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都又不甘心失败,李建勋仗着自己是李璟姐夫,徐游仗着自己是从龙劝进功臣之后,也都开始撒泼抬杠,一时间场面便有些控制不住了……
正在这时,冯延巳忽然咳嗽一声。
众人抬眼望去,不知道这位要站谁的队。
“财计之事为臣是不懂的,但为臣倒是有点小心思想请圣人帮着参详一番。”
“噢?中正你且说”
(冯延巳的字真是让人出戏,尤其是对于还在同时写民国文的我而言,一看到这个字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光头,和一句宁波口音的“达令!”)
“听诸位而言,这龙门账说是国之重器也不为过,只要用上了便能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各位可曾想过,不管是三司使还是户部或者是东都,都是朝廷职位,牵涉人员众多,所谓政出多门”
冯延巳这话非常婉转,但大家都明白其间的意思,三司使和户部有宋齐丘插一杠子,东都则是太子爷的天下,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李璟的圣旨也未必好用。
“如此要施行新法,只怕掣肘甚多,何况龙门账新创,其间定然尚有不完备之处,倘若被心怀叵测之人钻了空子。”说着对潘诚厚略一拱手,意思是我实话实说,并没针对你的意思。
潘诚厚点点示意明白,冯延巳这是持中之论。
“所以臣觉得,这龙门账是肯定要用的,但第一次试用的地方,最好具备以下几点,第一要和六部无关,按理说门下中书是最适合的,但奈何这两处,并无账册可言”
“第二日常职司要相对简单,第三人员上也要简单。如此便能边做边学边试,将所碰到的问题逐一解决,等于先搭起一个架子来,日后到其它部门施用时,照本宣科便可。”
众人一听都是点头不已,这冯延巳虽然整天拍马屁,但眼界确实高,一番话说道点子上了。
可这样的衙门到哪儿去找呢?
眼看冯中正捋须而笑,徐铉忽然福至心灵道:“德昌宫?!”
冯延巳一笑:“徐侍郎好机敏”
周宗忽然道:“圣人,老臣近来听闻市井中传的沸沸扬扬,说德昌宫宫使刘承祐,中饱私囊,将其中金帛用作个人享受,如此传言只怕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德昌宫乃皇家内帑,但圣人家事也即国事,烈祖留下德昌宫的七百万金帛之事,在我大唐已经是家喻户晓,黎民百姓都以此为定国之财,眼下传言纷纷于民心多有不稳。”
“老夫方才听潘承旨的意思,这龙门账之法可以让一切舞弊无所遁形,眼下乃五月,不妨让潘承旨带人去德昌宫,以龙门账之法将今年前五月的收支重做一遍,然后看看结果。一来验证龙门账,二来也好消民间的纷纷议论。”
“君老所言甚是”徐铉在朝廷上唯周宗马首是瞻,此刻连忙赞同,并且补充道“德昌宫虽然金帛甚多,但日常只是管理些皇庄田产,想来也不会太过麻烦,倒是正好用来练手。”
说完,朝周宗看去,只见老头子朝他略一点头,知道这话说对了。
李建勋、徐游听了觉得这也是正理,便也纷纷附议。
李璟见重臣们达成一致,虽然觉得要查内帑有点不爽,但想想这些人都是铁杆,肯定也是为自己好。
何况冯延巳和周宗向来不是一条船上的,倒是不担心二人会私下传统,既然今天他们都持同一观点,那说明此事确实有必要。
别的不说,今天殿上几人的忠心都是毫无疑问的,和他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再说关于刘承祐的那些风声,他也是听到了点的。
觉得正好借这个机会敲打敲打他。
至于派谁去?
这就根本不是问题,原来这种事情都是由内侍省的内给事负责带队,然后从内廷抽调一群小太监略加组合就去了。
可眼下内给事们对龙门账是一窍不通,潘诚厚虽然是澄心堂承旨,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前内给事,还是其中的佼佼者,于是自然就承担了重任。
这会开的有意思,本来是李璟让潘诚厚给三大员介绍龙门账,然后讨论一下如何实际运用,结果却莫名其妙的促成了对德昌宫的审查。
……
在回去的路上,徐铉悄悄问道:“君老,此事?”
“看来我们这一宝押对了”
“噢?”
“没想到安定王竟然能说动冯延巳,他那日让娥皇传话,只是让我在君前顺水推舟,自然有人会首议,我本以为他大概是买通了那个小御史,结果没料到是礼部尚书……”
“这……他竟然能支使冯延巳?”
“支使是未必,但这小子在诗词上的名望甚高,冯延巳这个人虽然气量不大,但却是真爱才的,估计安定王就是在文采上投其所好吧,至于其他,没法说啊……”
……
冯延巳坐在书房中对弟弟道:“从今往后,凡是涉及到安定王的事情,你记得要与为兄唱反调,同时切记离他越远越好……”
“二哥这是为何?”冯延鲁问道。
“我对这位六大王是颇感投缘,有时候也愿意帮他一把,也算是文人间的相得,可近来我的觉得这位大王志向不小,便决定往他哪儿靠靠……”
“二哥,三思啊?”
“你二哥我早就想过了,这些年来,你我兄弟二人相互扶持,在朝中并不结党,只是卖弄才学忠于圣人,但也得替家里找条退路啊。”
“太子这个性子脾气,看你我只怕就是当奸佞,以他那刻薄性子,他日若得势你我能否得全尸都是问题,哎,李征古这人没事就去打压柴家,他是为了向圣人效忠,可是却苦了我们这些人,世人眼中我和他乃是一党……到时候报复起来,肯定跑不掉。”
“至于鄂王、齐王哪儿也就不用说了,保大元年开始便势不两立,加上我这个尚书可是生生从宋国老手里抢来的,皇太弟若登基的话,你我只怕也落不到好。”
“所以只能试试这位六大王了,既然我向他示好,那么你便不要再涉入,倘若六大王日后得势,我也跟着沾光,自然少不得你的好处,反之我因为他而受到牵连,你却能因此而保住官位,也算狡兔三窟吧。”
正在这时,冯延巳忽然咳嗽一声。
众人抬眼望去,不知道这位要站谁的队。
“财计之事为臣是不懂的,但为臣倒是有点小心思想请圣人帮着参详一番。”
“噢?中正你且说”
(冯延巳的字真是让人出戏,尤其是对于还在同时写民国文的我而言,一看到这个字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光头,和一句宁波口音的“达令!”)
“听诸位而言,这龙门账说是国之重器也不为过,只要用上了便能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各位可曾想过,不管是三司使还是户部或者是东都,都是朝廷职位,牵涉人员众多,所谓政出多门”
冯延巳这话非常婉转,但大家都明白其间的意思,三司使和户部有宋齐丘插一杠子,东都则是太子爷的天下,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李璟的圣旨也未必好用。
“如此要施行新法,只怕掣肘甚多,何况龙门账新创,其间定然尚有不完备之处,倘若被心怀叵测之人钻了空子。”说着对潘诚厚略一拱手,意思是我实话实说,并没针对你的意思。
潘诚厚点点示意明白,冯延巳这是持中之论。
“所以臣觉得,这龙门账是肯定要用的,但第一次试用的地方,最好具备以下几点,第一要和六部无关,按理说门下中书是最适合的,但奈何这两处,并无账册可言”
“第二日常职司要相对简单,第三人员上也要简单。如此便能边做边学边试,将所碰到的问题逐一解决,等于先搭起一个架子来,日后到其它部门施用时,照本宣科便可。”
众人一听都是点头不已,这冯延巳虽然整天拍马屁,但眼界确实高,一番话说道点子上了。
可这样的衙门到哪儿去找呢?
眼看冯中正捋须而笑,徐铉忽然福至心灵道:“德昌宫?!”
冯延巳一笑:“徐侍郎好机敏”
周宗忽然道:“圣人,老臣近来听闻市井中传的沸沸扬扬,说德昌宫宫使刘承祐,中饱私囊,将其中金帛用作个人享受,如此传言只怕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德昌宫乃皇家内帑,但圣人家事也即国事,烈祖留下德昌宫的七百万金帛之事,在我大唐已经是家喻户晓,黎民百姓都以此为定国之财,眼下传言纷纷于民心多有不稳。”
“老夫方才听潘承旨的意思,这龙门账之法可以让一切舞弊无所遁形,眼下乃五月,不妨让潘承旨带人去德昌宫,以龙门账之法将今年前五月的收支重做一遍,然后看看结果。一来验证龙门账,二来也好消民间的纷纷议论。”
“君老所言甚是”徐铉在朝廷上唯周宗马首是瞻,此刻连忙赞同,并且补充道“德昌宫虽然金帛甚多,但日常只是管理些皇庄田产,想来也不会太过麻烦,倒是正好用来练手。”
说完,朝周宗看去,只见老头子朝他略一点头,知道这话说对了。
李建勋、徐游听了觉得这也是正理,便也纷纷附议。
李璟见重臣们达成一致,虽然觉得要查内帑有点不爽,但想想这些人都是铁杆,肯定也是为自己好。
何况冯延巳和周宗向来不是一条船上的,倒是不担心二人会私下传统,既然今天他们都持同一观点,那说明此事确实有必要。
别的不说,今天殿上几人的忠心都是毫无疑问的,和他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再说关于刘承祐的那些风声,他也是听到了点的。
觉得正好借这个机会敲打敲打他。
至于派谁去?
这就根本不是问题,原来这种事情都是由内侍省的内给事负责带队,然后从内廷抽调一群小太监略加组合就去了。
可眼下内给事们对龙门账是一窍不通,潘诚厚虽然是澄心堂承旨,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前内给事,还是其中的佼佼者,于是自然就承担了重任。
这会开的有意思,本来是李璟让潘诚厚给三大员介绍龙门账,然后讨论一下如何实际运用,结果却莫名其妙的促成了对德昌宫的审查。
……
在回去的路上,徐铉悄悄问道:“君老,此事?”
“看来我们这一宝押对了”
“噢?”
“没想到安定王竟然能说动冯延巳,他那日让娥皇传话,只是让我在君前顺水推舟,自然有人会首议,我本以为他大概是买通了那个小御史,结果没料到是礼部尚书……”
“这……他竟然能支使冯延巳?”
“支使是未必,但这小子在诗词上的名望甚高,冯延巳这个人虽然气量不大,但却是真爱才的,估计安定王就是在文采上投其所好吧,至于其他,没法说啊……”
……
冯延巳坐在书房中对弟弟道:“从今往后,凡是涉及到安定王的事情,你记得要与为兄唱反调,同时切记离他越远越好……”
“二哥这是为何?”冯延鲁问道。
“我对这位六大王是颇感投缘,有时候也愿意帮他一把,也算是文人间的相得,可近来我的觉得这位大王志向不小,便决定往他哪儿靠靠……”
“二哥,三思啊?”
“你二哥我早就想过了,这些年来,你我兄弟二人相互扶持,在朝中并不结党,只是卖弄才学忠于圣人,但也得替家里找条退路啊。”
“太子这个性子脾气,看你我只怕就是当奸佞,以他那刻薄性子,他日若得势你我能否得全尸都是问题,哎,李征古这人没事就去打压柴家,他是为了向圣人效忠,可是却苦了我们这些人,世人眼中我和他乃是一党……到时候报复起来,肯定跑不掉。”
“至于鄂王、齐王哪儿也就不用说了,保大元年开始便势不两立,加上我这个尚书可是生生从宋国老手里抢来的,皇太弟若登基的话,你我只怕也落不到好。”
“所以只能试试这位六大王了,既然我向他示好,那么你便不要再涉入,倘若六大王日后得势,我也跟着沾光,自然少不得你的好处,反之我因为他而受到牵连,你却能因此而保住官位,也算狡兔三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