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吹来的风很冷。
权策巡察之后,动作突如其来。
尚书省右司郎中王之贲,将包括虞山军将军在内的中高层将领全数弹劾了一遍,同时大幅度保举了一大群下层军官,最夸张的是一个小小什长,名叫巩石的,因训练表现精强,头脑清晰,颇得权策青睐,连升十级,担任虞山军中郎将。
弹劾与保举,全都在虞山军内部完成,丝毫没有渗透安插之举,显得颇为坦荡。
按照常态来说,这种大动作,即便没有侵袭恶意,但干涉之意明显,势必引发反弹,有没有道理,都会因为政治因素,变成旷日持久的权斗。
然而,这封奏疏一上,首当其冲的相王李旦,保持了诡异的沉默,遭到弹劾的将领们,自行奏疏认罪,也无人反抗辩解。
王之贲奏疏中提及的,都是权策在实践中所得,真的不能再真,满营将士,都看在眼中,而且有理有据,无可辩驳,弹劾的罪名,诸如“不谙实务”、“演训懈怠”、“武勇不及”,都是铁证如山,强行嘴硬,也只会让人看了笑话,自取其辱。
更重要的是,王之贲还在奏疏中提及了虞山军的一个优点,那便是将领团结,这是很有艺术的词汇,将领团结,而不是上下团结,也不是将士团结,既暗示了虞山军上下离心的事实,又挑明这些将领都是一个鼻孔出气,干犯忌讳。
这是权策认可的优点,但也是引而不发的最大罪名。
让他称心如意便罢,与他硬顶,怕是等待着李旦的,不会是这种越俎代庖的强行干涉,而是经营军队势力,居心叵测的罪过,想必权策只须挑起这个话头,自有无数人前赴后继,愿意帮忙将李旦的罪名坐实。
以上御下,都讲究杀鸡儆猴,权策却在巡察南衙的第一站,就将老虎挂了起来,直来直去,以军中硬碰硬的传统风格,将虞山军处置得哑口无言。
南衙军卫,齐齐大震。
各军卫主官无不胆战心惊,南衙各处营地,登时沸腾,神都城内巡弋值守的府兵,军纪为之一肃,居移气养移体的大将军、将军们,无论爵位、年资,都脱下宽袍大袖,穿上盔甲短打,尚武之风,盛于一时,甚至传扬到神都市井,永丰里勾栏,赶时髦的五陵少年,舞蹈只看秦王破阵乐,乐曲只听将军令。
就连老早就放话出去,不信权策能将他如何右监门卫大将军张昌宗,也坐不住了,不得不忍着羞臊,自打嘴巴,连续多日,一有闲暇就到右武侯卫大营巡视,驱赶全军将士从严训练,稍有不及,大肆裁撤将官,提拔下层军官,将权策可能挑的麻烦,提前堵上。
一不做,二不休,既是该丢的脸面都丢了,他也不再顾忌,专程找了左监门卫大将军武秉德,向他取经,打听权策的偏好和动向,铆足了劲准备应对权策的巡察。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权策却忙活起了私事。
修业坊,尚书省右司郎中王之贲的府邸。
车马辐辏,峨冠博带,士人云集。
太原王氏族长王昱遍洒请柬,邀集士族大家和士林文坛头面人物,备办了盛大的仪礼,三子王之涣正式拜权策为义父。
此事可称盛大,文坛之上,稍有名望的才子儒生,济济一堂。
士族顶端的五姓七望全数到齐,还都是族长亲自出面,长安、洛阳两都及左近的士族,来人也颇为不少,像是河东柳氏、茂陵杜氏等,都是出动了多个近支族老来撑场面。
同为士族,又是权策舅家的兰陵萧氏,几乎倾巢而出。
京兆韦氏也来了人,并不是韦氏在官面上的台面人物洛阳府尹韦汛,而是与太子妃韦氏亲缘更厚的同祖堂兄韦淋。
虽说这些人的到来,很有可能因为结亲的另一方是当朝宰相,但毕竟是太原王氏的场子,如此群贤毕至、衣冠云集的盛况,体面非凡。
自并州赶来支应的太原王氏族亲,跑前跑后,更卖力气,原本吹胡子瞪眼的老辈儿,此刻也是和颜悦色,王氏上下,对王昱这个族长,更多了几分敬重。
时辰方到正午,权策准时抵达。
王昱率众在门外恭候,一如往日。
“有劳诸位”权策含笑下马,拱拱手,喜气洋洋。
“不敢,不敢”众人乱糟糟辞谢,王昱上前,“为犬子之事,耽误右相光阴,本就是罪过,岂敢言劳烦”
这话落地,众人都觉得冷飕飕的,权策眼下主抓的公务,可算不得平和,耽误些许光阴,说不得是件大大善事。
“右相,恕我冒昧,且容我引见一二……”
众人在门前盘桓寒暄良久,权策等人才得以进门。
两岁多的王之涣,是今日主角,穿着一身大红吉服,白嫩的额头上贴着一枚金色的焰火花钿,瞧着很是喜庆。
众人入内,分作两行,站立观礼,博陵崔氏族长崔仁师亲自担当司仪唱礼,兰陵萧氏族老,权策的表舅萧敬和王之涣的二兄,长安尉王之咸一同为赞者。
王之涣显然是提前得过教导过的,一路走过大红地毯,稳稳当当,听着唱礼,行祭,跪拜,敬茶,做得一板一眼,分毫不差。
权策依礼先向王氏祖先灵牌上香,又与王昱相对躬身施礼,接过王之涣敬上的茶,饮了一口,就算礼成。
权策却是不搭理抱孙不抱子的古训,蹲身就将注定名垂青史的义子抱了起来。
“明日到我府中,行了家礼,你义母备下了许多礼物,想必你会喜欢”
“是,义父”王之涣在他怀中颇为局促,按着先前父兄教导的,这时候当躬身施礼才是,但在权策怀中,足不沾地,他便失了方寸,不知所措。
权策瞧出问题,将他放了下去,王之涣这才恢复了镇定,拱着小手,撅着屁股,将礼节完成。
“哈哈哈”权策仰天大笑。
“相爷父子情深,羡煞旁人,乡野闭塞,来神都才听了相爷大作秋风词,齿颊留香”出来的,是赵郡李氏的族老,侯思止的岳父李自挹。
他的确极少来神都,当初送女儿出嫁,都是李自采出面,他是瞧不上侯思止酷吏出身的,对闹出事端,协助侯思止达成心愿的权策,也是颇有怨言,眼下,自当又是另一番姿态,“今日喜得麟儿,不如再吟诵一首,以为铭记?”
权策笑了笑,信口吟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首诗出来,包括李自挹在内,席间不少人都讪讪的。
这可以说是对王之涣未来历经大浪淘沙,成就不变本色的期许,也可以说是,对听信流言,人云亦云的嘲弄。
“好诗好诗……”
众人纷纷逢迎。
“张兄,相爷妙句,一字一觞酒,如何?”
有好事的士子,开始起哄,打起了金吾卫主簿张旭的主意,他的狂草,都在酒后而成,不灌醉他,怕是难以成事。
(本章完)
权策巡察之后,动作突如其来。
尚书省右司郎中王之贲,将包括虞山军将军在内的中高层将领全数弹劾了一遍,同时大幅度保举了一大群下层军官,最夸张的是一个小小什长,名叫巩石的,因训练表现精强,头脑清晰,颇得权策青睐,连升十级,担任虞山军中郎将。
弹劾与保举,全都在虞山军内部完成,丝毫没有渗透安插之举,显得颇为坦荡。
按照常态来说,这种大动作,即便没有侵袭恶意,但干涉之意明显,势必引发反弹,有没有道理,都会因为政治因素,变成旷日持久的权斗。
然而,这封奏疏一上,首当其冲的相王李旦,保持了诡异的沉默,遭到弹劾的将领们,自行奏疏认罪,也无人反抗辩解。
王之贲奏疏中提及的,都是权策在实践中所得,真的不能再真,满营将士,都看在眼中,而且有理有据,无可辩驳,弹劾的罪名,诸如“不谙实务”、“演训懈怠”、“武勇不及”,都是铁证如山,强行嘴硬,也只会让人看了笑话,自取其辱。
更重要的是,王之贲还在奏疏中提及了虞山军的一个优点,那便是将领团结,这是很有艺术的词汇,将领团结,而不是上下团结,也不是将士团结,既暗示了虞山军上下离心的事实,又挑明这些将领都是一个鼻孔出气,干犯忌讳。
这是权策认可的优点,但也是引而不发的最大罪名。
让他称心如意便罢,与他硬顶,怕是等待着李旦的,不会是这种越俎代庖的强行干涉,而是经营军队势力,居心叵测的罪过,想必权策只须挑起这个话头,自有无数人前赴后继,愿意帮忙将李旦的罪名坐实。
以上御下,都讲究杀鸡儆猴,权策却在巡察南衙的第一站,就将老虎挂了起来,直来直去,以军中硬碰硬的传统风格,将虞山军处置得哑口无言。
南衙军卫,齐齐大震。
各军卫主官无不胆战心惊,南衙各处营地,登时沸腾,神都城内巡弋值守的府兵,军纪为之一肃,居移气养移体的大将军、将军们,无论爵位、年资,都脱下宽袍大袖,穿上盔甲短打,尚武之风,盛于一时,甚至传扬到神都市井,永丰里勾栏,赶时髦的五陵少年,舞蹈只看秦王破阵乐,乐曲只听将军令。
就连老早就放话出去,不信权策能将他如何右监门卫大将军张昌宗,也坐不住了,不得不忍着羞臊,自打嘴巴,连续多日,一有闲暇就到右武侯卫大营巡视,驱赶全军将士从严训练,稍有不及,大肆裁撤将官,提拔下层军官,将权策可能挑的麻烦,提前堵上。
一不做,二不休,既是该丢的脸面都丢了,他也不再顾忌,专程找了左监门卫大将军武秉德,向他取经,打听权策的偏好和动向,铆足了劲准备应对权策的巡察。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权策却忙活起了私事。
修业坊,尚书省右司郎中王之贲的府邸。
车马辐辏,峨冠博带,士人云集。
太原王氏族长王昱遍洒请柬,邀集士族大家和士林文坛头面人物,备办了盛大的仪礼,三子王之涣正式拜权策为义父。
此事可称盛大,文坛之上,稍有名望的才子儒生,济济一堂。
士族顶端的五姓七望全数到齐,还都是族长亲自出面,长安、洛阳两都及左近的士族,来人也颇为不少,像是河东柳氏、茂陵杜氏等,都是出动了多个近支族老来撑场面。
同为士族,又是权策舅家的兰陵萧氏,几乎倾巢而出。
京兆韦氏也来了人,并不是韦氏在官面上的台面人物洛阳府尹韦汛,而是与太子妃韦氏亲缘更厚的同祖堂兄韦淋。
虽说这些人的到来,很有可能因为结亲的另一方是当朝宰相,但毕竟是太原王氏的场子,如此群贤毕至、衣冠云集的盛况,体面非凡。
自并州赶来支应的太原王氏族亲,跑前跑后,更卖力气,原本吹胡子瞪眼的老辈儿,此刻也是和颜悦色,王氏上下,对王昱这个族长,更多了几分敬重。
时辰方到正午,权策准时抵达。
王昱率众在门外恭候,一如往日。
“有劳诸位”权策含笑下马,拱拱手,喜气洋洋。
“不敢,不敢”众人乱糟糟辞谢,王昱上前,“为犬子之事,耽误右相光阴,本就是罪过,岂敢言劳烦”
这话落地,众人都觉得冷飕飕的,权策眼下主抓的公务,可算不得平和,耽误些许光阴,说不得是件大大善事。
“右相,恕我冒昧,且容我引见一二……”
众人在门前盘桓寒暄良久,权策等人才得以进门。
两岁多的王之涣,是今日主角,穿着一身大红吉服,白嫩的额头上贴着一枚金色的焰火花钿,瞧着很是喜庆。
众人入内,分作两行,站立观礼,博陵崔氏族长崔仁师亲自担当司仪唱礼,兰陵萧氏族老,权策的表舅萧敬和王之涣的二兄,长安尉王之咸一同为赞者。
王之涣显然是提前得过教导过的,一路走过大红地毯,稳稳当当,听着唱礼,行祭,跪拜,敬茶,做得一板一眼,分毫不差。
权策依礼先向王氏祖先灵牌上香,又与王昱相对躬身施礼,接过王之涣敬上的茶,饮了一口,就算礼成。
权策却是不搭理抱孙不抱子的古训,蹲身就将注定名垂青史的义子抱了起来。
“明日到我府中,行了家礼,你义母备下了许多礼物,想必你会喜欢”
“是,义父”王之涣在他怀中颇为局促,按着先前父兄教导的,这时候当躬身施礼才是,但在权策怀中,足不沾地,他便失了方寸,不知所措。
权策瞧出问题,将他放了下去,王之涣这才恢复了镇定,拱着小手,撅着屁股,将礼节完成。
“哈哈哈”权策仰天大笑。
“相爷父子情深,羡煞旁人,乡野闭塞,来神都才听了相爷大作秋风词,齿颊留香”出来的,是赵郡李氏的族老,侯思止的岳父李自挹。
他的确极少来神都,当初送女儿出嫁,都是李自采出面,他是瞧不上侯思止酷吏出身的,对闹出事端,协助侯思止达成心愿的权策,也是颇有怨言,眼下,自当又是另一番姿态,“今日喜得麟儿,不如再吟诵一首,以为铭记?”
权策笑了笑,信口吟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首诗出来,包括李自挹在内,席间不少人都讪讪的。
这可以说是对王之涣未来历经大浪淘沙,成就不变本色的期许,也可以说是,对听信流言,人云亦云的嘲弄。
“好诗好诗……”
众人纷纷逢迎。
“张兄,相爷妙句,一字一觞酒,如何?”
有好事的士子,开始起哄,打起了金吾卫主簿张旭的主意,他的狂草,都在酒后而成,不灌醉他,怕是难以成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