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州出发、加急送抵长安的奏章,此刻放在书案上,宇文温将其缓缓打开,仔细看起来,这是行军总管李靖,还有行军总管长史韦云起联署的奏章,向他解释为何西突厥局势会有意料之外的发展。
朝廷原本的策略,是让泥撅处罗可汗和射匮可汗互斗,来个两败俱伤,以便坐收渔人之利。
但是,李靖在沙州的将近一年时间里,通过各种观察,发现这个策略有些不现实:泥撅处罗可汗大失人心的程度,远超朝廷的想象。
西突厥的贵族们,如今大多站在射匮可汗一边,认为射匮可汗才是(西突厥)可汗的最佳继承人。
具体表现为,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的派系之争。
大概在三十年前,突厥有五可汗并立,为沙钵略可汗、突利可汗、第二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
其中,沙钵略可汗为大可汗,其他四位为实力最强的小可汗,而阿波可汗、达头可汗的势力范围,是咄陆和弩失毕(突厥语,为特定地域代称),构成了西突厥的疆域。
以西突厥国境来看,咄陆是东半部,弩失毕是西半部。
统治咄陆(地区)的,是阿波可汗后裔,这一支阿史那氏源出于阿史那·土门(突厥汗国开创者、伊利可汗)一系。
统治弩失毕(地区)的,是达头可汗后裔,这一支阿史那氏源出于阿史那·室点密(阿史那土门的弟弟,西突厥国土的开创者)一系。
泥撅处罗可汗,属于阿波可汗系,射匮可汗,是达头可汗后裔(孙子)。
所以,在西突厥的贵族们看来,虽然同为阿史那氏,但射匮可汗作为阿史那·室点密的直系后代,才是最合适的西突厥大可汗。
宇文温放下奏章,喝了杯茶,然后自己构思了一个例子,来体验突厥贵族们的想法。
架空构思:宇文理和宇文维城,谁来领导黄州集团比较合适?
对于黄州集团来说,虽然属于杞王山南集团的一部分,但是,集团成员内心倾向于由宇文维城来做首领。
道理很简单,宇文维城是黄州集团创建者宇文温的嫡长子,是黄州集团名正言顺的“少主”。
宇文理机缘巧合之下,成了黄州集团的首领,任内,作风粗暴,又不会经营产业,无法给集团成员带来好处,那么,集团成员就会愈发思念“先主”宇文温的好。
这种思念,寄托在宇文温已经长大成年的嫡长子宇文维城身上,大家看这位“少主”,怎么看怎么顺眼,再看看宇文理,越发厌恶。
所以,李靖在奏章里所说“泥撅处罗可汗大失人心”,就是这么个情况。
在这种贵族民意基础上,泥撅处罗可汗,已经无法和射匮可汗抗衡了。
权力斗争,让突厥贵族拿刀互砍,但不代表这些人是傻瓜,他们支持射匮可汗、想要推翻大失人心的泥撅处罗可汗,结果泥撅处罗可汗若总是打不死,必然会想到是周国在撑腰。
想明白其中关键的贵族们,会愈发厌恶“吃里扒外”的泥撅处罗可汗,毕竟泥撅处罗可汗的生母是汉女,如今又和周国勾勾搭搭...
这样一来,贵族们更倾向于团结在射匮可汗身边,泥撅处罗可汗只会愈加众叛亲离,这时周国要给泥撅处罗可汗撑腰,就必须直接动手,出兵助泥撅处罗可汗“平叛”。
那么,周国做好大规模派兵西征、介入西突厥内讧的准备了么?
与此同时,周国若这么帮泥撅处罗可汗,一直为周国冲锋在前的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会有什么感想?
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当年之所以脱离西突厥控制、自立汗国,就是因为泥撅处罗可汗屠杀铁勒各部酋帅百余人,所以他们恨透了泥撅处罗可汗。
现在,周国见泥撅处罗可汗快完蛋了,直接派兵助战,那么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有理由认为将来哪天周国就会把他们卖了。
接下来的选择,就只有向射匮可汗臣服。
所以,身处第一线的李靖,判断之前的战略不可行,若是继续执行下去,后果就是周国为了一个众叛亲离的泥撅处罗可汗,和西突厥各部为敌。
甚至连之前十分配合的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也会翻脸。
如果,官军主力西征,直接和西突厥决战,犁庭扫穴,就此将西域纳入治下,这也不错,可问题是,朝廷准备好发兵攻灭西突厥了么?
没有。
朝廷的种种布置,是先解决东突厥,与此同时,让西突厥保持持续混乱,等到解决了东突厥,再腾出手解决西突厥。
这是大的战略,轻易不可更改,所以,李靖在奏章中为自己扣押泥撅处罗可汗的行为请罪,然后建议朝廷放弃挑动阿史那氏长期内讧的策略。
放弃泥撅处罗可汗,转而直接扶持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
进一步武装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并给予庇护,使其能直接和射匮可汗对抗,如此一来,契苾部、薛延陀部可以更好的拉拢铁勒各部,形成新的势力。
所以,趁着泥撅处罗可汗戒备心下降的短暂时间,李靖和韦云起设了个套,把泥撅处罗可汗“留”在沙州,然后送其入京。
宇文温看到这里,已经能理解李靖的想法,对方认为朝廷如今最佳的选择,不是挑动阿史那氏内讧,而是扶持铁勒和突厥(西突厥)对抗。
与此同时,西突厥内部,达头可汗系和阿波可汗系的隔阂依旧存在,所以,同样可以加以利用。
这种前线主帅自作主张、导致中枢战略被迫改变的做法,往好了说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往坏了说就是“武人擅开边衅”。
一如后世之“昭和参谋”,侵略成性,自行其是搞军事冒险,成了,自己加官进爵,却把国家拖入深渊。
现在,新时代的“昭和参谋”出现了么?
宇文温现在认为不是,最多是临机决断的“明德参军”,性质不一样。
沙州到长安,两千多里远,若前线主帅事事都要向朝廷请示,只会贻误战机。
西突厥国内形势在变,若死板执行先前战略,后果,确实会入李靖所说,非但做不成渔翁,还会一点好处都捞不到。
宇文温合上奏章,闭目沉思,他既然授权给李靖以“便宜行事”,就该默许对方根据前线情况,自行采取措施应对,来个“先斩后奏”。
当通讯手段落后而国家疆域极大的时候,边帅必须有自主权,才能最大效率处理边事,当然,若要效率,就免不了中枢向边帅放权。
想要开边,就得讲军事效率,边帅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容易“独走”;想要制止边帅“独走”,就得限制自主权,导致军事效率大幅下降。
这两个选择是相互矛盾的。
对于宇文温来说,当然选效率。
他不怕边帅造反,所以既然授予边帅临机决断之权,就有肚量忍受各种突发事件,前提是对方事后能给出合理解释。
李靖的解释很合理,宇文温不认为李靖为了加官进爵就会乱来,所以,战略该调整就调整。
扶持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以铁勒对付突厥,后果,无非是养虎为患,一如历史上李唐扶持薛延陀灭突厥,结果扶持出一个“薛延陀汗国”来。
但那又如何?时代不一样了。
周国的国力快速增长,有全面火器化、不缺马的军队,有线电报和火轮船的大规模普及,对外贸易需求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周国迟早会变成一个扩张欲望很强的国家。
为中原百姓向外寻找更多的生存空间,这就是执政者的责任,所以需要“明德参军”们在边疆临机决断,以便抓住机会灭国或者“祸害”别国。
东、西突厥是必须解决的,所以为了解决西突厥而养肥一匹狼,不无不可,日后这匹狼是失控...
杀掉就行了。
朝廷原本的策略,是让泥撅处罗可汗和射匮可汗互斗,来个两败俱伤,以便坐收渔人之利。
但是,李靖在沙州的将近一年时间里,通过各种观察,发现这个策略有些不现实:泥撅处罗可汗大失人心的程度,远超朝廷的想象。
西突厥的贵族们,如今大多站在射匮可汗一边,认为射匮可汗才是(西突厥)可汗的最佳继承人。
具体表现为,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的派系之争。
大概在三十年前,突厥有五可汗并立,为沙钵略可汗、突利可汗、第二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
其中,沙钵略可汗为大可汗,其他四位为实力最强的小可汗,而阿波可汗、达头可汗的势力范围,是咄陆和弩失毕(突厥语,为特定地域代称),构成了西突厥的疆域。
以西突厥国境来看,咄陆是东半部,弩失毕是西半部。
统治咄陆(地区)的,是阿波可汗后裔,这一支阿史那氏源出于阿史那·土门(突厥汗国开创者、伊利可汗)一系。
统治弩失毕(地区)的,是达头可汗后裔,这一支阿史那氏源出于阿史那·室点密(阿史那土门的弟弟,西突厥国土的开创者)一系。
泥撅处罗可汗,属于阿波可汗系,射匮可汗,是达头可汗后裔(孙子)。
所以,在西突厥的贵族们看来,虽然同为阿史那氏,但射匮可汗作为阿史那·室点密的直系后代,才是最合适的西突厥大可汗。
宇文温放下奏章,喝了杯茶,然后自己构思了一个例子,来体验突厥贵族们的想法。
架空构思:宇文理和宇文维城,谁来领导黄州集团比较合适?
对于黄州集团来说,虽然属于杞王山南集团的一部分,但是,集团成员内心倾向于由宇文维城来做首领。
道理很简单,宇文维城是黄州集团创建者宇文温的嫡长子,是黄州集团名正言顺的“少主”。
宇文理机缘巧合之下,成了黄州集团的首领,任内,作风粗暴,又不会经营产业,无法给集团成员带来好处,那么,集团成员就会愈发思念“先主”宇文温的好。
这种思念,寄托在宇文温已经长大成年的嫡长子宇文维城身上,大家看这位“少主”,怎么看怎么顺眼,再看看宇文理,越发厌恶。
所以,李靖在奏章里所说“泥撅处罗可汗大失人心”,就是这么个情况。
在这种贵族民意基础上,泥撅处罗可汗,已经无法和射匮可汗抗衡了。
权力斗争,让突厥贵族拿刀互砍,但不代表这些人是傻瓜,他们支持射匮可汗、想要推翻大失人心的泥撅处罗可汗,结果泥撅处罗可汗若总是打不死,必然会想到是周国在撑腰。
想明白其中关键的贵族们,会愈发厌恶“吃里扒外”的泥撅处罗可汗,毕竟泥撅处罗可汗的生母是汉女,如今又和周国勾勾搭搭...
这样一来,贵族们更倾向于团结在射匮可汗身边,泥撅处罗可汗只会愈加众叛亲离,这时周国要给泥撅处罗可汗撑腰,就必须直接动手,出兵助泥撅处罗可汗“平叛”。
那么,周国做好大规模派兵西征、介入西突厥内讧的准备了么?
与此同时,周国若这么帮泥撅处罗可汗,一直为周国冲锋在前的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会有什么感想?
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当年之所以脱离西突厥控制、自立汗国,就是因为泥撅处罗可汗屠杀铁勒各部酋帅百余人,所以他们恨透了泥撅处罗可汗。
现在,周国见泥撅处罗可汗快完蛋了,直接派兵助战,那么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有理由认为将来哪天周国就会把他们卖了。
接下来的选择,就只有向射匮可汗臣服。
所以,身处第一线的李靖,判断之前的战略不可行,若是继续执行下去,后果就是周国为了一个众叛亲离的泥撅处罗可汗,和西突厥各部为敌。
甚至连之前十分配合的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也会翻脸。
如果,官军主力西征,直接和西突厥决战,犁庭扫穴,就此将西域纳入治下,这也不错,可问题是,朝廷准备好发兵攻灭西突厥了么?
没有。
朝廷的种种布置,是先解决东突厥,与此同时,让西突厥保持持续混乱,等到解决了东突厥,再腾出手解决西突厥。
这是大的战略,轻易不可更改,所以,李靖在奏章中为自己扣押泥撅处罗可汗的行为请罪,然后建议朝廷放弃挑动阿史那氏长期内讧的策略。
放弃泥撅处罗可汗,转而直接扶持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
进一步武装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并给予庇护,使其能直接和射匮可汗对抗,如此一来,契苾部、薛延陀部可以更好的拉拢铁勒各部,形成新的势力。
所以,趁着泥撅处罗可汗戒备心下降的短暂时间,李靖和韦云起设了个套,把泥撅处罗可汗“留”在沙州,然后送其入京。
宇文温看到这里,已经能理解李靖的想法,对方认为朝廷如今最佳的选择,不是挑动阿史那氏内讧,而是扶持铁勒和突厥(西突厥)对抗。
与此同时,西突厥内部,达头可汗系和阿波可汗系的隔阂依旧存在,所以,同样可以加以利用。
这种前线主帅自作主张、导致中枢战略被迫改变的做法,往好了说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往坏了说就是“武人擅开边衅”。
一如后世之“昭和参谋”,侵略成性,自行其是搞军事冒险,成了,自己加官进爵,却把国家拖入深渊。
现在,新时代的“昭和参谋”出现了么?
宇文温现在认为不是,最多是临机决断的“明德参军”,性质不一样。
沙州到长安,两千多里远,若前线主帅事事都要向朝廷请示,只会贻误战机。
西突厥国内形势在变,若死板执行先前战略,后果,确实会入李靖所说,非但做不成渔翁,还会一点好处都捞不到。
宇文温合上奏章,闭目沉思,他既然授权给李靖以“便宜行事”,就该默许对方根据前线情况,自行采取措施应对,来个“先斩后奏”。
当通讯手段落后而国家疆域极大的时候,边帅必须有自主权,才能最大效率处理边事,当然,若要效率,就免不了中枢向边帅放权。
想要开边,就得讲军事效率,边帅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容易“独走”;想要制止边帅“独走”,就得限制自主权,导致军事效率大幅下降。
这两个选择是相互矛盾的。
对于宇文温来说,当然选效率。
他不怕边帅造反,所以既然授予边帅临机决断之权,就有肚量忍受各种突发事件,前提是对方事后能给出合理解释。
李靖的解释很合理,宇文温不认为李靖为了加官进爵就会乱来,所以,战略该调整就调整。
扶持铁勒契苾部、薛延陀部,以铁勒对付突厥,后果,无非是养虎为患,一如历史上李唐扶持薛延陀灭突厥,结果扶持出一个“薛延陀汗国”来。
但那又如何?时代不一样了。
周国的国力快速增长,有全面火器化、不缺马的军队,有线电报和火轮船的大规模普及,对外贸易需求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周国迟早会变成一个扩张欲望很强的国家。
为中原百姓向外寻找更多的生存空间,这就是执政者的责任,所以需要“明德参军”们在边疆临机决断,以便抓住机会灭国或者“祸害”别国。
东、西突厥是必须解决的,所以为了解决西突厥而养肥一匹狼,不无不可,日后这匹狼是失控...
杀掉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