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把目光转向益州,说说蜀汉。
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前对他的丧事也做了专门交代,刘备要求凡事要以国事为重,因为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大局,所以丧事一律从简,丧期不能超过三天,三天之后一切都要恢复常态,各郡国的太守、国相、都尉以及县令也照此执行。刘备之所以强调丧期,是因为古制有服丧三年的说法,后来虽然服不了三年的丧,但对丧事也会看得极重,程序烦琐,时间拖得很长,影响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曹操临终前留下遗诏,要求葬礼结束便脱去丧服,丧期缩得更短。
被刘备生前任命为尚书令的李严也赶到了永安,之后李严出任中都护,留镇永安,诸葛亮奉刘备的灵柩返回成都。
李严的这个官职很重要,中都护相当于总护军,护军一职设于汉光武帝时,与直接带兵的将军不同,他们的职责是对将军进行监督,职权也很大。李严作为蜀汉各级护军的总统领,这项重要的人事安排可能是两位托孤大臣碰面后商定的,也可能和尚书令一样都是刘备生前的安排。
章武三年(223)5月,诸葛亮一行回到成都。
成都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不久前发生的黄元叛乱事件一度攻击到了离成都仅百余里的地方,人心扰攘、谣言纷纷,在此情况下诸葛亮认为太子必须马上登基,以稳定局面。
拜见完太子后,诸葛亮以托孤大臣的身份立刻安排登基典礼。就在本月,刘禅在成都继皇帝位,后世习惯将刘备称为先主,而将刘禅称为后主。后主下诏,大赦,改年号为建兴,三个月后先帝刘备被安葬于惠陵。
后主登基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此前诸葛亮并无爵位,这次受封的武乡侯有人认为是乡侯,但其实在诸葛亮故乡琅邪国有一个武乡县,古人封爵习惯以在其家乡地或附近选择食邑,符合这种情况,所以这个爵位是个县侯,后世称诸葛亮为武侯。
后主刘禅下诏,命诸葛亮仍任丞相,同时兼任益州牧、司隶校尉,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和诸葛亮一样都假节,仍担任中都护,驻扎在永安,同时兼任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卿。赵云升任为征南将军,兼任中护军,掌管中央禁军,此前禁军一直由吴太后的哥哥吴壹掌握,同时封赵云为永昌亭侯。向宠担任中部督,协助赵云典宿卫兵,被封为都亭侯。镇北将军魏延职务未变,只是封爵位为都亭侯。
封固陵郡太守刘琰为都乡侯,升任九卿之一的卫尉,班位仅次于李严。刘琰在后世名气并不大,他是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时就开始追随的老人,有他这样资历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和刘备同姓,经刘备亲自考证还是同宗,所以格外亲待。在平息黄元叛乱中杨洪立下大功,被赐爵为关内侯,任命他为忠节将军,鉴于他的才干,为加强蜀郡的管理,重新让他兼任蜀郡太守。
职务有变动的还有:向朗升任步兵校尉,尹默、杜琼被拜为谏议大夫,杜琼后来还担任大鸿胪卿、太常卿,来敏担任虎贲中郎将。
以上是蜀汉主要人事变动情况,此轮人事调整涉及的人员并不多,诸葛亮的想法可能是先保持政治上的稳定,因为先帝驾崩之后蜀汉内外的环境一点都不容乐观,当务之急还是处理好这些麻烦事,人事安排尽量往后放一放。
对蜀汉来说,当时最大的麻烦来自益州南部几个郡的叛乱。
益州南部是一片广阔的区域,其中的牂牁郡、益州郡、越巂郡和永昌郡又称南中,这四个郡范围很大,大体相当于今云南、贵州两省以及四川省西南的一部分,这里远离成都,遍布高山大河,杂居着各少数民族部落,统治相对薄弱。
刘备在时曾派邓方前往南中,任命他为安远将军,力图巩固那里的统治基础。邓方很有本事,他以少御多,震慑有方,确保了南中一带没有发生大的祸乱。
章武二年(222)邓方去世,刘备问时任益州别驾的李恢谁可以接任邓方,李恢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刘备嘉许,派他接任邓方。当时,夷陵之战已经开打,刘备无力增兵南中,全靠李恢维持。李恢也很有本事,虽然兵力单薄,境内也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叛乱,但都被他平定了。
刘备兵败驾崩的消息传来,南中沸腾,平时就有二心的人纷纷跃跃欲试。先是越巂郡叟人头领高定元起兵反叛,杀了蜀汉任命的郡将焦璜,举郡称王。
紧接着,益州郡有人闹事,杀了太守正昂,公然反叛。
诸葛亮接到报告后十分忧虑,现在大规模用兵南中条件并不成熟,因为南中问题由来已久,而且问题十分复杂,如果不做好准备仓促用兵,要么失利,要么虽有小胜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司金中郎将张裔对益州本地事务很熟悉,遇到棘手的事情诸葛亮常征询他的意见,对益州郡的叛乱张裔也认为应该安抚,诸葛亮便上报后主同意,任命张裔为益州郡太守,去南中稳定局势。
正昂被杀后,益州郡的大姓雍闿在当地很有势力和威望,益州郡的事务都由他在周旋,张裔到达后,不知道雍闿其实已暗中投靠了孙吴,还找他协助自己。雍闿把张裔抓了起来,送到孙吴,公开叛蜀。
雍闿一伙编造谣言说,朝廷向南中征要贡品,其中有乌黑的狗300只,连胸前的毛都得是黑的;蟒蛇的脑汁3斗;长3丈以上的斫木3000根。纯黑色的狗还能办好,蟒蛇的脑袋一向很小,3斗脑汁得多少条蛇?斫木很少有能长到2丈高的,3丈的木头极罕见,要3000根哪里弄去?
这些谣言水平并不高,但很有煽动性,南中到处人心惶惶。就在这焦头烂额之际,又发生了越巂郡太守朱褒举郡响应雍闿的事件。记载,益州从事常房按规定到下面检查工作,常房早就听说朱褒将有异志,就把朱褒的主簿抓起来审问,后来把他杀了。朱褒大怒,攻杀常房,诬其谋反。
诸葛亮当然知道谁是谁非,但常房做事也太鲁莽,不看现在是什么时候,激起了朱褒的反叛。为了安抚朱褒,诸葛亮不惜下令诛杀常房之子,并把他四 个弟弟流放到越巂郡。
有史学家对诸葛亮的做法很有意见,他认为常房是冤枉的,诸葛亮应有所觉察,哪里有妄杀无辜来安抚奸人的道理?但发议论是容易的,而面对现实需要的是更周全的考虑,但鉴于当时的局势,诸葛亮需要隐忍。
诸葛亮知道李严长期担任犍为郡太守,了解南中的情况,在当地也有一定威望,就请他给雍闿写信,希望雍闿回头是岸。李严前后给雍闿写了六封信,晓之以利害,雍闿只回复了一封信,信中说:“听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现在可好,称帝的就有三家,所以我们这些远在偏僻之地的人心里充满了惶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话里充满了挑衅和傲慢,眼看整个南中都将丧失,幸好还有人顽强抵抗和坚守。雍闿等人进攻永昌郡时,太守吕凯和郡丞王伉坚决抵抗,雍闿无法得手。吕凯字季平,永昌郡本地人。永昌郡住着一批姓吕的人,他们是吕不韦的后代,当年秦始皇杀吕不韦,徙其子弟宗族到蜀汉,后汉武帝在西南夷置郡县,又把这些吕氏后人迁居于此,当地甚至还有一个不韦县。
吕凯和王伉发动本地士民坚决抵抗雍闿一伙的进攻,把他们拒之境外。雍闿多次写信给吕凯劝降,被吕凯严词拒绝。吕凯在本郡颇有威恩,大家同心协力,雍闿竟然无法踏入永昌郡一步。
吕凯独保永昌,让诸葛亮松了口气,只要吕凯能坚持一年半载,就能为他赢得富裕的时间,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发起南中之战。
后主登基,南中叛乱,外部也不安宁。
刘备驾崩的消息传到曹魏那边,有人认为自关羽死在荆州以来,张飞、马超、许靖、黄忠、刘备等人先后离开人间,蜀汉的柱石一根接一根地倒下了,见过大风大浪的人物只剩下了诸葛亮一人,他能否独自撑起这座大厦,令人怀疑。
于是有人给曹丕出了个主意,鉴于蜀汉目前的状况应该劝说他们效仿孙吴称臣,曹丕同意,让手下的大臣们给蜀汉丞相诸葛亮写信,劝诸葛亮等人去掉不该有的帝号,接受曹魏的封赏。写信的人很多,有曹魏的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华歆、王朗不仅是曹魏的重臣,而且是天下名士,很有影响力;许芝是太史令,既然拿天命说事,自然少不了他;诸葛璋的职务不高,也让他出面给诸葛亮写信,推测起来,他很可能是诸葛亮的本家。
给诸葛亮写信的人里还有陈群,除身居要职外,他给诸葛亮写信还有一段渊源,早年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曾辟陈群为别驾,二人有过共事的经历。
这些劝降信像雪片一样飞来,让诸葛亮陷入了沉思,他对天下大势早有成熟的看法,也做出了清晰的规划,多年来他一直为之而奋斗,眼前虽然遇到了一些挫折,但对他这样志向远大且坚定的人来说,这些都算不了什么,他不会改变心中的理想和蜀汉既定的国策,更何况兴复汉室也是先帝临终前的殷殷嘱托。
但对手发起了舆论战,如果不应战就会失分,诸葛亮决定予以正面回应,以此向外界特别是曹魏表明立场,这个立场既是他自己的,也代表了蜀汉。
诸葛亮没有给他们一一回信,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写了一篇名为《正义》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从回顾历史入手,举了项羽、王莽和刘秀的例子与当今的局势做对照,从正、反两面说明暂时实力大小不足以决定未来,坚守正义的蜀汉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篇文章既是对曹魏劝降者的一个公开回复,同时也统一了蜀汉内部的思想。先帝驾崩,朝野上下动荡不安,益州政坛本身就很复杂,各种不同出身和背景的人怀着不同的想法,有的希望蜀汉政权继续发展壮大,有的则信心不足、对是否能渡过难关怀有疑虑,有的人甚至蠢蠢欲动,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利益,谁来主持大局对他们来说无所谓。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只有先把内部思想统一起来,才能做到行动上的统一。
诸葛亮用这篇文章向内外郑重表明,蜀汉绝不可能投降,先主所制定和追求的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目标不会放弃,而且只要上下团结一心,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劝降不成功,曹丕又有了一个想法。
对付蜀汉曹丕手里还有一张牌,那就是蜀汉降将黄权,曹丕把他找来,要他出任益州刺史,专门对付蜀汉。
刘备的死讯传到洛阳,群臣都来向曹丕致贺,但黄权却没有来,曹丕知道黄权的心意,但有意吓唬吓唬他。曹丕派人诏黄权进见,黄权还没有到,曹丕一次次派人去催,给人感觉很着急,黄权的侍从下人闻讯无不震悚,认为曹丕发怒了,一定会出大事,但黄权镇定自若。
曹丕只是恶搞,他很欣赏黄权的才能和为人,他现在设了一个益州刺史,治所设在南郡曹魏的控制区,利用黄权的影响力分化瓦解蜀汉,黄权虽然不情愿,但也只能听命。
这样,荆州境内就有了两个“益州政府”,一个是孙权控制下的益州牧刘璋;一个是曹丕控制下的益州刺史黄权。由于他们在益州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不能小看他们的作用,荆州本来还有不少人忠于蜀汉,有人还设法发动武装叛乱以策应蜀汉,但都没有成功,与这两个“政府”的作用密不可分。
刘璋不久去世了,孙、刘之间关系也不断缓和,但孙权仍不放弃这种做法,他任命刘璋的次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让他到交州与益州交界处组成“政府”。
黄权虽然接受了曹丕的任命,但内心里一直没有把蜀汉当作敌人,后来魏明帝继位,对黄权的政治态度并不放心,曾当面问黄权:“现在天下三分,应该以哪个为正统?”黄权不愿违心,回答说:“应该以天文为正统。”
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总会说“今天天气真好啊”,黄权的回答类似于此,魏明帝大概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让黄权做具体解释,哪知黄权说得还有鼻子有眼:“前面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结果文皇帝驾崩,而吴、蜀二主都平安无事,这就是它的验证。”回答得很巧妙,虽然表示了屈服,但仍从正面避开了谁是正统的话题。司马懿也很器重黄权,曾经问黄权蜀国像他这样的人才有多少。
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一封信里说:“黄权是个爽快人,经常从座位上起身赞叹着谈论您,这种谈论总不离口。”黄权后来在曹魏病逝,去世前的官位是车骑将军,虽是一个虚职,但也显示出曹丕父子二人对他的重视。黄权死时身边有儿子黄邕相陪,他的另一个儿子黄崇一直在蜀汉为官,蜀汉灭亡时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战死于绵竹。
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前对他的丧事也做了专门交代,刘备要求凡事要以国事为重,因为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大局,所以丧事一律从简,丧期不能超过三天,三天之后一切都要恢复常态,各郡国的太守、国相、都尉以及县令也照此执行。刘备之所以强调丧期,是因为古制有服丧三年的说法,后来虽然服不了三年的丧,但对丧事也会看得极重,程序烦琐,时间拖得很长,影响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曹操临终前留下遗诏,要求葬礼结束便脱去丧服,丧期缩得更短。
被刘备生前任命为尚书令的李严也赶到了永安,之后李严出任中都护,留镇永安,诸葛亮奉刘备的灵柩返回成都。
李严的这个官职很重要,中都护相当于总护军,护军一职设于汉光武帝时,与直接带兵的将军不同,他们的职责是对将军进行监督,职权也很大。李严作为蜀汉各级护军的总统领,这项重要的人事安排可能是两位托孤大臣碰面后商定的,也可能和尚书令一样都是刘备生前的安排。
章武三年(223)5月,诸葛亮一行回到成都。
成都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不久前发生的黄元叛乱事件一度攻击到了离成都仅百余里的地方,人心扰攘、谣言纷纷,在此情况下诸葛亮认为太子必须马上登基,以稳定局面。
拜见完太子后,诸葛亮以托孤大臣的身份立刻安排登基典礼。就在本月,刘禅在成都继皇帝位,后世习惯将刘备称为先主,而将刘禅称为后主。后主下诏,大赦,改年号为建兴,三个月后先帝刘备被安葬于惠陵。
后主登基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此前诸葛亮并无爵位,这次受封的武乡侯有人认为是乡侯,但其实在诸葛亮故乡琅邪国有一个武乡县,古人封爵习惯以在其家乡地或附近选择食邑,符合这种情况,所以这个爵位是个县侯,后世称诸葛亮为武侯。
后主刘禅下诏,命诸葛亮仍任丞相,同时兼任益州牧、司隶校尉,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和诸葛亮一样都假节,仍担任中都护,驻扎在永安,同时兼任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卿。赵云升任为征南将军,兼任中护军,掌管中央禁军,此前禁军一直由吴太后的哥哥吴壹掌握,同时封赵云为永昌亭侯。向宠担任中部督,协助赵云典宿卫兵,被封为都亭侯。镇北将军魏延职务未变,只是封爵位为都亭侯。
封固陵郡太守刘琰为都乡侯,升任九卿之一的卫尉,班位仅次于李严。刘琰在后世名气并不大,他是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时就开始追随的老人,有他这样资历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和刘备同姓,经刘备亲自考证还是同宗,所以格外亲待。在平息黄元叛乱中杨洪立下大功,被赐爵为关内侯,任命他为忠节将军,鉴于他的才干,为加强蜀郡的管理,重新让他兼任蜀郡太守。
职务有变动的还有:向朗升任步兵校尉,尹默、杜琼被拜为谏议大夫,杜琼后来还担任大鸿胪卿、太常卿,来敏担任虎贲中郎将。
以上是蜀汉主要人事变动情况,此轮人事调整涉及的人员并不多,诸葛亮的想法可能是先保持政治上的稳定,因为先帝驾崩之后蜀汉内外的环境一点都不容乐观,当务之急还是处理好这些麻烦事,人事安排尽量往后放一放。
对蜀汉来说,当时最大的麻烦来自益州南部几个郡的叛乱。
益州南部是一片广阔的区域,其中的牂牁郡、益州郡、越巂郡和永昌郡又称南中,这四个郡范围很大,大体相当于今云南、贵州两省以及四川省西南的一部分,这里远离成都,遍布高山大河,杂居着各少数民族部落,统治相对薄弱。
刘备在时曾派邓方前往南中,任命他为安远将军,力图巩固那里的统治基础。邓方很有本事,他以少御多,震慑有方,确保了南中一带没有发生大的祸乱。
章武二年(222)邓方去世,刘备问时任益州别驾的李恢谁可以接任邓方,李恢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刘备嘉许,派他接任邓方。当时,夷陵之战已经开打,刘备无力增兵南中,全靠李恢维持。李恢也很有本事,虽然兵力单薄,境内也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叛乱,但都被他平定了。
刘备兵败驾崩的消息传来,南中沸腾,平时就有二心的人纷纷跃跃欲试。先是越巂郡叟人头领高定元起兵反叛,杀了蜀汉任命的郡将焦璜,举郡称王。
紧接着,益州郡有人闹事,杀了太守正昂,公然反叛。
诸葛亮接到报告后十分忧虑,现在大规模用兵南中条件并不成熟,因为南中问题由来已久,而且问题十分复杂,如果不做好准备仓促用兵,要么失利,要么虽有小胜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司金中郎将张裔对益州本地事务很熟悉,遇到棘手的事情诸葛亮常征询他的意见,对益州郡的叛乱张裔也认为应该安抚,诸葛亮便上报后主同意,任命张裔为益州郡太守,去南中稳定局势。
正昂被杀后,益州郡的大姓雍闿在当地很有势力和威望,益州郡的事务都由他在周旋,张裔到达后,不知道雍闿其实已暗中投靠了孙吴,还找他协助自己。雍闿把张裔抓了起来,送到孙吴,公开叛蜀。
雍闿一伙编造谣言说,朝廷向南中征要贡品,其中有乌黑的狗300只,连胸前的毛都得是黑的;蟒蛇的脑汁3斗;长3丈以上的斫木3000根。纯黑色的狗还能办好,蟒蛇的脑袋一向很小,3斗脑汁得多少条蛇?斫木很少有能长到2丈高的,3丈的木头极罕见,要3000根哪里弄去?
这些谣言水平并不高,但很有煽动性,南中到处人心惶惶。就在这焦头烂额之际,又发生了越巂郡太守朱褒举郡响应雍闿的事件。记载,益州从事常房按规定到下面检查工作,常房早就听说朱褒将有异志,就把朱褒的主簿抓起来审问,后来把他杀了。朱褒大怒,攻杀常房,诬其谋反。
诸葛亮当然知道谁是谁非,但常房做事也太鲁莽,不看现在是什么时候,激起了朱褒的反叛。为了安抚朱褒,诸葛亮不惜下令诛杀常房之子,并把他四 个弟弟流放到越巂郡。
有史学家对诸葛亮的做法很有意见,他认为常房是冤枉的,诸葛亮应有所觉察,哪里有妄杀无辜来安抚奸人的道理?但发议论是容易的,而面对现实需要的是更周全的考虑,但鉴于当时的局势,诸葛亮需要隐忍。
诸葛亮知道李严长期担任犍为郡太守,了解南中的情况,在当地也有一定威望,就请他给雍闿写信,希望雍闿回头是岸。李严前后给雍闿写了六封信,晓之以利害,雍闿只回复了一封信,信中说:“听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现在可好,称帝的就有三家,所以我们这些远在偏僻之地的人心里充满了惶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话里充满了挑衅和傲慢,眼看整个南中都将丧失,幸好还有人顽强抵抗和坚守。雍闿等人进攻永昌郡时,太守吕凯和郡丞王伉坚决抵抗,雍闿无法得手。吕凯字季平,永昌郡本地人。永昌郡住着一批姓吕的人,他们是吕不韦的后代,当年秦始皇杀吕不韦,徙其子弟宗族到蜀汉,后汉武帝在西南夷置郡县,又把这些吕氏后人迁居于此,当地甚至还有一个不韦县。
吕凯和王伉发动本地士民坚决抵抗雍闿一伙的进攻,把他们拒之境外。雍闿多次写信给吕凯劝降,被吕凯严词拒绝。吕凯在本郡颇有威恩,大家同心协力,雍闿竟然无法踏入永昌郡一步。
吕凯独保永昌,让诸葛亮松了口气,只要吕凯能坚持一年半载,就能为他赢得富裕的时间,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发起南中之战。
后主登基,南中叛乱,外部也不安宁。
刘备驾崩的消息传到曹魏那边,有人认为自关羽死在荆州以来,张飞、马超、许靖、黄忠、刘备等人先后离开人间,蜀汉的柱石一根接一根地倒下了,见过大风大浪的人物只剩下了诸葛亮一人,他能否独自撑起这座大厦,令人怀疑。
于是有人给曹丕出了个主意,鉴于蜀汉目前的状况应该劝说他们效仿孙吴称臣,曹丕同意,让手下的大臣们给蜀汉丞相诸葛亮写信,劝诸葛亮等人去掉不该有的帝号,接受曹魏的封赏。写信的人很多,有曹魏的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华歆、王朗不仅是曹魏的重臣,而且是天下名士,很有影响力;许芝是太史令,既然拿天命说事,自然少不了他;诸葛璋的职务不高,也让他出面给诸葛亮写信,推测起来,他很可能是诸葛亮的本家。
给诸葛亮写信的人里还有陈群,除身居要职外,他给诸葛亮写信还有一段渊源,早年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曾辟陈群为别驾,二人有过共事的经历。
这些劝降信像雪片一样飞来,让诸葛亮陷入了沉思,他对天下大势早有成熟的看法,也做出了清晰的规划,多年来他一直为之而奋斗,眼前虽然遇到了一些挫折,但对他这样志向远大且坚定的人来说,这些都算不了什么,他不会改变心中的理想和蜀汉既定的国策,更何况兴复汉室也是先帝临终前的殷殷嘱托。
但对手发起了舆论战,如果不应战就会失分,诸葛亮决定予以正面回应,以此向外界特别是曹魏表明立场,这个立场既是他自己的,也代表了蜀汉。
诸葛亮没有给他们一一回信,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写了一篇名为《正义》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从回顾历史入手,举了项羽、王莽和刘秀的例子与当今的局势做对照,从正、反两面说明暂时实力大小不足以决定未来,坚守正义的蜀汉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篇文章既是对曹魏劝降者的一个公开回复,同时也统一了蜀汉内部的思想。先帝驾崩,朝野上下动荡不安,益州政坛本身就很复杂,各种不同出身和背景的人怀着不同的想法,有的希望蜀汉政权继续发展壮大,有的则信心不足、对是否能渡过难关怀有疑虑,有的人甚至蠢蠢欲动,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利益,谁来主持大局对他们来说无所谓。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只有先把内部思想统一起来,才能做到行动上的统一。
诸葛亮用这篇文章向内外郑重表明,蜀汉绝不可能投降,先主所制定和追求的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目标不会放弃,而且只要上下团结一心,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劝降不成功,曹丕又有了一个想法。
对付蜀汉曹丕手里还有一张牌,那就是蜀汉降将黄权,曹丕把他找来,要他出任益州刺史,专门对付蜀汉。
刘备的死讯传到洛阳,群臣都来向曹丕致贺,但黄权却没有来,曹丕知道黄权的心意,但有意吓唬吓唬他。曹丕派人诏黄权进见,黄权还没有到,曹丕一次次派人去催,给人感觉很着急,黄权的侍从下人闻讯无不震悚,认为曹丕发怒了,一定会出大事,但黄权镇定自若。
曹丕只是恶搞,他很欣赏黄权的才能和为人,他现在设了一个益州刺史,治所设在南郡曹魏的控制区,利用黄权的影响力分化瓦解蜀汉,黄权虽然不情愿,但也只能听命。
这样,荆州境内就有了两个“益州政府”,一个是孙权控制下的益州牧刘璋;一个是曹丕控制下的益州刺史黄权。由于他们在益州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不能小看他们的作用,荆州本来还有不少人忠于蜀汉,有人还设法发动武装叛乱以策应蜀汉,但都没有成功,与这两个“政府”的作用密不可分。
刘璋不久去世了,孙、刘之间关系也不断缓和,但孙权仍不放弃这种做法,他任命刘璋的次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让他到交州与益州交界处组成“政府”。
黄权虽然接受了曹丕的任命,但内心里一直没有把蜀汉当作敌人,后来魏明帝继位,对黄权的政治态度并不放心,曾当面问黄权:“现在天下三分,应该以哪个为正统?”黄权不愿违心,回答说:“应该以天文为正统。”
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总会说“今天天气真好啊”,黄权的回答类似于此,魏明帝大概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让黄权做具体解释,哪知黄权说得还有鼻子有眼:“前面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结果文皇帝驾崩,而吴、蜀二主都平安无事,这就是它的验证。”回答得很巧妙,虽然表示了屈服,但仍从正面避开了谁是正统的话题。司马懿也很器重黄权,曾经问黄权蜀国像他这样的人才有多少。
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一封信里说:“黄权是个爽快人,经常从座位上起身赞叹着谈论您,这种谈论总不离口。”黄权后来在曹魏病逝,去世前的官位是车骑将军,虽是一个虚职,但也显示出曹丕父子二人对他的重视。黄权死时身边有儿子黄邕相陪,他的另一个儿子黄崇一直在蜀汉为官,蜀汉灭亡时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战死于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