来,自从杭州官府宣布赈灾后,这些富户也放心了,不怕老百姓哄抢了,所以都开始放粮施粥。
大家一下子都开始施粥,集中爆发;因为施粥的多,穷人根本吃不完,于是渐渐地有钱人也来凑个热闹,帮忙一块儿吃。甚至有的自己家就在施粥,却非要跑去别人家的粥摊去尝尝,慢慢地这就成了一种惯例,叫吃百家粥。
不过,这也算一个老例子了。
末了,老者还意味深长地问了他一句,“小友,你观那些贫寒之人,如何吃得笑意盎然,其乐融融也?”
林沐白顿时明白了。
这些富人乡绅带头一起吃施粥,不只是为了避免粥浪费,更大的用意在于避免那些贫寒人家来吃施粥时的尴尬。
除了赈灾的时候,老者还讲道,毕竟大过年的,谁会愿意为了一口粥显得自己家里穷?
林沐白忽然想起自己那个世界的明朝,那会儿已经不是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已经十分发达,就算寒门之人,过年吃口粥还是吃得起的。如果要被当成乞丐一样施舍,恐怕在那个崇尚骨气门风的时代,是没有多少人会来吃的。
而富人乡绅们一带头,反倒是更像一种风俗,甭管贫贱富贵你只管吃就是,没人用有色眼镜瞧你。
就连行善都考虑地如此周祥,大概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可爱之处吧?
林沐白不由大受感动,冲那老者深深作揖,说道,“多谢老人家,小子明白了。所谓嗟来之食不可食,便是此道。贵地乡绅,真乃大善也。”
“呵呵呵,富者行善,不欺其贫。贫者受施,不失其志,此乃大道也。”
老人家说话文绉绉的,显然是个读书人。而且他穿的衣冠整整,身边还跟着个仆人,可见家世也不错。
却还是自己拿了个碗,乐呵呵地走向了一个施粥铺,留给林沐白一个苍劲的背影。
林沐白突然感觉到,他也承认,他真心喜欢这个的世界,这个崇尚礼义廉耻、诗书礼乐的时代。
正好饥肠辘辘,于是他也排队领了一碗粥、一碟咸菜,坐在一处茅草棚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这时,一个壮士的汉子也在他身边坐了下来。
临走时,林沐白突然想起来了什么,转身回来,唤过几个狱卒。
“喂。”林沐白招招手,十多个狱卒忙跑过来,堆起满脸的笑容。
“大人有何吩咐哪。”
林沐白想了想,道:“把那白行龙给我押到东门门口,给我吊起来打;下手不要太重,别打死了。”
“好嘞”牢头重重的点头,然后转身吆喝手下的一群小弟,开始行动。
林沐白出了阴暗潮湿的牢房,然后就回到了杭州府衙门,因为他现在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呢。
首先,就是要想办法恢复王芸父亲王焕的官职;自己跟王芸也算老熟人了,这是其一,另一点吧。
像王焕这种从小熟读经纶,心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子,一时被撤了官儿,倒还没啥。
你要是让他身上背着罪名活下去,估计王焕要不了三天就得把自己给结果了。
不然,对不起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这次林沐白剿灭三生教,王焕也算出了一点力,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你说自己能这么缺心眼儿吗?
唉,算了,反正自己在这儿也待不了多久了。
就当自己帮他一次吧。
当然,自己怎么想要帮他,也不能擅自做主 ,战时的话,林沐白还能以自己钦差大臣的身份任命一些地方官员。
但是现在自己就没有这个权限了,就算是一个县令,也得由吏部提名审核;无非其他,皇权治下,几乎都是这个样子。
林沐白写好了一封折子,把这次赈灾之外发生的这个阴兵借粮案以及上次的王焕案子一并报了上去。当然,除此之外,林沐白也把这次参加白石山战的大小将领、有功之人都提名表扬了。
特别是袁崇和寿王瑞清,什么身先士卒、以一当十等等,说了一长串;说袁崇的原因,也是打消皇帝的顾忌。
像袁崇这种拥兵一方的大将、并且战功卓著,皇帝就很担心,万一哪天忧心过头想个什么法子弄死了这个袁崇。
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至于瑞清,不说大家也明白,林沐白这是在给瑞清积累政治资本;若是有一天储君的位置朝瑞清招手,那他自己也要有足够的威望和资本。
折子最后,林沐白也讲清楚了阴兵借粮案子的前因后果,表明希望朝廷能够重新恢复王焕的官职;这事儿几乎也是十拿九稳,现在这个老皇帝的性格还是算善良了,只要说清楚原因,加上自己再保举一下,应该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
接着,林沐白就去找了寿王和杭州府的大小官员,眼下粮食弄回来了,赈灾的事情刻不容缓;之前如果不是袁崇大军及时来援,杭州府的灾民说不定早就暴动了。
当然,这次赈灾也是换汤不换药,手段和之前在扬州的一样。
一时间,官府派了大量小吏到处张贴告示,内容也就是说钦差大人这次的赈灾手段什么的了;除此之外,林沐白还下令在城中各处设置布粥点。
杭州城内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气,鲜红的对联随处可见,各色的爆竹处处绽放。甭管有钱的没钱的,在这几天都是笑脸迎人,见人就说几句吉祥话,互相恭祝,哎,幸好都活下来了。
平平安安,这是乱世的老百姓最大的奢求了。
越往城中走,人就越多。城里头到处张灯结彩,尤其是那些富贵人家的府邸,以及有实力的商号店铺,房子就像一个个小姑娘似的,无不披红带彩,好不喜庆。
虽然这次受灾严重,但是这些富户大贾受的影响并不大,有经济基础嘛;真正遭殃的还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眼见大事一定,林沐白也自己一个人出来走走、看看。
时值中午,只见城中临时搭起了无数的施粥铺子,几乎每百米一个,那是城中富户免费供应给穷人以及路过的外乡客的。
这也算是一桩老例了,便是灾荒的年岁都不曾断。哪家大户的过年、灾荒时的“例粥”要是断了,那准是这家遭逢了大变故,或者出了败家子;同样,哪家今年要是第一次来施舍“例粥”,那就意味着这家去年飞黄腾达了,必然会成为施粥期间全城热议的话题。
不过林沐白还是看到,好多衣冠楚楚的人也在施粥铺那排队,笑呵呵地领上一碗粥,外加一小块卤肉、咸菜。
照道理有钱还来占便宜,这可有点说不过去,不过奇怪的是无论是施粥的还是领粥的,都不以为意。
林沐白好奇心大,就找了个老者打听了下。
原来,自从杭州官府宣布赈灾后,这些富户也放心了,不怕老百姓哄抢了,所以都开始放粮施粥。
大家一下子都开始施粥,集中爆发;因为施粥的多,穷人根本吃不完,于是渐渐地有钱人也来凑个热闹,帮忙一块儿吃。甚至有的自己家就在施粥,却非要跑去别人家的粥摊去尝尝,慢慢地这就成了一种惯例,叫吃百家粥。
不过,这也算一个老例子了。
末了,老者还意味深长地问了他一句,“小友,你观那些贫寒之人,如何吃得笑意盎然,其乐融融也?”
林沐白顿时明白了。
这些富人乡绅带头一起吃施粥,不只是为了避免粥浪费,更大的用意在于避免那些贫寒人家来吃施粥时的尴尬。
除了赈灾的时候,老者还讲道,毕竟大过年的,谁会愿意为了一口粥显得自己家里穷?
林沐白忽然想起自己那个世界的明朝,那会儿已经不是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已经十分发达,就算寒门之人,过年吃口粥还是吃得起的。如果要被当成乞丐一样施舍,恐怕在那个崇尚骨气门风的时代,是没有多少人会来吃的。
而富人乡绅们一带头,反倒是更像一种风俗,甭管贫贱富贵你只管吃就是,没人用有色眼镜瞧你。
就连行善都考虑地如此周祥,大概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可爱之处吧?
林沐白不由大受感动,冲那老者深深作揖,说道,“多谢老人家,小子明白了。所谓嗟来之食不可食,便是此道。贵地乡绅,真乃大善也。”
“呵呵呵,富者行善,不欺其贫。贫者受施,不失其志,此乃大道也。”
老人家说话文绉绉的,显然是个读书人。而且他穿的衣冠整整,身边还跟着个仆人,可见家世也不错。
却还是自己拿了个碗,乐呵呵地走向了一个施粥铺,留给林沐白一个苍劲的背影。
林沐白突然感觉到,他也承认,他真心喜欢这个的世界,这个崇尚礼义廉耻、诗书礼乐的时代。
正好饥肠辘辘,于是他也排队领了一碗粥、一碟咸菜,坐在一处茅草棚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这时,一个壮士的汉子也在他身边坐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