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庄子上的这些庄户,是实打实的与东山侯府患难与共一直走到今天的,当年侯府穷的叮当响的时候,他们就在庄子上了,玄世自己手底下的人,自己不对他们好还去指望谁对他们好去?
这些老兵来的时候也是不对,春耕已经过去大半,他们还没有上东山县的户籍,自然是分不到地的,种地这事儿,今年就先别想了,所以还得尽早给他们安排活计,等上好户籍之后,冯浩就会去安排,这几天侯府大宅这边会采办不少东西,送到他们那里去,先让他们渡过这段时间再说。
这些老兵搬家没什么讲究,但是高家人就不一样了,布置宅子的时候从长安城请了道士过来,拿着罗盘在宅子里走走停停,该注意的都说完了,高家的家丁这才将采办回来的家具都给搬过来。
高士廉的年纪也大了,在东山县庄子上过过清闲的日子高家人也不反对,一应的丫鬟家丁什么的都没少了去,长长的队伍从长安城出发,来到东山县。
搬家也是要请客的,玄世和晋阳这两个昔日的弟子参加了高士廉的安家宴,在宴席上说了说庄子上学堂招生的事儿。
“在过几天,这庄子上的人也能闲暇几天了,这娃娃入学一事,就放在几天之后吧。”高士廉说道。
“都是些泥地里打滚出来的孩子,恐怕还达不到老师的期望,所以,需要现教导,这一开学,老师就要辛苦了。”玄世端起酒杯:“学生在此先敬老师一杯。”
高士廉笑呵呵的端起酒杯:“辛苦什么,当年老夫在宫中教学,虽说各家的娃娃认字儿早,但是就真的这么听话,这么好教导?学生的事儿,老夫见的多了,这教书育人也算是有经验了,老夫也没想到,老了老了,退出了朝堂,倒是过上了这等清闲的日子,还得好好谢谢你啊。”
“老师严重了,老师现在虽不在朝堂,但是在这东山县教书育人,为大唐培养人才,断不会比在朝堂上贡献的少。”玄世说道。
庄子上的学堂招收学生,学龄一般是在八岁到十三岁左右,在学堂里读书学习,十年寒窗出来也才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十年之间,有高士廉这样的夫子教导,就算是再不成材,走仕途也能做个县令,泥地里出来的孩子,从小跟着大人在庄稼地里厮混,比那些高门大户出来的官家子弟,更是能了解民情,出身来说,他们或许差了些,但是从务农的经验上来说,他们却是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做为一地父母官,不仅仅是要高座堂上,惊堂木一拍,官架子一摆就可以了。
“教书育人也是百年大计,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才从来不会嫌少。”玄世笑道。
“这话说的有理,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听到玄世口中说出这么一句话,高士廉神色很是认真的将这句话咀嚼了一番:“此言应当写在书院的墙壁上。”
这样一句话,一是用来教导学生,二来也是用来警醒老师,虽说现在学堂之中,老师就他自己一人,但是如果能够每天走进学院,抬头看上这么一眼,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鞭策了。
“书院那边儿的装饰还在继续,除却装饰之外,书本也已经全都买好了,若是老师也有什么想要警醒学生的话,还请老师赐下墨宝,学生派人将老师的墨宝粉于墙上。”玄世说道。
“嗯,我在书房里写了一幅字,等吃过饭回去的时候,你遍带回去吧。”高士廉说道。
“是。”玄世应声。
在高士廉家里吃过饭,玄世和晋阳便回了府上,亲自写了学堂招收学生的告示,盖上了自己的印信,派人张贴在了庄子的告示栏上面。
到了傍晚,田间地里的庄户都忙活完了,扛着农具往家走,路过告示栏,发现上面贴了新的告示,纷纷驻足观看,以往官府贴告示他们不是没看过,但是这回的告示似乎有些不一样,看看左下方的落款,东山侯玄世,婴孩拳头般大的印信盖在上面。
当中有识字的人将告示上的内容念了出来,在一群庄户之中引起了一阵波澜。
“庄子上盖的学堂过几天就要招学生了?这么快?”
“是啊,这年前才开始盖学堂,这一开春就要招学生,难怪年前那么紧赶慢赶。”
“春天是个好日子啊,连咱们种地的都知道,春耕秋收,更何况是读书这种事儿,这上面写着招收八到十三岁的孩子,大牛,你家老二老三年纪不就正好吗?怎么样,要不要让孩子去读书啊?”
那个叫大牛的汉子憨气的笑了笑:“读书啊,得花不少钱吧。”
“蠢材!”里正魏叔一巴掌呼在了大牛的后脑勺上:“现在庄子上谁家还吃不上饭?还缺钱花?吃不上饭的,老头子我家里有馍,饿不着他,孩子读书是大事儿,你们这些当爹的当爷爷的泥地里打滚混了一辈子,现在孩子有个机会能够读书出头,家里就那么差那几个钱?”
魏叔的话也没毛病,如今东山县庄子上的庄户只要是个手脚勤快的,都不缺口饭吃,也不缺衣服穿,虽然赚的多,但是有的家里也架不住一年一个娃这么生下来,所以虽说不缺衣少食,但是花钱过日子还是紧凑些,而且,庄户门的意识搁在哪儿,宽阔不了,有钱就要赶紧存着,万一以后没钱呢?
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大约就是这么一个心态吧。
魏叔好心肠,那意思也不是让大牛倾家荡产的去供应两个孩子上学,之要能供出一个,成了材,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儿。
想想,读书啊,以往能读书的,哪个不是高门儿女,富家子弟?读了书,将来可就有出息了,不读书?除了在这地头厮混,种庄稼,还能做什么?给人家当学徒?做工匠?混一口饭吃?
这些老兵来的时候也是不对,春耕已经过去大半,他们还没有上东山县的户籍,自然是分不到地的,种地这事儿,今年就先别想了,所以还得尽早给他们安排活计,等上好户籍之后,冯浩就会去安排,这几天侯府大宅这边会采办不少东西,送到他们那里去,先让他们渡过这段时间再说。
这些老兵搬家没什么讲究,但是高家人就不一样了,布置宅子的时候从长安城请了道士过来,拿着罗盘在宅子里走走停停,该注意的都说完了,高家的家丁这才将采办回来的家具都给搬过来。
高士廉的年纪也大了,在东山县庄子上过过清闲的日子高家人也不反对,一应的丫鬟家丁什么的都没少了去,长长的队伍从长安城出发,来到东山县。
搬家也是要请客的,玄世和晋阳这两个昔日的弟子参加了高士廉的安家宴,在宴席上说了说庄子上学堂招生的事儿。
“在过几天,这庄子上的人也能闲暇几天了,这娃娃入学一事,就放在几天之后吧。”高士廉说道。
“都是些泥地里打滚出来的孩子,恐怕还达不到老师的期望,所以,需要现教导,这一开学,老师就要辛苦了。”玄世端起酒杯:“学生在此先敬老师一杯。”
高士廉笑呵呵的端起酒杯:“辛苦什么,当年老夫在宫中教学,虽说各家的娃娃认字儿早,但是就真的这么听话,这么好教导?学生的事儿,老夫见的多了,这教书育人也算是有经验了,老夫也没想到,老了老了,退出了朝堂,倒是过上了这等清闲的日子,还得好好谢谢你啊。”
“老师严重了,老师现在虽不在朝堂,但是在这东山县教书育人,为大唐培养人才,断不会比在朝堂上贡献的少。”玄世说道。
庄子上的学堂招收学生,学龄一般是在八岁到十三岁左右,在学堂里读书学习,十年寒窗出来也才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十年之间,有高士廉这样的夫子教导,就算是再不成材,走仕途也能做个县令,泥地里出来的孩子,从小跟着大人在庄稼地里厮混,比那些高门大户出来的官家子弟,更是能了解民情,出身来说,他们或许差了些,但是从务农的经验上来说,他们却是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做为一地父母官,不仅仅是要高座堂上,惊堂木一拍,官架子一摆就可以了。
“教书育人也是百年大计,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才从来不会嫌少。”玄世笑道。
“这话说的有理,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听到玄世口中说出这么一句话,高士廉神色很是认真的将这句话咀嚼了一番:“此言应当写在书院的墙壁上。”
这样一句话,一是用来教导学生,二来也是用来警醒老师,虽说现在学堂之中,老师就他自己一人,但是如果能够每天走进学院,抬头看上这么一眼,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鞭策了。
“书院那边儿的装饰还在继续,除却装饰之外,书本也已经全都买好了,若是老师也有什么想要警醒学生的话,还请老师赐下墨宝,学生派人将老师的墨宝粉于墙上。”玄世说道。
“嗯,我在书房里写了一幅字,等吃过饭回去的时候,你遍带回去吧。”高士廉说道。
“是。”玄世应声。
在高士廉家里吃过饭,玄世和晋阳便回了府上,亲自写了学堂招收学生的告示,盖上了自己的印信,派人张贴在了庄子的告示栏上面。
到了傍晚,田间地里的庄户都忙活完了,扛着农具往家走,路过告示栏,发现上面贴了新的告示,纷纷驻足观看,以往官府贴告示他们不是没看过,但是这回的告示似乎有些不一样,看看左下方的落款,东山侯玄世,婴孩拳头般大的印信盖在上面。
当中有识字的人将告示上的内容念了出来,在一群庄户之中引起了一阵波澜。
“庄子上盖的学堂过几天就要招学生了?这么快?”
“是啊,这年前才开始盖学堂,这一开春就要招学生,难怪年前那么紧赶慢赶。”
“春天是个好日子啊,连咱们种地的都知道,春耕秋收,更何况是读书这种事儿,这上面写着招收八到十三岁的孩子,大牛,你家老二老三年纪不就正好吗?怎么样,要不要让孩子去读书啊?”
那个叫大牛的汉子憨气的笑了笑:“读书啊,得花不少钱吧。”
“蠢材!”里正魏叔一巴掌呼在了大牛的后脑勺上:“现在庄子上谁家还吃不上饭?还缺钱花?吃不上饭的,老头子我家里有馍,饿不着他,孩子读书是大事儿,你们这些当爹的当爷爷的泥地里打滚混了一辈子,现在孩子有个机会能够读书出头,家里就那么差那几个钱?”
魏叔的话也没毛病,如今东山县庄子上的庄户只要是个手脚勤快的,都不缺口饭吃,也不缺衣服穿,虽然赚的多,但是有的家里也架不住一年一个娃这么生下来,所以虽说不缺衣少食,但是花钱过日子还是紧凑些,而且,庄户门的意识搁在哪儿,宽阔不了,有钱就要赶紧存着,万一以后没钱呢?
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大约就是这么一个心态吧。
魏叔好心肠,那意思也不是让大牛倾家荡产的去供应两个孩子上学,之要能供出一个,成了材,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儿。
想想,读书啊,以往能读书的,哪个不是高门儿女,富家子弟?读了书,将来可就有出息了,不读书?除了在这地头厮混,种庄稼,还能做什么?给人家当学徒?做工匠?混一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