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上了车,沿着杨修指的路向前走了不远,赵温就感觉到了军营的肃杀气氛,隐隐约约的鼓声从远处传来,数座大营如卧虎一般出现在面前,连绵的帐篷,飘扬的战旗,反映着日光的武器、甲胄,一一映入眼帘,有骑士奔驰而来,拦住了赵温一行,虽然没有张弓拔刀,警惕的眼神却让赵温感觉到一阵莫名的寒意,连一路牢骚的侍者都识趣的闭上了嘴巴。
查看了文书,骑士派人回营汇报,又在阳光下等了小半个时辰,顾徽赶了出来,将赵温引入大营。进营前,他先关照了赵温一句,眼下是临战状态,营中不得驱驰喧哗,请使者体谅理解,约束部下,不要闹出不愉快的事来。
赵温暗自发笑,却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惹怒孙策。和这些武夫没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能再要点粮食,自己受点委屈没关系。
从几个大营之间经过,隔着高高营垒,赵温看不到里的情形,只能听到里面的金鼓声、喊杀声。赵温很惊讶,问顾徽道:“天气这么热,还要操练?”
顾徽微微一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既是熟悉武艺,也是锤炼心性。”
“不怕中暑吗?”
“当然怕,但不能因为怕就不练,多备一些汤水药物就是了。”顾徽一边走一边说,轻声曼语,不急不徐。“从军苦,流血流汗,的确不易,退而求其次,流汗总比流血好。大人,这边请,前面就到了。”
赵温跟着顾徽进了中军大营,一进门,就看到大营中央高高的将台上站着一个身影。大热的天,他却顶盔贯甲,披着火红的大氅,头上也没有麾盖遮阳,正午的阳光照在甲胄上,闪闪发光。和他一比,在营中列阵操练武艺的士卒就凉快多了,至少他们不用披甲,身上只有一条牛鼻裈,强健的肌肉在黝黑发亮的皮肤下滚动,晶莹的汗水随着迅猛有力的动作甩出,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些微湿,可是他们脸上却看不到一点犹豫,眼神坚定,杀气腾腾。一眼看去,人数虽然不多,却让人不敢有任何轻视。
“这是将军麾下最精锐的义从营。”顾徽介绍道:“将军在将台上,还有一鼓就结束了,请使者先到中军稍坐。”
“不,我看看,久闻孙将军麾下精锐能以一当十,今天有机会看他们操练,错过太可惜了。”赵温摆摆手,谢绝了顾徽的好意。他被这几百条汉子挥汗如雨的操练惊呆了,更为台上那个挺立的身影叹服。站在烈日下,他穿着轻薄的单衣都觉得热,汗水一层层的往下流,穿着几十斤重的甲胄,穿着战袍,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孙策明明可以让人打着麾盖,他为什么不用,非要站在烈日下面晒?
就算要以身作则,也不至于如此苛求自己吧。
赵温只站了一会,就觉得身上的衣服湿透了,但他还是坚持着,直到训练结束。孙策宣布解散,将士们收拾起武器,各自回帐,过了一会儿,又陆陆续续的出营去了,一路上有说有笑。
赵温跟着顾徽来到中军大帐,孙策刚刚脱下甲胄,解开战袍,见赵温进来,连忙掩上了衣襟。他的衬衣已经湿透,全粘在身上,将宽肩厚背展现无遗,与赵温见过的其他武者不同,孙策的腰不算很粗,甚至有点细,腹部肌肉的线条非常清晰。
看了一眼赵温湿透的衣服,孙策歪了歪嘴。“大人不愧是蜀中豪杰,想到军中历练一番吗?”
赵温知道孙策对自己的了解,倒也不惊讶。“我只是想体验一下将军的不易。”
“那你可要循序渐进,我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这样的。”孙策笑了,令人端进一盆绿豆汤来,顾徽给他们一人装了一碗,赵温也不客气,端起来尝了一口,连连点头。“凉爽可口,暑气全消,平时也常吃,却没今天的感受这么好。”
孙策大笑,着意看了赵温两眼。赵温六十岁了,又是世家子弟,倒不迂腐,应该和蜀郡的风气有关。蜀郡和吴郡一样,因为接近蛮夷,地理上不算边境,但文化上却与中原有很大区别,更质朴甚至蛮霸一些。蜀郡赵家虽然已经是三代公卿,但赵温的曾祖父却是游侠出身,血脉里天然与中原世家不同。
只不过官场从来就是大染缸,进来了就别想独善其身,赵温的祖父赵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本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当时和李固、胡广一起谏争立清河王事,李固仗义直言,赵戒却没能坚持到最后,和胡广一道做了软骨头,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赵温现在还有一丝侠气,但这已经是最后的余光了。历史上,赵温在与李傕等人抗争犹有大臣之节,不肯屈服,到了建安十三年,时任司徒的赵温却想拍曹操的马屁,举辟曹丕为掾,结果拍到了马腿上,被曹操以选举不实罢免,成了一个笑话。
这其实也不能怪赵温,眼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顺应潮流也是人之常情。能做的努力他们都做了,到了建安十三年,天下归曹之势已成。如果不是曹操得意忘形,遭受赤壁惨败,根本不会有三国鼎立这种事,改朝换代也会提前很多年。
总的来说,如果不求全责备的话,赵温算不上名臣,但还是一个不错的人。他晚节不保,本质上还是不谙人情世故,为官不够圆滑,想放下身段,却不知道怎么放下身段,示好的套路跟不上形势而已,不能因此全部抹杀他之前的功劳。
“诏书里都说些什么?”孙策端着碗喝了一大口,一边嚼着煮着烂熟的绿豆,一边说道。
“将军就这样接诏吗?”赵温看看孙策,收起笑容,正色道:“虽说是军营之中一切从简,也不能这么失礼吧?人不知礼,何以立身处世?”
孙策歪了歪嘴,将绿豆汤全部倒进嘴里,嚼了几下,伸伸脖子,全咽了进去,这才一抹嘴,笑嘻嘻地说道:“我怎么知道这是诏书是天子发出来的,还是邟乡侯发出来的?如果是邟乡侯让我投降的诏书,我难道也要接?”
赵温面红耳赤,只好强作镇静。“我从长安来,自然是天子的诏书。”
“这可不一定。”孙策自顾自地坐了下来,双手按着膝盖,眼皮上翻,嘴角带着讥讽。“就算诏书是长安来的,也不能保证诏书是天子的意思,不是邟乡侯的意思。依我看,现在朝中主政的那几位身在长安,心却早已经飞到了邺城。天子嘛,垂拱而已,对吧?”
查看了文书,骑士派人回营汇报,又在阳光下等了小半个时辰,顾徽赶了出来,将赵温引入大营。进营前,他先关照了赵温一句,眼下是临战状态,营中不得驱驰喧哗,请使者体谅理解,约束部下,不要闹出不愉快的事来。
赵温暗自发笑,却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惹怒孙策。和这些武夫没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能再要点粮食,自己受点委屈没关系。
从几个大营之间经过,隔着高高营垒,赵温看不到里的情形,只能听到里面的金鼓声、喊杀声。赵温很惊讶,问顾徽道:“天气这么热,还要操练?”
顾徽微微一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既是熟悉武艺,也是锤炼心性。”
“不怕中暑吗?”
“当然怕,但不能因为怕就不练,多备一些汤水药物就是了。”顾徽一边走一边说,轻声曼语,不急不徐。“从军苦,流血流汗,的确不易,退而求其次,流汗总比流血好。大人,这边请,前面就到了。”
赵温跟着顾徽进了中军大营,一进门,就看到大营中央高高的将台上站着一个身影。大热的天,他却顶盔贯甲,披着火红的大氅,头上也没有麾盖遮阳,正午的阳光照在甲胄上,闪闪发光。和他一比,在营中列阵操练武艺的士卒就凉快多了,至少他们不用披甲,身上只有一条牛鼻裈,强健的肌肉在黝黑发亮的皮肤下滚动,晶莹的汗水随着迅猛有力的动作甩出,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些微湿,可是他们脸上却看不到一点犹豫,眼神坚定,杀气腾腾。一眼看去,人数虽然不多,却让人不敢有任何轻视。
“这是将军麾下最精锐的义从营。”顾徽介绍道:“将军在将台上,还有一鼓就结束了,请使者先到中军稍坐。”
“不,我看看,久闻孙将军麾下精锐能以一当十,今天有机会看他们操练,错过太可惜了。”赵温摆摆手,谢绝了顾徽的好意。他被这几百条汉子挥汗如雨的操练惊呆了,更为台上那个挺立的身影叹服。站在烈日下,他穿着轻薄的单衣都觉得热,汗水一层层的往下流,穿着几十斤重的甲胄,穿着战袍,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孙策明明可以让人打着麾盖,他为什么不用,非要站在烈日下面晒?
就算要以身作则,也不至于如此苛求自己吧。
赵温只站了一会,就觉得身上的衣服湿透了,但他还是坚持着,直到训练结束。孙策宣布解散,将士们收拾起武器,各自回帐,过了一会儿,又陆陆续续的出营去了,一路上有说有笑。
赵温跟着顾徽来到中军大帐,孙策刚刚脱下甲胄,解开战袍,见赵温进来,连忙掩上了衣襟。他的衬衣已经湿透,全粘在身上,将宽肩厚背展现无遗,与赵温见过的其他武者不同,孙策的腰不算很粗,甚至有点细,腹部肌肉的线条非常清晰。
看了一眼赵温湿透的衣服,孙策歪了歪嘴。“大人不愧是蜀中豪杰,想到军中历练一番吗?”
赵温知道孙策对自己的了解,倒也不惊讶。“我只是想体验一下将军的不易。”
“那你可要循序渐进,我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这样的。”孙策笑了,令人端进一盆绿豆汤来,顾徽给他们一人装了一碗,赵温也不客气,端起来尝了一口,连连点头。“凉爽可口,暑气全消,平时也常吃,却没今天的感受这么好。”
孙策大笑,着意看了赵温两眼。赵温六十岁了,又是世家子弟,倒不迂腐,应该和蜀郡的风气有关。蜀郡和吴郡一样,因为接近蛮夷,地理上不算边境,但文化上却与中原有很大区别,更质朴甚至蛮霸一些。蜀郡赵家虽然已经是三代公卿,但赵温的曾祖父却是游侠出身,血脉里天然与中原世家不同。
只不过官场从来就是大染缸,进来了就别想独善其身,赵温的祖父赵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本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当时和李固、胡广一起谏争立清河王事,李固仗义直言,赵戒却没能坚持到最后,和胡广一道做了软骨头,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赵温现在还有一丝侠气,但这已经是最后的余光了。历史上,赵温在与李傕等人抗争犹有大臣之节,不肯屈服,到了建安十三年,时任司徒的赵温却想拍曹操的马屁,举辟曹丕为掾,结果拍到了马腿上,被曹操以选举不实罢免,成了一个笑话。
这其实也不能怪赵温,眼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顺应潮流也是人之常情。能做的努力他们都做了,到了建安十三年,天下归曹之势已成。如果不是曹操得意忘形,遭受赤壁惨败,根本不会有三国鼎立这种事,改朝换代也会提前很多年。
总的来说,如果不求全责备的话,赵温算不上名臣,但还是一个不错的人。他晚节不保,本质上还是不谙人情世故,为官不够圆滑,想放下身段,却不知道怎么放下身段,示好的套路跟不上形势而已,不能因此全部抹杀他之前的功劳。
“诏书里都说些什么?”孙策端着碗喝了一大口,一边嚼着煮着烂熟的绿豆,一边说道。
“将军就这样接诏吗?”赵温看看孙策,收起笑容,正色道:“虽说是军营之中一切从简,也不能这么失礼吧?人不知礼,何以立身处世?”
孙策歪了歪嘴,将绿豆汤全部倒进嘴里,嚼了几下,伸伸脖子,全咽了进去,这才一抹嘴,笑嘻嘻地说道:“我怎么知道这是诏书是天子发出来的,还是邟乡侯发出来的?如果是邟乡侯让我投降的诏书,我难道也要接?”
赵温面红耳赤,只好强作镇静。“我从长安来,自然是天子的诏书。”
“这可不一定。”孙策自顾自地坐了下来,双手按着膝盖,眼皮上翻,嘴角带着讥讽。“就算诏书是长安来的,也不能保证诏书是天子的意思,不是邟乡侯的意思。依我看,现在朝中主政的那几位身在长安,心却早已经飞到了邺城。天子嘛,垂拱而已,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