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赠玉的传统,李茂没有推辞,同时给萧让送了回礼,正是一盒香皂。
萧让得知香皂的用途,而且还是李茂配制而成,心中大感受用欣喜,约好了明天再来把酒叙话。
送走了萧让,李茂把玩着手中的玉佩,偶然看到玉佩上还有一行小米粒大的字迹。
凑近烛光仔细看,竟然是类似落款的留记,赫然是玉臂匠金大坚六个字。
“我还真是糊涂了,既然见到圣手书生萧让,金大坚肯定没跑,这两位好像是同乡好友,没上梁山之前便多有亲近呢!”
李茂认识了萧让,心里本来就高兴,又牵扯出金大坚这个玉臂匠,当即打定主意交好二人。
这两位上梁山委实没什么前途,还不如大家组团去刷功名,搏一个正经的出身。
十一月初九,文昌书院落成一个月后,山长赵讷决定次日举行月考,以三舍法断书院学子的升降。
当天晚上,赵讷设宴招待书院的教谕讲郎,名为商量明天的考题,实际上题目赵讷已经确定下来,只是给这些名儒宿老一个面子而已。
李茂这天没有再读书,而是和萧让把酒叙话,聊了一整天。
旁敲侧击之下果然得知金大坚此时就在京东西路境内,金大坚虽然有文采,并且考中了秀才。
但是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金石雕刻上,在济州已经赚下偌大的名声,济州府附近的几位父母官的私章皆出自金大坚之手。
“凌云想邀请恒道来文昌书院进学?怕是要失望了。”
恒道是金大坚的表字,用萧让的话说,金大坚考取秀才的目的只有一个,免除徭役,获得了充足的自由身。
其人一门心思的钻研金石雕刻,碑文印章,对读书没有半点兴趣。
“恒道前段时间受邀前往郓城,郓城有位李教授,家中藏有数方好石头,不把李教授家里的石头祸害完,恒道绝对不会离开的。”
李茂闻听此言颇感无语,但还是执意让萧让给金大坚写一封信,希望金大坚能来文昌书院一见。
金大坚再醉心雕刻,总不能不给萧让这个面子吧?
萧让知礼,天黑前就离开了李茂的馆舍。
可惜总有不识好歹的人,温必古鬼鬼祟祟的拿来几张纸敲打门户。
央求李茂按照纸上的题目写点东西,他明天能不能过关,就看李茂帮不帮忙了。
李茂不想和温必古深交,但架不住温必古苦苦哀求。
帮人作弊的下场他不想尝一尝,但是按照温必古的那几道题,写几篇稍微有点水准的文章,保住温必古不至于被三舍法淘汰,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而且这属于同学间的学问交流,扯不到作弊上,即便赵讷知道也奈何不得他。
不过当第二天月考如期而至,李茂看着题目,不禁替温必古默哀了几秒钟。
温必古拿来的题目一道题都不搭边,不知道是温必古被尚小塘坑了,还是尚小塘被某人给坑了。
这次月考和上次书院落成之日的考试不同,非常的正式。
分别是帖经,策问,诗赋,杂文,经义和墨义,府试考举人就是这样的规程。
帖经在李茂看来就是后世的语文填空题,题目在经书中选一页,用两张纸覆盖左右两边的字,中间开一行,另裁纸为贴,帖盖数字,让考试者写出读出。
策问就是命题作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等,加以论述,这是一道大题,也是陈文昭认为李茂要突击学习临阵磨枪的短板。
杂文可以理解是应用作文,古人流传的诸如出师表,六国论等等,都可归于此列。
经义是选取儒家经典中的一段或者一句作为题目,让考生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李茂认为这就是读后感。
墨义就是默写了,题目是选出儒家经典中的句子,让考生默写出下一句,并且要解释其含义,和后世语文考试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差不多。
李茂先是把所有的题目看了一遍,替温必古默哀之余,他的眉头也皱了起来。
其他的题目还好,试贴题出的有点阴险,他也是想了半天才想出题目的出处。
题目是赋得‘士先器识’,得‘文’字。
真是太阴险了,这道题的题干隐藏在后面一半,原话是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如果不知道原句,很容易胡乱答上一气,丢分是妥妥的。
李茂记得这个题目的出处是裴行俭传,大概意思就是说做一个读书人,首先要有器识,然后再谈文艺。
裴行俭说谁呢?说的就是初唐四杰的四个人,初唐四杰名气很大,但除了杨炯之外都恃才傲物,心浮气躁,一定不得好死。
结果裴行俭预言成功,初唐四杰有一个被砍了脑袋,另外两个淹死,只有杨炯得以善终。
说这道题阴险,如果只理解到这里,那就大错特错。
别忘了这是试贴诗题目,实际上是要用一个文字的文韵来写试贴诗,格式还得规规整整。
李茂敢保证,哪怕是真正的府试考举人,主考官也不会出这么阴险的题目。
他没有动笔,而是小心的环视了一圈,看到某个人直接在答这道题,心下不禁冷哼一声。
果然是亲戚啊!作弊都作的这么高超,不服不行。
答对最有难度这道题的正是赵煌炎,如果说这里面没有黑幕猫腻,李茂敢把砚台吃了。
做舅舅的时候,就帮着外甥作弊,做叔叔的时候,又帮着侄子作弊。
赵讷此人,还真像老师陈文昭说的那样,不足为虑呀!
李茂知道赵讷如此处心积虑,目的无非是让赵煌炎成为书院的院首,但是他偏不让赵讷如愿。
“你们如此阴险破坏规矩,就别怪我下笔惊鬼神,文昌书院的院首,谁拿去都行,唯独赵煌炎不行。”
李茂心中这样想着,提笔做题。
他和赵煌炎刚好相反,其他题目都做完,唯独留下十分阴险的试贴诗。
看到赵煌炎第一个交卷,卷子在赵讷和尚小塘等人手中传阅。
李茂这才开始做试贴诗,并且一直坐到最后时辰到了才交卷。
萧让得知香皂的用途,而且还是李茂配制而成,心中大感受用欣喜,约好了明天再来把酒叙话。
送走了萧让,李茂把玩着手中的玉佩,偶然看到玉佩上还有一行小米粒大的字迹。
凑近烛光仔细看,竟然是类似落款的留记,赫然是玉臂匠金大坚六个字。
“我还真是糊涂了,既然见到圣手书生萧让,金大坚肯定没跑,这两位好像是同乡好友,没上梁山之前便多有亲近呢!”
李茂认识了萧让,心里本来就高兴,又牵扯出金大坚这个玉臂匠,当即打定主意交好二人。
这两位上梁山委实没什么前途,还不如大家组团去刷功名,搏一个正经的出身。
十一月初九,文昌书院落成一个月后,山长赵讷决定次日举行月考,以三舍法断书院学子的升降。
当天晚上,赵讷设宴招待书院的教谕讲郎,名为商量明天的考题,实际上题目赵讷已经确定下来,只是给这些名儒宿老一个面子而已。
李茂这天没有再读书,而是和萧让把酒叙话,聊了一整天。
旁敲侧击之下果然得知金大坚此时就在京东西路境内,金大坚虽然有文采,并且考中了秀才。
但是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金石雕刻上,在济州已经赚下偌大的名声,济州府附近的几位父母官的私章皆出自金大坚之手。
“凌云想邀请恒道来文昌书院进学?怕是要失望了。”
恒道是金大坚的表字,用萧让的话说,金大坚考取秀才的目的只有一个,免除徭役,获得了充足的自由身。
其人一门心思的钻研金石雕刻,碑文印章,对读书没有半点兴趣。
“恒道前段时间受邀前往郓城,郓城有位李教授,家中藏有数方好石头,不把李教授家里的石头祸害完,恒道绝对不会离开的。”
李茂闻听此言颇感无语,但还是执意让萧让给金大坚写一封信,希望金大坚能来文昌书院一见。
金大坚再醉心雕刻,总不能不给萧让这个面子吧?
萧让知礼,天黑前就离开了李茂的馆舍。
可惜总有不识好歹的人,温必古鬼鬼祟祟的拿来几张纸敲打门户。
央求李茂按照纸上的题目写点东西,他明天能不能过关,就看李茂帮不帮忙了。
李茂不想和温必古深交,但架不住温必古苦苦哀求。
帮人作弊的下场他不想尝一尝,但是按照温必古的那几道题,写几篇稍微有点水准的文章,保住温必古不至于被三舍法淘汰,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而且这属于同学间的学问交流,扯不到作弊上,即便赵讷知道也奈何不得他。
不过当第二天月考如期而至,李茂看着题目,不禁替温必古默哀了几秒钟。
温必古拿来的题目一道题都不搭边,不知道是温必古被尚小塘坑了,还是尚小塘被某人给坑了。
这次月考和上次书院落成之日的考试不同,非常的正式。
分别是帖经,策问,诗赋,杂文,经义和墨义,府试考举人就是这样的规程。
帖经在李茂看来就是后世的语文填空题,题目在经书中选一页,用两张纸覆盖左右两边的字,中间开一行,另裁纸为贴,帖盖数字,让考试者写出读出。
策问就是命题作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等,加以论述,这是一道大题,也是陈文昭认为李茂要突击学习临阵磨枪的短板。
杂文可以理解是应用作文,古人流传的诸如出师表,六国论等等,都可归于此列。
经义是选取儒家经典中的一段或者一句作为题目,让考生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李茂认为这就是读后感。
墨义就是默写了,题目是选出儒家经典中的句子,让考生默写出下一句,并且要解释其含义,和后世语文考试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差不多。
李茂先是把所有的题目看了一遍,替温必古默哀之余,他的眉头也皱了起来。
其他的题目还好,试贴题出的有点阴险,他也是想了半天才想出题目的出处。
题目是赋得‘士先器识’,得‘文’字。
真是太阴险了,这道题的题干隐藏在后面一半,原话是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如果不知道原句,很容易胡乱答上一气,丢分是妥妥的。
李茂记得这个题目的出处是裴行俭传,大概意思就是说做一个读书人,首先要有器识,然后再谈文艺。
裴行俭说谁呢?说的就是初唐四杰的四个人,初唐四杰名气很大,但除了杨炯之外都恃才傲物,心浮气躁,一定不得好死。
结果裴行俭预言成功,初唐四杰有一个被砍了脑袋,另外两个淹死,只有杨炯得以善终。
说这道题阴险,如果只理解到这里,那就大错特错。
别忘了这是试贴诗题目,实际上是要用一个文字的文韵来写试贴诗,格式还得规规整整。
李茂敢保证,哪怕是真正的府试考举人,主考官也不会出这么阴险的题目。
他没有动笔,而是小心的环视了一圈,看到某个人直接在答这道题,心下不禁冷哼一声。
果然是亲戚啊!作弊都作的这么高超,不服不行。
答对最有难度这道题的正是赵煌炎,如果说这里面没有黑幕猫腻,李茂敢把砚台吃了。
做舅舅的时候,就帮着外甥作弊,做叔叔的时候,又帮着侄子作弊。
赵讷此人,还真像老师陈文昭说的那样,不足为虑呀!
李茂知道赵讷如此处心积虑,目的无非是让赵煌炎成为书院的院首,但是他偏不让赵讷如愿。
“你们如此阴险破坏规矩,就别怪我下笔惊鬼神,文昌书院的院首,谁拿去都行,唯独赵煌炎不行。”
李茂心中这样想着,提笔做题。
他和赵煌炎刚好相反,其他题目都做完,唯独留下十分阴险的试贴诗。
看到赵煌炎第一个交卷,卷子在赵讷和尚小塘等人手中传阅。
李茂这才开始做试贴诗,并且一直坐到最后时辰到了才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