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之间,时间眨眼而过,就到了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林凡也正式迈入四十不惑阶段。
数年时间之内,各地治理的都不错,前年的旱灾与蝗灾早已过去,江南之民尽数迁移至司隶地方,徐奕倾尽其能,将司隶治理的井井有条,生机勃勃。
这人一多,就显得热闹了,各类职业,士农工商就都逐渐兴起了,虽受战乱,但司隶本是沃土不假,在徐奕的迅速开荒之下,丰衣足食,百姓安居乐命。
就连被大水肆虐的成都平原,也在田丰的治理下恢复生机,现在也能略有支出。
不过林凡依旧是在南阳治政,还未搬到长安之中。
司隶能有如此快速的恢复生机,和它本身的富沃有一定关系,两汉以来,这地方就是国都之所在,司隶为天下之中,也为重中之重。但细细一说,与林凡的功劳也不可分割,林凡在数年前就放出消息说准备迁政至长安,长安乃至司隶的地位提高,令无数有志之士奔赴效之,这才一步一步发展而成的。
这一日,南阳之中,略靠外的荆州山下,林凡正在与张纮等人,商议关于荆山书院开张之事。
荆山距南阳也不远,快马加鞭一日即到。林凡也不愿将书院放在离治政场所太近的地方。
建立荆山书院,意义却非凡,乃是林凡弘扬文风,建立官学的第一步。
所谓官学,便是说各朝各代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比私学的意义要更加重大一些。
官学最始,应该是齐恒公设办的稷下学宫,集诸子百家之说,文风为天下之最。
随后官学也逐渐兴起,两汉时期,平帝元始三年建立了地方学校制度,并规定曰: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东汉时期,由于地方官吏多系儒者,对于修缮学宫,提倡兴学比较重视,因而郡国学校得以普遍建立,官学和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
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太学与国子监,其中学子皆可自称为天子门生。
就意义上而言,荆山学院为官学,司马徽的荆襄书院为私学,官学与私学意义不同,林凡能建官学,也透漏出自己崇尚文风,加办治学的思想理念,这是诸侯走向国家很重要的一步。
甚至于,林凡还想着将九年义务教育也搬出来,不过终究是与民风不符,受到众多下属的连连劝阻,也只能作罢。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办不到,但林凡也没闲着,一层一层的学校置办下去,州郡县乡里各有学校,入学收费极低,择其优者充入更高学府。
很明显,荆山书院就是林凡意想之中的最高学府,日后代替太学与国子监的存在。
不仅如此,林凡也没压制私学的打算,甚至于这类的荆山书院,林凡也不准备只办一个。宋朝有四大书院之说,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并称宋朝四大书院。
林凡野心也不多,只要来上七个八个就好了.....
“孤置官学,不为权贵,只为天下苍生,至此以后,贫富皆可入学,老幼无歧,入书院者,文风自由,可为政,可从军,可研术,可治学。书院盛行讲会,不同学派或不同观点皆可进行讲会,开展争辩。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
林凡渺渺数语,大致已经规划好了以后的发展方向。
.............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说,那就是“开科”,亦是层层选拔。
乡试,县试,郡试,州试,国试,层层选拔,官府会在每个乡里县城设下考试科目,择其优者能入下一层选拔,最终国试合格者,会依照才学给于不同的官职。
与之而来的还有造纸术的兴起,纸张被层层改良,不贵而且好用,林凡在官学之中多置先圣学术,可供抄录,如此一来,书籍再也不能成为限制上品与寒门的武器了。
对于这,那些世家大族自然不会同意的,各地皆有反抗,两汉时期,书籍便是知识,死死地被这群世家攒在手中,且做官的权利也被他们攒在手中,这就是垄断,而现在,自己的利益被触犯,自然不满。
其中自然伴随着腥风血雨,但总体来说还是顺利的。江东士族林凡事先铺垫过,又有顾雍,陆逊,张纮等人早先打好招呼,没几个敢上来送人头的;
至于荆州,虽然有蒯家率先站出来点头,但还是有不少家族反对,最终被屠戮个干净;
益州,世家也没剩几个了;
雍凉,更穷。
总而言之,一切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
张纮苦笑连连,道:“主公冒天下之大不韪,却创天下文风之盛,值此以后,民风尚文,民智盛开,虽三皇、五帝,不足比隆也。”
林凡轻笑,不知所想,道:“当不起子纲先生缪叹,此事本有先例,桓帝永寿二年,便更定课试之法,每两年设试一次,不限录取名额,以通经多寡授以不同官职。此为‘以试取士’之先河,注定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恶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还要更先一步才对。”
不得不说,东汉末的两位君主,恒灵虽无道,但对于学术文风的培养还是很到位的,恒帝‘以试取士’,灵帝设‘鸿都门学’,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古代教育史上也属罕见。
张纮却摇摇头,“恒帝此举虽有利于民,但终究执拗不过外戚与权贵之言,不过草创两三年还消失的无影无踪,比主公差之远矣!”
“子纲先生认为是好是坏?”
“属下说不来,此举有如武帝独尊儒术,却又如秦始皇开设酷法。”张纮皱眉,沉吟片刻,“只是请主公小心,世家大族者,若利益受损,必定有所报复,切记,切记。”
林凡点头,他自然知道这一点,无论如何,一种新事先的出现,自然要有人承担责任,不然哥白尼也不会被烧死。
随即又摇了摇头,“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数年时间之内,各地治理的都不错,前年的旱灾与蝗灾早已过去,江南之民尽数迁移至司隶地方,徐奕倾尽其能,将司隶治理的井井有条,生机勃勃。
这人一多,就显得热闹了,各类职业,士农工商就都逐渐兴起了,虽受战乱,但司隶本是沃土不假,在徐奕的迅速开荒之下,丰衣足食,百姓安居乐命。
就连被大水肆虐的成都平原,也在田丰的治理下恢复生机,现在也能略有支出。
不过林凡依旧是在南阳治政,还未搬到长安之中。
司隶能有如此快速的恢复生机,和它本身的富沃有一定关系,两汉以来,这地方就是国都之所在,司隶为天下之中,也为重中之重。但细细一说,与林凡的功劳也不可分割,林凡在数年前就放出消息说准备迁政至长安,长安乃至司隶的地位提高,令无数有志之士奔赴效之,这才一步一步发展而成的。
这一日,南阳之中,略靠外的荆州山下,林凡正在与张纮等人,商议关于荆山书院开张之事。
荆山距南阳也不远,快马加鞭一日即到。林凡也不愿将书院放在离治政场所太近的地方。
建立荆山书院,意义却非凡,乃是林凡弘扬文风,建立官学的第一步。
所谓官学,便是说各朝各代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比私学的意义要更加重大一些。
官学最始,应该是齐恒公设办的稷下学宫,集诸子百家之说,文风为天下之最。
随后官学也逐渐兴起,两汉时期,平帝元始三年建立了地方学校制度,并规定曰: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东汉时期,由于地方官吏多系儒者,对于修缮学宫,提倡兴学比较重视,因而郡国学校得以普遍建立,官学和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
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太学与国子监,其中学子皆可自称为天子门生。
就意义上而言,荆山学院为官学,司马徽的荆襄书院为私学,官学与私学意义不同,林凡能建官学,也透漏出自己崇尚文风,加办治学的思想理念,这是诸侯走向国家很重要的一步。
甚至于,林凡还想着将九年义务教育也搬出来,不过终究是与民风不符,受到众多下属的连连劝阻,也只能作罢。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办不到,但林凡也没闲着,一层一层的学校置办下去,州郡县乡里各有学校,入学收费极低,择其优者充入更高学府。
很明显,荆山书院就是林凡意想之中的最高学府,日后代替太学与国子监的存在。
不仅如此,林凡也没压制私学的打算,甚至于这类的荆山书院,林凡也不准备只办一个。宋朝有四大书院之说,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并称宋朝四大书院。
林凡野心也不多,只要来上七个八个就好了.....
“孤置官学,不为权贵,只为天下苍生,至此以后,贫富皆可入学,老幼无歧,入书院者,文风自由,可为政,可从军,可研术,可治学。书院盛行讲会,不同学派或不同观点皆可进行讲会,开展争辩。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
林凡渺渺数语,大致已经规划好了以后的发展方向。
.............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说,那就是“开科”,亦是层层选拔。
乡试,县试,郡试,州试,国试,层层选拔,官府会在每个乡里县城设下考试科目,择其优者能入下一层选拔,最终国试合格者,会依照才学给于不同的官职。
与之而来的还有造纸术的兴起,纸张被层层改良,不贵而且好用,林凡在官学之中多置先圣学术,可供抄录,如此一来,书籍再也不能成为限制上品与寒门的武器了。
对于这,那些世家大族自然不会同意的,各地皆有反抗,两汉时期,书籍便是知识,死死地被这群世家攒在手中,且做官的权利也被他们攒在手中,这就是垄断,而现在,自己的利益被触犯,自然不满。
其中自然伴随着腥风血雨,但总体来说还是顺利的。江东士族林凡事先铺垫过,又有顾雍,陆逊,张纮等人早先打好招呼,没几个敢上来送人头的;
至于荆州,虽然有蒯家率先站出来点头,但还是有不少家族反对,最终被屠戮个干净;
益州,世家也没剩几个了;
雍凉,更穷。
总而言之,一切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
张纮苦笑连连,道:“主公冒天下之大不韪,却创天下文风之盛,值此以后,民风尚文,民智盛开,虽三皇、五帝,不足比隆也。”
林凡轻笑,不知所想,道:“当不起子纲先生缪叹,此事本有先例,桓帝永寿二年,便更定课试之法,每两年设试一次,不限录取名额,以通经多寡授以不同官职。此为‘以试取士’之先河,注定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恶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还要更先一步才对。”
不得不说,东汉末的两位君主,恒灵虽无道,但对于学术文风的培养还是很到位的,恒帝‘以试取士’,灵帝设‘鸿都门学’,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古代教育史上也属罕见。
张纮却摇摇头,“恒帝此举虽有利于民,但终究执拗不过外戚与权贵之言,不过草创两三年还消失的无影无踪,比主公差之远矣!”
“子纲先生认为是好是坏?”
“属下说不来,此举有如武帝独尊儒术,却又如秦始皇开设酷法。”张纮皱眉,沉吟片刻,“只是请主公小心,世家大族者,若利益受损,必定有所报复,切记,切记。”
林凡点头,他自然知道这一点,无论如何,一种新事先的出现,自然要有人承担责任,不然哥白尼也不会被烧死。
随即又摇了摇头,“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