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文经常要“推敲”文字,难道推一推、敲一敲就可以写出好文章?
    “推敲”可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它的意思,它和一个典故有关。“推敲”的典故出自唐代诗人贾岛和文学家韩愈的一段故事。贾岛把诗当作生命:“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被称为“苦吟诗人”。贾岛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正琢磨一首新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想把“敲”换成“推”字,又想把“推”换成“敲”字,一时间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反复吟咏,还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当时,代理京城地方长官的韩愈正带着一班人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可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韩愈的侍从便把这个张狂之徒推到韩愈面前问罪。韩愈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当他听说贾岛正在为诗句该用“推”还是“敲”犯愁时,一时来了兴致,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深夜里的门‘推’是不能开的,所以只能用‘敲’。而且,一声一声的‘敲’门声,也能更好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贾岛听了,欣然接受。于是,韩愈骑马,贾岛骑驴,两人并排回到韩愈的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此后,“推敲”就用来形容写作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章节目录

传统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全三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并收藏传统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全三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