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急忙跟从,跟至木梯之下,赵启谟驻足,对李果说:“就此留步,它日再叙旧。”
    李果惊讶,想这是拒人的话语,一时没有反应。
    见李果表情错愕,没有任何回应,赵启谟没再做停留,他徐徐跟上那群像似友人的官员,和他们交谈着什么,一起朝门口走去。
    有好一会儿,李果都没回过神来,他直勾勾盯着门口,虽然门口早就没有赵启谟的身影——他们已离开多时。
    阿棋找到李果,见他模样怔忡,推了推李果,问他:“见着你故人没?”
    李果忘记自己是怎么走回住所,也忘记是怎么和阿棋话别。
    适才和赵启谟相遇,仿佛只是场梦,特别不真实。
    李果也曾遐想,他和赵启谟相逢时,会有怎样的情景。他想过很多种:两个人并躺在一起,推心置腹,讲述分别后的生活;两人相拥而笑,并肩行走在热闹的街道,把酒言欢如此等等。
    没有哪一种,是今夜这样三言两语寒暄,随即抽身离去。仿佛两人相遇只是不得已、逃避不了,出于礼貌才不得不说上两句话。
    相比于今日相遇的惊喜,更多的是失落,相比于失落,更多的是懊恼。
    李果闷闷不乐躺在床上,手里执着金香囊。虽然已分别三年,但是往昔历历在目,赵启谟赠送他这只香囊时说的话,李果还清晰记得。
    赵启谟说:我与你,交换一件信物,即使成年后,相互遗忘,见到信物,总还能忆起当年的情谊。
    李果想,启谟果然是遗忘当年的情谊。
    李果想,人终究是会变。三年前,赵启谟十四岁,自己十三岁,那时还算孩子,三年后,赵启谟十七岁,自己十六岁,都已长大。
    一位官员的儿子,堂堂的皇族,和他这样的市井小儿,怎么可能当朋友嘛。
    无论年少时再亲昵,终究是要分道扬镳。
    这样想着,李果懊恼的将香囊塞进木箱里。
    放下香囊,又想:不对。
    又将香囊拿出,握在手心。
    回想赵启谟以往的冷热反复,猜想他今日可能是出于顾忌,而不肯和自己有过深交谈。
    今天相遇,他分明很开心,眉眼带笑。何况赵启谟还问了自己的落脚处。
    那么,他会来城西的珍珠铺找自己吗?
    这么想着,李果突然又不沮丧,也不恼火了。
    李果翻身起床,前往卖粗食的食店,填饱肚子。先前,李果难过得饭也吃不下。这下,心里欢畅,能吃两碗。
    抱着赵启谟会来找自己的想法,李果第二日到珍珠铺,无心干活,一心留心外面的行人,不时朝铺外张望。使得掌柜和老伙计们,都以为他是在等什么贵客。
    这日,等到店铺打烊,赵启谟都没有出现。李果不舍得离开,仍在铺外等待。
    城西的沧海珠珍珠铺非常有名,赵启谟不可能找不到。
    他该不是因为什么事耽误了?
    他为什么没在京城,而出现在广州?
    他来广州多久了?
    如果不是自己正巧去熙乐楼,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遇着他。
    有太多事,想问赵启谟,有太多话想跟他说。
    深夜,商肆逐渐关闭,李果走出昏暗的朝天街,望见对街灯火如昼的熙乐楼。他驻足,又在熙乐楼下等待,观察门口出入的客人。
    这一天,起先激动兴奋,而后焦虑不安,等到此时则是满满的失落和寂寥。
    官署几乎都位于城东,李果去过城东,那里官舍无数。
    赵启谟和那些官员们在一起,大概,也是住在城东吧。
    那时赵启谟匆忙,竟是没有问他,具体住在哪里。
    李果连续两日,心情焦躁,心神不宁,甚至还给客人算错账目,第一次挨了李掌柜一顿训。
    阿棋看在眼里,李果这两日的反常,都是从他去熙乐楼后,才发生。
    “果子,看你整日朝铺外张望,可是在找寻什么人?”
    午后,两人结伴去食店用餐,阿棋问着漫不经心扒饭的李果。
    “是我自以为是,以为他会来看我。”
    李果闷声低语。
    “你说的那位故人长什么模样?我帮你留心。”
    阿棋到此时已经相信李果,确实在熙乐楼遇到一位故人,而李果说的“他”,显然指那位故人。
    “是位世家子,跟你一样十七岁,个头比你高。他长得很好看,剑眉,眼睛很亮,鼻子英挺,他衣服华贵,穿着不常见的紫袍,说官话,是京城人。”
    李果描述赵启谟的样貌和特质。
    “果子,这样的人,莫不是你在梦里认识?”
    阿棋知道李果是位贫家子,也知道李果是闽地人,不可能认识京城的人,何况还是位世家子。
    “便当是我在梦里结识吧。”
    李果埋头,将碗中的面条扒完,再不愿有只言片语。
    这日铺子打烊,李果仍在铺外滞留。阿棋知道他是在等人,看李果愁眉不展,阿棋便也留下陪他。
    “果子,要真是那样显贵的子弟,从来不会和我们这种平民交朋友。”
    阿棋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人,李果虽然不言语,但看着很难过。
    “我们小时候认识,就住在隔壁。他爹到我们那里当官,他跟过来。我们小时候很要好,他还教我读书识字。”
    李果蹲在地上,对着空荡、漆黑的街道喃语。
    “那是小时候的事,人嘛,长大后就不同啦。我小时候和邻家的阿珍也玩得很好,还一起去池塘抓蛤蟆,还说长大了要嫁我。”
    阿棋仰望星空,一脸忧郁。他虽然不是个机灵的人,但情感细腻。
    “突然有天,她就不许和我玩,她娘把她关在房里,我连看都不能看到她。再后来,她突然被许配给别人,我竟是再没能见她一面。”
    阿棋想,这大概就是青春无法抹平的伤痕吧。
    “是不是你没去提亲,才让人捷足先登。”
    李果听着阿棋的故事,心情略有好转。显然人世间,人人都有不同的不幸和遗憾。
    “也不是,她爹不喜欢我,瞧不上我,把她嫁给邻县一位教书先生。”
    阿棋虽然也读书识字,可毕竟学得浅薄,没有什么学问,将来更不可能参与科考。
    “你这是男女之事,和我的不同。”
    李果叹息。虽然阿棋跟他讲他的故事,还是起到安抚的作用。
    “那你又是怎样的事。”
    阿棋觉得没差,说的都是人心的变故。
    李果摇摇头,想着,自己这般失落消沉,确实有些可笑。
    三年间,赵启谟明显改变许多,人的情感,会随着时间而迁移。唯有自己,心心念念着记忆中的赵启谟。
    第44章 对街的分茶店
    秋时,赵启世到岭南,任职于宪司。随即,赵启谟护送嫂子及年幼侄子至广州,与兄长相聚。抵达广州隔日,赵启谟与兄长及其两位手下官员,到熙乐楼饮酒。原本只是去饮酒,不想遇到酒楼请来众妓卖酒的盛景。
    赵启世是位品行端正的官员,来喝酒便是喝酒,喝完酒,就领着弟弟及两位手下离开,一点也不耽误。虽然连位倒酒的美姬也不曾邀请,但瓜田李下,不想有宪司狎妓的不实传闻。赵启世是新官上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也就在这热热闹闹的熙乐楼,赵启谟遇到李果。
    离开闽地回京,至现在时间已有三年多,赵启谟差不多要忘记这位昔日玩伴,不想他竟出现在眼前。
    相见时,有诧异,有喜悦,却也就那样,仿佛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件惊喜之事。
    在京城,赵启谟的生活丰富多彩,天天像过节,还没有赵爹的管制——赵爹调回京不久,又遣派去他地当官。因为要读书,赵启谟留在京城。那么多外地生,削尖头都想要来京城就读,赵启谟这种京城老户口,自然也是留在京城,这里教学资源最为优良。
    三年前,当赵启谟再次住回高官贵族们聚集的坊区,昔日的小伙伴们欢声雀跃,单是洗尘宴,赵启谟就吃了数遭。
    在闽地三载的时光,是人生里一个已褪色的过往,赵启谟觉得它泛黄了,把它像片枯叶般,夹到书卷里,搁置在书架蒙尘,不再去翻阅。
    然而也并非全然遗忘,在认出李果那瞬,往昔的记忆一涌而来,终究对赵启谟而言,李果是位很特别的旧友。
    这人和他打过架,也救过他的命;而他也曾为他烦恼过,也曾教他读书识字。
    想来还是有缘,三年后,竟又在岭南相逢。
    离开熙乐楼,赵启谟心中没有多余念头,李果已成为珠铺的伙计,从衣着看,日子大抵过得不差,再不是以往那位需要人伸援手的果贼儿,令人欣慰。
    如果路过城西珍珠铺,就去看看他,如果没有路过,便也就作罢。
    他和李果之间的交集,在离开闽地时便已斩断。这番来广州,不过暂居,过些日子仍要回京。
    将李果置于脑后,赵启谟在城东又度过两日。赵启世有意将弟弟带在身边,让他接触官员们的生活,为以后进入仕途做准备。
    兄弟两人年纪相差得大,打小没怎么玩在一起,对于这位兄长,赵启谟十分敬重。有时听着兄长训话手下,不免联想到赵爹的模样,都说长兄如父,诚不我欺。
    前些时候,因为京城一位友人惹事,牵连众多,赵启谟虽然没涉及,却也被管束。也难怪,赵启谟外祖母将他遣送出京,要他去兄长身边暂居。
    犹如当年抵达闽地,前往岭南,赵启谟起先的心情也是不悦。这趟岭南之行,像是一个惩罚。
    不同于幼年的抵制,抵达广州,赵启谟逐渐被此地的风土人情吸引。
    京城虽然繁华,但不如此地多彩多姿,商贾如云,海帆遮云天。
    一早,巡检使之子胡瑾到赵启谟入住的官舍拜访,他虽然是武官子,但就住在隔壁,对赵启谟似乎有很大的兴趣。赵启谟起先以为他是来奉承的当地子弟,对他颇不以为然,一番交谈后,发现此人虽无文才,但博闻多识。
    这日,胡瑾和赵启谟说起广州的番坊、番学,绘声绘色,赵启谟早有耳闻,早有些心动,想去瞧瞧。
    胡瑾比赵启谟还大两岁,一身蓝袍,长得黑瘦。他不是本地人,对广州却十分熟悉,令赵启谟不禁想到当年在刺桐遇到的刘通判。
    觉得这人有趣,便也就带上两位随从,跟着胡瑾前往城西。
    番坊、番学都在城西,广州最热闹的商肆也位于城西。
    “旧朝城墙用的是板筑的土城墙,风吹雨打,又逢战事,城墙大多倒塌。后来,才改用砖筑,修得这般高耸、规整。”

章节目录

比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巫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巫羽并收藏比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