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关系大越国祚,关系社稷安危,朕输不起,诸位臣工同样输不起。”
说这句话的时候,宣平帝的身上涌现出一股寒意,身为帝君他如何能不知道这朝堂上整日里将‘忧国忧民’挂在嘴边上的大臣是个什么德行,大越强势,这些臣子为了家族的荣华富贵自然会当大越的忠臣孝子,可大越一旦有社稷倾覆之危,多了不敢说,这朝堂上至少有一半大臣恐怕想得都是如何在新朝谋出路,如何能保自己满门富贵了。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社稷危亡之际,武将的忠诚度是要远远高于文臣的!
“如今不惜一切剿灭炎逆为第一要务,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炎逆如今乃是大越不世之敌,岂能轻忽以待!”
说到这里,宣平帝脸色肃然道:“传朕旨意,命三镇关御林军各抽掉两万人马进驻左王城,命梁敦率偃武军、虎贲军四十万人马进兵右王城,互为犄角,朕要等炎逆在这京师城下碰个头破血流之际,三路兵马齐出,一举将之剿灭!”
“臣等遵旨……”
风云汇聚,周正留伤兵及五千人马驻守南镇关之后,率九万五千大军朝京师方向挺近,为保护辎重不失,每日行军不足四十里,堪称炎王军建立以来史上最慢,按照如今的速度,待到京师城下,起码还要一个月……
而随着宣平帝的旨意离开京城,大越三镇守军开始回师勤王,加上根本没等越皇旨意到来便直接回军的南下四十万大军,届时帝都以及周边王城将会云集超过六十五万大军。
六十五万大军对阵九万,大越还有帝都之坚,王城之固,谁都想不通周正拿什么来取得这场很有可能决定天下归属一战的胜利,甚至不少人认定这是周正被过往战绩冲昏了头脑,典型的拿鸡蛋碰石头……
周正兵锋缓进,若说谁最紧张,毫无疑问必然是从南镇关到帝都这一路上的各府州官员,身为府州之官,身有守土之责,若周正夺城,自当死战,否则一旦周正败亡,朝廷事后追责,他们全家被抄斩几乎板上钉钉。
可直隶安逸的时间太久了,哪怕九州尽失,因为四大镇关和御林军的存在,这直隶范围内也宛如世外桃源,外界打生打死,丝毫没有影响直隶的民生安定,因此至少在直隶这一块越皇还是很得民心的。
但是得民心没用,面对汹汹而来的炎逆,你想要保住城池就得手头上有兵,而且按照炎逆的过往战绩,一般的城池就算大军云集估计也是必然被破的下场。
城池被破,唯有一死以殉社稷,否则牵连家人得不偿失。
但是让过路府州不解的是,周正似乎完全没有攻城夺州的打算,哪怕庞大的军伍从城前经过,哪怕夜晚宿营在城外,炎逆都丝毫没有攻城的打算,这当然算得上是意外之喜,不过随后也就想通了。
周正夺了南镇关是不假,但所率的军队连十万都不到,这也就意味着只要辎重足够,根本不需要运粮通道,看看周正的大军,推运辎重的民夫足有五万,那是何等庞大的辎重,如此一来,周正为什么要夺州消耗兵力,只要能推进到帝都城下,一战竞全功岂不是更好?
只是不是局内人如何能知局内事,炎王军的辎重队确实庞大,但其中至少有七成乃是军用物资,也是这次周正能否拿下帝都的关键,根本不容有一丝一毫的闪失。
至于粮草辎重,按照十五万人的配给,这次周正携带的粮草差不多够两月之用,以战养战的策略,周正从头到尾都没考虑过,只要能拿下帝都,这直隶州内的大大小小府州自可传檄而定,现在废力攻打,纯粹吃力不讨好。
当然也不是说这一路上周正就一定会做到秋毫无犯,不管是为了彰显军威还是为了保证粮草的足够支用,周正每过四五个城都会伸手,十万石粮,三万捆草是底线,问你要你给不给,不给就摆出夺城的架势,迫使守官屈服。
没有哪个府州的官员会拿自己的脑袋去赌周正一定不会夺城,一个府城的巡防营人马加起来不过三四千,平日里欺负欺负小民也就算了,和炎逆大军争锋?那他么是典型的开玩笑……
更何况输送粮草资敌的罪名可大可小,比如城池被破,炎逆洗劫城池所能得到的又何止区区十万石粮食,再和失陷城池对比,孰轻孰重,自然一眼可辨!
所以摆在周正面前的不是粮道安全与否,而是此行能否拿下帝都,摧毁大越朝廷的统治根基,但周正也很清楚,如果拿不下,这次带出来的九万大军,估计最后能逃回南镇关的不会超过五千……
又一日宿营……
帅帐内,周正背负着双方目光落在偌大的直隶地形图上,对于大的战略,周正有其独到的眼光,但要说小到一场战役的胜负,周正其实是弱项。
但炎王军依旧能在大方向上连战连克,自然少不了身边这位李副总参的功劳,平城之战和章山之战之所以能大胜,背后少不了李乐天的运筹帷幄之功!
但是这一次千里跋涉进击越都,李乐天心里半点底都没有,当然,以九万对阵六七十万,又有帝都那样的雄城横在面前,估计谁来了都不会有底……
可李乐天这一次并没有多说,因为跟在少帅的身边行军作战,这不是第一次没底,上一次没底还是在禹城之下。
六万大军屯集禹城脚下,城内是近二十万的守军,这本身就是一场力量严重不对等的战事,至少当时的李乐天完全没有看到一丝一毫的胜算。
而且在禹城脚下二十多天,少帅没有半点攻城的打算,每天只是挖地道,挖地道有用?李乐天从来不认为有用,甚至若非夏逊重伤,加上赤江一战败的太惨,二十万守城军倾巢而出的话,炎王军恐怕只有败退龙河以南。
但事实证明他错了,少帅用兵神鬼莫测,一声巨响,禹州易手……
说这句话的时候,宣平帝的身上涌现出一股寒意,身为帝君他如何能不知道这朝堂上整日里将‘忧国忧民’挂在嘴边上的大臣是个什么德行,大越强势,这些臣子为了家族的荣华富贵自然会当大越的忠臣孝子,可大越一旦有社稷倾覆之危,多了不敢说,这朝堂上至少有一半大臣恐怕想得都是如何在新朝谋出路,如何能保自己满门富贵了。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社稷危亡之际,武将的忠诚度是要远远高于文臣的!
“如今不惜一切剿灭炎逆为第一要务,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炎逆如今乃是大越不世之敌,岂能轻忽以待!”
说到这里,宣平帝脸色肃然道:“传朕旨意,命三镇关御林军各抽掉两万人马进驻左王城,命梁敦率偃武军、虎贲军四十万人马进兵右王城,互为犄角,朕要等炎逆在这京师城下碰个头破血流之际,三路兵马齐出,一举将之剿灭!”
“臣等遵旨……”
风云汇聚,周正留伤兵及五千人马驻守南镇关之后,率九万五千大军朝京师方向挺近,为保护辎重不失,每日行军不足四十里,堪称炎王军建立以来史上最慢,按照如今的速度,待到京师城下,起码还要一个月……
而随着宣平帝的旨意离开京城,大越三镇守军开始回师勤王,加上根本没等越皇旨意到来便直接回军的南下四十万大军,届时帝都以及周边王城将会云集超过六十五万大军。
六十五万大军对阵九万,大越还有帝都之坚,王城之固,谁都想不通周正拿什么来取得这场很有可能决定天下归属一战的胜利,甚至不少人认定这是周正被过往战绩冲昏了头脑,典型的拿鸡蛋碰石头……
周正兵锋缓进,若说谁最紧张,毫无疑问必然是从南镇关到帝都这一路上的各府州官员,身为府州之官,身有守土之责,若周正夺城,自当死战,否则一旦周正败亡,朝廷事后追责,他们全家被抄斩几乎板上钉钉。
可直隶安逸的时间太久了,哪怕九州尽失,因为四大镇关和御林军的存在,这直隶范围内也宛如世外桃源,外界打生打死,丝毫没有影响直隶的民生安定,因此至少在直隶这一块越皇还是很得民心的。
但是得民心没用,面对汹汹而来的炎逆,你想要保住城池就得手头上有兵,而且按照炎逆的过往战绩,一般的城池就算大军云集估计也是必然被破的下场。
城池被破,唯有一死以殉社稷,否则牵连家人得不偿失。
但是让过路府州不解的是,周正似乎完全没有攻城夺州的打算,哪怕庞大的军伍从城前经过,哪怕夜晚宿营在城外,炎逆都丝毫没有攻城的打算,这当然算得上是意外之喜,不过随后也就想通了。
周正夺了南镇关是不假,但所率的军队连十万都不到,这也就意味着只要辎重足够,根本不需要运粮通道,看看周正的大军,推运辎重的民夫足有五万,那是何等庞大的辎重,如此一来,周正为什么要夺州消耗兵力,只要能推进到帝都城下,一战竞全功岂不是更好?
只是不是局内人如何能知局内事,炎王军的辎重队确实庞大,但其中至少有七成乃是军用物资,也是这次周正能否拿下帝都的关键,根本不容有一丝一毫的闪失。
至于粮草辎重,按照十五万人的配给,这次周正携带的粮草差不多够两月之用,以战养战的策略,周正从头到尾都没考虑过,只要能拿下帝都,这直隶州内的大大小小府州自可传檄而定,现在废力攻打,纯粹吃力不讨好。
当然也不是说这一路上周正就一定会做到秋毫无犯,不管是为了彰显军威还是为了保证粮草的足够支用,周正每过四五个城都会伸手,十万石粮,三万捆草是底线,问你要你给不给,不给就摆出夺城的架势,迫使守官屈服。
没有哪个府州的官员会拿自己的脑袋去赌周正一定不会夺城,一个府城的巡防营人马加起来不过三四千,平日里欺负欺负小民也就算了,和炎逆大军争锋?那他么是典型的开玩笑……
更何况输送粮草资敌的罪名可大可小,比如城池被破,炎逆洗劫城池所能得到的又何止区区十万石粮食,再和失陷城池对比,孰轻孰重,自然一眼可辨!
所以摆在周正面前的不是粮道安全与否,而是此行能否拿下帝都,摧毁大越朝廷的统治根基,但周正也很清楚,如果拿不下,这次带出来的九万大军,估计最后能逃回南镇关的不会超过五千……
又一日宿营……
帅帐内,周正背负着双方目光落在偌大的直隶地形图上,对于大的战略,周正有其独到的眼光,但要说小到一场战役的胜负,周正其实是弱项。
但炎王军依旧能在大方向上连战连克,自然少不了身边这位李副总参的功劳,平城之战和章山之战之所以能大胜,背后少不了李乐天的运筹帷幄之功!
但是这一次千里跋涉进击越都,李乐天心里半点底都没有,当然,以九万对阵六七十万,又有帝都那样的雄城横在面前,估计谁来了都不会有底……
可李乐天这一次并没有多说,因为跟在少帅的身边行军作战,这不是第一次没底,上一次没底还是在禹城之下。
六万大军屯集禹城脚下,城内是近二十万的守军,这本身就是一场力量严重不对等的战事,至少当时的李乐天完全没有看到一丝一毫的胜算。
而且在禹城脚下二十多天,少帅没有半点攻城的打算,每天只是挖地道,挖地道有用?李乐天从来不认为有用,甚至若非夏逊重伤,加上赤江一战败的太惨,二十万守城军倾巢而出的话,炎王军恐怕只有败退龙河以南。
但事实证明他错了,少帅用兵神鬼莫测,一声巨响,禹州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