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秋末,林凡再次挥军北伐,一举将战线扩大到黄河以北。
凭借着水军之厉林凡大军轻易就过了河,开始从黎阳登陆,转头分兵去冀州与青州两地。
而这时候曹操的大军正闻讯赶来,却怎么也敌不过陈军兵锋,时至今日,曹操又聚拢了十万大军,但却是滥竽充数,再无精锐之名,依照城池坚守,却不想林凡下令强攻,丝毫不吝惜手下兵卒的姓名。
林凡这种以命换命的做法,也标示着他对于曹操苟延残喘的不耐了。陈军以命换命的做法,让曹操更加抵抗不住了,曹军只有十万大军了,而渡河作战的陈军有四十万,这比例太过悬殊,且曹操已经没了补充,只得节节败退。
今日在这山损失五千兵马,明日在那城损失万人,林凡从黎阳一路横扫过去,势不可挡,最终,曹操也只能留守五万兵马在临淄城固守,其他地方全舍弃了。
林凡是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而来的,所以曹操大军虽然准备充足,但也被陈军打的只剩下临淄周边地方。
就这等固守的做法,昔日也有公孙瓒用过,公孙瓒在易京留下精锐兵马与粮草军械,垒高城门,死守了近乎两年之久,甚至到最后守不住了一把火将妻儿统统烧了。
公孙瓒这做法绝非英雄所为,就算能守住易京一地又如何?其他地方不是更加不能守吗?公孙瓒固守易京一地,也对袁绍收取幽州没造成过多干扰。
公孙瓒这做法,才真正称得上苟延残喘,活着却只能困局一地,犹如坐监,还不速死了。
也因此,曹操不屑为之,依旧是正常防守态势,城门四闭,就算要败,曹操也会大大方方承认失败。
建安十八年,此时已经彻底进入了三国后期,曹操也不再年轻,算算时间,虚岁已经到六十了,六十乃是大寿中的大寿,曹操雄心壮志已去,虽还未败,但心里已经有了败亡的预估。
谁也无法来救曹操,国力衰弱,就算是曹操的用兵之能,也只能叹息一声无何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然而静静地等待结果的到来。
当然,曹操还是有一定愤慨的,对于刘备这个说是盟友,却处处让自己冲锋在前,处处挡刀子,而自己却在背后偷偷盈利的猪队友,曹操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慨:把献帝放在了邺城,还给他配了些兵马,放开约束,让献帝自生自灭。
对于曹操这做法,林凡先是一笑,说实话,林凡感觉自己与曹操极想,就如同一面镜子的内外两个人一般,现在曹操这做法,林凡能切身体会到曹操的心里状态。
邺城就在曹操地盘与刘备地盘的交接处,两人各分一半冀州,曹操占多半,刘备占少半。
邺城也是大城,但因为其特殊的地理原因已经被弃用了,毕竟曹操也不放心刘备,现在却将献帝放在邺城,撒手不管了,来表示对刘备的不满。
要知道,刘备素来以汉室大义标榜自身,献帝去了邺城,就在林凡兵锋之下,那他刘备要不要来觐见?要不要将献帝请到他治下主政?要不要将偌大的江山势力让给献帝?
刘备说到底也是枭雄,却伪装成仁德之辈,那么要不要将江山让给献帝?给了之后他刘备玩什么?不给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名声不就毁了吗?
给自然是不能给的,刘备连献帝一面都不想见到,甚至刘备觉得献帝与曹操一同死在邺城才是最好的结果。这样自己不但能保住江山,还能保住偌大的名望。
甚至在有心的操纵下,举国哀悼,刘备有办法将自己治下全部变身哀兵,战斗力不减反增。
不得不说,这一次,是曹操拖了刘备后退,让刘备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这烫手山芋毫不留情地就被曹操塞了过来,让刘备措手不及。
林凡轻笑的同时,也下令暂缓对冀州的攻势,给刘备接走献帝创造一丝机会,就看献帝到了刘备治下会不会乖乖听话,会不会搞出点什么岔子了?
笑了整整一天,及至傍晚时分,林凡却又对曹操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深一步的解读。
曹操的为人,三十岁之前绝对是忠于汉室的,为人的目标与志向便是北逐匈奴,兴复汉室,可等到发现天下大乱,汉室已经不可扶了之后,才开始了他自己的伟大事业。
而现在临死之际,曹操却放开了对献帝的约束,还给献帝留了些许兵马,他的用意究竟是什么?是对于汉室的忏悔,还是对于献帝不明世事,执意闹事的一种无声痛斥。
任何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献帝虽被曹操控制了多年,但从另一层角度来看,也是保护了他多年,使得汉室终究在乱世之中残存下来。
徐子将评价曹操“乱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说的入骨三分,曹操对于汉室的心里状态,或许就连他自己都说不清。
那么有没有可能曹操在老了之后,在临死之际,回想自己的一生,他有没有一丝丝的后悔,他有没有对于自己未竞志向的悲怆?
没有人知道答案,就算林凡有机会去问,曹操也不可能说给林凡听的,甚至就连曹操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后者的理解,无疑要比前者高上一个境界,曹操此举并非对刘备的不满,而是对自己的悲怆。
曹操已经老了,从心态上又老了一层,已经再迎接败亡的来临了。
金丝雀被关在牢笼中也有段日子了,也是时候让他远飞了,或许能创造另外一种可能也说不定.........
思来不觉让人感慨,英雄迟暮,美人白头,本来就是一件悲痛的事情,更别提曹操这等能与秦皇汉武比肩的一代雄主了。
可惜,可叹!
坐在锦绣的帷帐内,本是温暖的场景,林凡长出一口气,却能弥漫出一道白雾,思维迟缓了很多,半响过后才回过神来,盯着外面人影攒动,轻叹一句:“好乱的一锅粥!”
..........
凭借着水军之厉林凡大军轻易就过了河,开始从黎阳登陆,转头分兵去冀州与青州两地。
而这时候曹操的大军正闻讯赶来,却怎么也敌不过陈军兵锋,时至今日,曹操又聚拢了十万大军,但却是滥竽充数,再无精锐之名,依照城池坚守,却不想林凡下令强攻,丝毫不吝惜手下兵卒的姓名。
林凡这种以命换命的做法,也标示着他对于曹操苟延残喘的不耐了。陈军以命换命的做法,让曹操更加抵抗不住了,曹军只有十万大军了,而渡河作战的陈军有四十万,这比例太过悬殊,且曹操已经没了补充,只得节节败退。
今日在这山损失五千兵马,明日在那城损失万人,林凡从黎阳一路横扫过去,势不可挡,最终,曹操也只能留守五万兵马在临淄城固守,其他地方全舍弃了。
林凡是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而来的,所以曹操大军虽然准备充足,但也被陈军打的只剩下临淄周边地方。
就这等固守的做法,昔日也有公孙瓒用过,公孙瓒在易京留下精锐兵马与粮草军械,垒高城门,死守了近乎两年之久,甚至到最后守不住了一把火将妻儿统统烧了。
公孙瓒这做法绝非英雄所为,就算能守住易京一地又如何?其他地方不是更加不能守吗?公孙瓒固守易京一地,也对袁绍收取幽州没造成过多干扰。
公孙瓒这做法,才真正称得上苟延残喘,活着却只能困局一地,犹如坐监,还不速死了。
也因此,曹操不屑为之,依旧是正常防守态势,城门四闭,就算要败,曹操也会大大方方承认失败。
建安十八年,此时已经彻底进入了三国后期,曹操也不再年轻,算算时间,虚岁已经到六十了,六十乃是大寿中的大寿,曹操雄心壮志已去,虽还未败,但心里已经有了败亡的预估。
谁也无法来救曹操,国力衰弱,就算是曹操的用兵之能,也只能叹息一声无何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然而静静地等待结果的到来。
当然,曹操还是有一定愤慨的,对于刘备这个说是盟友,却处处让自己冲锋在前,处处挡刀子,而自己却在背后偷偷盈利的猪队友,曹操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慨:把献帝放在了邺城,还给他配了些兵马,放开约束,让献帝自生自灭。
对于曹操这做法,林凡先是一笑,说实话,林凡感觉自己与曹操极想,就如同一面镜子的内外两个人一般,现在曹操这做法,林凡能切身体会到曹操的心里状态。
邺城就在曹操地盘与刘备地盘的交接处,两人各分一半冀州,曹操占多半,刘备占少半。
邺城也是大城,但因为其特殊的地理原因已经被弃用了,毕竟曹操也不放心刘备,现在却将献帝放在邺城,撒手不管了,来表示对刘备的不满。
要知道,刘备素来以汉室大义标榜自身,献帝去了邺城,就在林凡兵锋之下,那他刘备要不要来觐见?要不要将献帝请到他治下主政?要不要将偌大的江山势力让给献帝?
刘备说到底也是枭雄,却伪装成仁德之辈,那么要不要将江山让给献帝?给了之后他刘备玩什么?不给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名声不就毁了吗?
给自然是不能给的,刘备连献帝一面都不想见到,甚至刘备觉得献帝与曹操一同死在邺城才是最好的结果。这样自己不但能保住江山,还能保住偌大的名望。
甚至在有心的操纵下,举国哀悼,刘备有办法将自己治下全部变身哀兵,战斗力不减反增。
不得不说,这一次,是曹操拖了刘备后退,让刘备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这烫手山芋毫不留情地就被曹操塞了过来,让刘备措手不及。
林凡轻笑的同时,也下令暂缓对冀州的攻势,给刘备接走献帝创造一丝机会,就看献帝到了刘备治下会不会乖乖听话,会不会搞出点什么岔子了?
笑了整整一天,及至傍晚时分,林凡却又对曹操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深一步的解读。
曹操的为人,三十岁之前绝对是忠于汉室的,为人的目标与志向便是北逐匈奴,兴复汉室,可等到发现天下大乱,汉室已经不可扶了之后,才开始了他自己的伟大事业。
而现在临死之际,曹操却放开了对献帝的约束,还给献帝留了些许兵马,他的用意究竟是什么?是对于汉室的忏悔,还是对于献帝不明世事,执意闹事的一种无声痛斥。
任何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献帝虽被曹操控制了多年,但从另一层角度来看,也是保护了他多年,使得汉室终究在乱世之中残存下来。
徐子将评价曹操“乱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说的入骨三分,曹操对于汉室的心里状态,或许就连他自己都说不清。
那么有没有可能曹操在老了之后,在临死之际,回想自己的一生,他有没有一丝丝的后悔,他有没有对于自己未竞志向的悲怆?
没有人知道答案,就算林凡有机会去问,曹操也不可能说给林凡听的,甚至就连曹操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后者的理解,无疑要比前者高上一个境界,曹操此举并非对刘备的不满,而是对自己的悲怆。
曹操已经老了,从心态上又老了一层,已经再迎接败亡的来临了。
金丝雀被关在牢笼中也有段日子了,也是时候让他远飞了,或许能创造另外一种可能也说不定.........
思来不觉让人感慨,英雄迟暮,美人白头,本来就是一件悲痛的事情,更别提曹操这等能与秦皇汉武比肩的一代雄主了。
可惜,可叹!
坐在锦绣的帷帐内,本是温暖的场景,林凡长出一口气,却能弥漫出一道白雾,思维迟缓了很多,半响过后才回过神来,盯着外面人影攒动,轻叹一句:“好乱的一锅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