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傍晚,李茂在皇宫侧殿的内阁中找来了李纲等人,把封藩之书细节补充完之后让其他内阁成员观看。
赵佶的长子赵桓不用说了,次子早夭,而且还是郑玉所生,第三子赵楷死于兵乱,第四子也早殇。
所以排在头名的是赵佶的第五子肃王赵枢,在这份封藩之书上,赵枢的封地在亳州。
依次往下的是赵杞,赵栩,赵棫,赵构……直到还没有成年,尚在襁褓中的赵檀,一个不落的全都一步到位晋封亲王。
李纲等人没想到李茂如此敞亮大气,但是看完了这些亲王们的藩国,一个个都笑不出来了。
几近成年的皇子亲王,藩国皆在长江以北,淮河两岸还有几个,而年幼的藩王封地,大多在信安军辖地附近。
再看细节,藩王的规章制度制定的非常详细,一点空子都没有留下。
唯一一处稍微让他们满意的是藩王的护军有三千人,王府的属官自然都是信安军派驻。
这些和赵构的安排相比,全都是细枝末节,李纲等人不知道李茂为何对赵构有所偏爱。
除了康王爵位之外,封地在南京应天府不算,最扎眼的是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天下兵马副元帅,而天下兵马大元帅,可就是眼前的齐王李茂啊!
“王爷,这王府护军,也是由信安军派驻?”宗泽见李茂点头,顿时有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又有些迟疑道:“信安军的兵力够吗?要与女直开战,又要派驻如此多的藩王护军,这可不是几万人啊!”
赵佶太能生了,即便一个藩王的护军是三千,二十几个就是六七万人,信安军的实力难道还在他们的猜测之上?
李茂面带笑容道:“诸位放心,朝廷禁军战力低下,但信安军的辅兵兵员充足,战斗力比朝廷禁军高出一筹,由信安军辅兵作为各个王府的护军,绝对没有问题。”
李纲等人心说问题大了,合着我们折腾出一个封藩之书,全都给信安军做了嫁衣啊!
原本李茂父子的封地就足够大了,现在好了,借助藩王之书,将信安军的兵力安插到各个藩王府上。
那几乎是长江以北的二三十个重镇纳入了李茂的势力范围,几乎相当于划江而治,除却西北之外,长江以北尽在信安军的掌控之中了。
李茂见李纲等人脸色难看,语重心长道:“诸公,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格局也想的大一点,本王既然答应封藩,那么想来诸公也不会在这些细节上掣肘反对,对吧?”
李纲等人沉默了,李茂答应封藩,已经是很大的退让,他们再提出更多的要求,封藩很可能化为一纸空谈。
所以即便李茂利用护军掌控了这些藩王们,他们也不能现在反对,朝廷中枢的微妙平衡不能打破。
李纲点点头,“凌云深谋远虑,我等不及也。”
表面上是称赞,实际上是服软,先把封藩搞定再说,至于信安军派出人马作为藩王护军,只能从长计议了。
这一次中枢的交锋,便在封藩之书上相互妥协,李茂连赵伯圭被册立为东宫太子,赵构等人前往封地就藩都没有参与,按照既定的行程,第二天带着五万信安军步骑启程北返。
之所以如此快刀斩乱麻,不跟李纲等人斤斤计较,是因为燕青再次送来了急报。
大同府,营平二州的局势,对信安军来说不是很乐观,急需李茂回去掌大局。
时间的视角回溯到十一天前,营平二州之东的榆关外,一万女直骑兵,四万普通女直士卒安营扎寨,几个宋人打扮的细作满面风尘的将一封密信递给了完颜宗翰。
完颜宗翰看着这份百分百可以确定的情报,喜不自胜道:“李茂和宋人朝廷终于还是打起来了,竟然攻陷了宋人的京城,想来一时半会儿无法带兵北返,儿郎们,我们的机会来了,击鼓聚将,猛攻榆关。”
女直人的部署也在这段时间做出了调整,上下商议一番后,觉得还是从榆关进攻信安军最好。
拿下榆关,营平二州仅有滦河可以依托,再往南就是一马平川,信安军绝对挡不住女直铁骑的兵锋。
随着女直人的行动,榆关之上的公孙胜面色凝重,因为女直人的反应和部署不在他的预测之内。
此时再按照李茂的想法北上威逼中京大定府,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信安军唯一能做的就是死守榆关,不让女直人前进一步。
仁多德章看着行动起来的女直人,皱眉道:“看女直人的架势,是想让那些高丽人,渤海人做炮灰,消耗我军兵员和军资储备,这是把高丽人当盾牌使用啊!”
公孙胜叹了口气,“国破家亡就是这样的下场,但我们也不必同情,王爷说的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被奴役,这都是他们自己的命运。”
“高丽人,渤海人,奚人的战斗力低下,对我军真正有威胁的还是女直骑兵,先让他们攻一下试试,对面领兵的是完颜宗翰,那厮不是善茬。”
公孙胜看了看榆关城头布置的火炮,“这些火炮对付女直人足矣,第一战肯定是要试探的,就让女直人看看信安军现在的战斗力吧!”
高丽人在女直人的眼中,除了是奴隶之外也是随时可以牺牲的炮灰,但炮灰也不能被轻飘飘的消灭了。
所以这些高丽人被简单的武装了起来,有甲胄,有兵器,装备虽然差了点,上战场绝对没有问题。
有问题的是士气,前面就是榆关,身后则是女直人的督战队,摆明了让高丽人送死啊!
第一批两万高丽青壮组成的战阵开动起来,有人提刀带剑,有人手里拿着盾牌,还有人扛着云梯推着攻城锤等器械,慢慢的朝榆关逼近。
仁多德章看着越来越近的女直人先锋人马,迟疑一下问道:“公孙大人,要不要开炮?”
公孙胜摇摇头,“榆关储存的火药和炮弹不多,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对付这些高丽青壮,弩箭足矣!”
赵佶的长子赵桓不用说了,次子早夭,而且还是郑玉所生,第三子赵楷死于兵乱,第四子也早殇。
所以排在头名的是赵佶的第五子肃王赵枢,在这份封藩之书上,赵枢的封地在亳州。
依次往下的是赵杞,赵栩,赵棫,赵构……直到还没有成年,尚在襁褓中的赵檀,一个不落的全都一步到位晋封亲王。
李纲等人没想到李茂如此敞亮大气,但是看完了这些亲王们的藩国,一个个都笑不出来了。
几近成年的皇子亲王,藩国皆在长江以北,淮河两岸还有几个,而年幼的藩王封地,大多在信安军辖地附近。
再看细节,藩王的规章制度制定的非常详细,一点空子都没有留下。
唯一一处稍微让他们满意的是藩王的护军有三千人,王府的属官自然都是信安军派驻。
这些和赵构的安排相比,全都是细枝末节,李纲等人不知道李茂为何对赵构有所偏爱。
除了康王爵位之外,封地在南京应天府不算,最扎眼的是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天下兵马副元帅,而天下兵马大元帅,可就是眼前的齐王李茂啊!
“王爷,这王府护军,也是由信安军派驻?”宗泽见李茂点头,顿时有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又有些迟疑道:“信安军的兵力够吗?要与女直开战,又要派驻如此多的藩王护军,这可不是几万人啊!”
赵佶太能生了,即便一个藩王的护军是三千,二十几个就是六七万人,信安军的实力难道还在他们的猜测之上?
李茂面带笑容道:“诸位放心,朝廷禁军战力低下,但信安军的辅兵兵员充足,战斗力比朝廷禁军高出一筹,由信安军辅兵作为各个王府的护军,绝对没有问题。”
李纲等人心说问题大了,合着我们折腾出一个封藩之书,全都给信安军做了嫁衣啊!
原本李茂父子的封地就足够大了,现在好了,借助藩王之书,将信安军的兵力安插到各个藩王府上。
那几乎是长江以北的二三十个重镇纳入了李茂的势力范围,几乎相当于划江而治,除却西北之外,长江以北尽在信安军的掌控之中了。
李茂见李纲等人脸色难看,语重心长道:“诸公,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格局也想的大一点,本王既然答应封藩,那么想来诸公也不会在这些细节上掣肘反对,对吧?”
李纲等人沉默了,李茂答应封藩,已经是很大的退让,他们再提出更多的要求,封藩很可能化为一纸空谈。
所以即便李茂利用护军掌控了这些藩王们,他们也不能现在反对,朝廷中枢的微妙平衡不能打破。
李纲点点头,“凌云深谋远虑,我等不及也。”
表面上是称赞,实际上是服软,先把封藩搞定再说,至于信安军派出人马作为藩王护军,只能从长计议了。
这一次中枢的交锋,便在封藩之书上相互妥协,李茂连赵伯圭被册立为东宫太子,赵构等人前往封地就藩都没有参与,按照既定的行程,第二天带着五万信安军步骑启程北返。
之所以如此快刀斩乱麻,不跟李纲等人斤斤计较,是因为燕青再次送来了急报。
大同府,营平二州的局势,对信安军来说不是很乐观,急需李茂回去掌大局。
时间的视角回溯到十一天前,营平二州之东的榆关外,一万女直骑兵,四万普通女直士卒安营扎寨,几个宋人打扮的细作满面风尘的将一封密信递给了完颜宗翰。
完颜宗翰看着这份百分百可以确定的情报,喜不自胜道:“李茂和宋人朝廷终于还是打起来了,竟然攻陷了宋人的京城,想来一时半会儿无法带兵北返,儿郎们,我们的机会来了,击鼓聚将,猛攻榆关。”
女直人的部署也在这段时间做出了调整,上下商议一番后,觉得还是从榆关进攻信安军最好。
拿下榆关,营平二州仅有滦河可以依托,再往南就是一马平川,信安军绝对挡不住女直铁骑的兵锋。
随着女直人的行动,榆关之上的公孙胜面色凝重,因为女直人的反应和部署不在他的预测之内。
此时再按照李茂的想法北上威逼中京大定府,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信安军唯一能做的就是死守榆关,不让女直人前进一步。
仁多德章看着行动起来的女直人,皱眉道:“看女直人的架势,是想让那些高丽人,渤海人做炮灰,消耗我军兵员和军资储备,这是把高丽人当盾牌使用啊!”
公孙胜叹了口气,“国破家亡就是这样的下场,但我们也不必同情,王爷说的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被奴役,这都是他们自己的命运。”
“高丽人,渤海人,奚人的战斗力低下,对我军真正有威胁的还是女直骑兵,先让他们攻一下试试,对面领兵的是完颜宗翰,那厮不是善茬。”
公孙胜看了看榆关城头布置的火炮,“这些火炮对付女直人足矣,第一战肯定是要试探的,就让女直人看看信安军现在的战斗力吧!”
高丽人在女直人的眼中,除了是奴隶之外也是随时可以牺牲的炮灰,但炮灰也不能被轻飘飘的消灭了。
所以这些高丽人被简单的武装了起来,有甲胄,有兵器,装备虽然差了点,上战场绝对没有问题。
有问题的是士气,前面就是榆关,身后则是女直人的督战队,摆明了让高丽人送死啊!
第一批两万高丽青壮组成的战阵开动起来,有人提刀带剑,有人手里拿着盾牌,还有人扛着云梯推着攻城锤等器械,慢慢的朝榆关逼近。
仁多德章看着越来越近的女直人先锋人马,迟疑一下问道:“公孙大人,要不要开炮?”
公孙胜摇摇头,“榆关储存的火药和炮弹不多,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对付这些高丽青壮,弩箭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