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六六章难为知己
白居易认为,既然关盼盼能为张愔独守空房,为什么不再往前一步,从而留下贞节烈妇的好名声,成为千古美谈?
在诗人的心目中,坚信节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
他以为劝关盼盼殉情,并不是逼她走上绝路,而是为她指明一条阳光大道。
为着更明朗的表达这种意念,他又十分露骨的补上一首七言绝句。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素回到徐州后,把白居易为关盼盼所写的四首诗,带给了她。
关盼盼接到诗笺,先是有一丝欣慰,认为能得到大诗人的关注及柔笔题诗,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待她展开细细品读,领会出诗人的心意所在,却感到强烈的震撼。
诗中寓意也太过于逼人,用语尖刻,实欠公平。
——我为张愔守节十年,他不对我施以关怀和同情,反而以诗劝我去死,为何这般残酷?
因而她泪流满面的对张仲素道:“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
说罢,她不可遏制的放声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
张仲素见状,心中也感酸楚,在一旁陪着她暗暗落泪。
哭了不知多久,关盼盼似乎已从愤激的心情中理出了头绪,于是强忍着悲痛,在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愤怒。
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是承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之句而来。那时花开正艳,如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
“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自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在她花开时捧赞她,当她即将凋落时,竟还雪上加霜。
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无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节,也就别无选择了。
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之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随身的老仆含泪苦苦相劝,徐州一带知情的文人也纷纷以诗劝解,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
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
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提笔写下:“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这句话是针对白居易而言的。
凄苦独居了十年的关盼盼,对于生死其实已经看得很淡。
以死全节,对她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伤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却不被白居易理解,以为自己不愿为张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路。
在关盼盼的眼中,鼎鼎大名的白居易,成了一个幼稚的儿童,哪里能识得她冰清玉洁的贞情!
关盼盼的死讯,传到白居易的耳中。
他先是震惊,明白了关盼盼确实是一位痴情重义的贞烈女子;继而想到了关盼盼的死,与自己写的诗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由敬佩转成深深的内疚。
于是,他多方托人相助,使得关盼盼的遗体,安葬到张愔的墓侧,算是他对关盼盼的一点补偿,借以解脱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
但这一点关照,对于含悲而死的关盼盼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仍是徒增虚名罢了!
白居易六十六岁以后,官职是太子少傅,分管东阳洛阳之事。
这时的他,年已垂暮,雄心大减,不再积极参予政事,隐居在洛阳香山。
白居易认为,既然关盼盼能为张愔独守空房,为什么不再往前一步,从而留下贞节烈妇的好名声,成为千古美谈?
在诗人的心目中,坚信节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
他以为劝关盼盼殉情,并不是逼她走上绝路,而是为她指明一条阳光大道。
为着更明朗的表达这种意念,他又十分露骨的补上一首七言绝句。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素回到徐州后,把白居易为关盼盼所写的四首诗,带给了她。
关盼盼接到诗笺,先是有一丝欣慰,认为能得到大诗人的关注及柔笔题诗,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待她展开细细品读,领会出诗人的心意所在,却感到强烈的震撼。
诗中寓意也太过于逼人,用语尖刻,实欠公平。
——我为张愔守节十年,他不对我施以关怀和同情,反而以诗劝我去死,为何这般残酷?
因而她泪流满面的对张仲素道:“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
说罢,她不可遏制的放声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
张仲素见状,心中也感酸楚,在一旁陪着她暗暗落泪。
哭了不知多久,关盼盼似乎已从愤激的心情中理出了头绪,于是强忍着悲痛,在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愤怒。
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是承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之句而来。那时花开正艳,如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
“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自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在她花开时捧赞她,当她即将凋落时,竟还雪上加霜。
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无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节,也就别无选择了。
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之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随身的老仆含泪苦苦相劝,徐州一带知情的文人也纷纷以诗劝解,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
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
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提笔写下:“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这句话是针对白居易而言的。
凄苦独居了十年的关盼盼,对于生死其实已经看得很淡。
以死全节,对她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伤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却不被白居易理解,以为自己不愿为张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路。
在关盼盼的眼中,鼎鼎大名的白居易,成了一个幼稚的儿童,哪里能识得她冰清玉洁的贞情!
关盼盼的死讯,传到白居易的耳中。
他先是震惊,明白了关盼盼确实是一位痴情重义的贞烈女子;继而想到了关盼盼的死,与自己写的诗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由敬佩转成深深的内疚。
于是,他多方托人相助,使得关盼盼的遗体,安葬到张愔的墓侧,算是他对关盼盼的一点补偿,借以解脱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
但这一点关照,对于含悲而死的关盼盼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仍是徒增虚名罢了!
白居易六十六岁以后,官职是太子少傅,分管东阳洛阳之事。
这时的他,年已垂暮,雄心大减,不再积极参予政事,隐居在洛阳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