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微服
卫国特使和天子特使,是赵国国内滞留最久的使节了,其他国家的使节,包括姑射女国的那个女特使玉婉彤,都在杨庆和王子喜之前,已经离开了赵国,并没有在赵国做过多的停留。
目送着王子喜的车驾离开十里长亭后,伊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送走了这最后的宾客,自己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做些事情了。
君侯仪仗车驾回城,进了宸邑东正门,伊华便直接让仪仗车驾返回王宫,而他自己,则带着龙五等十几个青龙密卫,轻车简从,直接去了丞相府。
丞相府中,张宣正和典武长史公叔子夜、典文长史司徒伯文,正在整理对照文牍典册,对伊华的到来,竟然也懵然不觉。
相府管事引领着伊华和龙五等青龙密卫来到书房前,隔着远远的,府中管事便躬身对伊华说道:“君上,丞相谕令,书房禁地,府中管事奴役,不许入内,卑臣只能引领君上至此,还请君上宽宥。”
伊华微微颔首,摆了摆手,挥退了府中管事,然后才带着龙五朝书房走去。书房外,数十个宫廷禁卫几乎将整个书房都团团护卫了起来,见到新君到来,急忙单膝跪地,朝伊华行礼,为首一个什长,行礼之后,便要去书房向张宣禀告,也被伊华给叫住了。
吩咐龙五在书房外值守,伊华独自一人推开书房大门,走了进去,一眼便见案牍如山,案牍堆中,张宣、子夜、司徒伯文三人正在不停地翻找查阅着。司徒伯文是长史司徒寇长子,敏而好学,少儿有才,伊华挑选丞相府典文长史的时候,一眼便选中了他。
“丞相,这里也有,十五年冬十一月,守备校尉某,出城剿匪,斩杀匪众四十一人,大胜而归!”典文长史司徒伯文突然拿起一分竹简,大声说道。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司徒伯文又说道:“属下刚才在郡守文报上看到,十五年冬,山陇郡大雪,竟日不歇,大雪厚集一尺三寸,人畜不行!”说着,司徒伯文在另一堆文牍中,又翻找了几下,翻出一卷文牍来,看了一下,说道:“就是这卷。”
说着,司徒伯文将两卷文牍一起递给了张宣。
张宣抬头,正要接过两卷文牍,眼角的余光却扫见房间里多了一个人,不由得一怔,转眼一瞧,却见来人黑衣大氅,头戴博冠,面容俊朗,双眼如星,豁然便是赵国新君!
张宣一怔,旋即直身而起,大礼参拜道:“臣,张宣,拜见君上!”
司徒伯文和公叔子夜两人同时一惊,急忙也转身匍匐在地,磕头说道:“臣,司徒伯文(公叔子夜),拜见君上。”
“诸卿免礼。”伊华急忙上前一步,搀扶起张宣说道。
“君上亲临,臣有失迎迓,失礼之处,还请君上责罚。”张宣请罪说道。
“丞相这是什么话?寡人微服而来,丞相诸事繁多,寡人若还因丞相未能迎接寡人,而怪罪于丞相,传扬出去,国人还不以寡人为昏聩糊涂之君啊?”伊华拉着张宣的手说道,在案几边跪坐了下来,又对张宣说道:“丞相,请坐。”
说着,伊华又对公叔子夜和司徒伯文说道:“子夜,伯文,你们也别跪着了,都坐下吧。”
“谢君上。”公叔子夜和司徒伯文磕头致谢后,这才跪坐了下来。
伊华拿起一卷案几上的竹简,淡淡的扫了一眼,说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文牍?”
“回君上,这是先君绍元十五年冬,山陇郡守赵襄,上报山陇郡雪灾的文牍。”张宣瞥了一眼伊华手中的竹简说道。伊华手中拿着的那卷竹简,正是司徒伯文刚刚拿出来的那卷。
“山陇郡雪灾?”伊华微微皱眉,又拿起了另外一卷,说道:“我听伯文刚才所言,似乎这两卷文牍有些问题,是也不是?”
张宣微微颔首,说道:“是的,君上。此卷文牍,是山陇郡守上报雪灾的文书。此卷,则是零陵校尉,杀贼请功的文书。”
“零陵校尉,杀贼请功?”伊华微微皱了皱眉,然后又问道:“有何问题?”
听了伊华的话,张宣微微迟疑了一下,然后才又说道:“启禀君上,臣与两位长史发现,零陵校尉甘豫,恐有虚报军功,甚至杀良冒功之嫌。”
“虚报军功,杀良冒功?”伊华眉头一挑,语气一下变得冰冷起来,冷声说道:“丞相之言,有何凭证?”
张宣上前一步,拿起一分摘录下来的竹简,递给伊华说道:“君上,这些是臣与两位长史,摘录的部分甘豫上报军功的文书,发现其中多有蹊跷,似是一功多报,请君上过目。”
伊华低头一瞧,却见竹简上摘录了七八条时间不同,杀敌剿匪数字却几乎一模一样的条文,不由得微微皱了皱眉。
良久,伊华才又说道:“丞相,就只有这些吗?有没有真凭实据?”
“禀君上,目前查着的,就是这些,臣亦不敢断定零陵校尉有无虚报军功,杀良冒功之嫌,故而想先摘录下来,再另行派人秘密巡视零陵,待有确凿证据之后,再行禀报君上。”张宣躬身行礼说道。
伊华微微颔首,派人巡视地方,这不就巡察御史嘛?微微点了点头,伊华这才又说道:“如此甚好,若真有虚报军功,杀良冒功之举,寡人绝不轻饶!”
“君上圣明!”张宣三人一起拜伏于地说道。
“起来罢!”伊华微微抬手,等张宣三人重新起身后,伊华又说道:“子夜,伯文,你二人先行退下,寡人有话与丞相说道。”
“是,君上。”公叔子夜和司徒伯文一起躬身行礼说道,退出了书房,将书房门也关了起来。
等公叔子夜和司徒伯文离开后,伊华这才起身,朝张宣躬身一礼,说道:“丞相,寡人此来,一为探视丞相,二为寻求赵国兴盛之策而来!丞相心中丘壑万分,必有救亡图存之策,还请丞相不吝赐教,授寡人以兴国之策!”
卫国特使和天子特使,是赵国国内滞留最久的使节了,其他国家的使节,包括姑射女国的那个女特使玉婉彤,都在杨庆和王子喜之前,已经离开了赵国,并没有在赵国做过多的停留。
目送着王子喜的车驾离开十里长亭后,伊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送走了这最后的宾客,自己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做些事情了。
君侯仪仗车驾回城,进了宸邑东正门,伊华便直接让仪仗车驾返回王宫,而他自己,则带着龙五等十几个青龙密卫,轻车简从,直接去了丞相府。
丞相府中,张宣正和典武长史公叔子夜、典文长史司徒伯文,正在整理对照文牍典册,对伊华的到来,竟然也懵然不觉。
相府管事引领着伊华和龙五等青龙密卫来到书房前,隔着远远的,府中管事便躬身对伊华说道:“君上,丞相谕令,书房禁地,府中管事奴役,不许入内,卑臣只能引领君上至此,还请君上宽宥。”
伊华微微颔首,摆了摆手,挥退了府中管事,然后才带着龙五朝书房走去。书房外,数十个宫廷禁卫几乎将整个书房都团团护卫了起来,见到新君到来,急忙单膝跪地,朝伊华行礼,为首一个什长,行礼之后,便要去书房向张宣禀告,也被伊华给叫住了。
吩咐龙五在书房外值守,伊华独自一人推开书房大门,走了进去,一眼便见案牍如山,案牍堆中,张宣、子夜、司徒伯文三人正在不停地翻找查阅着。司徒伯文是长史司徒寇长子,敏而好学,少儿有才,伊华挑选丞相府典文长史的时候,一眼便选中了他。
“丞相,这里也有,十五年冬十一月,守备校尉某,出城剿匪,斩杀匪众四十一人,大胜而归!”典文长史司徒伯文突然拿起一分竹简,大声说道。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司徒伯文又说道:“属下刚才在郡守文报上看到,十五年冬,山陇郡大雪,竟日不歇,大雪厚集一尺三寸,人畜不行!”说着,司徒伯文在另一堆文牍中,又翻找了几下,翻出一卷文牍来,看了一下,说道:“就是这卷。”
说着,司徒伯文将两卷文牍一起递给了张宣。
张宣抬头,正要接过两卷文牍,眼角的余光却扫见房间里多了一个人,不由得一怔,转眼一瞧,却见来人黑衣大氅,头戴博冠,面容俊朗,双眼如星,豁然便是赵国新君!
张宣一怔,旋即直身而起,大礼参拜道:“臣,张宣,拜见君上!”
司徒伯文和公叔子夜两人同时一惊,急忙也转身匍匐在地,磕头说道:“臣,司徒伯文(公叔子夜),拜见君上。”
“诸卿免礼。”伊华急忙上前一步,搀扶起张宣说道。
“君上亲临,臣有失迎迓,失礼之处,还请君上责罚。”张宣请罪说道。
“丞相这是什么话?寡人微服而来,丞相诸事繁多,寡人若还因丞相未能迎接寡人,而怪罪于丞相,传扬出去,国人还不以寡人为昏聩糊涂之君啊?”伊华拉着张宣的手说道,在案几边跪坐了下来,又对张宣说道:“丞相,请坐。”
说着,伊华又对公叔子夜和司徒伯文说道:“子夜,伯文,你们也别跪着了,都坐下吧。”
“谢君上。”公叔子夜和司徒伯文磕头致谢后,这才跪坐了下来。
伊华拿起一卷案几上的竹简,淡淡的扫了一眼,说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文牍?”
“回君上,这是先君绍元十五年冬,山陇郡守赵襄,上报山陇郡雪灾的文牍。”张宣瞥了一眼伊华手中的竹简说道。伊华手中拿着的那卷竹简,正是司徒伯文刚刚拿出来的那卷。
“山陇郡雪灾?”伊华微微皱眉,又拿起了另外一卷,说道:“我听伯文刚才所言,似乎这两卷文牍有些问题,是也不是?”
张宣微微颔首,说道:“是的,君上。此卷文牍,是山陇郡守上报雪灾的文书。此卷,则是零陵校尉,杀贼请功的文书。”
“零陵校尉,杀贼请功?”伊华微微皱了皱眉,然后又问道:“有何问题?”
听了伊华的话,张宣微微迟疑了一下,然后才又说道:“启禀君上,臣与两位长史发现,零陵校尉甘豫,恐有虚报军功,甚至杀良冒功之嫌。”
“虚报军功,杀良冒功?”伊华眉头一挑,语气一下变得冰冷起来,冷声说道:“丞相之言,有何凭证?”
张宣上前一步,拿起一分摘录下来的竹简,递给伊华说道:“君上,这些是臣与两位长史,摘录的部分甘豫上报军功的文书,发现其中多有蹊跷,似是一功多报,请君上过目。”
伊华低头一瞧,却见竹简上摘录了七八条时间不同,杀敌剿匪数字却几乎一模一样的条文,不由得微微皱了皱眉。
良久,伊华才又说道:“丞相,就只有这些吗?有没有真凭实据?”
“禀君上,目前查着的,就是这些,臣亦不敢断定零陵校尉有无虚报军功,杀良冒功之嫌,故而想先摘录下来,再另行派人秘密巡视零陵,待有确凿证据之后,再行禀报君上。”张宣躬身行礼说道。
伊华微微颔首,派人巡视地方,这不就巡察御史嘛?微微点了点头,伊华这才又说道:“如此甚好,若真有虚报军功,杀良冒功之举,寡人绝不轻饶!”
“君上圣明!”张宣三人一起拜伏于地说道。
“起来罢!”伊华微微抬手,等张宣三人重新起身后,伊华又说道:“子夜,伯文,你二人先行退下,寡人有话与丞相说道。”
“是,君上。”公叔子夜和司徒伯文一起躬身行礼说道,退出了书房,将书房门也关了起来。
等公叔子夜和司徒伯文离开后,伊华这才起身,朝张宣躬身一礼,说道:“丞相,寡人此来,一为探视丞相,二为寻求赵国兴盛之策而来!丞相心中丘壑万分,必有救亡图存之策,还请丞相不吝赐教,授寡人以兴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