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撮药,从六郎的手中放到了药罐里面。
王焘见状,咳了咳,点点头,道:“你如今取药心中自知分寸,很好很好。”
“可还是不到功夫。”六郎瞪着黑眼圈略重的眼睛,看着王焘,担心的说道:“您的病,我恐怕还是治不好。”
王焘笑了:“我都治不好,你就算了吧,今年一年,你每天睡不到三个时辰,其他时间,就算是吃饭都抱着医书看,我知道,你想为我续命,但是这可不容易,你读的书,都是我看过的,想为我续命,你得挣脱我的毕生所学,站在比我更高的地方,才有几分希望。”
六郎听到这话,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谈何容易……您读医书,从上古之时到药王之书皆通读,我这一年时间就算是拼命读也没有读完,而您……”
王焘笑了笑:“终究要死,不必伤心,医者做的事情,是从地府的府君手里面,抢下那些阳寿未尽之人,如我这般老东西,当是喜丧,不必忧愁该笑一笑才是。”
“我……笑不出来。”六郎的声音有些哽咽,王焘亦师亦父,对六郎更是倾囊相授,完完全全把他当关门弟子了,如今王焘的身体一日比一日差,六郎和王焘身为医者,哪里会看不出来,这是王焘大限将至。
六郎后悔道:“早知道,就不该来这李府,您为了救李林甫,实在是耗费太多力气了。”
“和来这里没关系。”王焘用扇子轻轻的扇着炉火,道:“对了,你那十二弟,是不是传消息过来了?”
“嗯。”六郎点点头,道:“他让我们走,而且还要我们断了李林甫的药。”
王焘叹了口气:“那就走吧,其实就算是不走,李林甫也没几年好活的了,不过既然你兄弟有计划,那我便为了这天下百姓相信他一次,希望他不会言而无信吧!”
“不会。”六郎犹豫了一会儿,然后开口说道:“还有一件事情,十二说,想请我们去学校当老师教学生,编写教材,普及医者一职,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
王焘惊讶道:“此言当真?”
“想来不假,最少当老师是真的。”
王焘点点头,笑道:“好啊!我这医书编纂这么多年,现在总算有传承之望了,百年以后,我亦可为药王乎!”
王焘并没有什么敝帚自珍的想法,毕竟他的医术,脱胎于百家,并没有什么门户之见,而且幼时他身体不好,他的母亲更是因病而死,他著《外台秘要》一书,就是为了让天下间医者更多,病人更少,因此,教学之事,王焘不仅不排斥,还觉得这实在是一件好事情。
而且,李泰初实在是帮了他很多,他的《外台秘要》一书,早已刊印万册,只等他离开李府,便会开始发行。
如此巨大的印刷量,哪怕千年之后,也不会散失。
王焘自觉自己亏欠李泰初,因此再熬好最后一服药以后,王焘便收拾东西,和六郎离开了李府。
二人不告而别,直到李林甫发现时,已经是晚上了。
两人走得极为干脆,东西都没带多少,而且最关键的是,王焘他们连药方都没有留下来。
李林甫恐惧不已,他这条命,完全就是王焘用药给续着,如今王焘消失了,他再也没有药了。
愤怒和忧虑之下,李林甫迅速病倒了。
每年的年末,大唐总要开大朝会,以考核天下官吏,以及做年末总结之类的,可是大朝会召开的时候,李林甫已经病得无法去参加大朝会了。
朝堂上下,哪怕是哪个无情天子,心中也明白,李林甫,恐怕时日无多了。
李隆基没有见李林甫的打算,反而在思考,该怎么选择下一任宰相。
而且,陈希烈也老了,不知道还能干多久,李隆基有些头疼,该用李泰初为相,还是再压几年?
病榻之上,李林甫昏昏沉沉,他念叨道:“圣人,我要见圣人……”
李林甫的意识已经不清醒了,可是他依然念叨着要见李隆基,好像有什么话要说。
可是李隆基并不想见他,哪怕是李府的苦苦哀求,李隆基也并不愿意见。
李隆基啊,对死过敏……
而且自从王鉷死后,李隆基就越来越不待见李林甫了,这次李林甫将死,李隆基心里也没什么感觉了。
李林甫的病越来越重,终于在上元节前一天咽了气。
上元灯会,是长安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整个长安城都挂满了灯笼,而李林甫府,则是挂上了白灯笼……
长安城中,有人欢喜有人忧,安禄山之流,清流们自然是欢喜不已,而那些李林甫的党羽,则是忧愁至极。
当李泰初走进李府,看到玻璃棺材里面的李林甫时,心中感慨不已。
他抚摸着棺材,心中默默地说道:“一路走好,这也算是个体面的死法了,放心,到时候,会有人去陪你的。”
李泰初参加完葬礼以后,就迅速离开了李府,回到家中后,从齐王府,来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一个数字1。
李泰初明白,他,还有李倓,以及许许多多人的那个机会,来了。
上元佳节,人人皆赏灯,灯会开前后三日,灯会结束后,所有人都意犹未尽,可是宵禁依然被不折不扣的执行了,长安城再次安静了下来。
不过,长安城的灯会虽然结束了,可大明宫中,还在开着。
灯会中,王公贵族们还沉迷于灯谜中,可突然下起了雨,露天灯会只好改在了一座座偏殿里面。
偏殿位置在靠近皇城的地方,也就是大明宫西。
李泰初一袭白衣,慢慢的喝着酒,看着众人热闹的猜着灯谜,那些宦官们卖着各种小物件,脸上露出一丝嘲讽,只觉得好笑。
大唐立国百年,这些人啊……除了享受荣华富贵,还给大唐带来了什么?这其中的大部分人,不过是躺在身为大唐开国的先祖功劳簿上,混吃等死罢了。
王焘见状,咳了咳,点点头,道:“你如今取药心中自知分寸,很好很好。”
“可还是不到功夫。”六郎瞪着黑眼圈略重的眼睛,看着王焘,担心的说道:“您的病,我恐怕还是治不好。”
王焘笑了:“我都治不好,你就算了吧,今年一年,你每天睡不到三个时辰,其他时间,就算是吃饭都抱着医书看,我知道,你想为我续命,但是这可不容易,你读的书,都是我看过的,想为我续命,你得挣脱我的毕生所学,站在比我更高的地方,才有几分希望。”
六郎听到这话,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谈何容易……您读医书,从上古之时到药王之书皆通读,我这一年时间就算是拼命读也没有读完,而您……”
王焘笑了笑:“终究要死,不必伤心,医者做的事情,是从地府的府君手里面,抢下那些阳寿未尽之人,如我这般老东西,当是喜丧,不必忧愁该笑一笑才是。”
“我……笑不出来。”六郎的声音有些哽咽,王焘亦师亦父,对六郎更是倾囊相授,完完全全把他当关门弟子了,如今王焘的身体一日比一日差,六郎和王焘身为医者,哪里会看不出来,这是王焘大限将至。
六郎后悔道:“早知道,就不该来这李府,您为了救李林甫,实在是耗费太多力气了。”
“和来这里没关系。”王焘用扇子轻轻的扇着炉火,道:“对了,你那十二弟,是不是传消息过来了?”
“嗯。”六郎点点头,道:“他让我们走,而且还要我们断了李林甫的药。”
王焘叹了口气:“那就走吧,其实就算是不走,李林甫也没几年好活的了,不过既然你兄弟有计划,那我便为了这天下百姓相信他一次,希望他不会言而无信吧!”
“不会。”六郎犹豫了一会儿,然后开口说道:“还有一件事情,十二说,想请我们去学校当老师教学生,编写教材,普及医者一职,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
王焘惊讶道:“此言当真?”
“想来不假,最少当老师是真的。”
王焘点点头,笑道:“好啊!我这医书编纂这么多年,现在总算有传承之望了,百年以后,我亦可为药王乎!”
王焘并没有什么敝帚自珍的想法,毕竟他的医术,脱胎于百家,并没有什么门户之见,而且幼时他身体不好,他的母亲更是因病而死,他著《外台秘要》一书,就是为了让天下间医者更多,病人更少,因此,教学之事,王焘不仅不排斥,还觉得这实在是一件好事情。
而且,李泰初实在是帮了他很多,他的《外台秘要》一书,早已刊印万册,只等他离开李府,便会开始发行。
如此巨大的印刷量,哪怕千年之后,也不会散失。
王焘自觉自己亏欠李泰初,因此再熬好最后一服药以后,王焘便收拾东西,和六郎离开了李府。
二人不告而别,直到李林甫发现时,已经是晚上了。
两人走得极为干脆,东西都没带多少,而且最关键的是,王焘他们连药方都没有留下来。
李林甫恐惧不已,他这条命,完全就是王焘用药给续着,如今王焘消失了,他再也没有药了。
愤怒和忧虑之下,李林甫迅速病倒了。
每年的年末,大唐总要开大朝会,以考核天下官吏,以及做年末总结之类的,可是大朝会召开的时候,李林甫已经病得无法去参加大朝会了。
朝堂上下,哪怕是哪个无情天子,心中也明白,李林甫,恐怕时日无多了。
李隆基没有见李林甫的打算,反而在思考,该怎么选择下一任宰相。
而且,陈希烈也老了,不知道还能干多久,李隆基有些头疼,该用李泰初为相,还是再压几年?
病榻之上,李林甫昏昏沉沉,他念叨道:“圣人,我要见圣人……”
李林甫的意识已经不清醒了,可是他依然念叨着要见李隆基,好像有什么话要说。
可是李隆基并不想见他,哪怕是李府的苦苦哀求,李隆基也并不愿意见。
李隆基啊,对死过敏……
而且自从王鉷死后,李隆基就越来越不待见李林甫了,这次李林甫将死,李隆基心里也没什么感觉了。
李林甫的病越来越重,终于在上元节前一天咽了气。
上元灯会,是长安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整个长安城都挂满了灯笼,而李林甫府,则是挂上了白灯笼……
长安城中,有人欢喜有人忧,安禄山之流,清流们自然是欢喜不已,而那些李林甫的党羽,则是忧愁至极。
当李泰初走进李府,看到玻璃棺材里面的李林甫时,心中感慨不已。
他抚摸着棺材,心中默默地说道:“一路走好,这也算是个体面的死法了,放心,到时候,会有人去陪你的。”
李泰初参加完葬礼以后,就迅速离开了李府,回到家中后,从齐王府,来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一个数字1。
李泰初明白,他,还有李倓,以及许许多多人的那个机会,来了。
上元佳节,人人皆赏灯,灯会开前后三日,灯会结束后,所有人都意犹未尽,可是宵禁依然被不折不扣的执行了,长安城再次安静了下来。
不过,长安城的灯会虽然结束了,可大明宫中,还在开着。
灯会中,王公贵族们还沉迷于灯谜中,可突然下起了雨,露天灯会只好改在了一座座偏殿里面。
偏殿位置在靠近皇城的地方,也就是大明宫西。
李泰初一袭白衣,慢慢的喝着酒,看着众人热闹的猜着灯谜,那些宦官们卖着各种小物件,脸上露出一丝嘲讽,只觉得好笑。
大唐立国百年,这些人啊……除了享受荣华富贵,还给大唐带来了什么?这其中的大部分人,不过是躺在身为大唐开国的先祖功劳簿上,混吃等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