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是怎样“科学种田”的?来看看这位农学家的巧思妙想!
    现在我们去乡下,偶尔还会见到农民种田时会在种子上粘上一层粪壳作为种肥,这种方法是西汉末年一位叫氾(fán)胜之的农业学家发明的,叫作溲(sou)种法。
    氾胜之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栽培很感兴趣,喜欢研究农业技术,注意搜集、总结家乡农民的生产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后来,他做了朝廷命官,也时时想着农业丰收,惦记着百姓的温饱。
    瓠(hu)子是当时西安地区的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它既不耐旱又不耐涝,产量一直较低而且不稳定。氾胜之听说有一位农民是种瓠子的行家里手,就亲自登门拜访。
    氾胜之脱下官服,换上粗布衣和草鞋,住在老农家里,每天和他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农最初以为这个朝廷官员是心血来潮,后来越看越不像,就忍不住问:“大人,您真的是向我学种瓠子的?”
    “那还有假?方圆百里就您的瓠子种得最好,我特地来向您学习,希望把您的经验推广给其他人呢。”氾胜之答道。
    老农这才相信,于是带着氾胜之种田时,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告诉他种田不能误农时,耕作时要选雨天而不是旱天,立春前,可以拿一根长木棍埋在土里,立春后拔出,就能将地里的树根、草根拔掉……
    氾胜之非常虚心地听着,也不时和老农讨论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了溲种法,建议用追肥促进作物生长,还亲手反复做种植试验。他终于总结出了一套高产种植技术,即种瓠法。用这个新技术栽种的瓠子,个儿长得特别大,一个可抵过去的十个。
    氾胜之总结自己指导农业的经验,整理成书,后通称《氾胜之书》,在书中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做了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它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章节目录

传统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全三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并收藏传统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全三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