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可笑,就是因为他是一个糊涂蛋。
多么大的讽刺啊!因为他是一个糊涂蛋而不为世人所喜,却也因为他是一个糊涂蛋而成为了经略一方的封疆大吏。
难道真的是应验了那一句古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也”吗?
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一点都不奇怪。
唐朝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统治者为求速速平乱,采取了剿抚并施的策略,导致安史余部投降时他们的势力未遭彻底铲除,反而被就地任命为节度使,掌有驻地民政、财政与军事大权,形成了割据势力。而每一次平定动乱,朝廷又以节度使之位酬赏功臣,这又滋生一批新的藩镇,使得节度使日渐满天下。可悲的是,唐朝的存续不得不仰赖这群地方藩镇的支持,最终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位成功,延续了二百八十九年伟大朝代唐朝就此成为了历史,同时也揭起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序幕。
在这个武人遍地的时代,掌握一支强大的军队就等于掌握了一切,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统治者们极力优宠军人,没想到却惯出一批批骄兵悍将,战时未必尽心死力,平时稍有不如意却会动辄推翻主帅或君主,换上自己满意的人选,这更使政局混乱不堪。
五代十国的历史说白了其实就是各个节度使之间的斗争史,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
而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同样也是以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的身份控制了南吴朝政,最后成功篡夺了南吴的江山。
李昪称帝后,志在固守吴国旧地,无意开拓,曾被大臣冯延巳讥为“田舍翁”。
公元942年,吴越国遭受自然灾害,南唐群臣都劝李昪趁机出兵攻灭吴越。李昪却坚决拒绝,认为国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开战,并派使者去慰问吴越国,送去许多礼物。
李昪真的是爱民如子,不忍心再生战端吗?
当然不是。
对于一个权力欲望极度旺盛的人来说,他的眼里从来就只有权力这两个字。他可以在夺权过程中,架空养父;可以在称帝后,谋害养父的亲儿子。那为什么他就不可以在敌国最虚弱的时候发兵讨伐呢?
有客观的原因,南唐当时的确还比较虚弱,需要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不宜再生战事;但更重要的是主观原因,那就是李昪担心他的江山不稳,因为他的国家不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这让他从一开始就提防着反叛和各种不稳定的因素。为了让权力顺利交接,他全体保留了南吴的官员,以此来保证官场的稳定,但是又不能给他们太大的实权,要时刻小心他们造反。那么,剩下的那么多活儿要交给谁去办呢?只能交给自己的亲信来担当,但是对他们也要限制,不给他们高官的位置,哪怕只是暂时。
李昪在位期间,对外坚持弭兵休战,以保境安民,对内则兴利除弊。他在治理国政上礼贤下士,并能虚心纳谏。由于连年征战,从中原一带流落江淮的难民很多,李昪对此积极妥善安置,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使南唐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一跃成为“十国”中的强者。他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来整顿自己的国家,就是为了交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个稳固的江山。
他为自己的继承人准备好了一切,但是他临死时仍然对李璟不放心。根据历史记载,那时李昪挣扎着说出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要求:“儿子,把你的手指放进我的嘴里。”
李璟不明所以,但还是遵命执行。只见李昪狠狠地咬了下去,把自己最疼爱的儿子的手指咬得鲜血淋漓。这时,他才说出了心里最不放心的事:“儿子,疼吗?你要记住,善交邻国,守住祖业,保住社稷,不要像隋炀帝杨广那样自侍强大随便出兵,最后自取灭亡。要记住我的话,你才是孝子……才不会疼啊!”
可惜的是李璟都忘了,在治国用兵这些国家根本大政上没有一件是按照他父皇最后的嘱托做的。到他死的时候,他的国家已经少了一半的国土,而且四邻交恶,民生贫困,能暂时保住江山都是靠那一条上天赐予他的长江。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先按下不表。
至少现在的李璟还是很风光的,在刚刚过去的保大元年,公元943年的十月,南唐大军攻破了虔州,擒获了起义军首领——妖贼张遇贤。
多么大的讽刺啊!因为他是一个糊涂蛋而不为世人所喜,却也因为他是一个糊涂蛋而成为了经略一方的封疆大吏。
难道真的是应验了那一句古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也”吗?
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一点都不奇怪。
唐朝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统治者为求速速平乱,采取了剿抚并施的策略,导致安史余部投降时他们的势力未遭彻底铲除,反而被就地任命为节度使,掌有驻地民政、财政与军事大权,形成了割据势力。而每一次平定动乱,朝廷又以节度使之位酬赏功臣,这又滋生一批新的藩镇,使得节度使日渐满天下。可悲的是,唐朝的存续不得不仰赖这群地方藩镇的支持,最终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位成功,延续了二百八十九年伟大朝代唐朝就此成为了历史,同时也揭起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序幕。
在这个武人遍地的时代,掌握一支强大的军队就等于掌握了一切,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统治者们极力优宠军人,没想到却惯出一批批骄兵悍将,战时未必尽心死力,平时稍有不如意却会动辄推翻主帅或君主,换上自己满意的人选,这更使政局混乱不堪。
五代十国的历史说白了其实就是各个节度使之间的斗争史,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
而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同样也是以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的身份控制了南吴朝政,最后成功篡夺了南吴的江山。
李昪称帝后,志在固守吴国旧地,无意开拓,曾被大臣冯延巳讥为“田舍翁”。
公元942年,吴越国遭受自然灾害,南唐群臣都劝李昪趁机出兵攻灭吴越。李昪却坚决拒绝,认为国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开战,并派使者去慰问吴越国,送去许多礼物。
李昪真的是爱民如子,不忍心再生战端吗?
当然不是。
对于一个权力欲望极度旺盛的人来说,他的眼里从来就只有权力这两个字。他可以在夺权过程中,架空养父;可以在称帝后,谋害养父的亲儿子。那为什么他就不可以在敌国最虚弱的时候发兵讨伐呢?
有客观的原因,南唐当时的确还比较虚弱,需要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不宜再生战事;但更重要的是主观原因,那就是李昪担心他的江山不稳,因为他的国家不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这让他从一开始就提防着反叛和各种不稳定的因素。为了让权力顺利交接,他全体保留了南吴的官员,以此来保证官场的稳定,但是又不能给他们太大的实权,要时刻小心他们造反。那么,剩下的那么多活儿要交给谁去办呢?只能交给自己的亲信来担当,但是对他们也要限制,不给他们高官的位置,哪怕只是暂时。
李昪在位期间,对外坚持弭兵休战,以保境安民,对内则兴利除弊。他在治理国政上礼贤下士,并能虚心纳谏。由于连年征战,从中原一带流落江淮的难民很多,李昪对此积极妥善安置,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使南唐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一跃成为“十国”中的强者。他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来整顿自己的国家,就是为了交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个稳固的江山。
他为自己的继承人准备好了一切,但是他临死时仍然对李璟不放心。根据历史记载,那时李昪挣扎着说出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要求:“儿子,把你的手指放进我的嘴里。”
李璟不明所以,但还是遵命执行。只见李昪狠狠地咬了下去,把自己最疼爱的儿子的手指咬得鲜血淋漓。这时,他才说出了心里最不放心的事:“儿子,疼吗?你要记住,善交邻国,守住祖业,保住社稷,不要像隋炀帝杨广那样自侍强大随便出兵,最后自取灭亡。要记住我的话,你才是孝子……才不会疼啊!”
可惜的是李璟都忘了,在治国用兵这些国家根本大政上没有一件是按照他父皇最后的嘱托做的。到他死的时候,他的国家已经少了一半的国土,而且四邻交恶,民生贫困,能暂时保住江山都是靠那一条上天赐予他的长江。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先按下不表。
至少现在的李璟还是很风光的,在刚刚过去的保大元年,公元943年的十月,南唐大军攻破了虔州,擒获了起义军首领——妖贼张遇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