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温家得势
周婆婆道,“灵韵说的很对,我也不看好温家那母子。”
柳大娘点头,“是我眼界短了,光想着让苏晓回去过好日子,却忘了那冯氏是什么人!”
“苏晓这次到是有主意,不错。”周婆婆道。
“希望她能坚持住。”苏灵韵有些担心,今天看温子书那模样,不会轻易放弃,她真怕苏晓抵挡不住温子书的温柔攻势,毕竟,她以前对温子书那样痴心迷恋。
这边,苏晓回到家,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张氏和苏二福。
张氏自是同意的,苏二福和苏庆云也没说别的,只要是苏晓自己决定的,他们都支持。只有刘巧香,气的半夜睡不着,一直在刘氏耳朵边念叨苏晓太傻了,现成的官夫人不去做,非要当乡下人。
刘氏斥了她几声,刘巧香才闭嘴。
夜里,苏灵韵被雷声惊醒,去关窗的时候看到西厢房还有烛光透出来,已经子时了,江长轩还没睡。
自从苏晓拒绝江长轩后,他表面上看去风轻云淡的,该干什么干什么,但是苏灵韵看的出来,他心里一直惦念着苏晓。
何况,眼下温子书又回来了,他更睡不着了。
苏灵韵叹了一声,关紧了窗子,回床睡觉。
不出苏灵韵所料,次日柳大娘过来说,温家正派人在修葺村里的老房子,屋里屋外,二十多个人忙碌,还有人从城里运送床和家具过,看样子,温家要回村里住了。
人多干活快,两日的功夫,温家的老院子便从里到外的修整好,焕然一新。
屋子换了屋顶,换了新的门窗,屋里铺了平整的地板,刷了墙面,八仙桌,红木椅,雕花木床,一水的红木家具。
外面院子也修的平整干净,青砖围墙,黑漆木门,院子里放置了桌椅,荷花缸,甚至在短短的两日内还建了一个小亭子。
若是平时,修成这样至少半个月,而温子书一个命令,两日便修好,可以搬进来住了。
村子里的人啧啧惊奇,感叹还是有权有势的好,简直真的能让鬼推磨了。
而这几日,去苏二福家串门的人也踏破了门槛,平时里交好的邻居,很少来往的村里人,甚至之前和苏二福家因为口角有嫌隙的人家也主动带着鸡蛋上门,各种巴结讨好。
第三日,温子书和冯氏回村,里正带着村民去村口迎接,看到马车过来,赶紧让人放鞭炮,敲锣打鼓。
马车在村口大槐树下停下,温子书撩开车帘,温雅有礼,“劳烦里正了。”
里正忙上前,诚惶诚恐,“不敢,通往大人家的路,小的已经带人给修好。”
前几日下了雨,村子里都是泥泞的土路,里正亲自带人把村里通往温家的路铺上了石板,成了村里最好走的一条路。
“辛苦了!”温子书轻笑。
“应该的,大人请!”里正让开路。
温子书放下车帘,马车继续前行,往温家而去。
看热闹的百姓一直围着马车,满眼羡慕。
马车在温家门外停下,冯氏由两个婆子搀扶着下了马车,进了院子里外看了看,“勉强能住,村子里条件就这样,已经不错了,跟京城里的宅子是没得比。”
话这样说,语气却满是嫌弃。
以前的邻居挤进来,“温夫人,您还记得我吗?我家住在你家对门。”
冯氏扶着头上金钗,笑的洋洋得意,“是李嫂子啊,咱们做了半辈子的邻居,怎么会不记得?刘妈,把本夫人带来的茶给李嫂子泡一杯,还有城主送的那几盒糕点,拿出来给大家尝尝。”
李嫂子半佝偻着身体,一边后退一边摇头,“不敢,不敢,咱们乡下人,哪里敢和温大人的茶?”
冯氏坐在院子里,下人前呼后拥,院子里挤满了过来道喜的人,冯氏仰着头,学着城里那些夫人的姿态样子,过足了被人巴结恭维的瘾。
温子书站在屋里,欲将那些人都赶出去,转眼看到冯氏正享受这些人的讨好,想想之前母子两人受的欺负和白眼,便站在那里没动。
晌午时,冯家人都到了,自然又是一番亲人久别重逢的欢喜和热闹,只是这份欢喜里面夹杂了太多别的东西,比如冯家人对冯氏的讨好和小心翼翼。
冯氏看不上她哥嫂,虚伪应付,对侄女冯环到是有几分真心的疼爱,问她母亲孙桂花冯环亲事定了没有。
孙桂花拘谨的回道,“回她姑母,环儿还未成亲,这孩子因为她表哥是大官,眼界也高了,非要找个读书人,可是有几个读书人能像咱们温大人一样有本事又有福气,这不就耽搁了。”
“是啊,这读书人多了,可没几个能中举,又中前三甲进士的。”冯氏哼道。
冯环红着脸低头不敢说话。
孙桂花小心道,“之前环儿一直说想姑母,如今您回来了,要不让环儿在这住几日,环儿虽然笨手笨脚的,但也算体贴懂事,让在您身边伺候几日,尽尽孝心,也见见世面。”
冯环越发的窘迫,站在孙桂花身后,双手绞着衣角,脸色通红。
冯氏如何不明白孙桂花的意思,打量了冯环几眼,瘪嘴笑道,“行,我也想环儿了,那就让她在这住几日,若有合适的,我就帮她相看个亲事。”
“那就真是我们家环儿的福气了。”孙桂花有些失望,却依旧满脸堆笑。
吃过了晌午饭,冯氏让人赶着马车亲自送冯家父母回去,装了几袋子米面,还有十几斤猪肉猪油,占了半辆马车。
孙桂花看着这些东西,眼里直冒光。
冯家父母第一次坐马车,颤颤巍巍的坐上去,左瞧右看,惊叹了半晌,受宠若惊。
“马车里拥挤,大哥在马车上陪着爹娘,嫂子就在下边走着吧。”冯氏突然道。
孙桂花一愣,使眼色给自己男人,她也想坐马车。
冯根却不敢违抗冯氏的意思,揣着手没敢应声,冯爹哼了一声,拿出长辈的气势来,“按温夫人说的做吧,妇人本就不应该乘车与长辈同坐。”
柳大娘点头,“是我眼界短了,光想着让苏晓回去过好日子,却忘了那冯氏是什么人!”
“苏晓这次到是有主意,不错。”周婆婆道。
“希望她能坚持住。”苏灵韵有些担心,今天看温子书那模样,不会轻易放弃,她真怕苏晓抵挡不住温子书的温柔攻势,毕竟,她以前对温子书那样痴心迷恋。
这边,苏晓回到家,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张氏和苏二福。
张氏自是同意的,苏二福和苏庆云也没说别的,只要是苏晓自己决定的,他们都支持。只有刘巧香,气的半夜睡不着,一直在刘氏耳朵边念叨苏晓太傻了,现成的官夫人不去做,非要当乡下人。
刘氏斥了她几声,刘巧香才闭嘴。
夜里,苏灵韵被雷声惊醒,去关窗的时候看到西厢房还有烛光透出来,已经子时了,江长轩还没睡。
自从苏晓拒绝江长轩后,他表面上看去风轻云淡的,该干什么干什么,但是苏灵韵看的出来,他心里一直惦念着苏晓。
何况,眼下温子书又回来了,他更睡不着了。
苏灵韵叹了一声,关紧了窗子,回床睡觉。
不出苏灵韵所料,次日柳大娘过来说,温家正派人在修葺村里的老房子,屋里屋外,二十多个人忙碌,还有人从城里运送床和家具过,看样子,温家要回村里住了。
人多干活快,两日的功夫,温家的老院子便从里到外的修整好,焕然一新。
屋子换了屋顶,换了新的门窗,屋里铺了平整的地板,刷了墙面,八仙桌,红木椅,雕花木床,一水的红木家具。
外面院子也修的平整干净,青砖围墙,黑漆木门,院子里放置了桌椅,荷花缸,甚至在短短的两日内还建了一个小亭子。
若是平时,修成这样至少半个月,而温子书一个命令,两日便修好,可以搬进来住了。
村子里的人啧啧惊奇,感叹还是有权有势的好,简直真的能让鬼推磨了。
而这几日,去苏二福家串门的人也踏破了门槛,平时里交好的邻居,很少来往的村里人,甚至之前和苏二福家因为口角有嫌隙的人家也主动带着鸡蛋上门,各种巴结讨好。
第三日,温子书和冯氏回村,里正带着村民去村口迎接,看到马车过来,赶紧让人放鞭炮,敲锣打鼓。
马车在村口大槐树下停下,温子书撩开车帘,温雅有礼,“劳烦里正了。”
里正忙上前,诚惶诚恐,“不敢,通往大人家的路,小的已经带人给修好。”
前几日下了雨,村子里都是泥泞的土路,里正亲自带人把村里通往温家的路铺上了石板,成了村里最好走的一条路。
“辛苦了!”温子书轻笑。
“应该的,大人请!”里正让开路。
温子书放下车帘,马车继续前行,往温家而去。
看热闹的百姓一直围着马车,满眼羡慕。
马车在温家门外停下,冯氏由两个婆子搀扶着下了马车,进了院子里外看了看,“勉强能住,村子里条件就这样,已经不错了,跟京城里的宅子是没得比。”
话这样说,语气却满是嫌弃。
以前的邻居挤进来,“温夫人,您还记得我吗?我家住在你家对门。”
冯氏扶着头上金钗,笑的洋洋得意,“是李嫂子啊,咱们做了半辈子的邻居,怎么会不记得?刘妈,把本夫人带来的茶给李嫂子泡一杯,还有城主送的那几盒糕点,拿出来给大家尝尝。”
李嫂子半佝偻着身体,一边后退一边摇头,“不敢,不敢,咱们乡下人,哪里敢和温大人的茶?”
冯氏坐在院子里,下人前呼后拥,院子里挤满了过来道喜的人,冯氏仰着头,学着城里那些夫人的姿态样子,过足了被人巴结恭维的瘾。
温子书站在屋里,欲将那些人都赶出去,转眼看到冯氏正享受这些人的讨好,想想之前母子两人受的欺负和白眼,便站在那里没动。
晌午时,冯家人都到了,自然又是一番亲人久别重逢的欢喜和热闹,只是这份欢喜里面夹杂了太多别的东西,比如冯家人对冯氏的讨好和小心翼翼。
冯氏看不上她哥嫂,虚伪应付,对侄女冯环到是有几分真心的疼爱,问她母亲孙桂花冯环亲事定了没有。
孙桂花拘谨的回道,“回她姑母,环儿还未成亲,这孩子因为她表哥是大官,眼界也高了,非要找个读书人,可是有几个读书人能像咱们温大人一样有本事又有福气,这不就耽搁了。”
“是啊,这读书人多了,可没几个能中举,又中前三甲进士的。”冯氏哼道。
冯环红着脸低头不敢说话。
孙桂花小心道,“之前环儿一直说想姑母,如今您回来了,要不让环儿在这住几日,环儿虽然笨手笨脚的,但也算体贴懂事,让在您身边伺候几日,尽尽孝心,也见见世面。”
冯环越发的窘迫,站在孙桂花身后,双手绞着衣角,脸色通红。
冯氏如何不明白孙桂花的意思,打量了冯环几眼,瘪嘴笑道,“行,我也想环儿了,那就让她在这住几日,若有合适的,我就帮她相看个亲事。”
“那就真是我们家环儿的福气了。”孙桂花有些失望,却依旧满脸堆笑。
吃过了晌午饭,冯氏让人赶着马车亲自送冯家父母回去,装了几袋子米面,还有十几斤猪肉猪油,占了半辆马车。
孙桂花看着这些东西,眼里直冒光。
冯家父母第一次坐马车,颤颤巍巍的坐上去,左瞧右看,惊叹了半晌,受宠若惊。
“马车里拥挤,大哥在马车上陪着爹娘,嫂子就在下边走着吧。”冯氏突然道。
孙桂花一愣,使眼色给自己男人,她也想坐马车。
冯根却不敢违抗冯氏的意思,揣着手没敢应声,冯爹哼了一声,拿出长辈的气势来,“按温夫人说的做吧,妇人本就不应该乘车与长辈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