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在这样的地形环境下消灭几万敌军,就要付出十来人伤亡。要是消灭几十万对手岂不是要付出如同上次出征缅甸一样的上百伤亡?这还不计算其他部队的伤亡损失?”听到队伍内报告上的损失,陈新仍然从中感觉到了一丝蹊跷。
萧轩似乎也明白了什么:“我知道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部队的战斗表现在下降。参谋处从西征缴获资料中大致证实了当年英国人和法国人的阿金库尔战役。那一役,英国人的战死也不过是几十人,这还是只用冷兵器为主的武器,之前英国人还曾痢疾流行、断粮几天,面对的还是板甲防护完善的对手。而如果在这样的平川旷野交战,数千法国板甲骑士再加上相关的仆从就是对上十万莫卧尔大军,就算不能取胜也至少可以打个八九不离十。。。”
对此,其实萧轩早就有所预料。殖民体系在近现代瓦解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个世界头等的发达富裕文明想让自己的战斗力不衰落,永远不会如同越战至21世纪初的美军或者阿富汗的苏军那样太难了,并且维持尚武的社会会在经济利益上有很多伤害。试问:一个勇敢尚武,并不太在乎自己风险利益的社会,怎么可能有其他方面太多需求乃至繁荣的消费市场呢?它一定会如现代某些“贫困山区”内的民众一样小富即安,甚至“准温饱即安”
“其实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尽可能的改善其他方面的条件罢了。”对此萧轩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天子近卫先衰败是历朝历代的一种规律,因为各种条件最优越。除了完善其他方面定期服役制度乃至经常出战之外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在萧轩率领大军乘着人力螺旋桨小船以最快的速度逆流而上不久,远在德里红堡的沙贾汗依旧还是得到了东部军区集中战败,自海上而来的神秘强敌逆河而上的消息。
此时,沙贾汗率领的主力刚刚从喀布尔前线返回不久,此时的沙贾汗也算是个有些经验的帝王,在第一时间就判断的出:这样犀利的战斗力,根本就不可能是东吁王朝或者其他什么半岛对手,肯定是东面那个强大帝国的精锐部队到了。在河中一带,其实沙贾汗的军队同中亚一带的东方驻军交战过,知道那支军队的战斗力即便是只有几万人的规模也决然不可小视。然而,按照从北面战场的经验了解到的情况,强敌虽强,却还没有到随便几万人就能让自己这样一个大国的君主妥协的地步。
沙贾汗没有贸然的决定出征迎敌,而是在敌军强兵长驱直入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召集各方大军尽可能的集结各地兵力准备在德里一带与敌展开一次决战。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最多的兵力、相对最靠谱的作战决心,外加一些防守依托来应对对手,还会最大限度的避免规模庞大的军队在应付少量精悍强军的时候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应该说,身为自从两千年前的孔雀王朝之后在古代历史上最接近统一南亚半岛的君王,沙贾汗在兵事方面的基本决断力和判断能力还是有的。因为自己要做的不仅仅是避免大败,还要避免出现自己所率领的主力损失过于严重的情况。因此在面对强敌入侵的时候才不得不做处这种决断。
在随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虽然很难做到云集整个莫卧尔王朝所有兵力到都城,但至少包括十万骑兵乃至二十万各地动员起来的步兵,总共折合六个军区的力量大概三十万左右的大军都云集到了德里一带。因为德里并不是长安或者南京乃至撒马尔干那样的大城,再加上云集过来的队伍有不少骑兵,因此即便是这三十万左右的大军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一种极限。
在这旱季的时节,莫卧尔的都城一带同样炎热,因此为了避免太多的人畜集中起来很有可能导致的疫病,沙贾汗也不得不以十万左右的骑兵集团部署在城外,二十万守军乃至两万左右的近卫力量一共二十二万人驻守于德里一带。骑兵的兵力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步兵稀疏,因此给城头上士兵们的感觉是带来更为庞大的兵力规模阵势。再加上整个德里城上连绵不断的兵力乃至身后的街巷上远远不断的预备队乃至最新赶制出来的各种守城器械,顿时让城头上的官兵感觉到了底气十足。
但一些曾经在北方有过与河中一带的东方强敌交手经验的将领们却在这个时候纷纷开始叮嘱下面的官兵们加快赶工进度,争取让整个德里外围的城头都以木排被覆掩盖起来。
就这样,当萧轩率领的队伍直逼德里城下的时候,局面虽然不是最有利的情况:敌军集结大军在野外同己方交战,至少也是个预期范围内的较好情况。见到此时莫卧尔大军的骑兵开始从各个方向逼近过来进行袭扰试探,萧轩也就没有再进行怎样的犹豫下令各队按照战前商定的最佳战斗效率和标准作战距离为参考展开自由开火。
就这样,首先是亲卫炮兵营开始针对接连不断逼近过来的敌骑展开了猛烈的火力,十多轮开火之下的五十多万枚轻霰弹杀伤了七八千敌骑之后,基本没有多少莫卧尔人的骑兵马队敢于逼近到距离大军一里,最远距离两里的距离以内了。虽然莫卧尔人的马队也有很多人抬着火器在更远距离上开火,却根本对队伍造成不了什么威胁。
当伴随其他辅助部队的四五百门轻型野战炮也在这时候接连不断展开火力的时候,德里城外那看似兵力雄厚的敌骑也开始接连不断的向德里城的方向上溃败而去,在城门附近如同以往不少戡乱作战时候那样留下了无数人马的尸体,整个大军在这个时候也开始从各个方向展开了对德里城的合围与封锁。
萧轩似乎也明白了什么:“我知道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部队的战斗表现在下降。参谋处从西征缴获资料中大致证实了当年英国人和法国人的阿金库尔战役。那一役,英国人的战死也不过是几十人,这还是只用冷兵器为主的武器,之前英国人还曾痢疾流行、断粮几天,面对的还是板甲防护完善的对手。而如果在这样的平川旷野交战,数千法国板甲骑士再加上相关的仆从就是对上十万莫卧尔大军,就算不能取胜也至少可以打个八九不离十。。。”
对此,其实萧轩早就有所预料。殖民体系在近现代瓦解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个世界头等的发达富裕文明想让自己的战斗力不衰落,永远不会如同越战至21世纪初的美军或者阿富汗的苏军那样太难了,并且维持尚武的社会会在经济利益上有很多伤害。试问:一个勇敢尚武,并不太在乎自己风险利益的社会,怎么可能有其他方面太多需求乃至繁荣的消费市场呢?它一定会如现代某些“贫困山区”内的民众一样小富即安,甚至“准温饱即安”
“其实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尽可能的改善其他方面的条件罢了。”对此萧轩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天子近卫先衰败是历朝历代的一种规律,因为各种条件最优越。除了完善其他方面定期服役制度乃至经常出战之外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在萧轩率领大军乘着人力螺旋桨小船以最快的速度逆流而上不久,远在德里红堡的沙贾汗依旧还是得到了东部军区集中战败,自海上而来的神秘强敌逆河而上的消息。
此时,沙贾汗率领的主力刚刚从喀布尔前线返回不久,此时的沙贾汗也算是个有些经验的帝王,在第一时间就判断的出:这样犀利的战斗力,根本就不可能是东吁王朝或者其他什么半岛对手,肯定是东面那个强大帝国的精锐部队到了。在河中一带,其实沙贾汗的军队同中亚一带的东方驻军交战过,知道那支军队的战斗力即便是只有几万人的规模也决然不可小视。然而,按照从北面战场的经验了解到的情况,强敌虽强,却还没有到随便几万人就能让自己这样一个大国的君主妥协的地步。
沙贾汗没有贸然的决定出征迎敌,而是在敌军强兵长驱直入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召集各方大军尽可能的集结各地兵力准备在德里一带与敌展开一次决战。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最多的兵力、相对最靠谱的作战决心,外加一些防守依托来应对对手,还会最大限度的避免规模庞大的军队在应付少量精悍强军的时候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应该说,身为自从两千年前的孔雀王朝之后在古代历史上最接近统一南亚半岛的君王,沙贾汗在兵事方面的基本决断力和判断能力还是有的。因为自己要做的不仅仅是避免大败,还要避免出现自己所率领的主力损失过于严重的情况。因此在面对强敌入侵的时候才不得不做处这种决断。
在随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虽然很难做到云集整个莫卧尔王朝所有兵力到都城,但至少包括十万骑兵乃至二十万各地动员起来的步兵,总共折合六个军区的力量大概三十万左右的大军都云集到了德里一带。因为德里并不是长安或者南京乃至撒马尔干那样的大城,再加上云集过来的队伍有不少骑兵,因此即便是这三十万左右的大军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一种极限。
在这旱季的时节,莫卧尔的都城一带同样炎热,因此为了避免太多的人畜集中起来很有可能导致的疫病,沙贾汗也不得不以十万左右的骑兵集团部署在城外,二十万守军乃至两万左右的近卫力量一共二十二万人驻守于德里一带。骑兵的兵力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步兵稀疏,因此给城头上士兵们的感觉是带来更为庞大的兵力规模阵势。再加上整个德里城上连绵不断的兵力乃至身后的街巷上远远不断的预备队乃至最新赶制出来的各种守城器械,顿时让城头上的官兵感觉到了底气十足。
但一些曾经在北方有过与河中一带的东方强敌交手经验的将领们却在这个时候纷纷开始叮嘱下面的官兵们加快赶工进度,争取让整个德里外围的城头都以木排被覆掩盖起来。
就这样,当萧轩率领的队伍直逼德里城下的时候,局面虽然不是最有利的情况:敌军集结大军在野外同己方交战,至少也是个预期范围内的较好情况。见到此时莫卧尔大军的骑兵开始从各个方向逼近过来进行袭扰试探,萧轩也就没有再进行怎样的犹豫下令各队按照战前商定的最佳战斗效率和标准作战距离为参考展开自由开火。
就这样,首先是亲卫炮兵营开始针对接连不断逼近过来的敌骑展开了猛烈的火力,十多轮开火之下的五十多万枚轻霰弹杀伤了七八千敌骑之后,基本没有多少莫卧尔人的骑兵马队敢于逼近到距离大军一里,最远距离两里的距离以内了。虽然莫卧尔人的马队也有很多人抬着火器在更远距离上开火,却根本对队伍造成不了什么威胁。
当伴随其他辅助部队的四五百门轻型野战炮也在这时候接连不断展开火力的时候,德里城外那看似兵力雄厚的敌骑也开始接连不断的向德里城的方向上溃败而去,在城门附近如同以往不少戡乱作战时候那样留下了无数人马的尸体,整个大军在这个时候也开始从各个方向展开了对德里城的合围与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