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立即有了决定,笑吟吟的道:“若是王宫甩手不干,可是整肃吏治却不能停顿,不妨这样,王宫年纪老迈,歇一歇也好,这样的小事,就交给维之来做,维之毕竟是户部尚书,此前整肃的就是户部,这是他的本份,如何?”
杨廷和毫不犹豫的在王鳌的背后插上了一刀,他可不管王鳌只是一时气话还是什么,反正话是王鳌说的,他立即就给王鳌搬来了梯子,现在想反悔食言也不成。更何况王鳌现在已经遭人抨击,若是此时王鳌不肯就范,真要硬碰起来,也肯定是这位‘恩师’吃亏。
当然,王鳌要做甩手掌柜,到底是虚情假意又或者真正是这样的心思,却难以猜测,不过杨廷和没有兴趣猜测,他已经不耐烦了,王鳌的种种迹象,已经将自己取而代之的可能,他不能容忍这样的事发生。
毛纪闻言大喜,一旦接手了整肃吏治,那么他毛纪立即就成为这天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所有人都免不了看他的脸色行事,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摘取乌纱帽的本钱。
毛纪忙道:“为王公分忧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我是末学后进,就怕有些不精的地方,还要请王公指正。”这就是生米煮成熟饭,表面上是客套,实则是制造事实。
王鳌眉毛一挑,倒也没有翻脸,只是道:“指正不敢当,老夫老了,有一句啊说的好,叫长江后浪推前浪,这话,果然没有错。”
后头一句话王鳌没有说:前浪死在沙滩上。这话里的讽刺意味十足,却又表现出来了王鳌的无奈。
毛纪却理会不了这么多,反正差事到手,也没心情去管王鳌想什么。
一场闭门的会议,最后在杨廷和的施压和毛纪的咄咄逼人之下终于落下了帷幕。若是不出意外,王鳌此次之后,应当彻底的退出了大明朝的决策圈,一个名存实亡的吏部侍郎,一个已经被排挤到了一边的内阁学生,已经翻不起多大的浪了。
而最为受益的自然就是毛纪,毛纪一举拿下吏治大权,顷刻间成为新星,纵观古今,权势者无非是人事和财物,管吏治就是管人事,再加上他担了一个户部尚书,凭着人事大权重新掌握户部,这大明朝的钱袋子也已经落入了他的手里。
只是这一次,毛纪没有得意,他当然深知,自己得来这个和杨公不无关系,人家捧你,你才有机会,若是太过猖狂,人家照样踩的死你。王鳌之所以棘手,不在于王鳌掌握了多少权利,而在于王鳌和杨廷和之前的关系,他毛纪算什么,自然还是小心些的好。
因此毛纪依旧还是每日清早到内阁来,早晚两次请教杨廷和,这吏治怎么肃清,户部怎么维系,事无巨细,都向杨廷和禀告,比之从前更加殷情了几分。
杨廷和却一心拟票,对这些都做出了一副漠不关心状,不过毛纪却是深知,人家要的,是一个态度,怎么操作是你的事,可是原则的问题一旦放松,就可能有翻船的危险。
毛纪此时此刻,已经开始风光无限起来,他先是到了吏部,交割了王鳌的差事,随即召集了上下官吏,直接下达了第一个命令,所有案情,尽皆发还重审。
理由是现成的,这是避免冤案。当然是针对坊间的一些流言,不过有些人却知道,毛纪直接推翻了王鳌的案子,而一旦重审,没出什么幺蛾子倒也罢了,一旦出现了冤案,却让王学士的脸皮怎么搁?
毛纪几乎巴不得告诉天下人,他和王鳌不是一路人,借着眼下这个大案,大家想要泼脏水就死命的泼吧。
显然人的下限是无穷的,人只要不要了脸皮,这世上还有什么事能难得倒。毛纪的态度出来,永远都不缺少不要脸的人,所有的犯官此刻全部翻供,一口咬定这是逼供的结果,所有证物都多有不实,便是一些吏部办案的官吏也跳出来,说在办案的过程中,确实遭受了很大的‘压力’。
压力这个词儿,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压力从哪儿来的?是谁给的压力?
结果不言自明。
之后的许多犯官,见有了人支持,自然变得明目张胆起来,底气十足,连待遇也好了不少,从一开始的下狱,之后则是软禁,甚至还有人直接彻查出来人证物证不足,又重新的起复上任。
平反的官员们自然对毛纪感激涕零,更是大声的鼓噪起来,免不了要消遣王鳌几句。
眼看着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而这时候,毛纪的目光终于落在了路政局上头。
很显然,对路政局,毛纪虎视眈眈了太久,这半个多月来他一直没有闲着,早已让人旁敲侧击,在搜集路政局的证据。
如今火候差不多,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站在了毛纪一边,毛纪终于忍耐不住了。
是该见个分晓了!
拿下了路政局,他的声望将如日中天,更重要得是,铲除了徐家父子,也了却了他一块心病。
只要路政局出了问题,那么满朝文武对宫里就形成了逼宫的结局,到时候,他就是士林的领袖,是百官之首。
坐在堂上,毛纪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手里的奏报,显得还有一点不太满意,他皱起眉来,呵斥下头的差役道:“让你们细查,你们就查出了这么点儿东西?”
“大人,这路政局毕竟隶属锦衣卫,里头的人,也多是徐家父子的爪牙心腹,小人们每日蹲守,四处打探,能打探到的消息就只有这么多。”
毛纪还觉得不满,不过这时候说再说也是无用,便道:“你说上个月,有一笔银子送去了天津?这笔天津的银子,到底去的是天津哪个地方,一点音讯都没有吗?”
差役小心翼翼得道:“其实大人下函天津兵备道衙门,想必会有点眉目。”
毛纪却是冷哼一声,不做理会。
他当然晓得下函给兵备道衙门,事情就能水落石出,可问题在于,这中途所费的时间太多,现在已经打草惊蛇,徐家父子难道就不会早做准备?若是趁着这个时间做好了应对之策,反而会更麻烦。
他的时间已经不多,眼下就是最佳的时机,若是这个时候还纠缠细节,很容易生变。
想了想之后,毛纪再无疑虑,道:“不过有这些倒也足够了,这笔银子姓徐的若是不说清楚,也别想蒙混过关,你去请王大人来。”
差役连忙去了,这王大人,便是吏部清吏司主事王康,吏部有四个清吏司,至于其他礼部、户部也都有这个下属衙门,往往这个衙门,在部里都有很高的权柄,王抗乃是文选清吏司主事,但凡衙门里沾了个文字,意义自然不同,因此这位王大人在吏部,绝对算是继尚书、侍郎之后第四把交椅的人物。
王康听命之后,立即来了,还未行礼,毛纪道:“老夫负责整肃吏治,现在发现了一个大案,路政局的事你知道多少?”
王康一听,不由深吸一口气,其实坊间早有流言,说是毛纪会向路政局动手,这路政局可不是好惹的地方,可是现在的毛纪也不好惹,夹在里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王康倒也干脆,道:“外间纷纷传说,路政局有一大笔银子不翼而飞,大人要查的,莫非是这个?”
毛纪颌首点头,道:“正是。”
王康道:“此事关系不小,不过既然要整肃,那也无妨,下官的意思,其实这案子也简单,只要把徐昌招来一问,便能水落石出。”
毛纪却是微笑摇头:“徐昌?此人太谨慎了,招他来问,就怕他抵死否认,召他不如召他儿子,这案子他父子二人谁都跑不掉。”
说到这里,毛纪生出几分痛快感,此前的不快尽皆烟消云散,姓徐的,你也有落在老夫手里的时候。
王康却是皱眉,道:“大人,路政局毕竟是在徐千户辖下,贸然召其子来,只怕不合规矩,不如先召其父,若是实在没有法子,便召其子前来,如何?”
王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要整人,就得把规矩祭起来,绝不能自己先坏了规矩,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
毛纪不过是恨不得立即整一整徐谦罢了,既然王康这样说,他倒是不再坚持,颌首点头,道:“你速带差役若干人,前往路政局,请锦衣卫千户徐昌到这里来,让他把事情交代清楚。”
王康微微一笑,连忙道:“下官这就去办。”
其实虽然对付徐家父子,可能会引起一身麻烦,不过王康的心情还是很愉悦的,若是今日立了功,他很有再进一步的可能,人往高处走嘛,至于徐家父子到底动没动银子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是能不能整死。
…………………………………………………………………………………………………………
第三章送到,头痛欲裂,鼻涕横流。
杨廷和毫不犹豫的在王鳌的背后插上了一刀,他可不管王鳌只是一时气话还是什么,反正话是王鳌说的,他立即就给王鳌搬来了梯子,现在想反悔食言也不成。更何况王鳌现在已经遭人抨击,若是此时王鳌不肯就范,真要硬碰起来,也肯定是这位‘恩师’吃亏。
当然,王鳌要做甩手掌柜,到底是虚情假意又或者真正是这样的心思,却难以猜测,不过杨廷和没有兴趣猜测,他已经不耐烦了,王鳌的种种迹象,已经将自己取而代之的可能,他不能容忍这样的事发生。
毛纪闻言大喜,一旦接手了整肃吏治,那么他毛纪立即就成为这天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所有人都免不了看他的脸色行事,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摘取乌纱帽的本钱。
毛纪忙道:“为王公分忧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我是末学后进,就怕有些不精的地方,还要请王公指正。”这就是生米煮成熟饭,表面上是客套,实则是制造事实。
王鳌眉毛一挑,倒也没有翻脸,只是道:“指正不敢当,老夫老了,有一句啊说的好,叫长江后浪推前浪,这话,果然没有错。”
后头一句话王鳌没有说:前浪死在沙滩上。这话里的讽刺意味十足,却又表现出来了王鳌的无奈。
毛纪却理会不了这么多,反正差事到手,也没心情去管王鳌想什么。
一场闭门的会议,最后在杨廷和的施压和毛纪的咄咄逼人之下终于落下了帷幕。若是不出意外,王鳌此次之后,应当彻底的退出了大明朝的决策圈,一个名存实亡的吏部侍郎,一个已经被排挤到了一边的内阁学生,已经翻不起多大的浪了。
而最为受益的自然就是毛纪,毛纪一举拿下吏治大权,顷刻间成为新星,纵观古今,权势者无非是人事和财物,管吏治就是管人事,再加上他担了一个户部尚书,凭着人事大权重新掌握户部,这大明朝的钱袋子也已经落入了他的手里。
只是这一次,毛纪没有得意,他当然深知,自己得来这个和杨公不无关系,人家捧你,你才有机会,若是太过猖狂,人家照样踩的死你。王鳌之所以棘手,不在于王鳌掌握了多少权利,而在于王鳌和杨廷和之前的关系,他毛纪算什么,自然还是小心些的好。
因此毛纪依旧还是每日清早到内阁来,早晚两次请教杨廷和,这吏治怎么肃清,户部怎么维系,事无巨细,都向杨廷和禀告,比之从前更加殷情了几分。
杨廷和却一心拟票,对这些都做出了一副漠不关心状,不过毛纪却是深知,人家要的,是一个态度,怎么操作是你的事,可是原则的问题一旦放松,就可能有翻船的危险。
毛纪此时此刻,已经开始风光无限起来,他先是到了吏部,交割了王鳌的差事,随即召集了上下官吏,直接下达了第一个命令,所有案情,尽皆发还重审。
理由是现成的,这是避免冤案。当然是针对坊间的一些流言,不过有些人却知道,毛纪直接推翻了王鳌的案子,而一旦重审,没出什么幺蛾子倒也罢了,一旦出现了冤案,却让王学士的脸皮怎么搁?
毛纪几乎巴不得告诉天下人,他和王鳌不是一路人,借着眼下这个大案,大家想要泼脏水就死命的泼吧。
显然人的下限是无穷的,人只要不要了脸皮,这世上还有什么事能难得倒。毛纪的态度出来,永远都不缺少不要脸的人,所有的犯官此刻全部翻供,一口咬定这是逼供的结果,所有证物都多有不实,便是一些吏部办案的官吏也跳出来,说在办案的过程中,确实遭受了很大的‘压力’。
压力这个词儿,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压力从哪儿来的?是谁给的压力?
结果不言自明。
之后的许多犯官,见有了人支持,自然变得明目张胆起来,底气十足,连待遇也好了不少,从一开始的下狱,之后则是软禁,甚至还有人直接彻查出来人证物证不足,又重新的起复上任。
平反的官员们自然对毛纪感激涕零,更是大声的鼓噪起来,免不了要消遣王鳌几句。
眼看着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而这时候,毛纪的目光终于落在了路政局上头。
很显然,对路政局,毛纪虎视眈眈了太久,这半个多月来他一直没有闲着,早已让人旁敲侧击,在搜集路政局的证据。
如今火候差不多,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站在了毛纪一边,毛纪终于忍耐不住了。
是该见个分晓了!
拿下了路政局,他的声望将如日中天,更重要得是,铲除了徐家父子,也了却了他一块心病。
只要路政局出了问题,那么满朝文武对宫里就形成了逼宫的结局,到时候,他就是士林的领袖,是百官之首。
坐在堂上,毛纪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手里的奏报,显得还有一点不太满意,他皱起眉来,呵斥下头的差役道:“让你们细查,你们就查出了这么点儿东西?”
“大人,这路政局毕竟隶属锦衣卫,里头的人,也多是徐家父子的爪牙心腹,小人们每日蹲守,四处打探,能打探到的消息就只有这么多。”
毛纪还觉得不满,不过这时候说再说也是无用,便道:“你说上个月,有一笔银子送去了天津?这笔天津的银子,到底去的是天津哪个地方,一点音讯都没有吗?”
差役小心翼翼得道:“其实大人下函天津兵备道衙门,想必会有点眉目。”
毛纪却是冷哼一声,不做理会。
他当然晓得下函给兵备道衙门,事情就能水落石出,可问题在于,这中途所费的时间太多,现在已经打草惊蛇,徐家父子难道就不会早做准备?若是趁着这个时间做好了应对之策,反而会更麻烦。
他的时间已经不多,眼下就是最佳的时机,若是这个时候还纠缠细节,很容易生变。
想了想之后,毛纪再无疑虑,道:“不过有这些倒也足够了,这笔银子姓徐的若是不说清楚,也别想蒙混过关,你去请王大人来。”
差役连忙去了,这王大人,便是吏部清吏司主事王康,吏部有四个清吏司,至于其他礼部、户部也都有这个下属衙门,往往这个衙门,在部里都有很高的权柄,王抗乃是文选清吏司主事,但凡衙门里沾了个文字,意义自然不同,因此这位王大人在吏部,绝对算是继尚书、侍郎之后第四把交椅的人物。
王康听命之后,立即来了,还未行礼,毛纪道:“老夫负责整肃吏治,现在发现了一个大案,路政局的事你知道多少?”
王康一听,不由深吸一口气,其实坊间早有流言,说是毛纪会向路政局动手,这路政局可不是好惹的地方,可是现在的毛纪也不好惹,夹在里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王康倒也干脆,道:“外间纷纷传说,路政局有一大笔银子不翼而飞,大人要查的,莫非是这个?”
毛纪颌首点头,道:“正是。”
王康道:“此事关系不小,不过既然要整肃,那也无妨,下官的意思,其实这案子也简单,只要把徐昌招来一问,便能水落石出。”
毛纪却是微笑摇头:“徐昌?此人太谨慎了,招他来问,就怕他抵死否认,召他不如召他儿子,这案子他父子二人谁都跑不掉。”
说到这里,毛纪生出几分痛快感,此前的不快尽皆烟消云散,姓徐的,你也有落在老夫手里的时候。
王康却是皱眉,道:“大人,路政局毕竟是在徐千户辖下,贸然召其子来,只怕不合规矩,不如先召其父,若是实在没有法子,便召其子前来,如何?”
王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要整人,就得把规矩祭起来,绝不能自己先坏了规矩,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
毛纪不过是恨不得立即整一整徐谦罢了,既然王康这样说,他倒是不再坚持,颌首点头,道:“你速带差役若干人,前往路政局,请锦衣卫千户徐昌到这里来,让他把事情交代清楚。”
王康微微一笑,连忙道:“下官这就去办。”
其实虽然对付徐家父子,可能会引起一身麻烦,不过王康的心情还是很愉悦的,若是今日立了功,他很有再进一步的可能,人往高处走嘛,至于徐家父子到底动没动银子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是能不能整死。
…………………………………………………………………………………………………………
第三章送到,头痛欲裂,鼻涕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