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对幽云汉民的遭遇只有惋惜和同情,没有丝毫反感。
幽云汉民精壮组建起来的义胜军,绝大部分人的本质并不坏,李宪当然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看法。
发现自己必须见一见义胜军右路主将韩常,李宪心里就像吞下了半只苍蝇,要多恶心就有多恶心。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底澶渊之盟生效,协议规定: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大宋每年向大辽提供“助军旅之费”五十万缗铜钱,绢二十万匹,在雄州交割。
宋朝“用金钱买和平”,宋辽两国此后一百多年没有发生战争,两国军队从战士变成了爬虫。金国女真一夜坐大,变成宋辽两国的掘墓人,这就是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
韩常,幽云汉民出身,大辽国时期是广武县马军军使(后世的骑兵连长),主要任务是看守雁门关北出口榷场,维持宋辽两国民间交易的秩序。
大宋撕毁“澶渊之盟”的协议,和金国签订“海上之盟”,承诺把上贡给大辽国的岁币,全额上贡给大金国。
先被大辽国侮辱一次,然后又主动送上门让大金国侮辱一次,这是先后主动给两个国家当狗的耻辱决策,宋徽宗赵佶竟然就做了,把“耻宋”推到了历史顶峰。
既然皇上下诏,折可存当即率部北上,配合完颜宗翰夹击辽国西京大同府。韩常一仗未打就献出广武县城,率部向折可存投降。
四年后,完颜宗翰大举南下进攻太原府,韩常同样是一仗未打,直接献出雁门关,率部向完颜宗翰投降。
一想起这些事情,李宪心里就有吐血的冲动。
对于韩常这种没有丝毫骨气的反复小人,李宪恨得不得把他碎尸万段,当然不会主动去见他,关键是这中间出了另外的变故。
明教分舵主刘不全召集了一批外围弟子,而且还是驻守雁门关的兵丁。他认为认为拿下雁门关是没有丝毫问题的,所以就陪同师兄方七佛返回明教总坛光明殿。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韩常驻守雁门关的一个营,总共只有八百来人,主将刘嗣。自己的部下一下子少了一百七十三人,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窟窿,按说应该立即发现才对。可是义胜军属于轮换制,兵营里面经常只有一半人,所以这个窟窿并没有引起重视。
李宪用明教弟子当先开路,韩杰带领特种营三个连随后跟进,用了一天一夜时间赶路,在第二天晚上靠近雁门关东侧。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义胜军的雁门关守军主将刘嗣,本来一直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但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让他察觉到了问题。
雁门关东北十里有一个制高点:黄嵬山。
刘嗣虽然没有在黄嵬山上驻扎兵马,但这里是协防雁门关的战术要点,作为一个主将当然不能视而不见。
为了确保黄嵬山不失,刘嗣专门安排一个骑兵百人队,每天巡查黄嵬山一线,这是过去四个月的常态。
义胜军组建四个月来,一直没有什么风吹草动。可昨天就出了鬼了,骑兵巡逻队竟然发现黄嵬山上来近百人,而且全副武装。
书中交代:这支偷袭黄嵬山制高点的部队,就是警卫营长郭小乙派出来的,萧和尚率领的侦察连一排,一共七十人。
郭小乙当时并不知道李宪已经率兵来救,他不过是根据大辽蜀国公主耶律余里衍的建议,做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阴差阳错之下,让事情变得复杂化了。
抢占黄嵬山,就可以直插雁门关南侧后背,这是傻子都能明白的道理。
有人偷袭雁门关!这是刘嗣接到报告之后的第一反应。
因为不知道敌人来自何处,也不知道敌人出动了多少兵马,更不知道敌人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他直接发出加急文书,向自己的顶头上司韩常通报敌情的同时,也请求立即增援。
既然要打仗,首先就要把自己的队伍整理一遍,这都是带兵将领的正常套路,不用过多废话。
结果刘嗣很快就接到报告:一百七十多人没有过来应卯,表示自己的部下竟然不明不白少了两个百人队,兵力已经削减四分之一。
恰在此时,李宪率领大部队靠近雁门关。明教弟子并不知道雁门关里面的变故,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大而化之向兵营走过去,准备诈取雁门关,冲突不可避免。
利用降军诈取敌城,这属于最小儿科的计策,历史上起码出现了几万次,只要是个带兵的人都明白。
刘嗣自然明白这个危险,所以一声令下,顿时乱箭齐发。明教弟子猝不及防,当场被射死三十余人。
说实话,如果不是明教弟子遭受惨重伤亡,李宪还以为自己被刘不全给算计了。
既然已经开战,那就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李宪当机立断:
“韩杰,命令斡博勒的第二连全线展开,摆出强攻雁门关的架势,牵制关内敌人的注意力。命令罗小五的第一连从雁门关西侧插过去,首先切断广武县和雁门关之间的联系。命令骨利鸠的第四连向南防御,监视雁门县方向。”
特种营三个连就地展开,数百人忙而不乱。
李宪把自己带出来的十六个班长召集起来:“在繁峙县什么事也没干成,现在你们分成四组隐蔽靠上去,然后爬城而入四处放火,同时把那个刘嗣给老子抓起来!”
罗小五率领一连翻山越岭而去,雁门关南门外剑拔弩张,给人的感觉是大战一触即发。
李宪本来在等待爬城偷袭小组的消息,结果雁门关里面的消息还没有等到,反而是南面的雁门县方向传来敌情通报:义胜军右路主将韩常,亲自率领两千兵力了离开雁门县增援上来了!
屯兵坚城之下,这是兵家大忌。同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那就是死路一条。
李宪知道自己一着不慎,陷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现在进退不得,麻烦可就大了。
更加尴尬的是,李宪本来是带着十六人到繁峙县城摸情况,所以自己的战马兵器都没有带出来,身上只有一把三棱刺。
三棱刺虽然足够锋利,但也只能行刺暗杀,正面作战是没有用处的。
“老子终于明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单刀赴会这么一说。”
李宪是解放军战士出身,从来都认为军队的威力是团队效应,所以他最反感单刀赴会之类的好勇斗狠之举。
此刻身边只有两个连,加上明教弟子剩下的一百多人,也就七百人的模样。现在韩常率领两千人夹击过来,而且雁门关城下没有丝毫回旋余地,大事不妙,后果严重。
就算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现在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可想,所以李宪找到特种营副营长韩杰低声说道:“你在此掌握部队,我到南面看看情况。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举妄动。”
韩杰抗声说道:“公子,南面只有骨利鸠的第四连两百多人,根本无法挡住韩常的两千人。还是让我上去带领他们冲杀一阵,尽可能迟滞敌人的速度,公子赶紧带人离开此地。”
“胡说八道!”李宪低声骂道:“给老子记住了:兄弟们是一条命,李宪也是一条命,并不比别人高贵。老子从来没有丢下兄弟自己逃命的习惯,以前没有,今天不会有,今后更不会有!”
“公子错了!”韩杰一闪身挡住了李宪的去路:“飞狐军可以没有我韩杰,但不能没有公子,还请您三思而行。”
“放屁,滚开!”李宪上前抓住韩杰的左肩往旁边一甩:“老子死了还有你们,控制大局的人多得是,萧姵、萧芸娘、唐浩然他们都可以。再说了,老子是到前面看看情况,又没说一定要去送死,你紧张什么?”
恰在此时,方腊的孙子方杰闪身上前:“公子,我跟你去!”
另外十一个小家伙也拥上前来叫道:“我们和方杰从来没有分开过,要去就一起去!”
“不行,少给我添乱!”李宪赶紧摆手:“我答应刘舵主尽可能保护你们平安,你们就跟着韩副营长等我回来。”
方杰后退一步歪着脑袋问道:“公子,你觉得我们身材矮小,难派用场是吧?我们南人本来就比北人矮一些,但是要说翻山越岭,跨沟渡河,北人谁敢在我们面前放肆?再说了,就算是比力气,我方杰同样不含糊,不信就试试看!”
李宪心中一动,罗贯中在《水浒传》后面狗尾续貂,专门把方杰原名保留下来,绝对有一定依据,只怕还真不能小看。
韩杰是从两千多契丹人里面打出来的,力量仅次于祁三郎和李天成。听到方杰要比力气,他顿时来了兴致:“这位小哥好气魄,那我俩就试试看!”
“试就试,谁怕谁呀?”方杰果然初生牛犊不怕虎,把衣袖往上一撸:“韩大哥你说怎么个试法?”
韩杰低喝一声:“来人,拿两根将校铜棍!”
书中交代:李宪给飞狐军的制式兵器,熟铜棍按照重量分为四级,将校级就是二十七斤。
方杰接过一根熟铜棍掂量了一下:“太轻,只能将就一下。韩大哥,怎么比?”
韩杰微微一笑:“我年纪大一些,如果你能够接我三棍,就让你跟随公子前去,如何?”
方杰双手一托铜棍,左脚跨开半步,身体微微往下一蹲:“就这么地,来吧!”
“好家伙,这是要硬接的架势,不过我喜欢。”
韩杰口中叫好,右脚已经跨步上前,熟铜棍轮了一个半圆正是一招力劈华山,用五成力量劈了下来。
幽云汉民精壮组建起来的义胜军,绝大部分人的本质并不坏,李宪当然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看法。
发现自己必须见一见义胜军右路主将韩常,李宪心里就像吞下了半只苍蝇,要多恶心就有多恶心。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底澶渊之盟生效,协议规定: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大宋每年向大辽提供“助军旅之费”五十万缗铜钱,绢二十万匹,在雄州交割。
宋朝“用金钱买和平”,宋辽两国此后一百多年没有发生战争,两国军队从战士变成了爬虫。金国女真一夜坐大,变成宋辽两国的掘墓人,这就是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
韩常,幽云汉民出身,大辽国时期是广武县马军军使(后世的骑兵连长),主要任务是看守雁门关北出口榷场,维持宋辽两国民间交易的秩序。
大宋撕毁“澶渊之盟”的协议,和金国签订“海上之盟”,承诺把上贡给大辽国的岁币,全额上贡给大金国。
先被大辽国侮辱一次,然后又主动送上门让大金国侮辱一次,这是先后主动给两个国家当狗的耻辱决策,宋徽宗赵佶竟然就做了,把“耻宋”推到了历史顶峰。
既然皇上下诏,折可存当即率部北上,配合完颜宗翰夹击辽国西京大同府。韩常一仗未打就献出广武县城,率部向折可存投降。
四年后,完颜宗翰大举南下进攻太原府,韩常同样是一仗未打,直接献出雁门关,率部向完颜宗翰投降。
一想起这些事情,李宪心里就有吐血的冲动。
对于韩常这种没有丝毫骨气的反复小人,李宪恨得不得把他碎尸万段,当然不会主动去见他,关键是这中间出了另外的变故。
明教分舵主刘不全召集了一批外围弟子,而且还是驻守雁门关的兵丁。他认为认为拿下雁门关是没有丝毫问题的,所以就陪同师兄方七佛返回明教总坛光明殿。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韩常驻守雁门关的一个营,总共只有八百来人,主将刘嗣。自己的部下一下子少了一百七十三人,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窟窿,按说应该立即发现才对。可是义胜军属于轮换制,兵营里面经常只有一半人,所以这个窟窿并没有引起重视。
李宪用明教弟子当先开路,韩杰带领特种营三个连随后跟进,用了一天一夜时间赶路,在第二天晚上靠近雁门关东侧。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义胜军的雁门关守军主将刘嗣,本来一直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但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让他察觉到了问题。
雁门关东北十里有一个制高点:黄嵬山。
刘嗣虽然没有在黄嵬山上驻扎兵马,但这里是协防雁门关的战术要点,作为一个主将当然不能视而不见。
为了确保黄嵬山不失,刘嗣专门安排一个骑兵百人队,每天巡查黄嵬山一线,这是过去四个月的常态。
义胜军组建四个月来,一直没有什么风吹草动。可昨天就出了鬼了,骑兵巡逻队竟然发现黄嵬山上来近百人,而且全副武装。
书中交代:这支偷袭黄嵬山制高点的部队,就是警卫营长郭小乙派出来的,萧和尚率领的侦察连一排,一共七十人。
郭小乙当时并不知道李宪已经率兵来救,他不过是根据大辽蜀国公主耶律余里衍的建议,做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阴差阳错之下,让事情变得复杂化了。
抢占黄嵬山,就可以直插雁门关南侧后背,这是傻子都能明白的道理。
有人偷袭雁门关!这是刘嗣接到报告之后的第一反应。
因为不知道敌人来自何处,也不知道敌人出动了多少兵马,更不知道敌人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他直接发出加急文书,向自己的顶头上司韩常通报敌情的同时,也请求立即增援。
既然要打仗,首先就要把自己的队伍整理一遍,这都是带兵将领的正常套路,不用过多废话。
结果刘嗣很快就接到报告:一百七十多人没有过来应卯,表示自己的部下竟然不明不白少了两个百人队,兵力已经削减四分之一。
恰在此时,李宪率领大部队靠近雁门关。明教弟子并不知道雁门关里面的变故,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大而化之向兵营走过去,准备诈取雁门关,冲突不可避免。
利用降军诈取敌城,这属于最小儿科的计策,历史上起码出现了几万次,只要是个带兵的人都明白。
刘嗣自然明白这个危险,所以一声令下,顿时乱箭齐发。明教弟子猝不及防,当场被射死三十余人。
说实话,如果不是明教弟子遭受惨重伤亡,李宪还以为自己被刘不全给算计了。
既然已经开战,那就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李宪当机立断:
“韩杰,命令斡博勒的第二连全线展开,摆出强攻雁门关的架势,牵制关内敌人的注意力。命令罗小五的第一连从雁门关西侧插过去,首先切断广武县和雁门关之间的联系。命令骨利鸠的第四连向南防御,监视雁门县方向。”
特种营三个连就地展开,数百人忙而不乱。
李宪把自己带出来的十六个班长召集起来:“在繁峙县什么事也没干成,现在你们分成四组隐蔽靠上去,然后爬城而入四处放火,同时把那个刘嗣给老子抓起来!”
罗小五率领一连翻山越岭而去,雁门关南门外剑拔弩张,给人的感觉是大战一触即发。
李宪本来在等待爬城偷袭小组的消息,结果雁门关里面的消息还没有等到,反而是南面的雁门县方向传来敌情通报:义胜军右路主将韩常,亲自率领两千兵力了离开雁门县增援上来了!
屯兵坚城之下,这是兵家大忌。同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那就是死路一条。
李宪知道自己一着不慎,陷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现在进退不得,麻烦可就大了。
更加尴尬的是,李宪本来是带着十六人到繁峙县城摸情况,所以自己的战马兵器都没有带出来,身上只有一把三棱刺。
三棱刺虽然足够锋利,但也只能行刺暗杀,正面作战是没有用处的。
“老子终于明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单刀赴会这么一说。”
李宪是解放军战士出身,从来都认为军队的威力是团队效应,所以他最反感单刀赴会之类的好勇斗狠之举。
此刻身边只有两个连,加上明教弟子剩下的一百多人,也就七百人的模样。现在韩常率领两千人夹击过来,而且雁门关城下没有丝毫回旋余地,大事不妙,后果严重。
就算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现在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可想,所以李宪找到特种营副营长韩杰低声说道:“你在此掌握部队,我到南面看看情况。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举妄动。”
韩杰抗声说道:“公子,南面只有骨利鸠的第四连两百多人,根本无法挡住韩常的两千人。还是让我上去带领他们冲杀一阵,尽可能迟滞敌人的速度,公子赶紧带人离开此地。”
“胡说八道!”李宪低声骂道:“给老子记住了:兄弟们是一条命,李宪也是一条命,并不比别人高贵。老子从来没有丢下兄弟自己逃命的习惯,以前没有,今天不会有,今后更不会有!”
“公子错了!”韩杰一闪身挡住了李宪的去路:“飞狐军可以没有我韩杰,但不能没有公子,还请您三思而行。”
“放屁,滚开!”李宪上前抓住韩杰的左肩往旁边一甩:“老子死了还有你们,控制大局的人多得是,萧姵、萧芸娘、唐浩然他们都可以。再说了,老子是到前面看看情况,又没说一定要去送死,你紧张什么?”
恰在此时,方腊的孙子方杰闪身上前:“公子,我跟你去!”
另外十一个小家伙也拥上前来叫道:“我们和方杰从来没有分开过,要去就一起去!”
“不行,少给我添乱!”李宪赶紧摆手:“我答应刘舵主尽可能保护你们平安,你们就跟着韩副营长等我回来。”
方杰后退一步歪着脑袋问道:“公子,你觉得我们身材矮小,难派用场是吧?我们南人本来就比北人矮一些,但是要说翻山越岭,跨沟渡河,北人谁敢在我们面前放肆?再说了,就算是比力气,我方杰同样不含糊,不信就试试看!”
李宪心中一动,罗贯中在《水浒传》后面狗尾续貂,专门把方杰原名保留下来,绝对有一定依据,只怕还真不能小看。
韩杰是从两千多契丹人里面打出来的,力量仅次于祁三郎和李天成。听到方杰要比力气,他顿时来了兴致:“这位小哥好气魄,那我俩就试试看!”
“试就试,谁怕谁呀?”方杰果然初生牛犊不怕虎,把衣袖往上一撸:“韩大哥你说怎么个试法?”
韩杰低喝一声:“来人,拿两根将校铜棍!”
书中交代:李宪给飞狐军的制式兵器,熟铜棍按照重量分为四级,将校级就是二十七斤。
方杰接过一根熟铜棍掂量了一下:“太轻,只能将就一下。韩大哥,怎么比?”
韩杰微微一笑:“我年纪大一些,如果你能够接我三棍,就让你跟随公子前去,如何?”
方杰双手一托铜棍,左脚跨开半步,身体微微往下一蹲:“就这么地,来吧!”
“好家伙,这是要硬接的架势,不过我喜欢。”
韩杰口中叫好,右脚已经跨步上前,熟铜棍轮了一个半圆正是一招力劈华山,用五成力量劈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