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地理》出刊的当天,另一个历史性的记录发生了,获悉消息稍微有点迟的丰恣,用一圈电报征求了北疆经略府下那些同僚的意见,然后以北疆经略府的名义,一个电报打到了宝文堂书局总部,订购了一共一百本《国家地理》试刊第一期。另外,还顺带征求了是否可以长期订阅,以及相关的邮费的问题。这可能是东平历史上,也是整个历史上第一次发生邮购事宜吧。也亏得电报实在是相当方便,一系列的工作当天就落实完成了,购买刊物和之后的订阅费用,全部直接从云州银行在丹阳的分理处结算。北疆经略府现在可是云州银行最大的存户,账面上可是有多得让人咋舌的资金呢。
    随后,丰恣才将这事情另外发电报告诉了叶韬,明显是抱怨那么有趣的事情居然把他排除在外。已经娶了叶府的总会计薇芝,丰恣是再也不可能辞职甚至是以辞职相威胁,来要求好玩的工作了,勤勤恳恳地管理着经略府那个庞大而热闹的文书处,倒也不亦乐乎。但是,杂志这档子事情还是让他心头一热。
    “迅速交接工作,携薇芝来丹阳。杂志事宜,将系数相托。”叶韬很快回了这么一个电报,则彻底点燃了丰恣的热情。人人都知道,丰恣处理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向来是事情责任到人,每个环节都交代清楚。进行中的事情很少过问,除非是出了问题需要他这个领导来担责任。他将积压的事情整理了一下,交给了柳青,而柳青立刻叫苦连天。现在的柳青,和丰恣的配合是最为密切的,虽然不属于同一个部门,但他却是能随时接过丰恣的而工作而不出大错的家伙。只不过,管理着整个经略府行政人事等等业务的柳青,委实是忙啊,接过丰恣的工作,每天六个时辰的睡眠可就没戏了。但是,既然是叶韬的丰富,柳青也绝不会顶嘴。倒是薇芝,手里一堆事情要处理,尤其是现在叶韬一家要将常住的地点迁移到刚铎去,但叶家堡这里的各种安排还要继续,不能闲置下来。这堆事情都是她在操持。要交代清楚这些事情,将迁移的安排交托给匆匆赶来的戴世宗,花去了她大约五天的时间。
    丰恣是乘坐飞艇赶往丹阳的,等他们夫妻两人悠闲地踱着步顺着大道走进城门,走到最近的一个书店,丰恣居然看到在那本颜色鲜艳的《国家地理》边上,还放着其他一些很类似的出版物。
    “老板,这些是什么时候出来的?”丰恣从架子上拿起那本名叫《书城》的杂志,问道。灰色的牛皮纸封面上用鲜红的篆体印章打出的“书城”两个字,在下面再用小了几号的魏碑体注明“试刊第一期”。杂志里的内容,都是关于书籍、藏书和各种书籍中提出的观点的辨析,十分引人入胜。
    “昨儿刚来的货,今天刚上架的,还没多少人看到呢,这不,您赶了个大早,买本不?”穿着粗布长衫,四十许的书店老板憨厚地回答道。
    “那这个呢?”丰恣又指了指摆在边上那厚厚一叠的《天工》的试刊。
    老板随口答道:“也是昨天,呵呵,这个倒是已经卖出去好几本了。都是附近住着的那些师傅们。”
    丰恣随手翻了翻,那是一本关于技术的杂志,对木工、机械、雕刻、漆工等等都有相当专门的介绍。而主打的文章则是一篇关于刚铎城的下水道工程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为什么下水道的界面是倒立的鸡蛋的形状,介绍了建造这些下水道的特殊的砖块的大致材料和烧制方法,以及还采用了多少其他方法来防止管道里的污水渗出,这篇文章,一看就出自叶韬的手笔。而那篇关于如何锻炼木工基础技术的文章,则是赵大柱写的,或者说,是找人问了相关的问题,然后记录的。
    而这两本杂志里,还同样有相当数量很有针对性的广告。《书城》里有宝文堂的各种新出书籍的编目和定价,而《天工》里面则有叶氏工坊可以对外销售的各种工匠用品的图文介绍,还有一系列叶氏工坊对外开放的课程的编目。
    “这三种都给我拿一本吧。”丰恣爽快地付了钱,捧起了厚厚三本杂志。这些杂志可是相当不便宜,每本的价格是半两银子,或者是半云州银币,实际上,由于云州银行至今还没发行更小币值的辅币,找钱变成很让人头痛的事情。杂志贵到这个程度也是没办法,现在这些广告,大部分是友情赞助,或者是从自家人的商号里暗中操作,还没能获得太多实际的盈利。而杂志的印刷成本高昂,则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不管是《国家地理》还是《天工》《书城》,似乎销量都很是不错。《书城》很讨一些读书人的喜欢,而《天工》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工匠作为一个团体来认真对待。至于《国家地理》,现在可是声名远播,在余杭都已经开始有得销售了。
    “我是越来越搞不明白,你这又是在做什么了。”在和叶韬碰头之后,丰恣感叹道。
    “哦?你不明白?那我可不敢把这事情交给你了。”叶韬笑着说。
    “……是为了开启民智吗?”丰恣正色道:“以前是因为大部分人不识字,现在可不一样了。连那些工匠们都能看得懂书了,他们也就能通过读书,看到更多的东西。只是,你毕竟是对读书人有点意见啊,将工匠单独列出来,和读书人地位一样,专门为他们弄杂志,就不怕又有人看不惯吗?”
    叶韬笑着说:“都有那么多人了,还在乎多点人少点人么?我可不是为了取悦谁而做这些事情的。开启民智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上东平现在士农工商的划分是越来越明晰了,读书人可能还清高,有些看不起其他人,但从为这个国家做贡献而言,大家都是一样的。不光是士人、工匠,我还琢磨着要有给军人和爱好军事的人看的,要有给那些农民牧民们看的。而且,这也不光是传播,更是交流。我们都有许许多多藏着掖着的东西,之所以我们不拿出来告诉别人,可能是为了利益,但同样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渠道。而现在,这样一个渠道,就掌握在我们手里了。”
    “挣钱么?”丰恣撇了撇嘴,对叶韬的这种豪言壮语一副不屑的样子。
    “顺便嘛,挣得不多,现在印这些东西太贵了。《书城》和《天工》还好说,《国家地理》要不是广告,铁定赔本,有了广告么,呵呵,挣得还行。你还别说,杜风池那家伙是真的有眼力,问我要了这个广告的机会,这不,这几天如家的链锁客栈生意比以前好了有两成多。十万两银子,恐怕没半个月就回来了。”叶韬坦率地承认。
    “挣钱就好。至少也得是持平,不然,怎么也不是长久之计。”丰恣点了点头,他忽然又问道:“你可曾想过,将朝廷的邸报也这样发布出去?我看你弄的杂志里,很多都是最新的消息,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吧。官面上……别说是你出面,就算是我去,也绝不会有问题啊。但是,传播朝廷政令,或许还稍加解说,不使有人误解,也让寻常百姓能够知晓,不被别有用心的地方官蒙蔽,这该是多好的事情啊。而鼓动百姓,使上下一心,或者辟除谣言,都能靠这样的东西来做到了。”
    叶韬笑了笑,果然,丰恣是个聪明到极点的人,他马上就举一反三地看到了信息传播的力量。丰恣提议的,赫然就是代表官方喉舌的报纸了。但叶韬摇了摇头,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是要留给你来做了。之所以先搞出杂志来,不是因为杂志就一定挣钱,或者是更好的交流方式,是传播消息和知识最快的渠道,而是因为我可以准确面向买得起杂志的那些人,让这些东西能够自负盈亏。这些东西的一月一刊,需要的是少数的专家来编纂,人力和印刷的成本都好控制。可是,你说的那个,且让我称呼它为报纸吧。到底要多快出一起才能满足朝廷,或者说是,满足基本的传递消息的需要呢?到底要印多少?定价几何?贵了,一般百姓买不起,也不会买,失去了广泛传播消息的可能,便宜了,不断往这个无底洞里填钱,天王老子也做不到啊。现在,印刷虽然比以前便宜很多,可还是很贵啊。”
    丰恣无奈地摇了摇头,说:“这不,还是因为你撺掇着陛下,通过发令说所有树木砍一补十……搞得纸价腾贵,这下自己吃苦头了吧?”
    叶韬呵呵笑着,不以为意地说:“你觉得不对?”
    “为子孙万代计,断然没有不好的道理。”他摇了摇头,说:“那你让我来丹阳,是来做什么?单单为了这几本杂志么?”
    叶韬笑着说:“不尽然。你刚才所说的报纸,你迟早还是得搞出来的。不过,暂时来说,先是这些杂志。”(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章节目录

时光之心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格子里的夜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格子里的夜晚并收藏时光之心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