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姨,从历史上看,汉人老祖宗是没缠过脚的,唐贵妃杨玉环多亏有一双大脚,不然她那么胖咋能站稳跳舞呀?”
周胡氏拿出西安府知府二小姐没缠脚也嫁了好男人的事,来反对再为周莹缠脚,周海潮一时找不到反驳词儿,加上心疼女儿,也就没再坚持。如此一来,周莹才逃过一劫。一晃多年过去了,一天晚上,天福楼突然起火,当时风大夜黑,救火的人虽然不少,但真正敢往上扑的除县衙里的官兵和从天福楼逃出命的伙计外,出上力的并不多。待火扑灭,天福楼只剩下了四堵墙。周海潮被人从火中救出,浑身烧伤,在炕上躺了三个多月才能下炕。不料祸不单行,在返回孟店村途中,遇暴风雨,所乘轿车被掀翻,淋了雨,回家便发高烧,医治无效,十几天后咽了气!
周海潮病故第二天,他的生前好友、东乡堡首富、姚氏长子长孙、长安东乡堡总商号东家大掌柜姚平义,接到周海潮老婆周胡氏及其女周莹的讣告文书,沉默良久,方对妻子孟小娇说:“明天我到三原孟店去吊唁海潮,他膝下无子,撂下这一老一小,香火都断了。”
孟小娇惊道:“二十多天前海潮还来长安看病,咋就突然走了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啊!”
“海潮的女儿周莹今年十四五岁了吧?过几年,可以招个上门女婿,把周氏门户给顶起来嘛。”
“没那么容易,周胡氏心高气傲着呢,平庸无能之辈,她连白眼也不给,有才有貌有财子弟,谁吃撑了愿改姓换名做他人窗下傧相?高不攀低不就的事,心想事成难得很哩!”
“咱给沃野说说,他三个光瓢,老大十八九岁了,让上周家当顶门杠保准成。”
“党沃野就是同意了,也难通过他老婆那一关。沃野老婆麻迷着哩,你千万别出馊主意找挨骂。”
“那就眼睁睁看着海潮从此断了后啊?”
“车到山前自有路,看你急得火烧屁股了!”
第二天,姚平义骑马来到孟店村,太阳已偏西,从吊唁棚退出来,见到渭北商贾旋璟、刘万才、李如意、萧雨轩、蓝青云等友好同人,唏嘘不已中李如意说:“党沃野和李平岭哥儿俩眼下在茶马古道上奔波,不知啥时才能收到海潮西归的讣告文书?”萧雨轩说:“接到也只能默哀洒泪了!”
“人活着为活下去,围住银子企盼掘井及泉,累死拼活,到头有的连泉水是啥味道也没尝到便倒下去了,每当看到这种情况,我有点寒心!”李如意说,“今天我们来吊唁海潮,明天不知谁又来吊唁我们呢?!”
姚平义拍拍李如意的肩头说:“别太悲观了,你才多大?放心,等你送走了我们这一群老哥儿,你再想谁送你不迟。”
这时,两辆轿车一前一后,停在周家的院门口,姚家老二姚平岭入赘货郎李家改姚姓为李,李平岭的发妻李红霞和丁钦伟的妻子钱惠珠各带一丫鬟下车来。周胡氏闻声赶出来,上前接迎二人,一见她们便泪眼汪汪。望着周胡氏哭得红肿的眼睛,李红霞抱住周胡氏说:“嫂子一定节哀顺变,千万别伤了身子。平岭和钦伟哥儿俩远在千里外,不能赶回来为海潮哥送行,我和惠珠代表他们来为海潮哥送行了!”
周胡氏说:“谢谢你们了。”
李红霞拉住周莹的手说:“莹啊,快点长大吧,长大了好分担你妈肩上的担子。”
周莹说:“姨妈,我长大一定孝敬我妈,不会让我妈失望伤心。”
钱惠珠一听,泪挂双行,抱住周莹说:“莹啊,将来一定要把周家重撑起来。”
从灵棚吊唁出来,李红霞、钱惠珠进周宅后厅休息时,在灵棚外见到姚平义、萧雨轩、旋璟、易三朝、尤大同、李如意、蓝青云、刘万才正聚在一起说话,便上前对姚平义说:“大哥,你们兄弟哥儿们早来了?”
姚平义笑道:“单骑比轿车快,我想赶在城门未关前,能回到西安城里,所以赶了个早。不想,他们比我到得还早。平岭、钦伟最近有信回来吗?”
李红霞说:“一个月前平岭写信回来说,他们由云南腾冲、龙陵,为成都、重庆组织到价值七十多万两缅甸产玛瑙、缅玉、金银玉首饰,我想他们可能已到成都、重庆交货了。”
李如意叫道:“我的妈呀,平岭哥一次生意,就超过我三年买卖的总和,我这辈子只能望尘莫及了!”
“小子,你如果只用望尘莫及看着平岭拼搏,你这辈子只能小打小闹当小小老板了。”蓝青云对李如意说,“创造财富是要花代价的。你要尝到成功积累财富的快乐,必须向平岭兄学习,首先付出吃大苦耐大劳、不怕失败和牺牲的代价。如果你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趁早在家替你老婆抱孩子洗尿布。”
众人哄地笑了。
因孟店村遭马三阳纵火焚烧后房屋紧张,前来吊唁的外乡他地宾朋友好结束吊唁后马不停蹄返回,姚平义和旋璟等人喝了杯茶,便告别周胡氏和周莹,上马出了孟店村各奔东西。
周海潮一走,孟店村从此日渐衰落,在三原富甲一方的荣耀成为历史烟云。
周海潮故去后,周胡氏失魂落魄,几乎哭瞎了眼,多亏周莹整日陪伴左右,没明没夜开导劝慰,才使她从悲痛欲绝中解脱出来。
失去父亲的周莹,在周胡氏心里眼里,成为自己生命的支柱和寄托。只是考虑到久远,她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决定:量入为出。为此辞退了周莹的老师百里和十一名下人,以节约开支。对于武师董海川的去留,她一时拿不定主意。她不想违背先夫意愿,尽可能让女儿学到更扎实的功夫,能在危险时刻,保卫自己和亲人安全。眼下女儿武艺在董海川眼里,已有了七成功力,若此时将武师辞退,女儿的武艺岂不要前功尽弃了?而董海川武功造诣精湛,是螳螂拳高手,对南北少林武术皆有研究,人品极佳。当初进得周宅,第一眼见到周莹,就开怀大笑说:“此女可教也。”原来他发现,周莹不仅天资聪慧,反应能力超人,身体条件也好,是天生的练武坯子,而且是一个没缠脚的小姑娘。在习武人眼里,缠脚的女人已失去了习武防身的最起码条件:扎不稳马步,失去爆发力的根基,小脚女人别说疾步腾挪,就连大步进退也难保持平衡。翻开历史查看,哪朝哪代,习武强身卫国的巾帼英雄是小脚?杨家女将没一个是缠过脚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能够拒敌的先决条件是她没缠过脚;花木兰能替父从军,若是缠了脚的女人,军营还没进就会被人识破;陈圆圆之所以被男人们掂过来掳过去,原因很简单,她既无反抗能力又无法拔腿逃跑,因为她那一双三寸金莲破坏了让她站得牢挺得住的根基!
董海川二话没说,当下便收周莹为徒,成为影响周莹一生的启蒙老师之一。
百里是泾阳名人名士,肚子里装满了墨水,只因脾性太过刚直,一生不得志,只能靠寄馆教书育人。进得周氏宅内后,发现周莹天资聪颖,禀赋过人,非寻常女孩可比,高兴之余,倾心以教。百里、董海川在周宅共事九年,把周莹调教成一个出类拔萃能文能武的女孩。与同年的女孩比,她已是三原县少有的才女。特别是在武艺上,她已能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足可与一般高手对阵。周莹对母亲的苦心,自是心知肚明,为了减少家庭开支和母亲共同度过艰难岁月,她咬牙违心地对母亲说:“让董先生与百里先生一道走吧!”
周胡氏对女儿的决定,似乎并不感意外,只是说:“娃呀,你可要考虑好呀!”
周莹斩钉截铁地说:“往后我自己加强练习吧!”
老师全走了,周莹在成长中第一次面对独立选择的命运后,一夜之间突然成熟了。
周海潮入土为安几年之后,渭北城乡突然传出周胡氏为周莹招赘上门女婿的消息,并且将三个条件公之于众:一、入赘周氏为婿者必须更姓改名;不准倚仗财势为害乡里;二、成婚后所生第一个儿子为周氏子嗣,女婿尽百年后之孝;三、与周莹成婚后,不准纳妾再娶、寻花问柳。上门女婿本人具备条件自然少不了相貌堂堂,体格健壮,人才出众,文知孔孟诸子百家,史知三皇五帝商汤春秋秦汉隋唐,天文地理皆可言对,诗词书画不能两眼墨黑……人们谈论如沸,应者寥寥。乡人坐到一块议论,出言多为苛刻,笑曰:金殿考状元也不过如此。姚平义等听到耳朵里,并没往心里放,以为周胡氏是想用这一招堵媒婆子的嘴罢了。不意消息传到安吴堡家,吴尉文打发总管上门拜见周胡氏,代表吴尉文为独子吴聘求婚,除了入赘周家,余皆满口应承。
周胡氏说:“我想招女婿上门,吴尉文为何不允?”
管家说:“吴氏家资数百万,土地上千亩,商号遍布渭北与川陕苏豫鄂晋甘宁青等地,吴聘是吴氏事业唯一举旗人,入赘孟店大材小用。老夫人想想,你是愿有一个呼风唤雨,一呼百应,财富积山的女婿呢,还是招进门守住百亩土地一院过火房,让你日夜为他熬煎过日子,伸不开拳脚的女婿呢?话再说回来,你把周莹嫁进吴家,把你已不足万贯的家业让女婿和女儿共同管起来,生下第一个儿子抱来孟店由你管教调养,最终不是把周家塌了的天,重新给撑得天高地圆,人财两旺了?”
周胡氏虽嫁进孟店周家二十余年,吃香喝辣,见多识广,毕竟没主持过家政,没理过财。周海潮自己在马三阳刀下活下命来,仅得到价值不足十万两银子的三原天福楼酒家,周玉良没战死前从没预料到悲剧能在孟店他的头上开锣擂鼓,因此没留下片言文书。孟店毁于战火后,各地商号乘机易帜变旗,掌柜变成老板,周海潮有心追究,但口说无凭,只得挨了肚子痛,加之时局动乱,他也无力追究,只得面对现实。周海潮为扭转艰难处境,亲自管理酒楼,不料深冬寒夜灶火没管好,将酒楼化为灰烬,他自己被烧伤之后又遭遇暴雨,引发感冒发烧转为肺炎不治而亡,留下周胡氏周莹孤儿寡母。周胡氏无计可施,只得走招上门女婿这条路。她唯一的资本是周莹美若天仙,文武全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读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通,一把女娲剑在手,足令男子汉们汗颜。周胡氏想:凭这些条件周莹招个上门女婿易如反掌。岂料,真正找上门来的小伙并不多,来的一见面,多数是周胡氏看不上的俗子凡夫,没本事的徒有一张漂亮脸蛋,有点水平的长相多是歪瓜裂枣,周莹连正眼也不瞧!直到安吴堡吴家管家上门求婚,周胡氏才见到比她门楼高的求婚者。
安吴堡吴家,是渭北著名世家,其祖先在唐初在冀州为官升迁到华原郡任上,途经嵯峨北上时,见嵯峨山岚如黛,林茂花香,草肥地广,水清鱼跃,是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于是记在脑海,在任三年返乡时,走到嵯峨山麓,不再前行,在一块草肥水美视野广阔的地方,面南坐北盖了数间草屋定居下来。当时唐朝还没有一统江山,战事频仍,渭北人烟稀少,一户人家深藏密林草地,并无人干扰侵袭。李世民入主皇位后嵯峨山麓得到开发,嵯峨吴家成为大户,子孙繁衍成群,多时达到二十八口,有子五人。吴家人多势众,当过华原副刺史的吴一令活到八十八岁无疾而终,其子孙为纪念老人,把自己住的地方命名为安吴堡。时光如梭,到了清乾隆年间,吴家后人分支外迁关中各地,都无什么大的建树,只有坚守安吴堡的吴氏五十九代孙吴十三官至正七品知县,在任时加强了对子女四书五经的教育,奠定了吴氏后人的家学基础。到了吴尉文父主政安吴堡时,官拜议叙布政使,享四品之尊,穿黄马褂,吴家财富一跃成渭北大户。
周胡氏拿出西安府知府二小姐没缠脚也嫁了好男人的事,来反对再为周莹缠脚,周海潮一时找不到反驳词儿,加上心疼女儿,也就没再坚持。如此一来,周莹才逃过一劫。一晃多年过去了,一天晚上,天福楼突然起火,当时风大夜黑,救火的人虽然不少,但真正敢往上扑的除县衙里的官兵和从天福楼逃出命的伙计外,出上力的并不多。待火扑灭,天福楼只剩下了四堵墙。周海潮被人从火中救出,浑身烧伤,在炕上躺了三个多月才能下炕。不料祸不单行,在返回孟店村途中,遇暴风雨,所乘轿车被掀翻,淋了雨,回家便发高烧,医治无效,十几天后咽了气!
周海潮病故第二天,他的生前好友、东乡堡首富、姚氏长子长孙、长安东乡堡总商号东家大掌柜姚平义,接到周海潮老婆周胡氏及其女周莹的讣告文书,沉默良久,方对妻子孟小娇说:“明天我到三原孟店去吊唁海潮,他膝下无子,撂下这一老一小,香火都断了。”
孟小娇惊道:“二十多天前海潮还来长安看病,咋就突然走了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啊!”
“海潮的女儿周莹今年十四五岁了吧?过几年,可以招个上门女婿,把周氏门户给顶起来嘛。”
“没那么容易,周胡氏心高气傲着呢,平庸无能之辈,她连白眼也不给,有才有貌有财子弟,谁吃撑了愿改姓换名做他人窗下傧相?高不攀低不就的事,心想事成难得很哩!”
“咱给沃野说说,他三个光瓢,老大十八九岁了,让上周家当顶门杠保准成。”
“党沃野就是同意了,也难通过他老婆那一关。沃野老婆麻迷着哩,你千万别出馊主意找挨骂。”
“那就眼睁睁看着海潮从此断了后啊?”
“车到山前自有路,看你急得火烧屁股了!”
第二天,姚平义骑马来到孟店村,太阳已偏西,从吊唁棚退出来,见到渭北商贾旋璟、刘万才、李如意、萧雨轩、蓝青云等友好同人,唏嘘不已中李如意说:“党沃野和李平岭哥儿俩眼下在茶马古道上奔波,不知啥时才能收到海潮西归的讣告文书?”萧雨轩说:“接到也只能默哀洒泪了!”
“人活着为活下去,围住银子企盼掘井及泉,累死拼活,到头有的连泉水是啥味道也没尝到便倒下去了,每当看到这种情况,我有点寒心!”李如意说,“今天我们来吊唁海潮,明天不知谁又来吊唁我们呢?!”
姚平义拍拍李如意的肩头说:“别太悲观了,你才多大?放心,等你送走了我们这一群老哥儿,你再想谁送你不迟。”
这时,两辆轿车一前一后,停在周家的院门口,姚家老二姚平岭入赘货郎李家改姚姓为李,李平岭的发妻李红霞和丁钦伟的妻子钱惠珠各带一丫鬟下车来。周胡氏闻声赶出来,上前接迎二人,一见她们便泪眼汪汪。望着周胡氏哭得红肿的眼睛,李红霞抱住周胡氏说:“嫂子一定节哀顺变,千万别伤了身子。平岭和钦伟哥儿俩远在千里外,不能赶回来为海潮哥送行,我和惠珠代表他们来为海潮哥送行了!”
周胡氏说:“谢谢你们了。”
李红霞拉住周莹的手说:“莹啊,快点长大吧,长大了好分担你妈肩上的担子。”
周莹说:“姨妈,我长大一定孝敬我妈,不会让我妈失望伤心。”
钱惠珠一听,泪挂双行,抱住周莹说:“莹啊,将来一定要把周家重撑起来。”
从灵棚吊唁出来,李红霞、钱惠珠进周宅后厅休息时,在灵棚外见到姚平义、萧雨轩、旋璟、易三朝、尤大同、李如意、蓝青云、刘万才正聚在一起说话,便上前对姚平义说:“大哥,你们兄弟哥儿们早来了?”
姚平义笑道:“单骑比轿车快,我想赶在城门未关前,能回到西安城里,所以赶了个早。不想,他们比我到得还早。平岭、钦伟最近有信回来吗?”
李红霞说:“一个月前平岭写信回来说,他们由云南腾冲、龙陵,为成都、重庆组织到价值七十多万两缅甸产玛瑙、缅玉、金银玉首饰,我想他们可能已到成都、重庆交货了。”
李如意叫道:“我的妈呀,平岭哥一次生意,就超过我三年买卖的总和,我这辈子只能望尘莫及了!”
“小子,你如果只用望尘莫及看着平岭拼搏,你这辈子只能小打小闹当小小老板了。”蓝青云对李如意说,“创造财富是要花代价的。你要尝到成功积累财富的快乐,必须向平岭兄学习,首先付出吃大苦耐大劳、不怕失败和牺牲的代价。如果你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趁早在家替你老婆抱孩子洗尿布。”
众人哄地笑了。
因孟店村遭马三阳纵火焚烧后房屋紧张,前来吊唁的外乡他地宾朋友好结束吊唁后马不停蹄返回,姚平义和旋璟等人喝了杯茶,便告别周胡氏和周莹,上马出了孟店村各奔东西。
周海潮一走,孟店村从此日渐衰落,在三原富甲一方的荣耀成为历史烟云。
周海潮故去后,周胡氏失魂落魄,几乎哭瞎了眼,多亏周莹整日陪伴左右,没明没夜开导劝慰,才使她从悲痛欲绝中解脱出来。
失去父亲的周莹,在周胡氏心里眼里,成为自己生命的支柱和寄托。只是考虑到久远,她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决定:量入为出。为此辞退了周莹的老师百里和十一名下人,以节约开支。对于武师董海川的去留,她一时拿不定主意。她不想违背先夫意愿,尽可能让女儿学到更扎实的功夫,能在危险时刻,保卫自己和亲人安全。眼下女儿武艺在董海川眼里,已有了七成功力,若此时将武师辞退,女儿的武艺岂不要前功尽弃了?而董海川武功造诣精湛,是螳螂拳高手,对南北少林武术皆有研究,人品极佳。当初进得周宅,第一眼见到周莹,就开怀大笑说:“此女可教也。”原来他发现,周莹不仅天资聪慧,反应能力超人,身体条件也好,是天生的练武坯子,而且是一个没缠脚的小姑娘。在习武人眼里,缠脚的女人已失去了习武防身的最起码条件:扎不稳马步,失去爆发力的根基,小脚女人别说疾步腾挪,就连大步进退也难保持平衡。翻开历史查看,哪朝哪代,习武强身卫国的巾帼英雄是小脚?杨家女将没一个是缠过脚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能够拒敌的先决条件是她没缠过脚;花木兰能替父从军,若是缠了脚的女人,军营还没进就会被人识破;陈圆圆之所以被男人们掂过来掳过去,原因很简单,她既无反抗能力又无法拔腿逃跑,因为她那一双三寸金莲破坏了让她站得牢挺得住的根基!
董海川二话没说,当下便收周莹为徒,成为影响周莹一生的启蒙老师之一。
百里是泾阳名人名士,肚子里装满了墨水,只因脾性太过刚直,一生不得志,只能靠寄馆教书育人。进得周氏宅内后,发现周莹天资聪颖,禀赋过人,非寻常女孩可比,高兴之余,倾心以教。百里、董海川在周宅共事九年,把周莹调教成一个出类拔萃能文能武的女孩。与同年的女孩比,她已是三原县少有的才女。特别是在武艺上,她已能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足可与一般高手对阵。周莹对母亲的苦心,自是心知肚明,为了减少家庭开支和母亲共同度过艰难岁月,她咬牙违心地对母亲说:“让董先生与百里先生一道走吧!”
周胡氏对女儿的决定,似乎并不感意外,只是说:“娃呀,你可要考虑好呀!”
周莹斩钉截铁地说:“往后我自己加强练习吧!”
老师全走了,周莹在成长中第一次面对独立选择的命运后,一夜之间突然成熟了。
周海潮入土为安几年之后,渭北城乡突然传出周胡氏为周莹招赘上门女婿的消息,并且将三个条件公之于众:一、入赘周氏为婿者必须更姓改名;不准倚仗财势为害乡里;二、成婚后所生第一个儿子为周氏子嗣,女婿尽百年后之孝;三、与周莹成婚后,不准纳妾再娶、寻花问柳。上门女婿本人具备条件自然少不了相貌堂堂,体格健壮,人才出众,文知孔孟诸子百家,史知三皇五帝商汤春秋秦汉隋唐,天文地理皆可言对,诗词书画不能两眼墨黑……人们谈论如沸,应者寥寥。乡人坐到一块议论,出言多为苛刻,笑曰:金殿考状元也不过如此。姚平义等听到耳朵里,并没往心里放,以为周胡氏是想用这一招堵媒婆子的嘴罢了。不意消息传到安吴堡家,吴尉文打发总管上门拜见周胡氏,代表吴尉文为独子吴聘求婚,除了入赘周家,余皆满口应承。
周胡氏说:“我想招女婿上门,吴尉文为何不允?”
管家说:“吴氏家资数百万,土地上千亩,商号遍布渭北与川陕苏豫鄂晋甘宁青等地,吴聘是吴氏事业唯一举旗人,入赘孟店大材小用。老夫人想想,你是愿有一个呼风唤雨,一呼百应,财富积山的女婿呢,还是招进门守住百亩土地一院过火房,让你日夜为他熬煎过日子,伸不开拳脚的女婿呢?话再说回来,你把周莹嫁进吴家,把你已不足万贯的家业让女婿和女儿共同管起来,生下第一个儿子抱来孟店由你管教调养,最终不是把周家塌了的天,重新给撑得天高地圆,人财两旺了?”
周胡氏虽嫁进孟店周家二十余年,吃香喝辣,见多识广,毕竟没主持过家政,没理过财。周海潮自己在马三阳刀下活下命来,仅得到价值不足十万两银子的三原天福楼酒家,周玉良没战死前从没预料到悲剧能在孟店他的头上开锣擂鼓,因此没留下片言文书。孟店毁于战火后,各地商号乘机易帜变旗,掌柜变成老板,周海潮有心追究,但口说无凭,只得挨了肚子痛,加之时局动乱,他也无力追究,只得面对现实。周海潮为扭转艰难处境,亲自管理酒楼,不料深冬寒夜灶火没管好,将酒楼化为灰烬,他自己被烧伤之后又遭遇暴雨,引发感冒发烧转为肺炎不治而亡,留下周胡氏周莹孤儿寡母。周胡氏无计可施,只得走招上门女婿这条路。她唯一的资本是周莹美若天仙,文武全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读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通,一把女娲剑在手,足令男子汉们汗颜。周胡氏想:凭这些条件周莹招个上门女婿易如反掌。岂料,真正找上门来的小伙并不多,来的一见面,多数是周胡氏看不上的俗子凡夫,没本事的徒有一张漂亮脸蛋,有点水平的长相多是歪瓜裂枣,周莹连正眼也不瞧!直到安吴堡吴家管家上门求婚,周胡氏才见到比她门楼高的求婚者。
安吴堡吴家,是渭北著名世家,其祖先在唐初在冀州为官升迁到华原郡任上,途经嵯峨北上时,见嵯峨山岚如黛,林茂花香,草肥地广,水清鱼跃,是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于是记在脑海,在任三年返乡时,走到嵯峨山麓,不再前行,在一块草肥水美视野广阔的地方,面南坐北盖了数间草屋定居下来。当时唐朝还没有一统江山,战事频仍,渭北人烟稀少,一户人家深藏密林草地,并无人干扰侵袭。李世民入主皇位后嵯峨山麓得到开发,嵯峨吴家成为大户,子孙繁衍成群,多时达到二十八口,有子五人。吴家人多势众,当过华原副刺史的吴一令活到八十八岁无疾而终,其子孙为纪念老人,把自己住的地方命名为安吴堡。时光如梭,到了清乾隆年间,吴家后人分支外迁关中各地,都无什么大的建树,只有坚守安吴堡的吴氏五十九代孙吴十三官至正七品知县,在任时加强了对子女四书五经的教育,奠定了吴氏后人的家学基础。到了吴尉文父主政安吴堡时,官拜议叙布政使,享四品之尊,穿黄马褂,吴家财富一跃成渭北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