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的马匹不停更换,一些从其他驿站来的官差和战马伤痕累累。
高孝瓘的建议让洛阳郡郡守安心了不少,蝗灾爆发的当口,他便来到了金庸城驿馆,见到四公子殿下火烧蝗虫的一幕。
为了不让损失扩大,他安排洛阳郡所有的官差,去各乡村按此方法消灭蝗虫。
洛州刺史这会儿在州府衙门走来走去,他要见各郡郡守,唯独洛阳郡郡守没来。
洛阳郡反应及时,且出谋划策给刺史大人,让洛州在此次蝗灾中损失最小,这些都是后话,若非高孝瓘在金庸城,这一次洛州损失还真不小。
邺城朝廷,黄河两岸的灾报雪片一般飞来,让一干大臣们如闻惊雷。
高演的眼角在抽搐,这可不是个好消息,邺城外也能看见蝗灾,人心惶惶传言四起。
杨愔愁眉苦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当务之急是调查损失情况。
“四公子不是发过奏折么?快将那奏折找来。”
“对对对,记得四公子列举了三条,烧和调粮,还有是什么来着?”
一语惊醒梦中人,杨愔急忙指挥大家去翻找那奏折,谁也不记得搁在何处,更不用说当初大家都轻斥四公子杞人忧天,谁能想报应来的如此快,转眼便被那奏折打了脸。
高洋的声音自殿门传来,只见他阴沉着脸,想必是在为蝗灾的事发怒。
“组织人员抢收高粱,减少受灾之地税赋,大赦天下并祭天。”
“皇上!”
“都起来吧,不用找那折子,在朕的手中。长恭在洛阳郡,听说洛阳郡已经遏制住了蝗灾,具体的奏折可有?”
杨愔翻找了一会,寻到了洛州的奏折递交上去。
“这是洛州刺史的奏折,里面遵照的都是四公子的办法。”
“这小子比你们强啊,让受灾的地方就按长恭所奏来办,立刻发布圣旨。”
高洋有些微醺,但办事却一点也不含糊。
“是什么原因招致蝗灾?”
高洋一脸的落寞,抬着头似自言自语,见大家沉默不语,逐一瞧着众大臣。
“臣下认为,五行志上有云,土木工程不按时令兴建,就会导致蝗虫成灾。现在我大齐在外修筑长城,在内兴建三台,大概蝗灾就因为这个原因而发生的吧?去年的蝗灾就是警示……”
“崔叔瓒,你是故意针对朕吗?给我将他拖下去打,拔光他的头发,按进茅房里,朕要看看你还要不要脑袋。”
众大臣一脸惊恐,喜怒无常的高洋下手还真是狠辣。
崔季舒上前求饶:“皇上请息怒,还请留崔叔瓒一条性命。”
众大臣纷纷上前求情,毕竟都是同朝为官,谁也难说会遇上皇帝的暴脾气,嘴皮子一碰能得一份人情,何乐而不为。
“哼,你们兄弟俩倒是好得很,留他一条性命,去阳平郡当个郡守吧。”
“谢皇上恩典。”
崔季舒心底一阵悲哀,实在忍不住那高洋与高澄对比,他只希望这个混蛋早点死。
圣旨被传递到了各个州郡,一条条隔离沟被挖掘开,火光不停的燃烧着。
但这一切都来的有些晚,许多被蝗虫群肆虐过的地方,只留下一地的黄土,完全看不出一点绿色。
十数万亩的土地上绝收,数以十万计的灾民衣食无着。
灾情奏折再次如雪片般汇集而来,朝廷里的大臣们再次面带苦色,一个个嘴角抽动。
已经有流民开始往州郡聚积,若是不及时安抚救济,只怕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是民变,这些大臣们几乎不敢去想。
“很多地方就连茅草的房顶都被蝗虫啃食一空,吃观音土的人也开始出现,一些树皮都被剥离磨碎做饭。”
杨愔很慢很小声的奏报,瞬间他恼怒起来,大声自言自语的质问
“这些州郡究竟做了什么?为何还不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便成了这样?”
朝堂上的几人都在叹息,身为皇帝的高洋根本不管,一些幸臣恣意妄为,根本不拿平民的性命当回事,朝廷的法度税赋他们也任意收取。
崔季舒又想起了高澄,当年还是东魏,朝廷上下无人敢如此恣意妄为。
杨愔也想起了高澄,那种霸道的气魄,雷厉风行的强硬,让东魏上下无人敢说个不字。虽然当今皇上也想那样做,但无论如何都显得有些畏首畏尾,按下葫芦浮起瓢,虽然大齐有所改观,但长此以往难保不会被西边的周人追赶上。
高演也想起了大哥,他对二哥高洋所作所为很是不满,若是自己来做,应该可以像大哥一样,不,甚至比大哥做的更好。
各怀心思,谁也没注意到高演眼中的精光。
高演站了起来:“此事还得朝廷派出御史处理此事,若是一个不小心激起民变,绝对不是我大齐之福。”
“还劳烦常山王走一趟,不得到皇上的首肯,我等不敢私自调遣御史。”
“杨大人费心,依本王看就让崔大人去走一趟,带何人随崔大人负责,还请崔大人拿个人选,本王这就去请旨。”
崔季舒正想寻理由送他大哥崔叔瓒去洛阳养病,若是去了受灾严重之地,只怕不会去洛州,但他转念一想,四公子不是正在金庸城么?
“下官推荐四公子高长恭殿下,四公子最先拿出了解决方案,想必此事他会有后续计策,再则四公子行伍出身,万一灾民闹事,四公子也容易与各部联络。”
高演仔细一想,点点头答道:“也好,本王这就去请旨,崔大人立刻收拾一下,长恭保护崔大人前往,本王看甚好。”
“不,下官的意思是,四公子殿下主持,下官只是辅佐。”
高演一愣,他显然不肯定高孝瓘有此能力,就算有这个能力,他也不希望这个侄儿太过快速的冒头。
“还是本王请示了皇上,由皇上定夺此事。”
高演留下这句话匆匆离去,根本不打算继续征求几位大臣的意见。
至于用谁,他知道凭着一句话就可以。
高洋如今根本不再搭理朝堂上的事,但大印依旧掌握在高洋手中,是典型的占着茅坑不拉屎,这让高演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愤恨。
高孝瓘的建议让洛阳郡郡守安心了不少,蝗灾爆发的当口,他便来到了金庸城驿馆,见到四公子殿下火烧蝗虫的一幕。
为了不让损失扩大,他安排洛阳郡所有的官差,去各乡村按此方法消灭蝗虫。
洛州刺史这会儿在州府衙门走来走去,他要见各郡郡守,唯独洛阳郡郡守没来。
洛阳郡反应及时,且出谋划策给刺史大人,让洛州在此次蝗灾中损失最小,这些都是后话,若非高孝瓘在金庸城,这一次洛州损失还真不小。
邺城朝廷,黄河两岸的灾报雪片一般飞来,让一干大臣们如闻惊雷。
高演的眼角在抽搐,这可不是个好消息,邺城外也能看见蝗灾,人心惶惶传言四起。
杨愔愁眉苦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当务之急是调查损失情况。
“四公子不是发过奏折么?快将那奏折找来。”
“对对对,记得四公子列举了三条,烧和调粮,还有是什么来着?”
一语惊醒梦中人,杨愔急忙指挥大家去翻找那奏折,谁也不记得搁在何处,更不用说当初大家都轻斥四公子杞人忧天,谁能想报应来的如此快,转眼便被那奏折打了脸。
高洋的声音自殿门传来,只见他阴沉着脸,想必是在为蝗灾的事发怒。
“组织人员抢收高粱,减少受灾之地税赋,大赦天下并祭天。”
“皇上!”
“都起来吧,不用找那折子,在朕的手中。长恭在洛阳郡,听说洛阳郡已经遏制住了蝗灾,具体的奏折可有?”
杨愔翻找了一会,寻到了洛州的奏折递交上去。
“这是洛州刺史的奏折,里面遵照的都是四公子的办法。”
“这小子比你们强啊,让受灾的地方就按长恭所奏来办,立刻发布圣旨。”
高洋有些微醺,但办事却一点也不含糊。
“是什么原因招致蝗灾?”
高洋一脸的落寞,抬着头似自言自语,见大家沉默不语,逐一瞧着众大臣。
“臣下认为,五行志上有云,土木工程不按时令兴建,就会导致蝗虫成灾。现在我大齐在外修筑长城,在内兴建三台,大概蝗灾就因为这个原因而发生的吧?去年的蝗灾就是警示……”
“崔叔瓒,你是故意针对朕吗?给我将他拖下去打,拔光他的头发,按进茅房里,朕要看看你还要不要脑袋。”
众大臣一脸惊恐,喜怒无常的高洋下手还真是狠辣。
崔季舒上前求饶:“皇上请息怒,还请留崔叔瓒一条性命。”
众大臣纷纷上前求情,毕竟都是同朝为官,谁也难说会遇上皇帝的暴脾气,嘴皮子一碰能得一份人情,何乐而不为。
“哼,你们兄弟俩倒是好得很,留他一条性命,去阳平郡当个郡守吧。”
“谢皇上恩典。”
崔季舒心底一阵悲哀,实在忍不住那高洋与高澄对比,他只希望这个混蛋早点死。
圣旨被传递到了各个州郡,一条条隔离沟被挖掘开,火光不停的燃烧着。
但这一切都来的有些晚,许多被蝗虫群肆虐过的地方,只留下一地的黄土,完全看不出一点绿色。
十数万亩的土地上绝收,数以十万计的灾民衣食无着。
灾情奏折再次如雪片般汇集而来,朝廷里的大臣们再次面带苦色,一个个嘴角抽动。
已经有流民开始往州郡聚积,若是不及时安抚救济,只怕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是民变,这些大臣们几乎不敢去想。
“很多地方就连茅草的房顶都被蝗虫啃食一空,吃观音土的人也开始出现,一些树皮都被剥离磨碎做饭。”
杨愔很慢很小声的奏报,瞬间他恼怒起来,大声自言自语的质问
“这些州郡究竟做了什么?为何还不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便成了这样?”
朝堂上的几人都在叹息,身为皇帝的高洋根本不管,一些幸臣恣意妄为,根本不拿平民的性命当回事,朝廷的法度税赋他们也任意收取。
崔季舒又想起了高澄,当年还是东魏,朝廷上下无人敢如此恣意妄为。
杨愔也想起了高澄,那种霸道的气魄,雷厉风行的强硬,让东魏上下无人敢说个不字。虽然当今皇上也想那样做,但无论如何都显得有些畏首畏尾,按下葫芦浮起瓢,虽然大齐有所改观,但长此以往难保不会被西边的周人追赶上。
高演也想起了大哥,他对二哥高洋所作所为很是不满,若是自己来做,应该可以像大哥一样,不,甚至比大哥做的更好。
各怀心思,谁也没注意到高演眼中的精光。
高演站了起来:“此事还得朝廷派出御史处理此事,若是一个不小心激起民变,绝对不是我大齐之福。”
“还劳烦常山王走一趟,不得到皇上的首肯,我等不敢私自调遣御史。”
“杨大人费心,依本王看就让崔大人去走一趟,带何人随崔大人负责,还请崔大人拿个人选,本王这就去请旨。”
崔季舒正想寻理由送他大哥崔叔瓒去洛阳养病,若是去了受灾严重之地,只怕不会去洛州,但他转念一想,四公子不是正在金庸城么?
“下官推荐四公子高长恭殿下,四公子最先拿出了解决方案,想必此事他会有后续计策,再则四公子行伍出身,万一灾民闹事,四公子也容易与各部联络。”
高演仔细一想,点点头答道:“也好,本王这就去请旨,崔大人立刻收拾一下,长恭保护崔大人前往,本王看甚好。”
“不,下官的意思是,四公子殿下主持,下官只是辅佐。”
高演一愣,他显然不肯定高孝瓘有此能力,就算有这个能力,他也不希望这个侄儿太过快速的冒头。
“还是本王请示了皇上,由皇上定夺此事。”
高演留下这句话匆匆离去,根本不打算继续征求几位大臣的意见。
至于用谁,他知道凭着一句话就可以。
高洋如今根本不再搭理朝堂上的事,但大印依旧掌握在高洋手中,是典型的占着茅坑不拉屎,这让高演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