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的意义
新文学的意义
所谓新文学,实在只是现代文学的俗称。现代文学的特色,与古代文学原是一样,在于表现自己和理解他人,不过更近于自觉的罢了。正如宗教是神我的交涉,文学便是人己的交涉。我们的天性欲有所取,但同时也欲有所与;能使我们最完全的满足这个欲求的,便是艺术。我们虽然不是艺术家,但一样的有这欲求,不必在有大的感动如喜悦,或悲哀的时候,就是平常的谈话与访问,也可以使一种明显的表示。因为这个缘故,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于我们,当作一种专门的研究以外,还有很重要的意义与密切的关系,因为表现自己和理解他人在我们的现代生活里是极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的新文学,——二十世纪的中国人的文学,发生不久,成绩还很幼稚,但是他有很辽远的前程与长久的过去,这是很可注意的。差不多从六朝以来文学上就有一种口语化的倾向,不过这是非意识的,所以发达极缓,到了近几年里才是有意识的提倡,主张用现代语写现代的思想,便造成了这个“文学革命”的新运动。有许多人拿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来比这个运动,情形颇是相合,因为两者的动因与成绩都是一样,是解放与表现两件事。文艺复兴的近因是古典文学的输入,新大陆的发见等。中国的文学革命则以外国思想的输入为其近因;其结果一样的是所谓“人的发见”。中国古代对于文学的意见,以为是载道或佐治的工具,而且在这范围内还有一定的形式,不是可以容个人自由活动的。现在第一就把这个权威打破,认定我们的目的是在自己表现,除了国语力以及个人才力的牵制以外,更不受别的形式的束缚。要达到这个目的,白话文——国语,现代语——的要求便起来了。白话文与古文,其间并没有什么优劣可言,实在只是时代与实用的问题。我们用中国语思想者,固然以用中国语表现为最便;但是要表现关于现代实物的思想,当然也以用现代中国语为最便;这是一个自明的事实。极少数的人,经了长期的训练,也可以用了古文作文,正如用外国文的人一样,但是只有上智的才能这样,若在我们就要觉得不便,因为作古文大抵只能拿了内容去就文章,不能叫文章来就内容,这是很不方便的一件事。近来中国教育界的新倾向,有一种有力的主张,以为国文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于使学生有用国语发表思想,用古文读书的能力。我相信这是合理而且有益的。“专重古文的学校的国文成绩,反极不佳,就北京大学历年的入学考试的经验看来,很是明显确实。”这样的办法,很可以解决所谓文学上的新旧之争,因为这二者不但更无所争,实在是互有关系的。诵读古书是专门的研究或参考上的预备,一方面又是现代语的来源,很有参照的必要。这种论调或者似乎近于调和,但我觉得这于理论与事实都是适切的。
我们提倡新文学的意思,可以分作两层:其一是艺术的,希望引起一点对于文学的兴趣,逐渐养成鉴赏与创作。文学是著者个人的自己表现,同时也就是国民的最高精神的表现;我们因了文学能够了解别国国民性的精华,我们也就可以把自己的真心表示给世界看。文章固未必能救国,但是没有这个占着文化上极大位置的文艺的国民也就难有别种成就的希望。其二是教育的,这是将艺术的意义应用在实际生活上,使大家有一点文学的风味,不必人人是文学家,而各能表现自己与理解他人;在文字上是能畅通的运用国语,在精神上能处处以真情和别人交涉。这文学及于道德的影响或者说的似乎太理想了,但也未必全无证据;大家知道文学的起源与宗教很有关系,我相信即在现今这二者的趋向仍有相同之点,虽然表面上已经没有关系了。
我们的希望颇大,但是能力很小。现代文学的作品还很贫弱,古文学的新研究又未发达,这两方面的发展还需专等将来。我自己于新文学也并不是专门的研究,平常只略注意于日本现代文学,不过对于中国这新运动很怀着一种兴趣和期望,所以想稍为尽力,但是所知既浅,难得胜任,还要请诸君的帮助。
* 刊一九二三年四月七日《燕大周刊》第七期,署名周作人。
所谓新文学,实在只是现代文学的俗称。现代文学的特色,与古代文学原是一样,在于表现自己和理解他人,不过更近于自觉的罢了。正如宗教是神我的交涉,文学便是人己的交涉。我们的天性欲有所取,但同时也欲有所与;能使我们最完全的满足这个欲求的,便是艺术。我们虽然不是艺术家,但一样的有这欲求,不必在有大的感动如喜悦,或悲哀的时候,就是平常的谈话与访问,也可以使一种明显的表示。因为这个缘故,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于我们,当作一种专门的研究以外,还有很重要的意义与密切的关系,因为表现自己和理解他人在我们的现代生活里是极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的新文学,——二十世纪的中国人的文学,发生不久,成绩还很幼稚,但是他有很辽远的前程与长久的过去,这是很可注意的。差不多从六朝以来文学上就有一种口语化的倾向,不过这是非意识的,所以发达极缓,到了近几年里才是有意识的提倡,主张用现代语写现代的思想,便造成了这个“文学革命”的新运动。有许多人拿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来比这个运动,情形颇是相合,因为两者的动因与成绩都是一样,是解放与表现两件事。文艺复兴的近因是古典文学的输入,新大陆的发见等。中国的文学革命则以外国思想的输入为其近因;其结果一样的是所谓“人的发见”。中国古代对于文学的意见,以为是载道或佐治的工具,而且在这范围内还有一定的形式,不是可以容个人自由活动的。现在第一就把这个权威打破,认定我们的目的是在自己表现,除了国语力以及个人才力的牵制以外,更不受别的形式的束缚。要达到这个目的,白话文——国语,现代语——的要求便起来了。白话文与古文,其间并没有什么优劣可言,实在只是时代与实用的问题。我们用中国语思想者,固然以用中国语表现为最便;但是要表现关于现代实物的思想,当然也以用现代中国语为最便;这是一个自明的事实。极少数的人,经了长期的训练,也可以用了古文作文,正如用外国文的人一样,但是只有上智的才能这样,若在我们就要觉得不便,因为作古文大抵只能拿了内容去就文章,不能叫文章来就内容,这是很不方便的一件事。近来中国教育界的新倾向,有一种有力的主张,以为国文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于使学生有用国语发表思想,用古文读书的能力。我相信这是合理而且有益的。“专重古文的学校的国文成绩,反极不佳,就北京大学历年的入学考试的经验看来,很是明显确实。”这样的办法,很可以解决所谓文学上的新旧之争,因为这二者不但更无所争,实在是互有关系的。诵读古书是专门的研究或参考上的预备,一方面又是现代语的来源,很有参照的必要。这种论调或者似乎近于调和,但我觉得这于理论与事实都是适切的。
我们提倡新文学的意思,可以分作两层:其一是艺术的,希望引起一点对于文学的兴趣,逐渐养成鉴赏与创作。文学是著者个人的自己表现,同时也就是国民的最高精神的表现;我们因了文学能够了解别国国民性的精华,我们也就可以把自己的真心表示给世界看。文章固未必能救国,但是没有这个占着文化上极大位置的文艺的国民也就难有别种成就的希望。其二是教育的,这是将艺术的意义应用在实际生活上,使大家有一点文学的风味,不必人人是文学家,而各能表现自己与理解他人;在文字上是能畅通的运用国语,在精神上能处处以真情和别人交涉。这文学及于道德的影响或者说的似乎太理想了,但也未必全无证据;大家知道文学的起源与宗教很有关系,我相信即在现今这二者的趋向仍有相同之点,虽然表面上已经没有关系了。
我们的希望颇大,但是能力很小。现代文学的作品还很贫弱,古文学的新研究又未发达,这两方面的发展还需专等将来。我自己于新文学也并不是专门的研究,平常只略注意于日本现代文学,不过对于中国这新运动很怀着一种兴趣和期望,所以想稍为尽力,但是所知既浅,难得胜任,还要请诸君的帮助。
* 刊一九二三年四月七日《燕大周刊》第七期,署名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