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曼先生既然开了头,就不得不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们不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普柳希金一辈子贪财如命,据说连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一件,每天去厨房翻开所有垃圾桶仔细检查,如果发现哪怕一片烂菜叶也要大发雷霆,认为厨娘是在浪费他的财产,这种人对待自己尚且如此刻薄,更不要说对身边的下人,克扣薪水是家常便饭,擦鞋匠都无法从他手中抠出一个铜板的小费,即便他有万贯家财,也没人愿意为这个守财奴当差。”
古德曼先生喝了口茶,接着说:“普柳希金这种人对谁都不信任,所有的财产都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金银不是存进银行,而是装进罐子埋在地下,还自鸣得意的声称不想被银行家揩油。如果所有人都效仿他的做法,苛刻的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那么可以料想,谁也别想从对方手里挣到钱,商店和餐厅都会变得门可罗雀,不得不关门大吉,银行吸收不到存款,也就无法向那些急需资金的工厂放贷,工厂因此无法扩大经营规模,市面上的商品将变得稀缺,经济活动陷入停滞,整个社会变得死气沉沉,简直形同噩梦!”
古德曼先生话锋一转,继续分析普柳希金的对立面:“我们再来思考浪荡子纳西姆的生活方式,没错,这家伙并非什么道德完人,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我们未必要效仿他的奢侈做派,但是必须承认当纳西姆男爵在高级餐厅设宴款待亲友乃至陌生人的时候,上至餐厅老板下到跑腿的堂倌都能从中受益,通过自己提供的服务赚到应得的那份酬劳,餐厅老板赚得利润,就可以购买更好的食材,为客人提供更美味的餐点,堂倌从纳西姆男爵那里获得丰厚的小费,就有能力购买那双他心仪已久却一直买不起的新皮靴,这样一来,食材店和皮靴店也间接受惠于纳西姆的慷慨……同样的道理推而广之,当纳西姆在花街柳巷乃至赌场中大肆挥霍的时候,周围的人们都能分享他的财富,纳西姆每花出一笔钱,就如同将一块糖投进水中,激荡起的水波一圈圈向外扩散,他的财富也如同融化的糖分,伴随波纹分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各行各业的生意活跃起来,刺激人们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提供更周到的服务,社会经济也因纳西姆的挥霍而变得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在长篇分析过后,古德曼先生以一段铿锵有力的陈词为自己的观点做出总结。
“归根结底,普柳希金式的‘简朴节约’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所谓道德楷模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影,纳西姆式的‘挥霍无度’毁了他自己的健康,透支了晚年的安乐,却为活跃社会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做出巨大贡献,他的一生是身体力行舍己为人的一生,诸如生活放荡之类小缺点无损于他的伟大,弗兰克殿下为他送上临终关怀何错之有?”
古德曼先生这番精彩的发言,立刻在韦恩斯坦家的客厅中激起两种完全对立的反响。
小艾伯顿起立鼓掌,激动地拥抱父亲,以此表达自己完全赞同他的观点。马蒂尔德、布列塔妮和索菲娅则不约而同发出娇嗔,叽叽喳喳地批评古德曼先生这番话太过惊世骇俗,完全是在强词夺理。
帕拉丁娜为古德曼先生的见解感到困惑,他的每句话似乎都有道理,可最后推出的结论又是那样匪夷所思,完全违背了传统观念。迷茫中,帕拉丁娜下意识地望向罗兰,想看看他作何反应。然而罗兰淡定的神态看不出支持或者反对的倾向,使她越发感到无所适从。
这场发生在客厅中的争论,使罗兰对圣城上流社会的思想状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韦恩斯坦一家的男人们支持弗兰克,女人们则支持格里高利,在他看来上述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体现出资本主义精神与传统宗教道德观的对立。
韦恩斯坦家的女人们深受传统观念影响,从情感的角度支持格里高利,更认同“勤俭节约”的普柳希金式道德观。尽管她们现实中的生活方式未必符合“勤俭朴素”的原则,但是至少在思想上认为这是正确的人生观,偶尔也会良知发现,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自责,并且通过去教堂忏悔消除上述自责,修复心理健康。
古德曼和小艾伯顿父子俩则是站在时代潮头的工业家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出于理性支持弗兰克的观点。古德曼关于“奢侈浪费有益于经济增长”的精彩论述,实际上是在主张一种“凯恩斯主义”消费观,其精髓在于揭示了“需求决定供给、消费引领生产”这一国民经济的基本规律,然而在传统观念依旧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亚珊圣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标新立异的观念,哪怕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家人也不例外。
罗兰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观察韦恩斯坦一家人的思想状态,倒也悠然自得。然而布列塔妮小姐却不允许他置身局外,突然扯了扯他的衣袖,一本正经地发问:“罗兰,你来评评理,普柳希金和纳西姆,谁的生活方式更值得称道?”
“这个嘛……在我看来简朴和享乐都不是坏事,但是简朴到了守财奴、享乐到了败家子的地步都不值得提倡,关键在于适度,如果把普柳希金和纳西姆的人生观中和一下就最好不过了。”罗兰不紧不慢地回答。
他这温吞水似的中庸之见,当然无法取悦争辩双方的年轻人,却意外的给韦恩斯坦夫妇留下良好的印象。
当夜色渐深,罗兰和帕拉丁娜告辞离去,夫妻俩私下里闲聊的时候,各自给出对这个年轻人的看法。
“在圣城上流社会的社交圈里,难得有像他这样稳重的年轻人。”古德曼如是评价罗兰。
“毕竟他刚从远东来到圣城,还保留着乡下青年的淳朴气质。”马蒂尔德微笑着附和道。
“我们不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普柳希金一辈子贪财如命,据说连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一件,每天去厨房翻开所有垃圾桶仔细检查,如果发现哪怕一片烂菜叶也要大发雷霆,认为厨娘是在浪费他的财产,这种人对待自己尚且如此刻薄,更不要说对身边的下人,克扣薪水是家常便饭,擦鞋匠都无法从他手中抠出一个铜板的小费,即便他有万贯家财,也没人愿意为这个守财奴当差。”
古德曼先生喝了口茶,接着说:“普柳希金这种人对谁都不信任,所有的财产都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金银不是存进银行,而是装进罐子埋在地下,还自鸣得意的声称不想被银行家揩油。如果所有人都效仿他的做法,苛刻的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那么可以料想,谁也别想从对方手里挣到钱,商店和餐厅都会变得门可罗雀,不得不关门大吉,银行吸收不到存款,也就无法向那些急需资金的工厂放贷,工厂因此无法扩大经营规模,市面上的商品将变得稀缺,经济活动陷入停滞,整个社会变得死气沉沉,简直形同噩梦!”
古德曼先生话锋一转,继续分析普柳希金的对立面:“我们再来思考浪荡子纳西姆的生活方式,没错,这家伙并非什么道德完人,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我们未必要效仿他的奢侈做派,但是必须承认当纳西姆男爵在高级餐厅设宴款待亲友乃至陌生人的时候,上至餐厅老板下到跑腿的堂倌都能从中受益,通过自己提供的服务赚到应得的那份酬劳,餐厅老板赚得利润,就可以购买更好的食材,为客人提供更美味的餐点,堂倌从纳西姆男爵那里获得丰厚的小费,就有能力购买那双他心仪已久却一直买不起的新皮靴,这样一来,食材店和皮靴店也间接受惠于纳西姆的慷慨……同样的道理推而广之,当纳西姆在花街柳巷乃至赌场中大肆挥霍的时候,周围的人们都能分享他的财富,纳西姆每花出一笔钱,就如同将一块糖投进水中,激荡起的水波一圈圈向外扩散,他的财富也如同融化的糖分,伴随波纹分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各行各业的生意活跃起来,刺激人们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提供更周到的服务,社会经济也因纳西姆的挥霍而变得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在长篇分析过后,古德曼先生以一段铿锵有力的陈词为自己的观点做出总结。
“归根结底,普柳希金式的‘简朴节约’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所谓道德楷模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影,纳西姆式的‘挥霍无度’毁了他自己的健康,透支了晚年的安乐,却为活跃社会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做出巨大贡献,他的一生是身体力行舍己为人的一生,诸如生活放荡之类小缺点无损于他的伟大,弗兰克殿下为他送上临终关怀何错之有?”
古德曼先生这番精彩的发言,立刻在韦恩斯坦家的客厅中激起两种完全对立的反响。
小艾伯顿起立鼓掌,激动地拥抱父亲,以此表达自己完全赞同他的观点。马蒂尔德、布列塔妮和索菲娅则不约而同发出娇嗔,叽叽喳喳地批评古德曼先生这番话太过惊世骇俗,完全是在强词夺理。
帕拉丁娜为古德曼先生的见解感到困惑,他的每句话似乎都有道理,可最后推出的结论又是那样匪夷所思,完全违背了传统观念。迷茫中,帕拉丁娜下意识地望向罗兰,想看看他作何反应。然而罗兰淡定的神态看不出支持或者反对的倾向,使她越发感到无所适从。
这场发生在客厅中的争论,使罗兰对圣城上流社会的思想状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韦恩斯坦一家的男人们支持弗兰克,女人们则支持格里高利,在他看来上述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体现出资本主义精神与传统宗教道德观的对立。
韦恩斯坦家的女人们深受传统观念影响,从情感的角度支持格里高利,更认同“勤俭节约”的普柳希金式道德观。尽管她们现实中的生活方式未必符合“勤俭朴素”的原则,但是至少在思想上认为这是正确的人生观,偶尔也会良知发现,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自责,并且通过去教堂忏悔消除上述自责,修复心理健康。
古德曼和小艾伯顿父子俩则是站在时代潮头的工业家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出于理性支持弗兰克的观点。古德曼关于“奢侈浪费有益于经济增长”的精彩论述,实际上是在主张一种“凯恩斯主义”消费观,其精髓在于揭示了“需求决定供给、消费引领生产”这一国民经济的基本规律,然而在传统观念依旧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亚珊圣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标新立异的观念,哪怕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家人也不例外。
罗兰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观察韦恩斯坦一家人的思想状态,倒也悠然自得。然而布列塔妮小姐却不允许他置身局外,突然扯了扯他的衣袖,一本正经地发问:“罗兰,你来评评理,普柳希金和纳西姆,谁的生活方式更值得称道?”
“这个嘛……在我看来简朴和享乐都不是坏事,但是简朴到了守财奴、享乐到了败家子的地步都不值得提倡,关键在于适度,如果把普柳希金和纳西姆的人生观中和一下就最好不过了。”罗兰不紧不慢地回答。
他这温吞水似的中庸之见,当然无法取悦争辩双方的年轻人,却意外的给韦恩斯坦夫妇留下良好的印象。
当夜色渐深,罗兰和帕拉丁娜告辞离去,夫妻俩私下里闲聊的时候,各自给出对这个年轻人的看法。
“在圣城上流社会的社交圈里,难得有像他这样稳重的年轻人。”古德曼如是评价罗兰。
“毕竟他刚从远东来到圣城,还保留着乡下青年的淳朴气质。”马蒂尔德微笑着附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