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花是幸运的,她的“心上人”是四十余万大军中仅仅生还二百四十人里的一个。
而其他女人无论是结了婚还是订了婚的,都已成为寡妇。
兴嫂的命更苦,她的丈夫李兴因为是受到廉颇信任的裨将,就被赵括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斩首示众。
当时兴嫂是被当做“叛属”对待,当然得不到抚恤补助;
只得带着个吃奶的孩子,依靠公爹那点儿微薄的薪金勉强度日。
赵括惨败,李同被白起斩断了一条手臂,放了回来。
回来后,他向廉颇反映了哥哥的冤案;
在廉颇的帮助下,才给李兴等人沉冤昭雪,兴嫂也得到了“烈属”的身份。
但长平战后,赵国的烈属太多了,几乎家家都是,国家已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照顾他们的生活。
好在李同虽然残废,还能照管孩子。
兴嫂便到驿馆里去干烧火做饭洗衣服之类的杂活,多少能领点儿薪水;
李同失去右臂不能干重活,但用左手还能拎水、铡草、喂马。
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也不吃闲饭,一家人的生活还能维持。
邯郸被围困后,战斗越来越激烈,城中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
主要是食物,已经少得可怜。
国库的储备只保证前线的供应,居民全靠自己解决。
但在“家中”还能找到什么?
参加守城的每人还能分到一勺粥,守在家中的老弱病残就只能等着饿死。
为了给孩子省出一口饭,老爷爷偷偷用一个小皮口袋藏一点儿想办法带给孙子,兴嫂饿得啃树皮;
就这样,孩子还是瘦得皮包骨。
祸不单行,城里又蔓延起瘟疫,缺医少药,大人或许还能挺过去,脆弱的孩子们,却经受不住这种苦难的折磨;
饥饿和疾病,终于夺走了兴嫂儿子的生命。
在邯郸,死神每天都要带走一批人。
死,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一般。
但丈夫死后,孩子是兴嫂唯一的希望,现在,连这唯一的希望也陨落了!
当李同迈着沉重的步伐,把卷着孩子的革席挟走时,她发疯似的追到街上;
披头散发扑倒在地,从破碎的袖子中伸出双手朝天乱抓,赤红的眼中,流出的不知是泪还是血!
连被“不幸”打击得已近乎麻木的邯郸人都不忍看一眼,匆匆掩面而过……
突然,城上响起了:
“秦人攻城啦!”的喊声。
兴嫂本能地跳起来,沿着马道跑到城上,随手捡起一根木棍扑了过去,高高举起,狠狠地砸在一个将要越过城堞的秦军头上。
那家伙哀嚎了一声,坠了下去。
兴嫂不顾城下射来的箭雨,还趴在墙垛上朝下唾了一口:
“该死!”
接着又继续投入战斗……
从此,兴嫂加入了“娘子军”。
随着战争的需要,廉颇终于同意把她们正式纳入战斗编制,发于武器,并亲自授予兴嫂一支长枪。
战争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
这些“家庭妇女”不再着眼于生活琐事相互猜疑争吵,纷纷拿起刀枪,与男人们一同投入悲壮的邯郸保卫战。
杀夫害子的新仇旧恨驱使她们要手刃仇敌,以发泄心中郁积的痛苦。
如果说男人对于“战争”还会有对“名利”的企望,邯郸女人参与战争的目的就只有“复仇”!
老父亲和兴嫂都入伍了。
李同因为是残废,而且“驿馆”已改成“战地医馆”,也需要有人照看,所以留了下来。
但他不愿意做这场战争的旁观者,抽空就到薛琦那儿去重新练习武艺。
他按照薛琦的教导刻苦练习,决心重返战场去复仇杀敌。
枣花家与李同是邻居,又同在薛琦那儿习文练武,算是“同学”。
两人自幼青梅竹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也日益深厚。
送李同参军时,还是个稚气未退的大姑娘,虽然长的不算十分漂亮,但身强力壮、性格开朗,也很招人喜欢。
她的两个哥哥都战死在长平后,母亲不久也撒手西去;
兴嫂见她无依无靠形影孤单,就把她收留在家中与自己做伴,实际上也就成为李家的一员。
李同生还后,虽然只剩下一只手,但姑娘对他的感情依旧,兴嫂就想把两个人的婚事办了;
怎奈战事又起,迭生巨变,男女老少都得上战场,在这种形势下,谁还有心思办“喜事”?
战事越来越紧,廉颇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这老头子据说六十岁后还能“顿餐斗米、食肉十斤”。
虽然那时的计量单位只相当于现代的百分之六十几,饭量也不算小。
他的带兵原则是在战时要与士兵同甘苦,所以经常在前线与大家一同吃每人一份的小米菜粥或面糊糊。
因为是统帅,当然就得哪里有事哪里到,往往是一碗饭还没喝完就被“请走”。
大将军总不能边走在路上边舔饭碗,只得让跟在后边的卫士替他端着;
等有时间吃时已经冰凉,饥肠辘辘的大将军也只能慌不择食。
不过,这次传达的却是好消息。
在朝会上,平原君眉飞色舞地宣布:
“经过千辛万苦,信陵君终于夺得晋鄙的十万大军,目前正在整训,不日即可来援。”
邯郸已经孤军苦战了好长时间,听说援军指日可待,自然是一片欢呼:
“太好了!”
“有救啦!”
连赵王的眼中都不禁浮上一层泪花。
但廉颇却给泼了一飘冷水:
“信陵君从没指挥过大部队,缺乏实战经验,目前所有兵力不过十万,力量也太单薄;
如果得不到各国的援助还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别高兴得太早,我们仍然要靠自己的力量艰苦支撑!”
他这个人之所以不被人“喜欢”,就是太坦率了。
无论自己的观点是否对错,怎么想的就怎么直说。
尽管乐乘等人也承认他说的有道理,但这冷水却把赵王、平原君等人浇得噤若寒蝉。
谁也不知道往下应该还说什么。
鲁仲连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为了打破冷场僵局,他谈了谈自己的的看法:
“信陵君虽然没有任过军职,但并非不懂用兵。
他手下那些谋士也多文武全才,至于兵力问题廉将军也不必担心,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将会得到有力的支援。
当然——”
他话锋一转:
“信陵君控制魏军后还需要整顿,与各国的联系也需一定的时间;
所以我认为廉将军说的很对,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还要靠自己的力量打苦仗。
有了希望,可以鼓舞士气,却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估计秦王在得到信陵君准备援赵的消息后,必定要发动更猛烈的进攻,争取在援军到来之前拿下邯郸。
我们也必须做好准备,坚持度过这一段最艰难的日子!”
而其他女人无论是结了婚还是订了婚的,都已成为寡妇。
兴嫂的命更苦,她的丈夫李兴因为是受到廉颇信任的裨将,就被赵括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斩首示众。
当时兴嫂是被当做“叛属”对待,当然得不到抚恤补助;
只得带着个吃奶的孩子,依靠公爹那点儿微薄的薪金勉强度日。
赵括惨败,李同被白起斩断了一条手臂,放了回来。
回来后,他向廉颇反映了哥哥的冤案;
在廉颇的帮助下,才给李兴等人沉冤昭雪,兴嫂也得到了“烈属”的身份。
但长平战后,赵国的烈属太多了,几乎家家都是,国家已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照顾他们的生活。
好在李同虽然残废,还能照管孩子。
兴嫂便到驿馆里去干烧火做饭洗衣服之类的杂活,多少能领点儿薪水;
李同失去右臂不能干重活,但用左手还能拎水、铡草、喂马。
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也不吃闲饭,一家人的生活还能维持。
邯郸被围困后,战斗越来越激烈,城中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
主要是食物,已经少得可怜。
国库的储备只保证前线的供应,居民全靠自己解决。
但在“家中”还能找到什么?
参加守城的每人还能分到一勺粥,守在家中的老弱病残就只能等着饿死。
为了给孩子省出一口饭,老爷爷偷偷用一个小皮口袋藏一点儿想办法带给孙子,兴嫂饿得啃树皮;
就这样,孩子还是瘦得皮包骨。
祸不单行,城里又蔓延起瘟疫,缺医少药,大人或许还能挺过去,脆弱的孩子们,却经受不住这种苦难的折磨;
饥饿和疾病,终于夺走了兴嫂儿子的生命。
在邯郸,死神每天都要带走一批人。
死,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一般。
但丈夫死后,孩子是兴嫂唯一的希望,现在,连这唯一的希望也陨落了!
当李同迈着沉重的步伐,把卷着孩子的革席挟走时,她发疯似的追到街上;
披头散发扑倒在地,从破碎的袖子中伸出双手朝天乱抓,赤红的眼中,流出的不知是泪还是血!
连被“不幸”打击得已近乎麻木的邯郸人都不忍看一眼,匆匆掩面而过……
突然,城上响起了:
“秦人攻城啦!”的喊声。
兴嫂本能地跳起来,沿着马道跑到城上,随手捡起一根木棍扑了过去,高高举起,狠狠地砸在一个将要越过城堞的秦军头上。
那家伙哀嚎了一声,坠了下去。
兴嫂不顾城下射来的箭雨,还趴在墙垛上朝下唾了一口:
“该死!”
接着又继续投入战斗……
从此,兴嫂加入了“娘子军”。
随着战争的需要,廉颇终于同意把她们正式纳入战斗编制,发于武器,并亲自授予兴嫂一支长枪。
战争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
这些“家庭妇女”不再着眼于生活琐事相互猜疑争吵,纷纷拿起刀枪,与男人们一同投入悲壮的邯郸保卫战。
杀夫害子的新仇旧恨驱使她们要手刃仇敌,以发泄心中郁积的痛苦。
如果说男人对于“战争”还会有对“名利”的企望,邯郸女人参与战争的目的就只有“复仇”!
老父亲和兴嫂都入伍了。
李同因为是残废,而且“驿馆”已改成“战地医馆”,也需要有人照看,所以留了下来。
但他不愿意做这场战争的旁观者,抽空就到薛琦那儿去重新练习武艺。
他按照薛琦的教导刻苦练习,决心重返战场去复仇杀敌。
枣花家与李同是邻居,又同在薛琦那儿习文练武,算是“同学”。
两人自幼青梅竹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也日益深厚。
送李同参军时,还是个稚气未退的大姑娘,虽然长的不算十分漂亮,但身强力壮、性格开朗,也很招人喜欢。
她的两个哥哥都战死在长平后,母亲不久也撒手西去;
兴嫂见她无依无靠形影孤单,就把她收留在家中与自己做伴,实际上也就成为李家的一员。
李同生还后,虽然只剩下一只手,但姑娘对他的感情依旧,兴嫂就想把两个人的婚事办了;
怎奈战事又起,迭生巨变,男女老少都得上战场,在这种形势下,谁还有心思办“喜事”?
战事越来越紧,廉颇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这老头子据说六十岁后还能“顿餐斗米、食肉十斤”。
虽然那时的计量单位只相当于现代的百分之六十几,饭量也不算小。
他的带兵原则是在战时要与士兵同甘苦,所以经常在前线与大家一同吃每人一份的小米菜粥或面糊糊。
因为是统帅,当然就得哪里有事哪里到,往往是一碗饭还没喝完就被“请走”。
大将军总不能边走在路上边舔饭碗,只得让跟在后边的卫士替他端着;
等有时间吃时已经冰凉,饥肠辘辘的大将军也只能慌不择食。
不过,这次传达的却是好消息。
在朝会上,平原君眉飞色舞地宣布:
“经过千辛万苦,信陵君终于夺得晋鄙的十万大军,目前正在整训,不日即可来援。”
邯郸已经孤军苦战了好长时间,听说援军指日可待,自然是一片欢呼:
“太好了!”
“有救啦!”
连赵王的眼中都不禁浮上一层泪花。
但廉颇却给泼了一飘冷水:
“信陵君从没指挥过大部队,缺乏实战经验,目前所有兵力不过十万,力量也太单薄;
如果得不到各国的援助还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别高兴得太早,我们仍然要靠自己的力量艰苦支撑!”
他这个人之所以不被人“喜欢”,就是太坦率了。
无论自己的观点是否对错,怎么想的就怎么直说。
尽管乐乘等人也承认他说的有道理,但这冷水却把赵王、平原君等人浇得噤若寒蝉。
谁也不知道往下应该还说什么。
鲁仲连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为了打破冷场僵局,他谈了谈自己的的看法:
“信陵君虽然没有任过军职,但并非不懂用兵。
他手下那些谋士也多文武全才,至于兵力问题廉将军也不必担心,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将会得到有力的支援。
当然——”
他话锋一转:
“信陵君控制魏军后还需要整顿,与各国的联系也需一定的时间;
所以我认为廉将军说的很对,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还要靠自己的力量打苦仗。
有了希望,可以鼓舞士气,却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估计秦王在得到信陵君准备援赵的消息后,必定要发动更猛烈的进攻,争取在援军到来之前拿下邯郸。
我们也必须做好准备,坚持度过这一段最艰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