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锅炉房,一座正在检修的锅炉旁工作台,供暖技术员张进宝满头大汗的讲解着一个装置,他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面前的听众有两个,一个是天子,一个是太子。
张进宝是技校毕业生,人很憨厚,一门心思就放在技术上,因为肯吃苦、肯钻研,脑子灵活、动手能力强,所以表现不错,得东主“迎春来”商社重用,到皇宫值班,负责解决各种供暖问题。
现在,天子和太子,就是在和他讨论技术问题。
这种事情太过匪夷所思,以至于张进宝有些回不过神,一开始讲解时,说话结巴,思路混乱,以至于有些语无伦次。
还好,前几天他有幸得天子当面夸奖了几句,还向天子禀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知道天子平易近人,所以很快便冷静下来,向天子和太子介绍自己刚获得专利的一项技术:
用一套装置,将锅炉里产生的“饱和蒸汽”进行处理,转换为温度更高的“过热蒸汽”。
“过热蒸汽”和“饱和蒸汽”,光听名字就知道不一样。
锅炉内,夹杂着水的蒸汽在密闭空间里达到饱和状态,这就是饱和蒸汽。
但过热蒸汽却有所不同,是将“饱和蒸汽”除去水之后,得到“干蒸汽”,再进行加热,是为“过热蒸汽”。
这个“过热蒸汽”,可是蒸汽技术领域中的新名词,算是张进宝的首创。
事情的起因,事关暖气的制暖原理:锅炉通过供暖管道往房间里的暖气片供应热水,以此加热室内空气,让房间里暖起来。
如果把热水变成饱和蒸汽,理论上供暖效果会更好些。
但是,饱和蒸汽稍微降温就容易低于一百度,然后冷凝为水,热量白白损失,这对管道的保温效果要求很高,太难伺候了。
从锅炉房到宫殿里暖气片的供暖管道很长,所以蒸汽降温难以避免,技术人员要想办法,尽可能让蒸汽接近“使用终端”。
即便届时会因为降温而凝结成水,但会有更多(相对)的蒸汽进入各殿的暖气片。
为此,各家供暖商社的技术人员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从最简单的加厚管道保温层,到各种五花八门的保温措施,这么多年来,能想的办法都想过了。
到最后,大家发现最经济的办法还不如用管道供应高温热水,那一降温就凝结的饱和蒸汽太难伺候。
张进宝不信邪,自己抽空琢磨起来,琢磨来琢磨去,还就另辟蹊径,找到了新的办法。
那就是“气-液分离”,把夹杂着水的饱和蒸汽进行分离,让蒸汽和水分开,得到“干蒸汽”,然后再用设备对“干蒸汽”进行加压、加热。
如此一来,干蒸汽的温度明显上升,在保温管道里移动时,即便有些许降温,却离一百度还远,不会凝结成水,不会因此损失许多热量。
这样的干蒸汽能以气态进入暖气片,在暖气片里释放更多的热量以加热室内空气。
因为这种“干蒸汽”再加热后温度明显高于饱和蒸汽,所以张进宝将其称为“过热蒸汽”。
他折腾了几年,折腾出两种装置,可以把普通锅炉里的饱和蒸汽变成“过热蒸汽”。
这两个装置,一个是“气液分离器”,一个是“过热器”,直接加装在锅炉外的管道即可发挥作用,可以说是非常方便的“改装套件”。
经过改装的锅炉,由饱和蒸汽锅炉变成过热蒸汽锅炉,在燃料消耗不增加太多的情况下,供暖效果有明显提升。
但是张进宝经过实践后发现,原有的供暖管道也要改装,因为过热蒸汽的压力很强,原有管道的弯头和连接处需要加固,不然容易出问题。
这项技术,张进宝申请了专利,前不久获批,皇宫的主管管事听说此事,特地为他申请了奖金。
皇宫的用人制度,鼓励宫女、杂役搞发明创造,对此会有奖金奖励,张进宝虽然是“劳务派遣人员”,但也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待遇。
此事逐级上报、审核,皇后偶然得知后,见是很深奥的蒸汽技术,便和宇文温提了一句。
那天宇文温心情好,散步的时候特地转到“锅炉班”,夸奖了张进宝(小张)几句,所以宇文温对“饱和蒸汽”和“过热蒸汽”这两个名词有些印象。
先前在孟津回洛阳的火车上,听太子说起“饱和蒸汽”如何如何,他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后来才想起来,这位“小张”发现了与“饱和蒸汽”不一样的“过热蒸汽”。
宇文维城听完张进宝的介绍后,喃喃道:“温度明显高于饱和蒸汽?”
随后看向张进宝,问:“这样的蒸汽温度有多高?”
张进宝回答:“回殿下,目前是二百度左右,但需要在加压状态下升温。”
“多...多少?”宇文维城闻言一愣,以为自己出现幻听了。
张进宝再回答:“回殿下,蒸汽温度大概能到两百度左右。”
“二百度左右....”宇文维城看着张进宝,脑袋一片空白。
多少技术人员,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花了许多年时间,才把蒸汽温度提高了三十度,达到一百三十多度。
结果你这里,蒸汽温度轻松上二百?
“这锅炉改造后接过蒸汽机么?出力提升了多少?”宇文维城抓住张进宝的肩膀,不停的摇:“过热蒸汽的膨胀力你们测过没有?”
“啊....草民没想过接蒸汽机....“张进宝被摇得懵懵懂懂,有些茫然。
宇文温在一旁看着,看看儿子,看看张进宝,又看看张进宝制作的装置,不明觉厉,心中暗道:好像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啊...
然而他听不太懂,儿子却马上听懂了。
术业有专攻,儿子这些年专攻蒸汽机技术,可以说成了蒸汽机专家,而他不需要关注过程,只需要知道结果,面对新技术的出现,跟不上趟理所当然。
但是,宇文温看着喜形于色、不断追问技术细节的儿子,想到了当年的自己。
那时,一切都是白纸,他靠着自己记忆中的知识,指导一头雾水的技术人员摸索各种新技术、新发明,每当有突破时,他都会和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技术细节,为技术进步而欢呼雀跃。
那样的感觉,真是让人怀念,现在一想,都几十年过去了。
他已经没有能力指导技术人员攻克各种技术难关,就像一根蜡烛,照亮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自己却越来越短。
一转眼,已经是明德二十六年...
当了二十六年皇帝,是不是该退休,让儿子接班了?
张进宝是技校毕业生,人很憨厚,一门心思就放在技术上,因为肯吃苦、肯钻研,脑子灵活、动手能力强,所以表现不错,得东主“迎春来”商社重用,到皇宫值班,负责解决各种供暖问题。
现在,天子和太子,就是在和他讨论技术问题。
这种事情太过匪夷所思,以至于张进宝有些回不过神,一开始讲解时,说话结巴,思路混乱,以至于有些语无伦次。
还好,前几天他有幸得天子当面夸奖了几句,还向天子禀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知道天子平易近人,所以很快便冷静下来,向天子和太子介绍自己刚获得专利的一项技术:
用一套装置,将锅炉里产生的“饱和蒸汽”进行处理,转换为温度更高的“过热蒸汽”。
“过热蒸汽”和“饱和蒸汽”,光听名字就知道不一样。
锅炉内,夹杂着水的蒸汽在密闭空间里达到饱和状态,这就是饱和蒸汽。
但过热蒸汽却有所不同,是将“饱和蒸汽”除去水之后,得到“干蒸汽”,再进行加热,是为“过热蒸汽”。
这个“过热蒸汽”,可是蒸汽技术领域中的新名词,算是张进宝的首创。
事情的起因,事关暖气的制暖原理:锅炉通过供暖管道往房间里的暖气片供应热水,以此加热室内空气,让房间里暖起来。
如果把热水变成饱和蒸汽,理论上供暖效果会更好些。
但是,饱和蒸汽稍微降温就容易低于一百度,然后冷凝为水,热量白白损失,这对管道的保温效果要求很高,太难伺候了。
从锅炉房到宫殿里暖气片的供暖管道很长,所以蒸汽降温难以避免,技术人员要想办法,尽可能让蒸汽接近“使用终端”。
即便届时会因为降温而凝结成水,但会有更多(相对)的蒸汽进入各殿的暖气片。
为此,各家供暖商社的技术人员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从最简单的加厚管道保温层,到各种五花八门的保温措施,这么多年来,能想的办法都想过了。
到最后,大家发现最经济的办法还不如用管道供应高温热水,那一降温就凝结的饱和蒸汽太难伺候。
张进宝不信邪,自己抽空琢磨起来,琢磨来琢磨去,还就另辟蹊径,找到了新的办法。
那就是“气-液分离”,把夹杂着水的饱和蒸汽进行分离,让蒸汽和水分开,得到“干蒸汽”,然后再用设备对“干蒸汽”进行加压、加热。
如此一来,干蒸汽的温度明显上升,在保温管道里移动时,即便有些许降温,却离一百度还远,不会凝结成水,不会因此损失许多热量。
这样的干蒸汽能以气态进入暖气片,在暖气片里释放更多的热量以加热室内空气。
因为这种“干蒸汽”再加热后温度明显高于饱和蒸汽,所以张进宝将其称为“过热蒸汽”。
他折腾了几年,折腾出两种装置,可以把普通锅炉里的饱和蒸汽变成“过热蒸汽”。
这两个装置,一个是“气液分离器”,一个是“过热器”,直接加装在锅炉外的管道即可发挥作用,可以说是非常方便的“改装套件”。
经过改装的锅炉,由饱和蒸汽锅炉变成过热蒸汽锅炉,在燃料消耗不增加太多的情况下,供暖效果有明显提升。
但是张进宝经过实践后发现,原有的供暖管道也要改装,因为过热蒸汽的压力很强,原有管道的弯头和连接处需要加固,不然容易出问题。
这项技术,张进宝申请了专利,前不久获批,皇宫的主管管事听说此事,特地为他申请了奖金。
皇宫的用人制度,鼓励宫女、杂役搞发明创造,对此会有奖金奖励,张进宝虽然是“劳务派遣人员”,但也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待遇。
此事逐级上报、审核,皇后偶然得知后,见是很深奥的蒸汽技术,便和宇文温提了一句。
那天宇文温心情好,散步的时候特地转到“锅炉班”,夸奖了张进宝(小张)几句,所以宇文温对“饱和蒸汽”和“过热蒸汽”这两个名词有些印象。
先前在孟津回洛阳的火车上,听太子说起“饱和蒸汽”如何如何,他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后来才想起来,这位“小张”发现了与“饱和蒸汽”不一样的“过热蒸汽”。
宇文维城听完张进宝的介绍后,喃喃道:“温度明显高于饱和蒸汽?”
随后看向张进宝,问:“这样的蒸汽温度有多高?”
张进宝回答:“回殿下,目前是二百度左右,但需要在加压状态下升温。”
“多...多少?”宇文维城闻言一愣,以为自己出现幻听了。
张进宝再回答:“回殿下,蒸汽温度大概能到两百度左右。”
“二百度左右....”宇文维城看着张进宝,脑袋一片空白。
多少技术人员,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花了许多年时间,才把蒸汽温度提高了三十度,达到一百三十多度。
结果你这里,蒸汽温度轻松上二百?
“这锅炉改造后接过蒸汽机么?出力提升了多少?”宇文维城抓住张进宝的肩膀,不停的摇:“过热蒸汽的膨胀力你们测过没有?”
“啊....草民没想过接蒸汽机....“张进宝被摇得懵懵懂懂,有些茫然。
宇文温在一旁看着,看看儿子,看看张进宝,又看看张进宝制作的装置,不明觉厉,心中暗道:好像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啊...
然而他听不太懂,儿子却马上听懂了。
术业有专攻,儿子这些年专攻蒸汽机技术,可以说成了蒸汽机专家,而他不需要关注过程,只需要知道结果,面对新技术的出现,跟不上趟理所当然。
但是,宇文温看着喜形于色、不断追问技术细节的儿子,想到了当年的自己。
那时,一切都是白纸,他靠着自己记忆中的知识,指导一头雾水的技术人员摸索各种新技术、新发明,每当有突破时,他都会和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技术细节,为技术进步而欢呼雀跃。
那样的感觉,真是让人怀念,现在一想,都几十年过去了。
他已经没有能力指导技术人员攻克各种技术难关,就像一根蜡烛,照亮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自己却越来越短。
一转眼,已经是明德二十六年...
当了二十六年皇帝,是不是该退休,让儿子接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