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夏日最热的这些天被称为“三伏”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干支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干支纪日法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每年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所以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为什么中伏有10天和20天之分呢?这是因为夏至与立秋之间如果只有一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如果出现两个庚日则为20天。中伏为20天的时候,民间通常称为四伏天,但其实仍是三伏,只是中伏变长了。“伏”的含义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夏日最炎热的这些天,阳气达到最盛,接着就由盛转衰,迎来秋凉天气。而这个时候,太阳的热力完全将阴气笼罩了。所以三伏天的“伏”是指阳气鼎盛,阴气藏伏。在三伏天,人们总有些汗出如雨的感觉,殊不知三伏天的命名中已经蕴含着对阴凉的等待和联想。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而三伏中最热的是中伏。这个时候人们要消暑,学校要放暑假,古代的私塾也会放假,称为“暑节”。

章节目录

传统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全三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并收藏传统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全三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