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赛场,姑布子卿和赵无恤二人边走边谈,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赵府大厅。
本来赵鞅也是要去看这场比赛的,无奈临时有事没有去成,于是姑布子卿和赵无恤原本是准备回府把比赛的情况向父亲禀报的。
二人刚一进到赵府大厅,就看到赵鞅正在与韩夫人说话,看样子似乎是很重要的事情。姑布子卿觉着此时向主公说比赛事情似乎有些不妥,于是便拉了拉赵无恤的衣袖,示意他赶紧离开。
谁知赵鞅一抬头却看见了二人,于是便对二人喊道:“姑布先生、无恤你们来得正好,我正有话跟你们二人说说。”
姑布子卿和赵无恤只好进屋。随后赵鞅并没有再问关于比赛的事情,而是对二人道:“今天我又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二位,无恤你猜猜看是什么样的消息?”说罢,赵鞅扭头望着赵无恤。
赵无恤摇摇头,一脸的无辜,“我猜不到,请父亲大人明示。”
赵鞅哈哈一笑,转身面向姑布子卿,“姑布先生能猜出来吗?”
姑布子卿听罢淡淡一笑道:“我猜出来了,这事肯定与无恤有关,而且还是无恤一生的大事,我说的对吗?主公。”
“不愧是名士,一下子就被你猜中了。”赵鞅指着姑布子卿笑了。
看着二人心有灵犀的表情,赵无恤一脸茫然望着二人,“你们在说什么,我一点也听不懂。”
姑布子卿哈哈一笑,“无恤公子该结婚了。”
此言一出,赵无恤当下就有些不好意思了。
随后赵鞅对二人道:“这几天,我让夫人回了一趟娘家,给无恤说了一门亲事,人家可是韩不信大人的闺女韩俪小姐。虽说事情已经说妥,但是我们也不能失了礼数,我意请姑布先生代表赵氏前往一趟阳翟,向韩家正式下聘礼。不知先生可否愿意?”
如此好事,姑布子卿岂能不答应,“能担此任,姑布子卿深感荣幸。”
春秋时期的聘礼通常在迎娶前一百天或两个月给女家送去,也叫放大定。具体日期由男女两家协商确定。送聘礼时还要正式通知女方家娶亲的吉期,又叫“通信过礼”。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第二天一早,姑布子卿便带上玉帛两批,俪皮(鹿皮)两对,聘金两百金,聘饼百斤,两对鸡(两雄两雌),猪肉五斤起双飞(即一片相连开二,以表示丰硕诚恳的敬意),酒四坛等礼品前往阳翟。
当韩不信的夫人看到赵鞅带来的聘礼后,原来坚决的反对态度稍稍有所缓和,因为赵氏今天的聘礼完全是按照公子、甚至是太子的礼仪来下聘礼的。从这份聘礼中,韩不信夫人终于明白了这个庶出的赵无恤在赵鞅心中的位置,赵无恤既然在赵氏府里如此受重视,自己的女儿还能不幸福吗?于是两家很快就确定了婚期。
韩府的大小姐韩俪要嫁给赵氏庶子赵无恤的消息在晋国贵族中引起了较大的轰动,许多对韩俪有想法的王孙公子个个气的无不捶胸顿足,后悔不迭。
一则是韩氏千金在绛都乃至整个晋国都是数得上的美女,晋国的王孙公子、世卿子弟无不对其垂涎三尺,就连国君都曾打算让韩俪做太子妃,现在韩氏竟然会把女儿嫁给赵氏的庶出子弟,这有些太不可思议了;二则是大家对赵无恤根本就不看好了,这个翟人的孩子本身在晋国的地位就不高,加上他长得又难看,怎么能配上貌美如花的韩俪。
但是世上的事情就这么巧,就在所有人都不看好这桩婚姻的时候,这件事却成了。两个月后,赵无恤正式迎娶韩不信的女儿韩俪为妻。
新婚之夜,赵无恤送走所有的亲朋好友回到新房,望着身材高挑、明眸皓齿的韩俪,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虽说自己也是赵氏的子弟,但是一直以来都是与母亲翟氏生活在一起,从小打柴干家务,与晋国的农家子弟没有太大的区别,有时候他也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娶上一位世卿家的千金为妻,过上王侯般的生活。但他也很清楚那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梦幻罢了。绛都城的哪一位世卿会把自己的千金嫁给你一个庶出的孩子。
于是在赵无恤清醒的时候,他也会降低自己的想象,脚踏实地的幻想一下自己未来的夫人,最多也就是别人家庶出的姑娘罢了。
但是当今天自己不但娶上了世卿家的千金,而且还是绛都城里诸位王孙公子争着抢着要娶的韩氏千金的时候。
赵无恤自己都有些懵了。
赵无恤来到韩俪跟前,“韩俪,说真的到今天我都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夫君所言,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你和你的家人怎么就会看上我一个长相平凡又没有什么前途的庶出公子?”赵无恤诚恳的说道。
韩俪莞尔一笑“这就要问你自己了,怎么会让韩氏看上你。”
赵无恤木然的说道:“我不知道,绛都城里那么多的王孙公子,那个不比我强十倍八倍。”
韩俪睁着清澈的眼睛望着赵无恤,“绛都城的王孙公子确实不少,可是哪一个会在家族面临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又有哪一个能像你这样面对自己低微的出身而却不断与自己的命运抗争,试图以实际行动来改变命运。只要有这几点就足够让韩氏一族对你刮目相看,我也相信夫君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
赵无恤默默的咀嚼着这几句话,是的,他是出身低微,但他不认命、不屈服、他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命运。就连这一点也被韩俪看出来了,赵无恤不能不对自己的妻子有一种莫名的情切感。
赵无恤上前将韩俪紧紧拥在怀里,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韩俪也。”
韩俪嫁给赵无恤让韩赵两家的关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从此赵韩两家结成了更加牢靠的政治同盟。
也就在这一年一个重要人物走进了晋阳赵府,投奔在赵鞅的门下,他的名字叫阳虎。
本来赵鞅也是要去看这场比赛的,无奈临时有事没有去成,于是姑布子卿和赵无恤原本是准备回府把比赛的情况向父亲禀报的。
二人刚一进到赵府大厅,就看到赵鞅正在与韩夫人说话,看样子似乎是很重要的事情。姑布子卿觉着此时向主公说比赛事情似乎有些不妥,于是便拉了拉赵无恤的衣袖,示意他赶紧离开。
谁知赵鞅一抬头却看见了二人,于是便对二人喊道:“姑布先生、无恤你们来得正好,我正有话跟你们二人说说。”
姑布子卿和赵无恤只好进屋。随后赵鞅并没有再问关于比赛的事情,而是对二人道:“今天我又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二位,无恤你猜猜看是什么样的消息?”说罢,赵鞅扭头望着赵无恤。
赵无恤摇摇头,一脸的无辜,“我猜不到,请父亲大人明示。”
赵鞅哈哈一笑,转身面向姑布子卿,“姑布先生能猜出来吗?”
姑布子卿听罢淡淡一笑道:“我猜出来了,这事肯定与无恤有关,而且还是无恤一生的大事,我说的对吗?主公。”
“不愧是名士,一下子就被你猜中了。”赵鞅指着姑布子卿笑了。
看着二人心有灵犀的表情,赵无恤一脸茫然望着二人,“你们在说什么,我一点也听不懂。”
姑布子卿哈哈一笑,“无恤公子该结婚了。”
此言一出,赵无恤当下就有些不好意思了。
随后赵鞅对二人道:“这几天,我让夫人回了一趟娘家,给无恤说了一门亲事,人家可是韩不信大人的闺女韩俪小姐。虽说事情已经说妥,但是我们也不能失了礼数,我意请姑布先生代表赵氏前往一趟阳翟,向韩家正式下聘礼。不知先生可否愿意?”
如此好事,姑布子卿岂能不答应,“能担此任,姑布子卿深感荣幸。”
春秋时期的聘礼通常在迎娶前一百天或两个月给女家送去,也叫放大定。具体日期由男女两家协商确定。送聘礼时还要正式通知女方家娶亲的吉期,又叫“通信过礼”。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第二天一早,姑布子卿便带上玉帛两批,俪皮(鹿皮)两对,聘金两百金,聘饼百斤,两对鸡(两雄两雌),猪肉五斤起双飞(即一片相连开二,以表示丰硕诚恳的敬意),酒四坛等礼品前往阳翟。
当韩不信的夫人看到赵鞅带来的聘礼后,原来坚决的反对态度稍稍有所缓和,因为赵氏今天的聘礼完全是按照公子、甚至是太子的礼仪来下聘礼的。从这份聘礼中,韩不信夫人终于明白了这个庶出的赵无恤在赵鞅心中的位置,赵无恤既然在赵氏府里如此受重视,自己的女儿还能不幸福吗?于是两家很快就确定了婚期。
韩府的大小姐韩俪要嫁给赵氏庶子赵无恤的消息在晋国贵族中引起了较大的轰动,许多对韩俪有想法的王孙公子个个气的无不捶胸顿足,后悔不迭。
一则是韩氏千金在绛都乃至整个晋国都是数得上的美女,晋国的王孙公子、世卿子弟无不对其垂涎三尺,就连国君都曾打算让韩俪做太子妃,现在韩氏竟然会把女儿嫁给赵氏的庶出子弟,这有些太不可思议了;二则是大家对赵无恤根本就不看好了,这个翟人的孩子本身在晋国的地位就不高,加上他长得又难看,怎么能配上貌美如花的韩俪。
但是世上的事情就这么巧,就在所有人都不看好这桩婚姻的时候,这件事却成了。两个月后,赵无恤正式迎娶韩不信的女儿韩俪为妻。
新婚之夜,赵无恤送走所有的亲朋好友回到新房,望着身材高挑、明眸皓齿的韩俪,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虽说自己也是赵氏的子弟,但是一直以来都是与母亲翟氏生活在一起,从小打柴干家务,与晋国的农家子弟没有太大的区别,有时候他也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娶上一位世卿家的千金为妻,过上王侯般的生活。但他也很清楚那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梦幻罢了。绛都城的哪一位世卿会把自己的千金嫁给你一个庶出的孩子。
于是在赵无恤清醒的时候,他也会降低自己的想象,脚踏实地的幻想一下自己未来的夫人,最多也就是别人家庶出的姑娘罢了。
但是当今天自己不但娶上了世卿家的千金,而且还是绛都城里诸位王孙公子争着抢着要娶的韩氏千金的时候。
赵无恤自己都有些懵了。
赵无恤来到韩俪跟前,“韩俪,说真的到今天我都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夫君所言,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你和你的家人怎么就会看上我一个长相平凡又没有什么前途的庶出公子?”赵无恤诚恳的说道。
韩俪莞尔一笑“这就要问你自己了,怎么会让韩氏看上你。”
赵无恤木然的说道:“我不知道,绛都城里那么多的王孙公子,那个不比我强十倍八倍。”
韩俪睁着清澈的眼睛望着赵无恤,“绛都城的王孙公子确实不少,可是哪一个会在家族面临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又有哪一个能像你这样面对自己低微的出身而却不断与自己的命运抗争,试图以实际行动来改变命运。只要有这几点就足够让韩氏一族对你刮目相看,我也相信夫君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
赵无恤默默的咀嚼着这几句话,是的,他是出身低微,但他不认命、不屈服、他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命运。就连这一点也被韩俪看出来了,赵无恤不能不对自己的妻子有一种莫名的情切感。
赵无恤上前将韩俪紧紧拥在怀里,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韩俪也。”
韩俪嫁给赵无恤让韩赵两家的关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从此赵韩两家结成了更加牢靠的政治同盟。
也就在这一年一个重要人物走进了晋阳赵府,投奔在赵鞅的门下,他的名字叫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