涢水两岸,大量的民船被隋军强行收缴,集中焚烧,隋军的战术非常明确,要完全摧毁高丽军的水上力量,确保绫罗岛后勤基地的安全。
涢水江面上,到处可以看见隋军的战船在沿江巡逻,搜寻所有藏匿的船只。
尽管水军依旧在江面上忙碌,但高丽之战已经换了主角,随着隋军主力开始登陆,水军已转变为配角。
三万隋军主力在距离平壤约五里处登陆,涢水北岸,一队队的隋军列队整齐,这是隋军最精锐的三万大军,如果不是以占领为目的,那这支军队可以横扫高丽。
五千骑兵、三千陌刀军、三千强弩军,一万五千长矛兵,三千刀盾军,一千斥候军。
杨元庆头戴金盔,身着铁甲,手握战刀,目光森然而锐利,他在数十名将领的护卫下巡视长途跋涉而至的手下。
一队队隋军士兵盔明甲亮,长矛如林,杀气腾腾,他们已经列队完毕,就等着出发的命令,杨元庆的目光转向东方,只见东北方向,一座巨大的城池矗立在平原之上。
此时他的第一套偷袭方案已经无法实现,距离烽火点燃已过去两个多时辰,高丽军必然已经知道隋军来袭。
其实速战速决的第二套方案也已经不太现实,就算高丽军还不能在短短两个多时辰内进行坚壁清野,但军队上城,动员民众协防还是能办得到。
更重要是高丽军的库房内有大量的武器,加上高丽民间兵器盛行,动员七八万青壮民众披挂上阵,完全有可能。
杨元庆也深知想夺取高丽人的都城并不是那样容易,想掠夺大量的物资,他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杨元庆抽出战刀纵马在军队前疾奔,他的声音在空中回荡,“这是雪耻之战,也是报仇雪恨之战,隋军的失败将在我们的铁蹄下成为厉声,让我们把大隋赤旗插上平壤城头!”
三万隋军将士士气高涨,群情激动,纷纷振臂高喊:“必胜!大隋必胜!”
杨元庆勒住战马,调头向士兵们,他厉声喝道:“我以大隋主帅的名义向三军将士承诺,第一个攻上城头者,赏白银五千两,官升三级,拿下平壤城,每人皆有厚赏,阵亡者,加倍抚恤!”
重赏之下,隋军的士气开始高昂起来,杨元庆战刀向平壤一挥,“出发!”
一队队隋军士兵开始列队向平壤进发,步兵在中间,骑兵护卫在两旁,队列整齐,刀矛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大战的序幕渐渐拉开,战争阴云笼罩在平壤城的上空。
。。。。。。。。
高丽王高建武站在城头之上,远远眺望着从江下平原开来的隋军士兵,一块块隋军方阵杀气腾腾,伴随着行军鼓声,阵容威武,声势浩大。
在更远处,宽阔的涢江江面上,一艘艘战船宛如一条长长的城墙,一根根桅杆汇集成一片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
高建武脸色苍白,两股间一阵阵战栗,尽管隋军只有三万人,但他们行军时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让登基不到一年的高建武心中开始害怕起来。
他甚至想到了自己如果被隋军俘虏的命运,甚至想到了隋军杀进城后的惨状。
但他毕竟是高丽之王,他不能失去王者的尊严,他不能因为自己的害怕而影响士气。
他也对高丽守军大喊:“严守城池,我们的援军很快会到来!”
他的高喊没有引来附和,并非是高丽军士气低迷,而是他的喊声太小,只有身边千余人听见,他的口号也没有煽动力,无法激起高丽守军的呼应。
城头上的冷清使高建武愈加不安,这时,他的族弟、平壤城防大将军高建德上前劝道:“大王还是暂时回宫吧!这里不安全,若情况有变,卑职会立刻禀报。”
高建武点点头,刚要下城,忽然,远处一名隋军骑兵疾奔而至,奔至城墙下,用高丽话大喊:“奉楚王殿下之命,送信给高丽王!”
他张弓一箭,一支信箭射上了城头,一名士兵拾到,飞奔跑到高建武面前,跪下将信呈上。
高建武接过箭信,将无头箭抽掉,信是用汉字所书,正面写着‘大隋摄政楚王杨元庆致高丽平原王殿下。’
高建武刚才听到了骑兵的喊话,又望着眼前这封信,他心中愈加惊惶,原来竟是杨元庆亲征。
他尽量克制着内心的紧张,防止被士兵看出他内心的惶恐和不安,但他的手还是在微微颤抖,他打开信,杨元庆在信中非常坦率,直接开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高丽补偿粮食五十万石,黄金十万两,绢三十万匹,作为隋军撤军的先决条件。
第二,高丽割让辽东半岛给隋朝。
第三,高丽正式向大隋称臣,高丽王接受隋朝册封。
答应这三个条件,隋军可以不进攻平壤,撤军返回中原,否则隋军攻破平壤,将血洗平壤城。
在信的最下面,杨元庆的写下了最后期限,限两个时辰内答复。
这个三个条件之苛刻,高建武一个都难以接受,他现在终于明白了,一定是隋朝内部出现了财力困难,隋军才打上高丽的主意,派远征军来洗劫高丽。
他长长叹了口气,转身走下了城,生死由天吧!他已经不想管守城之事了。
三万隋军分成十个方阵,先后抵达了平壤西城,在距离城池两里外排下了阵型。
平壤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一座城中之城,周长十二里,宫殿、官署、官仓和军营都集中在内城,另外官员府邸和很多高门巨富也住在内城。
而在内城和外城之间则集中了大量平民,大业七年,来护儿之军攻破了外城,军纪涣散,士兵大肆抢掠民居,才被埋伏在内城的高丽军击败。
所以对于隋军来说,攻破外城只是第一步,他们所需要的粮食物资都集中在内城,只有击破内城才能夺取战利品。
杨元庆立马在一座低缓的高坡上眺望城池,从他多年的攻城守城经验来看,平壤城是一座雄城,整体十分坚固,几乎是浑然一体,很难有取巧的办法攻下它。
护城河宽达两丈,每隔十丈建有一座凸出的马城,吊桥高启,城门坚固,用攻城槌难以奏效,唯一的办法便是攀城而上,用云梯强攻城池。
关键是隋军只有三万军队,需要付出很大的伤亡才能攻下这座城池,但这些都是他的精锐之军,他不愿意伤亡过大。
凝视观看了片刻,杨元庆一时无计可施,这时,亚将沈光上前禀报道:“总管,不妨晚上攻城,比白天攻城更有成效。”
一句话倒提醒了杨元庆,他当时命令辽东军派出一支斥候小队混入平壤城内,不知这支斥候有没有成功,如果城内真有隋军斥候,那么他们会想办法和隋军取得联系。
想到这里,杨元庆心中又有了一线希望,问沈光道:“当年你曾参与攻打辽东城,最后是怎么攻下辽东城?”
沈光一直在绛郡出任地方守将,这次攻打高丽,杨元庆特地将他调来,就是因为沈光曾代表丰州军参加过高丽战役,在攻克辽东城时立下大功,他对高丽军的情况很熟悉。
沈光叹了口气道:“高丽军最大的特点就是顽强,总管千万不要指望他们能投降,只有杀死他们,不要想着俘获,才是进攻正道,而且也决不能相信他们,他们所谓的投降都是虚假,一旦隋军上当,就前功尽弃,当年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杨元庆点了点头,当即下令道:“命令士兵在三里外扎营,就地休息!”
隋军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在西城三里外扎下大营,一座座营帐拔地而起,士兵们埋锅做饭,养精蓄锐,等待夜间作战。
。。。。。。。。。
夜战一直是隋军的传统强项,在中原人人皆知,为了应对隋军,唐军和李密魏军都纷纷效仿,展开了夜战训练,但高丽军未必知道,他们也未必能在夜间防御。
所以第一场战役,杨元庆便选择在夜间。
入夜,夜幕刚刚降临,平壤城下鼓声大作,‘咚!咚!咚!’巨大的鼓声震天动地,隋军投入了九千军队,其中四千攻城士兵,五千士兵用弓箭辅助防御,开始进行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
四千刀盾兵一手执盾牌,一手握战刀,如潮水般涌上,在他们中间夹杂着十部攻城云梯,向西城墙进发。
城上高丽守军不敢懈怠,他们一直在关注隋军动静,当隋军战鼓声敲响时,高丽军立刻投入了一万守军和两万临时武装起来的青壮,密集地布防在城头。
攻城战终于爆发,城头上箭如疾雨,铺天盖地射向隋军,而隋军五千弓兵也发动反击,密集的箭雨射向城头,城上城下结成一张箭网,数百隋军前锋头顶着长达三丈的木板,冒着箭雨向城下飞奔。
他们迅速用宽厚的木板在护城河上搭起了临时便桥,木板两头有巨大的铁钉,牢牢钉入泥土中。
第一辆云梯被士兵们推动着缓缓靠近城墙,云梯臂转动,‘轰!’一声巨响,厚重的云梯搭上城头,数十名隋兵纵身而上,高举盾牌向城头冲去。
。。。。。。。。。。(未完待续。如果您
涢水江面上,到处可以看见隋军的战船在沿江巡逻,搜寻所有藏匿的船只。
尽管水军依旧在江面上忙碌,但高丽之战已经换了主角,随着隋军主力开始登陆,水军已转变为配角。
三万隋军主力在距离平壤约五里处登陆,涢水北岸,一队队的隋军列队整齐,这是隋军最精锐的三万大军,如果不是以占领为目的,那这支军队可以横扫高丽。
五千骑兵、三千陌刀军、三千强弩军,一万五千长矛兵,三千刀盾军,一千斥候军。
杨元庆头戴金盔,身着铁甲,手握战刀,目光森然而锐利,他在数十名将领的护卫下巡视长途跋涉而至的手下。
一队队隋军士兵盔明甲亮,长矛如林,杀气腾腾,他们已经列队完毕,就等着出发的命令,杨元庆的目光转向东方,只见东北方向,一座巨大的城池矗立在平原之上。
此时他的第一套偷袭方案已经无法实现,距离烽火点燃已过去两个多时辰,高丽军必然已经知道隋军来袭。
其实速战速决的第二套方案也已经不太现实,就算高丽军还不能在短短两个多时辰内进行坚壁清野,但军队上城,动员民众协防还是能办得到。
更重要是高丽军的库房内有大量的武器,加上高丽民间兵器盛行,动员七八万青壮民众披挂上阵,完全有可能。
杨元庆也深知想夺取高丽人的都城并不是那样容易,想掠夺大量的物资,他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杨元庆抽出战刀纵马在军队前疾奔,他的声音在空中回荡,“这是雪耻之战,也是报仇雪恨之战,隋军的失败将在我们的铁蹄下成为厉声,让我们把大隋赤旗插上平壤城头!”
三万隋军将士士气高涨,群情激动,纷纷振臂高喊:“必胜!大隋必胜!”
杨元庆勒住战马,调头向士兵们,他厉声喝道:“我以大隋主帅的名义向三军将士承诺,第一个攻上城头者,赏白银五千两,官升三级,拿下平壤城,每人皆有厚赏,阵亡者,加倍抚恤!”
重赏之下,隋军的士气开始高昂起来,杨元庆战刀向平壤一挥,“出发!”
一队队隋军士兵开始列队向平壤进发,步兵在中间,骑兵护卫在两旁,队列整齐,刀矛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大战的序幕渐渐拉开,战争阴云笼罩在平壤城的上空。
。。。。。。。。
高丽王高建武站在城头之上,远远眺望着从江下平原开来的隋军士兵,一块块隋军方阵杀气腾腾,伴随着行军鼓声,阵容威武,声势浩大。
在更远处,宽阔的涢江江面上,一艘艘战船宛如一条长长的城墙,一根根桅杆汇集成一片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
高建武脸色苍白,两股间一阵阵战栗,尽管隋军只有三万人,但他们行军时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让登基不到一年的高建武心中开始害怕起来。
他甚至想到了自己如果被隋军俘虏的命运,甚至想到了隋军杀进城后的惨状。
但他毕竟是高丽之王,他不能失去王者的尊严,他不能因为自己的害怕而影响士气。
他也对高丽守军大喊:“严守城池,我们的援军很快会到来!”
他的高喊没有引来附和,并非是高丽军士气低迷,而是他的喊声太小,只有身边千余人听见,他的口号也没有煽动力,无法激起高丽守军的呼应。
城头上的冷清使高建武愈加不安,这时,他的族弟、平壤城防大将军高建德上前劝道:“大王还是暂时回宫吧!这里不安全,若情况有变,卑职会立刻禀报。”
高建武点点头,刚要下城,忽然,远处一名隋军骑兵疾奔而至,奔至城墙下,用高丽话大喊:“奉楚王殿下之命,送信给高丽王!”
他张弓一箭,一支信箭射上了城头,一名士兵拾到,飞奔跑到高建武面前,跪下将信呈上。
高建武接过箭信,将无头箭抽掉,信是用汉字所书,正面写着‘大隋摄政楚王杨元庆致高丽平原王殿下。’
高建武刚才听到了骑兵的喊话,又望着眼前这封信,他心中愈加惊惶,原来竟是杨元庆亲征。
他尽量克制着内心的紧张,防止被士兵看出他内心的惶恐和不安,但他的手还是在微微颤抖,他打开信,杨元庆在信中非常坦率,直接开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高丽补偿粮食五十万石,黄金十万两,绢三十万匹,作为隋军撤军的先决条件。
第二,高丽割让辽东半岛给隋朝。
第三,高丽正式向大隋称臣,高丽王接受隋朝册封。
答应这三个条件,隋军可以不进攻平壤,撤军返回中原,否则隋军攻破平壤,将血洗平壤城。
在信的最下面,杨元庆的写下了最后期限,限两个时辰内答复。
这个三个条件之苛刻,高建武一个都难以接受,他现在终于明白了,一定是隋朝内部出现了财力困难,隋军才打上高丽的主意,派远征军来洗劫高丽。
他长长叹了口气,转身走下了城,生死由天吧!他已经不想管守城之事了。
三万隋军分成十个方阵,先后抵达了平壤西城,在距离城池两里外排下了阵型。
平壤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一座城中之城,周长十二里,宫殿、官署、官仓和军营都集中在内城,另外官员府邸和很多高门巨富也住在内城。
而在内城和外城之间则集中了大量平民,大业七年,来护儿之军攻破了外城,军纪涣散,士兵大肆抢掠民居,才被埋伏在内城的高丽军击败。
所以对于隋军来说,攻破外城只是第一步,他们所需要的粮食物资都集中在内城,只有击破内城才能夺取战利品。
杨元庆立马在一座低缓的高坡上眺望城池,从他多年的攻城守城经验来看,平壤城是一座雄城,整体十分坚固,几乎是浑然一体,很难有取巧的办法攻下它。
护城河宽达两丈,每隔十丈建有一座凸出的马城,吊桥高启,城门坚固,用攻城槌难以奏效,唯一的办法便是攀城而上,用云梯强攻城池。
关键是隋军只有三万军队,需要付出很大的伤亡才能攻下这座城池,但这些都是他的精锐之军,他不愿意伤亡过大。
凝视观看了片刻,杨元庆一时无计可施,这时,亚将沈光上前禀报道:“总管,不妨晚上攻城,比白天攻城更有成效。”
一句话倒提醒了杨元庆,他当时命令辽东军派出一支斥候小队混入平壤城内,不知这支斥候有没有成功,如果城内真有隋军斥候,那么他们会想办法和隋军取得联系。
想到这里,杨元庆心中又有了一线希望,问沈光道:“当年你曾参与攻打辽东城,最后是怎么攻下辽东城?”
沈光一直在绛郡出任地方守将,这次攻打高丽,杨元庆特地将他调来,就是因为沈光曾代表丰州军参加过高丽战役,在攻克辽东城时立下大功,他对高丽军的情况很熟悉。
沈光叹了口气道:“高丽军最大的特点就是顽强,总管千万不要指望他们能投降,只有杀死他们,不要想着俘获,才是进攻正道,而且也决不能相信他们,他们所谓的投降都是虚假,一旦隋军上当,就前功尽弃,当年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杨元庆点了点头,当即下令道:“命令士兵在三里外扎营,就地休息!”
隋军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在西城三里外扎下大营,一座座营帐拔地而起,士兵们埋锅做饭,养精蓄锐,等待夜间作战。
。。。。。。。。。
夜战一直是隋军的传统强项,在中原人人皆知,为了应对隋军,唐军和李密魏军都纷纷效仿,展开了夜战训练,但高丽军未必知道,他们也未必能在夜间防御。
所以第一场战役,杨元庆便选择在夜间。
入夜,夜幕刚刚降临,平壤城下鼓声大作,‘咚!咚!咚!’巨大的鼓声震天动地,隋军投入了九千军队,其中四千攻城士兵,五千士兵用弓箭辅助防御,开始进行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
四千刀盾兵一手执盾牌,一手握战刀,如潮水般涌上,在他们中间夹杂着十部攻城云梯,向西城墙进发。
城上高丽守军不敢懈怠,他们一直在关注隋军动静,当隋军战鼓声敲响时,高丽军立刻投入了一万守军和两万临时武装起来的青壮,密集地布防在城头。
攻城战终于爆发,城头上箭如疾雨,铺天盖地射向隋军,而隋军五千弓兵也发动反击,密集的箭雨射向城头,城上城下结成一张箭网,数百隋军前锋头顶着长达三丈的木板,冒着箭雨向城下飞奔。
他们迅速用宽厚的木板在护城河上搭起了临时便桥,木板两头有巨大的铁钉,牢牢钉入泥土中。
第一辆云梯被士兵们推动着缓缓靠近城墙,云梯臂转动,‘轰!’一声巨响,厚重的云梯搭上城头,数十名隋兵纵身而上,高举盾牌向城头冲去。
。。。。。。。。。。(未完待续。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