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王还是相信靳尚:
“堂堂秦王如果食言,何以面对天下?
张仪在楚跟我处的也不错,感情深厚,想来也不会骗我。
不费一兵一卒而收地六百里,咱们不能错过这个大好机会!”
于是诏令北关守将,不许齐使入楚。
赠张仪黄金百镒、高车十辆,派逢丑侯随他入咸阳。
一路上张仪与逢丑侯称兄道弟,饮酒谈心,非常亲密。
来到咸阳,却不慎酒醉坠车,摔伤了腿,只得先把逢丑侯送到驿馆,自己回去治伤。
逢丑侯乐得一个额外休假,并没在意。
大概是伤筋动骨一百天吧,逢丑侯既见不到张仪也见不到秦王。
住了三个多月依然两手空空。
他急,楚王更急,天天派人催问,他只得以楚国使者的名义询问秦王何时交付商於之地。
秦王的答复是:
“此事既由张仪决定,保证兑现,但必须等他伤好后向我当面说清。
而且楚王必须与齐彻底绝交,以免秦被楚欺。
怀王接到报告明白了:
“张仪是装病,无非是逼我彻底断齐。”
早晚得走这一步,立即派人到临淄找个理由把齐愍王臭骂一顿。
齐愍王也不是善茬,勃然大怒,当即宣布断交,还派人与秦联络共同击楚。
这时,张仪才到驿馆来看望逢丑侯,故做惊讶:
“贤弟还没回国?”
逢丑侯好生不快:
“你还问我?秦王说要你伤后当面说清,才能办理交地手续。”
张仪以手击掌:
“误事!真误事!
我在养伤时就已把手续办完,还以为早就给你了,区区六里地,还有这么麻烦?”
“什么?区区六里?”
这回轮到逢丑侯吃惊了:
“您还没退烧吧?
当初答应给楚的不是商於之地六百里吗?”
张仪比他更吃惊:
“六百里?楚王听错了吧?
我有什么权力把秦国的六百里领土送人?
我应许给楚王的,只是在商於的六里属于自己的封地。
就是自己的封地送人还得秦王批呢!”
怀王这才知道上当了。
但由于自己无理取闹,已使齐对楚恨之入骨,对自己的“无理”又不好解释,恢复“友好”已不可能。
恼怒之下派屈匄为将,逢丑侯副之,率十万大军去拼命出这口气。
怎知张仪又派甘茂、魏章伏于中途,待楚军过半邀击其中。
楚军猝然受敌不免惊慌,又因地形复杂首尾不能相顾,竞相溃散。
好容易逃出秦军的追击,齐将匡章又等在前边,二话不说,抡刀就砍……
屈匄、逢丑侯以下七十多将领全部阵亡,十万大军十不余二。
怀王没辙了。
派屈原到齐国去谢罪,派陈轸献二城向秦求和。
秦王的答复是:
“寡人欲得黔中,但不白要,还是以六百里商於交换。
答应就退兵,否则寡人亲率大军直取郢城!”
“黔中”地正贴近楚国腹心,距郢都仅几百里,中间又无险可守,送给秦国,后果可想而知。
但打了败仗,多么苛刻的条件也得接受。
这些麻烦,却是张仪这个王八蛋一手造成的,怀王恨透了他,忽发奇想:
“我不要商於,用张仪来换黔中吧!”
秦王一撇嘴:
“胡说八道神经病!滚!”
张仪却把楚使叫住:
“告诉楚王,我去。”
秦王大吃一惊:
“他已经恨不得吃你肉、寝你皮了,一进楚国非把你剁成肉酱不可,去不得!”
张仪笑了:
“臣在秦国只会玩弄舌头,实际寸功未立。
今天能用这条老命换来黔中之地,日后儿孙们就有资格在秦国混饭吃啦。”
秦王忍不住垂泪:
“寡人怎能忍心让先生赴汤蹈火去冒生命危险?”
张仪附在秦王耳边悄悄说:
“臣有办法安全返回,您放心吧。”
原来怀王有个最宠爱的妃子叫郑袖,她又最嫉妒,张仪便花钱通过靳尚向她发了一个消息:
“秦将用最漂亮的美女换回张仪。”
来了美女自己将置于何地?
为了使这次“交换”不能成功,她按靳尚所教,大吹“枕边风”。
直吹得张仪还在押送途中,就被怀王下令放回……
怀王的“聪明”在于上当不后悔,继续上当。
以后,他又在靳尚、郑袖等内外鼓吹下,轻率的跑到秦国去订什么“兄弟之盟”。
结果被秦王扣留。
秦王逼迫他割地保命,楚怀王严词拒绝。
秦无法达成挟持楚怀王轻松拿到楚国领地的夙愿,无奈下只能一直囚禁。
公元前二九七年,楚怀王逃走。
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
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
怀王忧郁成疾,客死异乡。
给湖南人留下了“楚虽三户必亡秦”的深仇大恨。
张仪推行“连横”虽是为了秦国,但多使欺诈手段,所以人品较低。
不过真正“诚实”的人也当不了“政治家”,只不过程度不同,所以也不应过分责难张仪。
秦惠文王的太子身材高大,性格暴孽,喜欢武人、大力士,十分厌恶张仪这些“以诈为生”的文人。
所以惠文王“升天”后,为了避免像商鞅那样“下地狱”,就离开秦国,往返于齐、魏。
最后老死大梁,终归故土,竟得善终。
这对兄弟虽已退场,但“合纵、连横”却在历史舞台上继续发挥作用:
谁被打疼了,就挥动“合纵”大旗奔走呼号、寻求援助;
万般无奈后,就钻进“连横”的套中忍辱挨割,以求暂时平安。
这两种策略成为以后各国的外交依据,被交替、交错运用了一百多年。
两个平民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竟能叱咤风云,成为驱动天下诸侯的政治“巨腕”。
无论后世怎样评价褒贬,终是一代英杰。
由于苏秦的后继者多是“临时抱佛脚”,所以再倡“合纵”都没结果。
但有一人,却通过“合纵”两迫秦军龟缩于函谷关内,使“合纵”再发耀眼的光辉。
证明他确能“令秦臣服六国”。
这人便是本书的重要人物——
“信陵君”!
“堂堂秦王如果食言,何以面对天下?
张仪在楚跟我处的也不错,感情深厚,想来也不会骗我。
不费一兵一卒而收地六百里,咱们不能错过这个大好机会!”
于是诏令北关守将,不许齐使入楚。
赠张仪黄金百镒、高车十辆,派逢丑侯随他入咸阳。
一路上张仪与逢丑侯称兄道弟,饮酒谈心,非常亲密。
来到咸阳,却不慎酒醉坠车,摔伤了腿,只得先把逢丑侯送到驿馆,自己回去治伤。
逢丑侯乐得一个额外休假,并没在意。
大概是伤筋动骨一百天吧,逢丑侯既见不到张仪也见不到秦王。
住了三个多月依然两手空空。
他急,楚王更急,天天派人催问,他只得以楚国使者的名义询问秦王何时交付商於之地。
秦王的答复是:
“此事既由张仪决定,保证兑现,但必须等他伤好后向我当面说清。
而且楚王必须与齐彻底绝交,以免秦被楚欺。
怀王接到报告明白了:
“张仪是装病,无非是逼我彻底断齐。”
早晚得走这一步,立即派人到临淄找个理由把齐愍王臭骂一顿。
齐愍王也不是善茬,勃然大怒,当即宣布断交,还派人与秦联络共同击楚。
这时,张仪才到驿馆来看望逢丑侯,故做惊讶:
“贤弟还没回国?”
逢丑侯好生不快:
“你还问我?秦王说要你伤后当面说清,才能办理交地手续。”
张仪以手击掌:
“误事!真误事!
我在养伤时就已把手续办完,还以为早就给你了,区区六里地,还有这么麻烦?”
“什么?区区六里?”
这回轮到逢丑侯吃惊了:
“您还没退烧吧?
当初答应给楚的不是商於之地六百里吗?”
张仪比他更吃惊:
“六百里?楚王听错了吧?
我有什么权力把秦国的六百里领土送人?
我应许给楚王的,只是在商於的六里属于自己的封地。
就是自己的封地送人还得秦王批呢!”
怀王这才知道上当了。
但由于自己无理取闹,已使齐对楚恨之入骨,对自己的“无理”又不好解释,恢复“友好”已不可能。
恼怒之下派屈匄为将,逢丑侯副之,率十万大军去拼命出这口气。
怎知张仪又派甘茂、魏章伏于中途,待楚军过半邀击其中。
楚军猝然受敌不免惊慌,又因地形复杂首尾不能相顾,竞相溃散。
好容易逃出秦军的追击,齐将匡章又等在前边,二话不说,抡刀就砍……
屈匄、逢丑侯以下七十多将领全部阵亡,十万大军十不余二。
怀王没辙了。
派屈原到齐国去谢罪,派陈轸献二城向秦求和。
秦王的答复是:
“寡人欲得黔中,但不白要,还是以六百里商於交换。
答应就退兵,否则寡人亲率大军直取郢城!”
“黔中”地正贴近楚国腹心,距郢都仅几百里,中间又无险可守,送给秦国,后果可想而知。
但打了败仗,多么苛刻的条件也得接受。
这些麻烦,却是张仪这个王八蛋一手造成的,怀王恨透了他,忽发奇想:
“我不要商於,用张仪来换黔中吧!”
秦王一撇嘴:
“胡说八道神经病!滚!”
张仪却把楚使叫住:
“告诉楚王,我去。”
秦王大吃一惊:
“他已经恨不得吃你肉、寝你皮了,一进楚国非把你剁成肉酱不可,去不得!”
张仪笑了:
“臣在秦国只会玩弄舌头,实际寸功未立。
今天能用这条老命换来黔中之地,日后儿孙们就有资格在秦国混饭吃啦。”
秦王忍不住垂泪:
“寡人怎能忍心让先生赴汤蹈火去冒生命危险?”
张仪附在秦王耳边悄悄说:
“臣有办法安全返回,您放心吧。”
原来怀王有个最宠爱的妃子叫郑袖,她又最嫉妒,张仪便花钱通过靳尚向她发了一个消息:
“秦将用最漂亮的美女换回张仪。”
来了美女自己将置于何地?
为了使这次“交换”不能成功,她按靳尚所教,大吹“枕边风”。
直吹得张仪还在押送途中,就被怀王下令放回……
怀王的“聪明”在于上当不后悔,继续上当。
以后,他又在靳尚、郑袖等内外鼓吹下,轻率的跑到秦国去订什么“兄弟之盟”。
结果被秦王扣留。
秦王逼迫他割地保命,楚怀王严词拒绝。
秦无法达成挟持楚怀王轻松拿到楚国领地的夙愿,无奈下只能一直囚禁。
公元前二九七年,楚怀王逃走。
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
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
怀王忧郁成疾,客死异乡。
给湖南人留下了“楚虽三户必亡秦”的深仇大恨。
张仪推行“连横”虽是为了秦国,但多使欺诈手段,所以人品较低。
不过真正“诚实”的人也当不了“政治家”,只不过程度不同,所以也不应过分责难张仪。
秦惠文王的太子身材高大,性格暴孽,喜欢武人、大力士,十分厌恶张仪这些“以诈为生”的文人。
所以惠文王“升天”后,为了避免像商鞅那样“下地狱”,就离开秦国,往返于齐、魏。
最后老死大梁,终归故土,竟得善终。
这对兄弟虽已退场,但“合纵、连横”却在历史舞台上继续发挥作用:
谁被打疼了,就挥动“合纵”大旗奔走呼号、寻求援助;
万般无奈后,就钻进“连横”的套中忍辱挨割,以求暂时平安。
这两种策略成为以后各国的外交依据,被交替、交错运用了一百多年。
两个平民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竟能叱咤风云,成为驱动天下诸侯的政治“巨腕”。
无论后世怎样评价褒贬,终是一代英杰。
由于苏秦的后继者多是“临时抱佛脚”,所以再倡“合纵”都没结果。
但有一人,却通过“合纵”两迫秦军龟缩于函谷关内,使“合纵”再发耀眼的光辉。
证明他确能“令秦臣服六国”。
这人便是本书的重要人物——
“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