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春天,梁晓秀踏上了南欧的土地,第一站是艺术之都——意大利首都罗马。
    一下飞机,她就感觉到浓浓的南欧风情:阳光灿烂,天空碧蓝。她注意到:意大利男子的穿戴有别于西欧人的穿戴,他们的身材挺拔,衣着得体,一表人才;他们看起来热情洋溢,感情外露,机智聪慧。而在西欧,男人们大都沉默寡言,一派老气横秋的景象。对比之下,她觉得意大利人天生就是艺术家。
    她一直和北欧的朋友芒格保持着通信来往。芒格得知她到意大利,便给芬兰在罗马分院的克罗博士写信,让他接待梁晓秀,为她提供方便,特别是写作方便。梁晓秀有一段时间没有写作了,好几家欧洲报纸杂志都新网继续刊登她的文章。
    芬兰科学院的克罗博士到机场把梁晓秀接到罗马分院,给她安排了一栋小别墅。克罗博士说,他可以带她游览罗马,但梁晓秀她先自己看看罗马,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事,她再请教博士。
    梁晓秀怀着极大的兴趣在罗马城里转悠。当她站在一片古建筑物前,觉得仿佛来到了欧洲的中世纪。断墙石壁、高大圆柱、罗马式建筑,完全是中世纪的一派景象:在这里没有一点20世纪70年代的痕迹。时间停止,一切都定格在古罗马时代。这时她终于明白,古城罗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古迹,如果没有这些震撼人心的古迹,罗马哪能吸引这么多川流不息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呢!古罗马废墟就在她眼前,也在无数人眼前;它们就是意大利建筑和文化历史的精华,静静地呆在那里,似乎不愿意人们过多地去打扰它们。
    可是现代人哪能放过它们呢?欧洲人、美洲人、亚洲人,几乎所有人种都来看罗马古迹。
    她看了罗马的古迹后产生的第一个感觉是:罗马城本身就是一座古代博物馆;罗马的断墙石壁和高大圆柱就是欧洲历史的真实写照。
    她对罗马的古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不同于西欧的古建筑,所谓罗马式建筑,她在罗马才看到了真迹。罗马商业大街两旁几乎全部是古建筑,她走在高大建筑物下面如同回到古代罗马一样,心中不免产生了一股思古之情。她暗暗:想当年这里是何等繁华,何等热闹!17世纪时,意大利是欧洲最富庶、最繁华的国家,那时西欧还落在意大利后面。那时英国人还不会纺织;而德国人和法国人正在为宗教战争疲于奔命,他们还没有完全开化。意大利的建筑、意大利的生活、意大利的产品都是欧洲最好的,欧洲各国无不以意大利为楷模,加以学习,模仿。
    她非常喜欢罗马街头的咖啡馆,每天都到街头的咖啡馆坐一会儿,一边看报,一边喝咖啡,同时还观看来往的行人。罗马好莱坞大道旁的露天咖啡厅很有名气,曾是众多名人光顾的地方。咖啡馆内系着白围裙的侍者穿梭其间,向客人们提供正宗的卡布契诺奶油咖啡、马提尼酒。罗马的咖啡馆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风貌,让顾客乐在其中。
    她喜欢这种气氛。
    她阿还品尝了意大利红酒。过去她在法国喝的绝大部分红酒都是法国红酒。她们喝了有docg字样标识的意大利葡萄酒,这是意大利葡萄酒等级中最高的一级。她感觉意大利的顶级红酒胜于法国顶级红酒,她买了一瓶第勒尼安海产区内的坎帕尼亚大区出产的图拉斯葡萄酒,那瓶酒标价500欧元,喝起来感觉确实不一般,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那酒非常好喝,她记住了图拉斯葡萄酒的名字。她认为那是红酒中的精华,今后。她除了法国拉蒙图红酒外,只想喝图拉斯。
    她非常喜欢罗马的意大利面条和比萨饼,品尝了几次意大利面条和比萨饼。之后写了一篇小短文:《意大利面条和比萨饼》。
    意大利面条和意大利比萨饼是意大利的特色食品,也是每个到意大利的游客必吃的两样主食。相传,意大利人的面条是从中国学来的,可是中国的面条并没有风靡全世界,而意大利面条则成为流行世界的食品。
    意大利人做的面条品种多达数十种,每一种都放不同的配料。我在罗马停留期间选折不同的几种面条作为主食,结果发现意大利人做的意大利面条的口味既不同于中国人做的意大利面条,也不同欧洲其他国家人做的意大利面条,而完全是真正意大利口味和特色的面条。
    欧洲人总是喜欢强调原产地,看来原产地确实不一样。
    意大利的比萨饼也是如此。我在罗马吃的意大利比萨饼不同于任何国家做的匹萨饼。我问一家比萨饼店的老板何以如此,他的解释是:意大利的面条和比萨饼一离开意大利本土就会变味,因为没有意大利的面粉、意大利的调料、意大利的水和意大利的厨师。
    他说得有道理:有些饮食是不能离开原产地的。以北京名菜北京烤鸭为例在:北京烤鸭一离开北京也变味,即使是在国内其他省市的餐馆,其烹饪的北京烤鸭也不如北京烤鸭店的烤鸭正宗,总是在某个细节上还有差别。
    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原理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和领域。比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传播到欧洲大陆后,其味道是否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又比如发源于梵蒂冈的天主教传播到世界众多国家后,其宗教的核心内容似然没有变化,但是在形式上却有了众多变化。法国的天主教徒就与意大利的天主教徒不一样。
    民族的东西永远是独特的、本质的,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识。
    文章不长,但颇有见地。她把这篇文章交给克罗博士,由他负责寄给芒格。克罗博士没有邮寄她的文稿,而是传真给芒格。芬兰科学院罗马分院为梁晓秀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环境,她在罗马期间白天外出观光游览,晚上回来和几个研究员和教授讨论罗马。在这里她的创作激情爆发,埋头写作,一个星期后她用法文写了好几篇关于罗马的长文。其中一篇的名字叫《罗马的伟大》:
    罗马古城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古城,它看起来更古扑、更厚重、更原始、更气派、更壮观,所以对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更深。亲眼目睹罗马古城真是胜过在书本上看到的罗马古城不知多少倍。书本知识提供了数字、描写、事实,但是没有直观的印象;目睹则能得到直观、立体、深刻的印象,能深深印在脑海中。目睹一栋建筑,一片古迹,一座城市后,再去阅读有关这些实物的书籍时,你会感觉留下的印象完整而深刻。我到罗马一周后对此深有体会。
    罗马圆形剧场是每一个到罗马的游客必看的景点。这是一座巨大的圆形剧场,全部用大理石建造,全盛时期露天圆形剧场能容下5万人。相传,这里曾是基督徒被喂入狮口的场所,不敢想象当时场面多么残忍。但是一般认为,圆形剧场当时主要是用于决斗和戏水娱乐,里面曾有半裸和全裸的美女,海洋怪物、大型乐队演奏。这座建筑在今天依然被视为建筑和工程史上的伟大成就。它的设计具有前瞻性,观众能很容易找到各自的座位,并且能从容地经过80孔大通道向外疏散。在圆形剧场门前排队的人群数以万计,没有二、三个小时根本排不到售票处,但是排队的人却都很有耐心,默默的排队,等待,几个小时后走入圆形剧场内,欣赏这个伟大的建筑。站在圆形剧场内向四周看,才能感觉到它的气势、它的壮观、它的伟大。
    罗马不愧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众多的文物古迹使得罗马成为欧洲历史一座鲜活的博物馆。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对推动欧洲的文化艺术发展、思想意识的变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我看来,直至今日,文艺复兴的后于影响还在影响着欧洲,也就是说文艺复兴还有余波,就像一首音乐的余波一样。在罗马漫步,我感受到意大利对西欧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依然如旧。在意大利诞生的文化艺术界伟大人物如雷贯耳: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天才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学校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100年后,伯尔尼尼、波若米尼等意大利天才艺术家都是他们的追随者,这些后起之秀重新规划了许多罗马的古迹和纪念碑,在罗马建造了世界闻名的巴洛克贲泉、教堂、广场、宫殿,如纳弗那广场、花市广场、西班牙阶梯街、白杨树广场、罗通达广场以及圣彼得广场等。这些伟大的建筑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建筑艺术的典范,也经常成为今日电影、电视剧的经典画面。我甚至怀疑如今的建筑设计师是否还能建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建筑物。意大利人真是了不起,建造了那多充满想象力的伟大建筑。难怪意大利人的设计直到今天还引领世界设计潮流。
    ……
    这篇文章很快在德国、英国、瑞士、芬兰、瑞典的报刊杂志上刊登出来。梁晓秀的几个朋友负责翻译她的文章,使得她的文章得以用好几种欧洲文字见报。
    那天梁晓秀在克罗博士的陪同下来到罗马城中的梵蒂冈参观游览。梵蒂冈是一个城中之国。梵蒂冈和罗马一起度过了1500多年。梵蒂冈原系台伯河右岸一山坡的名称。最初教会在这个地方修建了第一座教堂,随后不断扩建,最终建成世界上最大和最复杂的宗教建筑群。梵蒂冈只有365人,但雇佣2000多人。梵蒂冈有自己的超市、银行、广播电台、邮局、汽车牌照、火车站以及直升飞机。阿凤注意到许多游客来这里并非为了宗教,他们只是出于好奇,有时还会在邮局买邮票,然后寄发回国内。梵蒂冈的博物馆是艺术的宝库,里面有许多宗教展品,有教皇的马车。西斯廷小教堂声名远扬:教皇就在这里选举产生。阿风仔细观看了墙壁上米开朗基罗的真迹《最后的审判》,作品描绘了人升天堂、恶人下地狱的情景。天花板上还有米开朗基罗亲手画的《创世纪》,画中的上帝以手指轻触亚当的指尖,于是便有了人类。
    梵蒂冈城内的圣彼得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建筑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气势雄伟壮观。圣彼得教堂座落于圣彼得广场一侧,1450年开始兴建,1626年最后完成。整座教堂长约200米,最宽处有130余米,从地面到穹窿大圆屋顶顶尖十字架的高度达137米。教堂可同时容纳5万余人。这个教堂她曾在书本上看到过多次,也阅读了许多有关这个教堂的文字;如今站在教堂的外面,她又一次体会到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她惊叹于教堂的宏伟壮观,折服于建筑师的建筑才华。
    圣彼得教堂是欧洲少见的浓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智慧和心血的杰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与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师们都参与了教堂的建筑。在教堂正门向右拐角处,有米开朗琪罗25岁时的雕塑名作《母爱》,圣母玛丽亚右手紧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左手微微摊开,垂首凝目,悲痛欲绝。而进门靠左侧是贝尔尼尼雕塑的《圣水钵》,钵呈贝壳状,两个稚嫩顽皮的小天使各捧一边,用云母石雕刻而成。圣彼得教堂大厅上的穹窿大圆屋顶十分别致。大圆屋顶周长71米,直径42.34米。抬头仰望,圆顶的内壁顶上有色泽艳丽的镶嵌画和玻璃窗,观赏的游人仿佛站在天穹之下。教堂内还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壁画和雕塑作品。
    在梵蒂冈城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梁晓秀不免心中暗想:这些人中有多少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呢?又有多少人是其它宗教的教徒呢?基督宗教今日对他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少影响呢?
    晚上,她又开始写作。意大利给她的感受太多了,她觉得有写不完的题材和内容。那天写的文章名字叫《今日意大利》:
    意大利,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曾对英、德、法三个欧洲大国产生过重要影响;早在700多年前意大利的科学、文学和艺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空前繁荣,高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意大利人是拉丁民族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今日欧洲的诗歌、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政治、宗教,还都有意大利影响的痕迹。
    时至今日,意大利人传承了祖辈那天才的艺术细胞,制造了在世界上响当当的意大利产品。古代意大利奢华的物品延续到今天变为奢侈品。“意大利制造”的名牌产品名就是奢移品的代名词:高贵,典雅,华丽。意大利的高级服装、皮鞋、手袋、丝巾、首饰、家具、艺术品,没有一件不受顾客的欢迎,没有一件不是精品。那些完全由意大利手工打造的产品更是美轮美奂,整个儿就是高级艺术品。人们在罗马只要看到“意大利制造”的皮鞋,就认定是质量、品质的保证。而意大利皮鞋也没有让顾客失望:质地和款式无可挑剔。顾客如果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定制意大利手工皮鞋,这种皮鞋是皮鞋中的精品,价格在1000欧元以上,还要等上几个月时间。我看到在罗马商业街上,有许多外国人在购买意大利皮鞋。
    意大利的服装业与法国服装业并驾齐驱,引领世界服装的潮流。阿玛尼、范思哲、杰尼亚、古琦、芬迪等众多品牌在高端消费市场早已深入人心。当今世界上有多少名门贵族、时尚人士以意大利服装装扮自己,在交际场合、工作场合抛头露面!意大利服装做工精细、款式新潮、质地完美,穿在各种肤色人中的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美国总统到欧洲一些国家的首脑,身上穿得西装就产自意大利。意大利西装是世界上最好的西装,最能衬托人体的形体之美。而意大利女装更不会令最挑剔的女人失望。这些年来,我最喜欢穿的女装依然是意大利女装。
    她认为,今日的意大利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所有踏上意大利国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是一个文物古迹遍布全国的国家,整个国家看起来就像一座古老的博物馆。
    这些年她就想在古城罗马漫步,一睹这座世界名城的风采。她在古城漫步,感觉亲眼目睹罗马古城真是胜过在书本上看到的罗马古城不知多少倍。书本知识提供了数字、描写、事实,但是没有直观的印象;目睹则能得到直观、立体、深刻的印象,能深深印在脑海中。此外,目睹一栋建筑,一片古迹,一座城市后,再去阅读有关这些实物的书籍时,她感觉留下的印象完整而深刻。
    在罗马停留期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她游遍了全城。
    离开罗马的日子到了,她的下一站是佛罗伦萨。
    飞机在罗马上空滑行,她看着罗马湛蓝的天空和青翠的大地,心想:罗马,我还会回来的。

章节目录

中餐馆的秘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草原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草原风并收藏中餐馆的秘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