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叔的信里只有几段文字,将事情的大致意思讲述了一番。
皇上知道了许多事,是穆叔告知的,皇上大限已到,应皇上的要求,李穆叔得避一避风头,毕竟他进宫掐算的事是藏不住的,所以李穆叔也觉得,该避一避风头,至于去哪里,他没有想过。
信的末尾写着,借一下高孝瓘的‘运气’,也就是那头小毛驴,小毛驴往哪里走,李穆叔便由着它带着走。
高孝瓘哑然失笑,看样子李穆叔师傅什么时候回来,得看这头名叫‘运气’的小毛驴什么时候想回家。
次日清晨,晋阳宫之中传来崔南风的哀嚎。
“皇上驾崩了……”
邺城禁军数百骑一身素衣奔出城门,向着四个方向疾驰而去。
杨愔、高归彦等人手捧圣旨看着高殷说道:“文宣帝遗诏,着太子高殷继齐国皇帝位。”
高殷在抽泣,跪地叩首后接过遗诏。
他怕父皇,但那毕竟是他的父亲。
他恨父皇,父亲太过嗜杀,满朝文武只怕没有不恨不怕的。
他爱父皇,父亲并不常体罚,只是那一次实在无法下手。
他怨父皇,不过刚到壮年便抛下了母子,这叫他以后该如何去做?
“有老臣们在,陛下放心吧,如今先昭告天下,为大行皇帝守丧。按遗诏来办,大行皇帝已然准备好了后事。”
“一切就按杨大人的话来办吧,该如何做,得提醒朕。”
听了姑父杨愔大人的话,高殷含泪点点头。
肆州距离晋阳不远,禁卫一路快马加鞭仅需不到一个时辰。
值日的正是尉相愿,风风火火的跑进偏院,隔着门轻声低语。
“四公子,宫里的禁卫一身素衣,怕是出了什么事,这会儿正在刺史府大堂上等着呢。”
“哦?让禁卫稍待片刻。”
高孝瓘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皇上,前天夜半入宫,二叔的气色确实不好。
无法确定的高孝瓘急急忙忙穿上官袍,快步步入前院大堂,一瞧禁卫一身的装束,一身麻布短袍,他心中顿时咯噔一下。
“乐城公殿下,皇上今早丑时末,驾崩了,这是遗诏拓本。”
“凡诸凶事一依俭约。三年之丧,虽曰达礼,汉文革创,通行自昔,义有存焉,同之可也,丧月之断限以三十六日。嗣主、百僚、内外遐迩奉制割情,悉从公除。”
高孝瓘看着这一份遗诏对禁卫说道:“此遗诏本官立刻着人写成告示,即刻张贴肆州全境。”
禁卫拱手一拜道:“末将还有要事在身,乐城公一切按大礼办就是,告辞。”
送走禁卫,高孝瓘看了看没有星月的天空,呼出的气息隐隐带着白气。
“只怕是要下雪了,尉相愿叫大家速来,此遗诏抄写之后盖上大印,送往一郡六县。赶制千件麻布衣,为大行皇帝守丧,另外派人去告知阳士深,让他通知全城,守丧其间不得有礼乐歌舞。”
“属下这就去办。”
高孝瓘安排好这些事,觉得还是应该告诉母后一声。
‘皇上这一归天,只怕大齐朝臣都会松口气,只怕他们心中都在窃喜,无论是太子还是六叔,他们不会像二叔那般嗜杀,若是有人偏向六叔而非太子,只怕他们会失望的吧?’
边走边想着,高孝瓘连连摇头,很快来到了后院。
“孩儿求见母后。”
“孝瓘为何如此早?莫不是有什么事?”
“二叔死了。”
高孝瓘说的很直白,静德皇后闻言却未出声,只是隐隐听见一阵轻笑声,那种阴恻恻的笑声,笑过之后却又是隐约的抽泣声。
“母后,您没事吧?”
“死的好,看他到了阴间,如何与夫君和阿爹交代。”
听见静德皇后咬牙切齿的低斥声,高孝瓘默不作声,也不知道该如何说。
房间里的灯盏亮起,静德皇后隔着门轻声说道:“你阿爹的死,与你二叔脱不了干系,恩怨就让他自己与你阿爹去了解罢,如今死了也算是诛杀元家的报应。”
高孝瓘这才明白,母后耿耿于怀的是阿爹的死。也亏了母后善良,受辱与灭门却看淡了。
“太子即将继位,母后与孩儿一道走么?”
静德皇后叹息一声:“唉,原本这位置应该是你阿爹的,再传到你们兄弟手中,哀家实在不想回到宫里,良人百姓多叫人羡慕。”
母子俩再次陷入沉默之中,良久才又传出元仲华的声音:“也许高殷这孩子,会让孝琬能经常看哀家呢?今日便走吗?”
“回母后,今日不急,公务还得先办着。母后还是先歇息,天还未大亮呢,孩儿告退。”
听见高孝瓘远去的脚步声,元仲华心情也阴郁了下来。
元仲华并不想回到邺城,无论是晋阳还是邺城,那都是一座鸟笼子,只能看着高墙的天空,如今高洋死了,但结果便会改变吗?嫡长孙又有着大魏皇族血脉,宫里的那些人只怕依旧会如防贼一般防着。
孝瓘这孩子虽不是亲生骨肉,但也是当做亲生骨肉一般看待,若是夫君在世,这孩子如此出众,只怕会登上大宝之位。即便是嫡长孙登基,这孩子天性良善,定然会是出色的柱国之才。
元仲华并不想继续歇息,她对着镜子轻轻挽弄着青丝,拿起梳子却又放下,她的眼神却不在镜子之上,而心中想着高孝瓘曾经说过的话。
‘发兵攻梁,惨败而归,如今根本就不是攻梁的时候……’
‘元家还有劫难,二叔会召报应……’
‘六叔九叔对那太极殿觊觎已久,道貌岸然只是表象……’
‘搬弄是非九叔最为拿手,太后奶奶也会偏袒偏心,看着吧,高家就他最是无情……’
想到高家将步元家后尘,元仲华忍不住叹息一声,却又有些觉得哪里不对,这孩子似乎所言俱都如他说的那般,一一实现分毫不差。
‘三哥切勿强出头,免得九叔不喜……’
想到高孝瓘的这句话,元仲华心中无由来的一紧。
此时此刻,高孝瓘也再想着母后的事,既然母后不愿回到皇宫,不如就让母后留在祁连天池行宫的好,只怕太后奶奶不会答应。
皇上知道了许多事,是穆叔告知的,皇上大限已到,应皇上的要求,李穆叔得避一避风头,毕竟他进宫掐算的事是藏不住的,所以李穆叔也觉得,该避一避风头,至于去哪里,他没有想过。
信的末尾写着,借一下高孝瓘的‘运气’,也就是那头小毛驴,小毛驴往哪里走,李穆叔便由着它带着走。
高孝瓘哑然失笑,看样子李穆叔师傅什么时候回来,得看这头名叫‘运气’的小毛驴什么时候想回家。
次日清晨,晋阳宫之中传来崔南风的哀嚎。
“皇上驾崩了……”
邺城禁军数百骑一身素衣奔出城门,向着四个方向疾驰而去。
杨愔、高归彦等人手捧圣旨看着高殷说道:“文宣帝遗诏,着太子高殷继齐国皇帝位。”
高殷在抽泣,跪地叩首后接过遗诏。
他怕父皇,但那毕竟是他的父亲。
他恨父皇,父亲太过嗜杀,满朝文武只怕没有不恨不怕的。
他爱父皇,父亲并不常体罚,只是那一次实在无法下手。
他怨父皇,不过刚到壮年便抛下了母子,这叫他以后该如何去做?
“有老臣们在,陛下放心吧,如今先昭告天下,为大行皇帝守丧。按遗诏来办,大行皇帝已然准备好了后事。”
“一切就按杨大人的话来办吧,该如何做,得提醒朕。”
听了姑父杨愔大人的话,高殷含泪点点头。
肆州距离晋阳不远,禁卫一路快马加鞭仅需不到一个时辰。
值日的正是尉相愿,风风火火的跑进偏院,隔着门轻声低语。
“四公子,宫里的禁卫一身素衣,怕是出了什么事,这会儿正在刺史府大堂上等着呢。”
“哦?让禁卫稍待片刻。”
高孝瓘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皇上,前天夜半入宫,二叔的气色确实不好。
无法确定的高孝瓘急急忙忙穿上官袍,快步步入前院大堂,一瞧禁卫一身的装束,一身麻布短袍,他心中顿时咯噔一下。
“乐城公殿下,皇上今早丑时末,驾崩了,这是遗诏拓本。”
“凡诸凶事一依俭约。三年之丧,虽曰达礼,汉文革创,通行自昔,义有存焉,同之可也,丧月之断限以三十六日。嗣主、百僚、内外遐迩奉制割情,悉从公除。”
高孝瓘看着这一份遗诏对禁卫说道:“此遗诏本官立刻着人写成告示,即刻张贴肆州全境。”
禁卫拱手一拜道:“末将还有要事在身,乐城公一切按大礼办就是,告辞。”
送走禁卫,高孝瓘看了看没有星月的天空,呼出的气息隐隐带着白气。
“只怕是要下雪了,尉相愿叫大家速来,此遗诏抄写之后盖上大印,送往一郡六县。赶制千件麻布衣,为大行皇帝守丧,另外派人去告知阳士深,让他通知全城,守丧其间不得有礼乐歌舞。”
“属下这就去办。”
高孝瓘安排好这些事,觉得还是应该告诉母后一声。
‘皇上这一归天,只怕大齐朝臣都会松口气,只怕他们心中都在窃喜,无论是太子还是六叔,他们不会像二叔那般嗜杀,若是有人偏向六叔而非太子,只怕他们会失望的吧?’
边走边想着,高孝瓘连连摇头,很快来到了后院。
“孩儿求见母后。”
“孝瓘为何如此早?莫不是有什么事?”
“二叔死了。”
高孝瓘说的很直白,静德皇后闻言却未出声,只是隐隐听见一阵轻笑声,那种阴恻恻的笑声,笑过之后却又是隐约的抽泣声。
“母后,您没事吧?”
“死的好,看他到了阴间,如何与夫君和阿爹交代。”
听见静德皇后咬牙切齿的低斥声,高孝瓘默不作声,也不知道该如何说。
房间里的灯盏亮起,静德皇后隔着门轻声说道:“你阿爹的死,与你二叔脱不了干系,恩怨就让他自己与你阿爹去了解罢,如今死了也算是诛杀元家的报应。”
高孝瓘这才明白,母后耿耿于怀的是阿爹的死。也亏了母后善良,受辱与灭门却看淡了。
“太子即将继位,母后与孩儿一道走么?”
静德皇后叹息一声:“唉,原本这位置应该是你阿爹的,再传到你们兄弟手中,哀家实在不想回到宫里,良人百姓多叫人羡慕。”
母子俩再次陷入沉默之中,良久才又传出元仲华的声音:“也许高殷这孩子,会让孝琬能经常看哀家呢?今日便走吗?”
“回母后,今日不急,公务还得先办着。母后还是先歇息,天还未大亮呢,孩儿告退。”
听见高孝瓘远去的脚步声,元仲华心情也阴郁了下来。
元仲华并不想回到邺城,无论是晋阳还是邺城,那都是一座鸟笼子,只能看着高墙的天空,如今高洋死了,但结果便会改变吗?嫡长孙又有着大魏皇族血脉,宫里的那些人只怕依旧会如防贼一般防着。
孝瓘这孩子虽不是亲生骨肉,但也是当做亲生骨肉一般看待,若是夫君在世,这孩子如此出众,只怕会登上大宝之位。即便是嫡长孙登基,这孩子天性良善,定然会是出色的柱国之才。
元仲华并不想继续歇息,她对着镜子轻轻挽弄着青丝,拿起梳子却又放下,她的眼神却不在镜子之上,而心中想着高孝瓘曾经说过的话。
‘发兵攻梁,惨败而归,如今根本就不是攻梁的时候……’
‘元家还有劫难,二叔会召报应……’
‘六叔九叔对那太极殿觊觎已久,道貌岸然只是表象……’
‘搬弄是非九叔最为拿手,太后奶奶也会偏袒偏心,看着吧,高家就他最是无情……’
想到高家将步元家后尘,元仲华忍不住叹息一声,却又有些觉得哪里不对,这孩子似乎所言俱都如他说的那般,一一实现分毫不差。
‘三哥切勿强出头,免得九叔不喜……’
想到高孝瓘的这句话,元仲华心中无由来的一紧。
此时此刻,高孝瓘也再想着母后的事,既然母后不愿回到皇宫,不如就让母后留在祁连天池行宫的好,只怕太后奶奶不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