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的第一次科举在各道首府举行,新修的科举考场也正式投入使用。
经过详细的辩论,高孝瓘决定在十年内,不限制科举的年龄。
毕竟很多寒士在做幕僚工作,而一部分幕僚已经经过吏部的考核,从而转入仕途,虽然都是从底层开始,但若是真有能力,还是能破格升迁。而大多数没有门路的寒士,则从此开始有了一条康庄大道。
高孝瓘在年初登基的时候,便颁布了昭告,但凡获得童生资格的仕子,都可以免费领取书籍,其中包括史学、算术、国学三本书。这国学之外的便是四书五经,但需考生自行购买学习。
若是要参加县试、郡(府)试、州(院)试,需有童生资格,而且每考合格一次,都会给予新的资格证书。史(地)学、算术也会逐渐加深其内容,还增加了自然科学一门,国学四书五经为必考,从释义到套用其理论的融会贯通。
童生考试最为简单,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四书,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获得童生资格。
大齐百姓很好奇,原本以为仕子高不可攀,如今却是明白,只要三代清白,直系亲属无污点,都可以参与科考。通过县试的童生便开始叫做准仕子,正式称呼为学子,也就是可以进一步开启仕途之意,民间戏谑为秀才。
但皇榜上还说,武举选拔也要仕子资格,这不亚于一声惊雷,但凡老百姓都不会愿意自家孩子去参军,虽然武将的升迁之路,从古至今都是最快的捷径,但若是读了书,有了仕途之路,还有谁愿意走拼命的路子?
最让老百姓想不通的是,武举的考试限制居然比文举更严格,不止要体检,还限制了年龄,据说皇上有意将门槛提的更高一点,得郡府考试合格才行,获得郡仕子资格,不过也有称此只是传言,还说的有鼻子有眼,十年后开始施行。
每年都会考试一次,几乎都是百里挑一,直到州院考试下来,几乎都是万里挑一,最为严格的是殿试,最终能进入昭文馆和弘文馆学习的,那简直是少之又少,几乎是万中无一的顶尖人才。
得益于电报的关系,各州郡的情报机构忙碌了起来,试卷内容不停的被译成密码,保密的考试题目被快速刻印而出,印刷封装运往考场。
十六岁的房彦谦祖籍齐州,原本家中打算让他再过两年在郡里入仕,一步步的升迁上去,再由郡太守举荐为官。
但他想试试靠自己的学识,再则他对科举很好好奇。
年初他便拿到了童生资格,这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就算年初没有拿到,在县试前依旧可以考一次。
而房彦谦也打算利用这两年的机会试试,看看科举的题目究竟是什么。
因为是第一届科考,但凡是士族子弟,都可以经过举荐,和各地州郡礼部教育司官员简单考试,而拿到郡府仕子资格。这一规定,虽然让一些年纪大而仕途不顺,没落士族仕子的不满,但也好过没有‘真正’出仕的资格。
为了拿朝廷俸禄,一些官员的幕僚也开始了科考之路,这可比当个幕僚师爷,拿官员俸禄不同,不用担心树倒猢狲散,而且还能有升迁机会,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状。
房彦谦不明白,但在等待科考的时候,经过其他仕子的解释,他明白了,如今皇上真的要打破这一现状,将出仕更具体化,过去是吃官粮便是出仕,而如今只有朝廷承认,吏部的公文印信,才叫真正的出仕。
不用参加州试的他,和众多好友与远道而来的准仕子们一起,等待着考场的开门。
考试不在县衙,而是在新建的齐郡书院,东有郡府衙门,西有刑部巡城司衙门。
书院环境极其优雅,后有山前有湖,书院内还有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打着灯笼鱼贯而行,每个人都得被搜身,只字片纸都不得带入考场,但可以装进衙门给的箱子,有专人保管着。
来者无一不感叹,若是此番考试得中上榜,可成为郡仕子入此书院学习,那才是真正的仕子精英,为之后考入昭文馆和弘文馆打下基础。
不过房彦谦并未打算如此,他打算这一场若是考过,便接着在冬月参与州院考试,而直接可以进入昭文馆或者弘文馆。
寅时,考试正式开始,算术倒是简单,其中涉及加减乘除,还有平方面积计算,以田亩为例,计算各种丰薄田亩所产出的粮食,各自能得多少赋税,州郡各自截留比例上缴朝廷,问最终农、州府、朝廷各得多少。
见与朝廷有关,准仕子们来了兴趣,但自古算术本就为这些士族所轻视,一个个可谓是计算了很久,绞尽脑汁的算着。
中午倒是有朝廷供应的午饭,虽然不算丰盛,但也有荤有素。
下午国学考试,开篇便是默写论语之中指定的一篇,并释义其文,这倒难不倒他们。
第二题则以风花雪月作诗词一首,文体字数不限。
大多数笔如游龙,三两下便写了个完完整整。但最后一题让准仕子们犯难,也让房彦谦一愣。
‘细述卫鞅之商鞅变法的过程及利弊?’
‘商鞅变法无疑是成功的,相比楚人的吴起变法,过程也算是顺利,这都是仕子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史书上也有详细记载,但真的要说起利弊,那还真不好深究,最终卫鞅的死,就能说明一切。’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解法,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分析的也各不相同。
大多数很明白,从前一个题目来看,释义便奠定了朝廷所需风格,而第二题作诗更是重申了朝廷的要求,那便是不要模棱两可,要详细叙述且简明扼要,那么第三题,也是最后一题,谈政治,简明扼要的分析,深度越大越能体现能力,但不能胡说八道。
晋阳宫。
这些题目都是高孝瓘所出,他期待有人能脱颖而出,心不在焉的他迫切想看看晋阳第一的答题,甚至于需要多部门审议的奏折,都交给了六部自行沟通,让他们自行尽快解决。
经过详细的辩论,高孝瓘决定在十年内,不限制科举的年龄。
毕竟很多寒士在做幕僚工作,而一部分幕僚已经经过吏部的考核,从而转入仕途,虽然都是从底层开始,但若是真有能力,还是能破格升迁。而大多数没有门路的寒士,则从此开始有了一条康庄大道。
高孝瓘在年初登基的时候,便颁布了昭告,但凡获得童生资格的仕子,都可以免费领取书籍,其中包括史学、算术、国学三本书。这国学之外的便是四书五经,但需考生自行购买学习。
若是要参加县试、郡(府)试、州(院)试,需有童生资格,而且每考合格一次,都会给予新的资格证书。史(地)学、算术也会逐渐加深其内容,还增加了自然科学一门,国学四书五经为必考,从释义到套用其理论的融会贯通。
童生考试最为简单,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四书,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获得童生资格。
大齐百姓很好奇,原本以为仕子高不可攀,如今却是明白,只要三代清白,直系亲属无污点,都可以参与科考。通过县试的童生便开始叫做准仕子,正式称呼为学子,也就是可以进一步开启仕途之意,民间戏谑为秀才。
但皇榜上还说,武举选拔也要仕子资格,这不亚于一声惊雷,但凡老百姓都不会愿意自家孩子去参军,虽然武将的升迁之路,从古至今都是最快的捷径,但若是读了书,有了仕途之路,还有谁愿意走拼命的路子?
最让老百姓想不通的是,武举的考试限制居然比文举更严格,不止要体检,还限制了年龄,据说皇上有意将门槛提的更高一点,得郡府考试合格才行,获得郡仕子资格,不过也有称此只是传言,还说的有鼻子有眼,十年后开始施行。
每年都会考试一次,几乎都是百里挑一,直到州院考试下来,几乎都是万里挑一,最为严格的是殿试,最终能进入昭文馆和弘文馆学习的,那简直是少之又少,几乎是万中无一的顶尖人才。
得益于电报的关系,各州郡的情报机构忙碌了起来,试卷内容不停的被译成密码,保密的考试题目被快速刻印而出,印刷封装运往考场。
十六岁的房彦谦祖籍齐州,原本家中打算让他再过两年在郡里入仕,一步步的升迁上去,再由郡太守举荐为官。
但他想试试靠自己的学识,再则他对科举很好好奇。
年初他便拿到了童生资格,这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就算年初没有拿到,在县试前依旧可以考一次。
而房彦谦也打算利用这两年的机会试试,看看科举的题目究竟是什么。
因为是第一届科考,但凡是士族子弟,都可以经过举荐,和各地州郡礼部教育司官员简单考试,而拿到郡府仕子资格。这一规定,虽然让一些年纪大而仕途不顺,没落士族仕子的不满,但也好过没有‘真正’出仕的资格。
为了拿朝廷俸禄,一些官员的幕僚也开始了科考之路,这可比当个幕僚师爷,拿官员俸禄不同,不用担心树倒猢狲散,而且还能有升迁机会,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状。
房彦谦不明白,但在等待科考的时候,经过其他仕子的解释,他明白了,如今皇上真的要打破这一现状,将出仕更具体化,过去是吃官粮便是出仕,而如今只有朝廷承认,吏部的公文印信,才叫真正的出仕。
不用参加州试的他,和众多好友与远道而来的准仕子们一起,等待着考场的开门。
考试不在县衙,而是在新建的齐郡书院,东有郡府衙门,西有刑部巡城司衙门。
书院环境极其优雅,后有山前有湖,书院内还有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打着灯笼鱼贯而行,每个人都得被搜身,只字片纸都不得带入考场,但可以装进衙门给的箱子,有专人保管着。
来者无一不感叹,若是此番考试得中上榜,可成为郡仕子入此书院学习,那才是真正的仕子精英,为之后考入昭文馆和弘文馆打下基础。
不过房彦谦并未打算如此,他打算这一场若是考过,便接着在冬月参与州院考试,而直接可以进入昭文馆或者弘文馆。
寅时,考试正式开始,算术倒是简单,其中涉及加减乘除,还有平方面积计算,以田亩为例,计算各种丰薄田亩所产出的粮食,各自能得多少赋税,州郡各自截留比例上缴朝廷,问最终农、州府、朝廷各得多少。
见与朝廷有关,准仕子们来了兴趣,但自古算术本就为这些士族所轻视,一个个可谓是计算了很久,绞尽脑汁的算着。
中午倒是有朝廷供应的午饭,虽然不算丰盛,但也有荤有素。
下午国学考试,开篇便是默写论语之中指定的一篇,并释义其文,这倒难不倒他们。
第二题则以风花雪月作诗词一首,文体字数不限。
大多数笔如游龙,三两下便写了个完完整整。但最后一题让准仕子们犯难,也让房彦谦一愣。
‘细述卫鞅之商鞅变法的过程及利弊?’
‘商鞅变法无疑是成功的,相比楚人的吴起变法,过程也算是顺利,这都是仕子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史书上也有详细记载,但真的要说起利弊,那还真不好深究,最终卫鞅的死,就能说明一切。’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解法,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分析的也各不相同。
大多数很明白,从前一个题目来看,释义便奠定了朝廷所需风格,而第二题作诗更是重申了朝廷的要求,那便是不要模棱两可,要详细叙述且简明扼要,那么第三题,也是最后一题,谈政治,简明扼要的分析,深度越大越能体现能力,但不能胡说八道。
晋阳宫。
这些题目都是高孝瓘所出,他期待有人能脱颖而出,心不在焉的他迫切想看看晋阳第一的答题,甚至于需要多部门审议的奏折,都交给了六部自行沟通,让他们自行尽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