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篡夺?”坐在龙椅上的多尔衮倍感舒适,现在的他,只是为自己从前的妇人之仁而感到可笑,“我早该取代福临,登基为帝,不然我大清,也不至于到今日这种地步。”
“宣读吧,孙学士。”
范文程忠于老奴酋黄台吉,当初就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之时,他便不断献计,与前者百般为敌,这次帮着豪格逃出盛京,实际上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因范文程之事而刚刚晋升为内院大学士的孙之獬点点头,拿出亲自草拟的所谓即位诏书,开始一板一眼的宣读。
明崇祯二十一年正月,清摄政王多尔衮在关外忽然发动政变,殿上击杀林亲王代善,先行下手,一举肃清了盛京内外所有反对势力,并且将福临与布木布泰囚禁在凤凰楼之中。
消息传出,鞑清八旗不可避免展开了一场血腥内斗。
先是镶黄旗固山额真鳌拜、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挥兵来攻,而后又有镶红旗两位都统盛京城内反叛,颇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不过多尔衮事先谋划充足,每个方向都考虑的非常完善,这些反对自己的活动,很快就都被他一一击灭。
多铎杀溃鳌拜,阵斩其首,多尔衮更率两白旗剿灭谭泰和镶红旗的背叛,在盛京城内诛杀了谭泰。
谭泰是鞑清开国元勋扬古利之弟,原属东海女真库尔喀部,所属家族曾是奉明廷旨意围剿建州的女真诸部之一。
他的背叛,直接导致多尔衮对原本两红旗和两白旗大臣展开了一次性的清洗,其中就包括将扬古利死后遗留下来的一家老少在盛京当众斩首,这在盛京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
政变七日之后,内外反对势力几乎都被多尔衮肃清得差不多,这时才由内院大学士孙之獬宣读即位诏书。
一六四八年一月十七日,爱新觉罗·多尔衮正式继鞑清皇帝位,改元宣统,大赦天下(辽左)。
这个消息传到大明紫禁城的时候,崇祯皇帝正在暖阁喝茶,起先面色凝重,直到听见多尔衮取的那个“年号”,才是“噗”地一口喷了出来。
正禀报的王德化自然不明白这么大的事皇帝为何笑得前仰后合,他只能从皇帝的反应中看出来,他应该是胸有成竹,对建虏能否被多尔衮统合并不是很在意。
实际上,崇祯皇帝听到这个年号就是想到了后世爱新觉罗家族的那个亡国之君溥仪,才是单纯的感到好笑。
这不是天意是什么,老天,你让我穿越过来,这是不是你给我的第一个信号,鞑子他吗的要玩完了!?
多尔衮取这么个年号,意思崇祯也明白得差不多,就是在向大明挑衅,寓意他大清乃是正统,殊不知却阴差阳错的撞上了后者的笑点。
且不说皇帝对这件事笑成肚子疼的反应,朝野上下自然是震惊不已,兵部朱大典的折子上也说了,关外适逢如此巨变,若禁军主力还在,必定是收复辽东的好机会。
朝臣的意思,是对退位的小皇帝顺治表达惋惜,借着这个因由,向世人宣称多尔衮的残暴不仁和众叛亲离,大明才是正统。
在崇祯皇帝看来,大明本来就是正统,建奴就算自立了一百个皇帝,那也还是蛮夷,这他娘的还用特意去宣示。
这不是多此一举么?
包括李自成、张献忠在内,他们起义小运动整了大半辈子,顶了天也就是来上一句“暴明运数将终”。
谁敢说朕不是正统的,说出来,看天下人不笑话死他!
崇祯皇帝是个不安生的主,宣示正统这个傻子的事不会干,直接给pass掉,但是朝臣建议也有好的一面,鞑子这个乱下来的功夫,得趁他病要他命。
便是如今京军主力不在,要不了他的命,这么好的机会也不能浪费了,那也要闹他一闹,让他伤筋动骨。
实际上崇祯皇帝心里明镜似的,就算主力在,倾巢而出,那也不可能要了建奴的命,没准还一不小心又把他们整合起来。
于是崇祯连夜给东江镇的总兵黄蜚下旨,这前去传旨内宫司礼监的人选,自然还是回到京师不久的李凤翔当仁不让,反正这货东跑西跑的也习惯了。
让他多出点差,见识见识市面也好。
最主要是用这小子放心,除了贪点份子和孝敬以外,这么多次了也基本没别的心思,事儿都办的利利索索,省心。
该多说的让他说的大张旗鼓,不该多说的向来也是绝口不提,偶尔还能把自己宣旨的意思揣测的八九不离十,来一个完美配合。
小李子传旨的功夫可以说是练到家,快晋升成“人旨合一”的境界了,这样的机灵鬼谁不喜欢用。
......
“大帅,建奴出这么大的事儿,朝廷这次的旨意不用猜,肯定是叫咱们配合大军,来一个东西夹击,收复辽东吧。”
东江镇游击将军唐世荣在黄蜚他舅黄龙做东江镇总兵的时候,就跟随在麾下走南闯北,虽然不算怎么出名,如今却也是黄蜚的左膀右臂,颇有能力。
后来黄龙在旅顺口被清军伏击战死,因为他没儿子,所以朝议选了外甥黄蜚继承为守备。
为什么不叫他继承总兵?
一是于理不合,当时的黄蜚太年轻了,而且屁军功没有,直接做总兵很难服众,二便是东江镇已经被建奴攻陷了,哪来的总兵可做。
从崇祯六年开始,黄蜚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大捷虽然没有,却是小功不断,顺顺利利的从守备升署都督同知、援剿辽东水师总兵,已经算得上是久经善战的一名总兵。
崇祯皇帝穿越过来之后的十几天,兵部还给他加了提督关辽通津淮海江镇水师便宜行事的衔头。
这个事儿当时崇祯是不知道的,毕竟忙于保命无法自拔,对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可能一晃眼就扫过去了,压根没在乎。
要么说金子在哪都能发光,当时的关外渤辽之地,毛文龙死后几无明军将帅,但黄蜚不光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活了下来,还不断建功,辽左人皆称“小毛帅”。
他不断打游击,时不时还率兵登陆,策应辽左揭竿而起的汉人义军,让金、复一带的清军十分头疼。
崇祯十九年的时候,崇祯皇帝从兵部任命公文上发现了这颗金子,刚巧当时有重建东江镇的心思,便派他任了总兵。
要说当时崇祯给了黄蜚什么,除了总兵的空名和所谓皇帝信任你相信你的激励言语之外,几乎就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如今再一看,东江镇不仅叫黄蜚建了起来,而且还愈发的发展壮大,便是连朝鲜境内的铁山都已经插上了大明的国旗。
李凤翔来到这里时,见到军容严整的东江镇兵马也是惊叹不已。
“宣读吧,孙学士。”
范文程忠于老奴酋黄台吉,当初就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之时,他便不断献计,与前者百般为敌,这次帮着豪格逃出盛京,实际上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因范文程之事而刚刚晋升为内院大学士的孙之獬点点头,拿出亲自草拟的所谓即位诏书,开始一板一眼的宣读。
明崇祯二十一年正月,清摄政王多尔衮在关外忽然发动政变,殿上击杀林亲王代善,先行下手,一举肃清了盛京内外所有反对势力,并且将福临与布木布泰囚禁在凤凰楼之中。
消息传出,鞑清八旗不可避免展开了一场血腥内斗。
先是镶黄旗固山额真鳌拜、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挥兵来攻,而后又有镶红旗两位都统盛京城内反叛,颇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不过多尔衮事先谋划充足,每个方向都考虑的非常完善,这些反对自己的活动,很快就都被他一一击灭。
多铎杀溃鳌拜,阵斩其首,多尔衮更率两白旗剿灭谭泰和镶红旗的背叛,在盛京城内诛杀了谭泰。
谭泰是鞑清开国元勋扬古利之弟,原属东海女真库尔喀部,所属家族曾是奉明廷旨意围剿建州的女真诸部之一。
他的背叛,直接导致多尔衮对原本两红旗和两白旗大臣展开了一次性的清洗,其中就包括将扬古利死后遗留下来的一家老少在盛京当众斩首,这在盛京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
政变七日之后,内外反对势力几乎都被多尔衮肃清得差不多,这时才由内院大学士孙之獬宣读即位诏书。
一六四八年一月十七日,爱新觉罗·多尔衮正式继鞑清皇帝位,改元宣统,大赦天下(辽左)。
这个消息传到大明紫禁城的时候,崇祯皇帝正在暖阁喝茶,起先面色凝重,直到听见多尔衮取的那个“年号”,才是“噗”地一口喷了出来。
正禀报的王德化自然不明白这么大的事皇帝为何笑得前仰后合,他只能从皇帝的反应中看出来,他应该是胸有成竹,对建虏能否被多尔衮统合并不是很在意。
实际上,崇祯皇帝听到这个年号就是想到了后世爱新觉罗家族的那个亡国之君溥仪,才是单纯的感到好笑。
这不是天意是什么,老天,你让我穿越过来,这是不是你给我的第一个信号,鞑子他吗的要玩完了!?
多尔衮取这么个年号,意思崇祯也明白得差不多,就是在向大明挑衅,寓意他大清乃是正统,殊不知却阴差阳错的撞上了后者的笑点。
且不说皇帝对这件事笑成肚子疼的反应,朝野上下自然是震惊不已,兵部朱大典的折子上也说了,关外适逢如此巨变,若禁军主力还在,必定是收复辽东的好机会。
朝臣的意思,是对退位的小皇帝顺治表达惋惜,借着这个因由,向世人宣称多尔衮的残暴不仁和众叛亲离,大明才是正统。
在崇祯皇帝看来,大明本来就是正统,建奴就算自立了一百个皇帝,那也还是蛮夷,这他娘的还用特意去宣示。
这不是多此一举么?
包括李自成、张献忠在内,他们起义小运动整了大半辈子,顶了天也就是来上一句“暴明运数将终”。
谁敢说朕不是正统的,说出来,看天下人不笑话死他!
崇祯皇帝是个不安生的主,宣示正统这个傻子的事不会干,直接给pass掉,但是朝臣建议也有好的一面,鞑子这个乱下来的功夫,得趁他病要他命。
便是如今京军主力不在,要不了他的命,这么好的机会也不能浪费了,那也要闹他一闹,让他伤筋动骨。
实际上崇祯皇帝心里明镜似的,就算主力在,倾巢而出,那也不可能要了建奴的命,没准还一不小心又把他们整合起来。
于是崇祯连夜给东江镇的总兵黄蜚下旨,这前去传旨内宫司礼监的人选,自然还是回到京师不久的李凤翔当仁不让,反正这货东跑西跑的也习惯了。
让他多出点差,见识见识市面也好。
最主要是用这小子放心,除了贪点份子和孝敬以外,这么多次了也基本没别的心思,事儿都办的利利索索,省心。
该多说的让他说的大张旗鼓,不该多说的向来也是绝口不提,偶尔还能把自己宣旨的意思揣测的八九不离十,来一个完美配合。
小李子传旨的功夫可以说是练到家,快晋升成“人旨合一”的境界了,这样的机灵鬼谁不喜欢用。
......
“大帅,建奴出这么大的事儿,朝廷这次的旨意不用猜,肯定是叫咱们配合大军,来一个东西夹击,收复辽东吧。”
东江镇游击将军唐世荣在黄蜚他舅黄龙做东江镇总兵的时候,就跟随在麾下走南闯北,虽然不算怎么出名,如今却也是黄蜚的左膀右臂,颇有能力。
后来黄龙在旅顺口被清军伏击战死,因为他没儿子,所以朝议选了外甥黄蜚继承为守备。
为什么不叫他继承总兵?
一是于理不合,当时的黄蜚太年轻了,而且屁军功没有,直接做总兵很难服众,二便是东江镇已经被建奴攻陷了,哪来的总兵可做。
从崇祯六年开始,黄蜚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大捷虽然没有,却是小功不断,顺顺利利的从守备升署都督同知、援剿辽东水师总兵,已经算得上是久经善战的一名总兵。
崇祯皇帝穿越过来之后的十几天,兵部还给他加了提督关辽通津淮海江镇水师便宜行事的衔头。
这个事儿当时崇祯是不知道的,毕竟忙于保命无法自拔,对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可能一晃眼就扫过去了,压根没在乎。
要么说金子在哪都能发光,当时的关外渤辽之地,毛文龙死后几无明军将帅,但黄蜚不光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活了下来,还不断建功,辽左人皆称“小毛帅”。
他不断打游击,时不时还率兵登陆,策应辽左揭竿而起的汉人义军,让金、复一带的清军十分头疼。
崇祯十九年的时候,崇祯皇帝从兵部任命公文上发现了这颗金子,刚巧当时有重建东江镇的心思,便派他任了总兵。
要说当时崇祯给了黄蜚什么,除了总兵的空名和所谓皇帝信任你相信你的激励言语之外,几乎就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如今再一看,东江镇不仅叫黄蜚建了起来,而且还愈发的发展壮大,便是连朝鲜境内的铁山都已经插上了大明的国旗。
李凤翔来到这里时,见到军容严整的东江镇兵马也是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