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宁完我对多尔衮的提议是持赞成态度的,他也觉得按照当前的态势,清军应该主动撤回盛京,待修生养息之后再图谋其他。
他刚才的那番言语有点强词夺理了,但是作为坚定的保皇派,他不得不站出来反对多尔衮的建议。
因为皇太极暗中遣李率泰与大明议和之事属于绝密范畴,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如果多尔衮等人知道了这件事,很可能就会借此大做文章,从而导致八旗产生内讧,那样的局面下所谓的大清离崩溃不远了。
不管将来如何,现在的大清内部决不能生乱,而且必须只能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声音来发号施令,包括多尔衮在内的所有人都要听从号令才行。
“回睿亲王的话,现下既是皇上亲率援军抵达松锦,原本低落之士气军心当会重新高涨。明军虽强,但人数远逊与我大清,在人数占有巨大优势之情势下,我军要是再行回撤,那以后还怎生有胆与明军对阵?
何况皇上已有对付明军之策,此战过后,明军定不敢再小觑我大清,到时我大清自可根据具体事态再予以从容应对!”
“不知皇上有何等方法应对明人之火器?奴才等绞尽脑汁也未想出好法子来,还望皇上赐教!”
一旁的尚可喜凑趣的施礼道,帐内其他人也都用充满希冀的目光看向御座上的皇太极,帐内有些压抑的气氛也悄悄地轻松了不少。
“呵呵,此次大军南下受挫,虽有明军练成强军之因,其实也是我军太过轻敌之故!”
皇太极的这几句话引起了包括多尔衮、阿济格在内众人的强烈共鸣,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清军连续的败仗其实都吃亏在对明人所用的新战术一无所知,临阵时根本来不及做出正确的应对,还没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便因伤亡过大而败下阵来。
前后几次都是轻敌造成的,这样的结果让多尔衮等人很不服气,但过后想想,还真是想不出好办法来对付明军,现在听说皇太极想出了好法子,所以所有人对此都很是期盼。
“明人强在火器,而火器我大清也有不少!朕此次携来数百门火炮,待对阵时先以火炮轰击,将其阵型击乱,之后再上前与之搏杀,只要被我八旗健儿近身,明人火器就成了无用之物,到时还不是任我八旗宰割?”
在思来想去之后,皇太极意识到唯有以火器对火器才能克制住明军,而火炮就是最合适的利器。
为了挽回败局,皇太极这回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了,把几乎所有能打得响的火炮都带到了松锦,准备给明军以重大杀伤。
三顺王虽然带着大部分汉军旗军卒随大军南下,但因为清军并没有打算打攻坚战,而是准备以最拿手的突击为主,而太过沉重的火炮会拖累到清军的机动性,所以此前之带来了十余门,并且也未发挥多大的作用。
而汉军旗留在盛京的数百门大炮正在被数万名包衣运来的路上,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不用十天便可以抵达送锦前线。
这数百门大炮就是皇太极以战促和的底气所在,如果运用得当的话,这些火炮或许会成为这次战役的转折点。
“皇上不愧是天下之英主!奴才等只想到以火炮轰击工事,怎么就没想到直接用火炮打步卒呢?等咱大清的火炮聚齐,非叫明军尝尝厉害不可!”
孔友德一拍脑袋,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一脸懊恼不已的神情开口道。
八旗的火炮很多是他当年从登州带过去的,后来皇太极又下令被虏获的汉人工匠们仿造了不少。
孔友德也想到过用火炮轰击明军步卒的战术,但是因为连续败仗之下,所有人都想着赶紧撤退,别让明军包了饺子的缘故,他也将这个临时起意的想法抛在了脑后。
“咱们有火炮,明人就没有?据本王观察,明人火炮比之咱们所用火炮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射速更快。何况汉军旗炮手本就不多,数百门大炮就需要上千炮手操纵,咱们哪来如此多炮手?
还有就是,咱们的火药可是没有多少存储,要是这回一并打完,这些火炮就成了废铜烂铁,将来如何派的上用场?”
就在帐内众人一片交口称赞声中,多尔衮的话语如同一盆冰水兜头泼下,大帐内再次变得安静起来。
以多尔衮的睿智,皇太极、孔友德能想到的破敌之策他能想不到吗?但正是因为上面的几条理由让他觉得,就算从后方调集火炮前来也是无用。
“睿亲王所忧不无道理,但是事到如今,唯有一战打出我八旗之威风,方才有后路可寻。炮手稀少不算大事,临阵之时只要预先将每门火炮之火药弹丸填充好,炮手打响一门之后寻机前往下一门施放,如此一来可正好提高射速。
至于火药之缺失也是无碍,朕此次将盛京所储火药全部携来松锦,总计约有上万斤之多,足可供大战所用。至于以后火药之来源也不成问题,大军回返盛京之后,即刻遣军前往朝鲜搜掠,偌大一个朝鲜国,火药积存应是不少!”
对此已有全面考虑的皇太极缓缓开口说出了解决之道。
多尔衮闻言后沉默不语,算是默认了皇太极的这番安排和布置。
尽管两白旗一直视皇太极为自己的劲敌,但有时多尔衮对自己这位八哥也很是佩服。
现在的大清国是老汗努尔哈赤打下来的不假,但自从皇太极登基建国以来,整个建州各方面都处在一个良好的上升势头之中,不管是军事还是官制设立和理顺,都比努尔哈赤活着时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皇太极较为长远地战略眼光和安排,多尔衮扪心自问,若是自己坐上皇帝之位,未必就能比皇太极做的更好。
且忍着些吧,从最近得来的消息来看,自己这位八哥是拖着病体,强撑着赶来,看样子也没几年活头了。
等老八一闭眼,这皇位说啥也不能让那个有勇无谋、暴躁残忍的豪格来坐,他要是做了皇帝,不光是两白旗要遭殃,整个大清怕也会跟着倒霉,说句不好听的,稍有不慎,大清的国运就能葬送在他手上。
就在皇太极这边定好了对付明军的策略时,刘国能和张文耀两部历时十天,完成了对赫图阿拉以南数个堡城的清理。两人在互通声气之后改变了原先的计划,分别率部于鸭绿江南岸的克莫堡汇合,准备稍作休整后向据此两百余里外的赫图阿拉进发。
他刚才的那番言语有点强词夺理了,但是作为坚定的保皇派,他不得不站出来反对多尔衮的建议。
因为皇太极暗中遣李率泰与大明议和之事属于绝密范畴,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如果多尔衮等人知道了这件事,很可能就会借此大做文章,从而导致八旗产生内讧,那样的局面下所谓的大清离崩溃不远了。
不管将来如何,现在的大清内部决不能生乱,而且必须只能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声音来发号施令,包括多尔衮在内的所有人都要听从号令才行。
“回睿亲王的话,现下既是皇上亲率援军抵达松锦,原本低落之士气军心当会重新高涨。明军虽强,但人数远逊与我大清,在人数占有巨大优势之情势下,我军要是再行回撤,那以后还怎生有胆与明军对阵?
何况皇上已有对付明军之策,此战过后,明军定不敢再小觑我大清,到时我大清自可根据具体事态再予以从容应对!”
“不知皇上有何等方法应对明人之火器?奴才等绞尽脑汁也未想出好法子来,还望皇上赐教!”
一旁的尚可喜凑趣的施礼道,帐内其他人也都用充满希冀的目光看向御座上的皇太极,帐内有些压抑的气氛也悄悄地轻松了不少。
“呵呵,此次大军南下受挫,虽有明军练成强军之因,其实也是我军太过轻敌之故!”
皇太极的这几句话引起了包括多尔衮、阿济格在内众人的强烈共鸣,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清军连续的败仗其实都吃亏在对明人所用的新战术一无所知,临阵时根本来不及做出正确的应对,还没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便因伤亡过大而败下阵来。
前后几次都是轻敌造成的,这样的结果让多尔衮等人很不服气,但过后想想,还真是想不出好办法来对付明军,现在听说皇太极想出了好法子,所以所有人对此都很是期盼。
“明人强在火器,而火器我大清也有不少!朕此次携来数百门火炮,待对阵时先以火炮轰击,将其阵型击乱,之后再上前与之搏杀,只要被我八旗健儿近身,明人火器就成了无用之物,到时还不是任我八旗宰割?”
在思来想去之后,皇太极意识到唯有以火器对火器才能克制住明军,而火炮就是最合适的利器。
为了挽回败局,皇太极这回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了,把几乎所有能打得响的火炮都带到了松锦,准备给明军以重大杀伤。
三顺王虽然带着大部分汉军旗军卒随大军南下,但因为清军并没有打算打攻坚战,而是准备以最拿手的突击为主,而太过沉重的火炮会拖累到清军的机动性,所以此前之带来了十余门,并且也未发挥多大的作用。
而汉军旗留在盛京的数百门大炮正在被数万名包衣运来的路上,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不用十天便可以抵达送锦前线。
这数百门大炮就是皇太极以战促和的底气所在,如果运用得当的话,这些火炮或许会成为这次战役的转折点。
“皇上不愧是天下之英主!奴才等只想到以火炮轰击工事,怎么就没想到直接用火炮打步卒呢?等咱大清的火炮聚齐,非叫明军尝尝厉害不可!”
孔友德一拍脑袋,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一脸懊恼不已的神情开口道。
八旗的火炮很多是他当年从登州带过去的,后来皇太极又下令被虏获的汉人工匠们仿造了不少。
孔友德也想到过用火炮轰击明军步卒的战术,但是因为连续败仗之下,所有人都想着赶紧撤退,别让明军包了饺子的缘故,他也将这个临时起意的想法抛在了脑后。
“咱们有火炮,明人就没有?据本王观察,明人火炮比之咱们所用火炮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射速更快。何况汉军旗炮手本就不多,数百门大炮就需要上千炮手操纵,咱们哪来如此多炮手?
还有就是,咱们的火药可是没有多少存储,要是这回一并打完,这些火炮就成了废铜烂铁,将来如何派的上用场?”
就在帐内众人一片交口称赞声中,多尔衮的话语如同一盆冰水兜头泼下,大帐内再次变得安静起来。
以多尔衮的睿智,皇太极、孔友德能想到的破敌之策他能想不到吗?但正是因为上面的几条理由让他觉得,就算从后方调集火炮前来也是无用。
“睿亲王所忧不无道理,但是事到如今,唯有一战打出我八旗之威风,方才有后路可寻。炮手稀少不算大事,临阵之时只要预先将每门火炮之火药弹丸填充好,炮手打响一门之后寻机前往下一门施放,如此一来可正好提高射速。
至于火药之缺失也是无碍,朕此次将盛京所储火药全部携来松锦,总计约有上万斤之多,足可供大战所用。至于以后火药之来源也不成问题,大军回返盛京之后,即刻遣军前往朝鲜搜掠,偌大一个朝鲜国,火药积存应是不少!”
对此已有全面考虑的皇太极缓缓开口说出了解决之道。
多尔衮闻言后沉默不语,算是默认了皇太极的这番安排和布置。
尽管两白旗一直视皇太极为自己的劲敌,但有时多尔衮对自己这位八哥也很是佩服。
现在的大清国是老汗努尔哈赤打下来的不假,但自从皇太极登基建国以来,整个建州各方面都处在一个良好的上升势头之中,不管是军事还是官制设立和理顺,都比努尔哈赤活着时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皇太极较为长远地战略眼光和安排,多尔衮扪心自问,若是自己坐上皇帝之位,未必就能比皇太极做的更好。
且忍着些吧,从最近得来的消息来看,自己这位八哥是拖着病体,强撑着赶来,看样子也没几年活头了。
等老八一闭眼,这皇位说啥也不能让那个有勇无谋、暴躁残忍的豪格来坐,他要是做了皇帝,不光是两白旗要遭殃,整个大清怕也会跟着倒霉,说句不好听的,稍有不慎,大清的国运就能葬送在他手上。
就在皇太极这边定好了对付明军的策略时,刘国能和张文耀两部历时十天,完成了对赫图阿拉以南数个堡城的清理。两人在互通声气之后改变了原先的计划,分别率部于鸭绿江南岸的克莫堡汇合,准备稍作休整后向据此两百余里外的赫图阿拉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