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秀和穆尔商量,他们开车前往荷兰,在荷兰考察一个星期,对荷兰的餐饮环境做一次全面的调研。
穆尔驾车,穆尔的妻子米拉坐在前排副驾驶座位上,梁晓秀一人坐在后排。米拉是梁晓秀的秘书,她还担任导游,负责给梁晓秀讲解荷兰的情况。
汽车驶出里尔,很快上了通往比利时的高速公路,十几分钟后便进入比利时境内。梁晓秀第一次出国,好奇地看着车窗外的景色。
米拉介绍说,到荷兰要穿过比利时全境,全程只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穆尔一直在高速路上行驶,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他们终于进入荷兰境地,第一站是一个叫布雷达的荷兰城市。梁晓秀是孕妇,不宜长时间坐车,她让穆尔把车停在荷兰境内的一个加油站,下车休息。
在加油站的咖啡馆,米拉告诉梁晓秀说,荷兰历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国民以吃苦耐劳、敢于冒险著称。“海上马车夫”名不虚传,如今依然在辛勤耕耘着,并已成为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米拉展开一张荷兰地图让梁晓秀看,指着地图介绍荷兰。荷兰国土面积只有4.1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与法国相比,荷兰是一个小国。
穆尔插话说:“但荷兰绝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国家。荷兰在历史上曾是创造过辉煌海上贸易的国家:17世纪时是西方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17世纪,荷兰就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国家之一。那时荷兰从事海上贸易活动,创造了巨大财富。”
梁晓秀问道:“照你这么说,荷兰自古就是经济发达国家?”
穆尔回答说:“事实上,自古以来,荷兰人骨子里渗透着商人的实干、精明、吃苦耐劳的特性;他们精于商业,对各种经贸活动驾轻就熟。如今,这个传统的贸易强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出口态势,对外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70%,高于欧洲许多国家,因而在欧洲经济中占据着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
“看来,荷兰的经济发展是有渊源的。”梁晓秀若有所思地说。
米拉做足了功课,她接过丈夫的话,介绍了一段荷兰的历史:
第一批到达荷兰定居的日耳曼部落,即荷兰人的祖先,苦干好几百年,一直到20世纪,荷兰人都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围海造田,向大海所要土地,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如今的拦海大坝就是荷兰人征服大自然的见证物。荷兰2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50%的土地仅高于海平面1米,因此他们对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现象最为敏感,采取的应对措施在欧洲各国都没有先例。
梁晓秀插话说:“米拉,我们这次就抽时间看看你说的拦海大坝。”
“我也是这么想的。好多游客到荷兰游览,他们都不看拦海大坝;但我认为拦海大坝才是荷兰最值得一看的景点。我们看了拦海大坝,我们就能对荷兰人的特征和性格有一个较好的了解。”
梁晓秀同意米拉的说法,她此次来荷兰就是为了全方位的细心观察和研究荷兰,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在荷兰这样的国家开中餐馆能否成功?为了把餐馆开得成功,她有必要了解荷兰民族的本来面目和他们今日的生活方式、处事哲学以及他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她在欧洲呆了6年多,感触最深的是经济问题。在欧洲各国,经济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唯有经济的繁荣昌盛才能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富裕之国,是欧洲各国追求的目标。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米拉。
米拉说,荷兰用了300多年时间实现了富裕之国的目标。
“300多年时间?”梁晓秀若有所思地说。
“对,荷兰人用了300多年时间,”米拉肯定地说,“荷兰的历史不同寻常,荷兰与法国完全不一样。荷兰在历史上环境特别差。”
“差到什么程度?”梁晓秀问道。
米拉娓娓道来:
事实上,十几个世纪以来,荷兰一直面临着种种自然环境的挑战。当初,荷兰这个地方的地质面貌和恶劣的气候并不适合于人类居住。
在纪元前一世纪,第一批荷兰人的祖先──日耳曼部落──在荷兰定居的时候,荷兰不过是一片沼泽地带。这里阴雨连绵,浓雾密布,洪水泛滥,生命没有保障。古代第一批来到这片沼泽地带的荷兰人披着海豹的皮,划着皮艇打猎、捕鱼,差不多过着流浪生活。
为了造成一块能居住的地方,他们不知要花多大的代价和力气!但是,他们没有退却,而是凭着坚韧无比的意志和勇气,硬是闯出了一条生路。如果换成意志不够坚定的民族,休想完成这样的事业。
当时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在这等地方,需要有深思熟虑的头脑,不怕厌烦,耐苦耐劳,为了将来的生活,拼命工作。荷兰人作为日耳曼民族,具备日耳曼民族特别能吃苦、又肯动脑子的一切优点。
梁晓秀听得很仔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荷兰人是一群善于团结和奋斗的人;他们不断地重做,改善,筑堤防河、防海,抽干田里的水,利用风力、水力,利用平原,利用粘土,开运河,造船舶,造磨坊,制砖瓦,养牲畜,办工业,兴贸易。
当时的苦难和困难太大,他们只能把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集中在克服困难上,不再顾及其他方面。为了生存,他们需要吃饭、需要衣服、需要房子;同时他们还要防冷,防潮气、防疾病;他们更要聚财致富。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闲情幻想别的事情,只顾实用和实际问题。
“生存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梁晓秀插话说。
当时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自然灾害太频繁了,人们只能为了战胜自然灾害而行动,而思想。这种多少个世纪的压力造成了荷兰人的民族性,习惯成为本能,先辈后天学来的一套,在后辈人身上变做遗传,使他们成为埋头苦干的人,成为工业家,实业家和精明的商人;擅长管理家务和财产,只知道凭情理办事而不知道其他。凡是祖先为生活所迫而锻炼出来的本领,他们生来就具备了,似乎不用费什么力气。
米拉最后说:“直到今天,这个特征在荷兰人身上依然存在。”
“米拉,你这一段说得非常好,我深受启发。”
穆尔便说他们继续赶路,到鹿特丹他们吃午饭,在那里请米拉继续讲荷兰的历史。他也第一次听妻子讲荷兰的事,感到非常好奇。他启动车上了高速路,往鹿特丹方向开去。
梁晓秀在中学学地理课时知道鹿特丹是一个世界性的大港口,她此刻很想一睹鹿特丹的风采。从车窗往外看,高速路两旁的路面明显低于法国,梁晓秀翻开地图看,看到了四个字:低地国家。
她问米拉荷兰是否因为地势低而被称为低地国家。米拉说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荷兰才被称为低地国家。
不到一个小时,穆尔就把车开到了鹿特丹。车过了鹿特丹大桥,他转了一个弯,驶入市区,几分钟后把车停在一家荷兰餐馆门前。
穆尔驾车,穆尔的妻子米拉坐在前排副驾驶座位上,梁晓秀一人坐在后排。米拉是梁晓秀的秘书,她还担任导游,负责给梁晓秀讲解荷兰的情况。
汽车驶出里尔,很快上了通往比利时的高速公路,十几分钟后便进入比利时境内。梁晓秀第一次出国,好奇地看着车窗外的景色。
米拉介绍说,到荷兰要穿过比利时全境,全程只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穆尔一直在高速路上行驶,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他们终于进入荷兰境地,第一站是一个叫布雷达的荷兰城市。梁晓秀是孕妇,不宜长时间坐车,她让穆尔把车停在荷兰境内的一个加油站,下车休息。
在加油站的咖啡馆,米拉告诉梁晓秀说,荷兰历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国民以吃苦耐劳、敢于冒险著称。“海上马车夫”名不虚传,如今依然在辛勤耕耘着,并已成为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米拉展开一张荷兰地图让梁晓秀看,指着地图介绍荷兰。荷兰国土面积只有4.1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与法国相比,荷兰是一个小国。
穆尔插话说:“但荷兰绝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国家。荷兰在历史上曾是创造过辉煌海上贸易的国家:17世纪时是西方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17世纪,荷兰就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国家之一。那时荷兰从事海上贸易活动,创造了巨大财富。”
梁晓秀问道:“照你这么说,荷兰自古就是经济发达国家?”
穆尔回答说:“事实上,自古以来,荷兰人骨子里渗透着商人的实干、精明、吃苦耐劳的特性;他们精于商业,对各种经贸活动驾轻就熟。如今,这个传统的贸易强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出口态势,对外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70%,高于欧洲许多国家,因而在欧洲经济中占据着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
“看来,荷兰的经济发展是有渊源的。”梁晓秀若有所思地说。
米拉做足了功课,她接过丈夫的话,介绍了一段荷兰的历史:
第一批到达荷兰定居的日耳曼部落,即荷兰人的祖先,苦干好几百年,一直到20世纪,荷兰人都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围海造田,向大海所要土地,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如今的拦海大坝就是荷兰人征服大自然的见证物。荷兰2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50%的土地仅高于海平面1米,因此他们对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现象最为敏感,采取的应对措施在欧洲各国都没有先例。
梁晓秀插话说:“米拉,我们这次就抽时间看看你说的拦海大坝。”
“我也是这么想的。好多游客到荷兰游览,他们都不看拦海大坝;但我认为拦海大坝才是荷兰最值得一看的景点。我们看了拦海大坝,我们就能对荷兰人的特征和性格有一个较好的了解。”
梁晓秀同意米拉的说法,她此次来荷兰就是为了全方位的细心观察和研究荷兰,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在荷兰这样的国家开中餐馆能否成功?为了把餐馆开得成功,她有必要了解荷兰民族的本来面目和他们今日的生活方式、处事哲学以及他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她在欧洲呆了6年多,感触最深的是经济问题。在欧洲各国,经济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唯有经济的繁荣昌盛才能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富裕之国,是欧洲各国追求的目标。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米拉。
米拉说,荷兰用了300多年时间实现了富裕之国的目标。
“300多年时间?”梁晓秀若有所思地说。
“对,荷兰人用了300多年时间,”米拉肯定地说,“荷兰的历史不同寻常,荷兰与法国完全不一样。荷兰在历史上环境特别差。”
“差到什么程度?”梁晓秀问道。
米拉娓娓道来:
事实上,十几个世纪以来,荷兰一直面临着种种自然环境的挑战。当初,荷兰这个地方的地质面貌和恶劣的气候并不适合于人类居住。
在纪元前一世纪,第一批荷兰人的祖先──日耳曼部落──在荷兰定居的时候,荷兰不过是一片沼泽地带。这里阴雨连绵,浓雾密布,洪水泛滥,生命没有保障。古代第一批来到这片沼泽地带的荷兰人披着海豹的皮,划着皮艇打猎、捕鱼,差不多过着流浪生活。
为了造成一块能居住的地方,他们不知要花多大的代价和力气!但是,他们没有退却,而是凭着坚韧无比的意志和勇气,硬是闯出了一条生路。如果换成意志不够坚定的民族,休想完成这样的事业。
当时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在这等地方,需要有深思熟虑的头脑,不怕厌烦,耐苦耐劳,为了将来的生活,拼命工作。荷兰人作为日耳曼民族,具备日耳曼民族特别能吃苦、又肯动脑子的一切优点。
梁晓秀听得很仔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荷兰人是一群善于团结和奋斗的人;他们不断地重做,改善,筑堤防河、防海,抽干田里的水,利用风力、水力,利用平原,利用粘土,开运河,造船舶,造磨坊,制砖瓦,养牲畜,办工业,兴贸易。
当时的苦难和困难太大,他们只能把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集中在克服困难上,不再顾及其他方面。为了生存,他们需要吃饭、需要衣服、需要房子;同时他们还要防冷,防潮气、防疾病;他们更要聚财致富。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闲情幻想别的事情,只顾实用和实际问题。
“生存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梁晓秀插话说。
当时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自然灾害太频繁了,人们只能为了战胜自然灾害而行动,而思想。这种多少个世纪的压力造成了荷兰人的民族性,习惯成为本能,先辈后天学来的一套,在后辈人身上变做遗传,使他们成为埋头苦干的人,成为工业家,实业家和精明的商人;擅长管理家务和财产,只知道凭情理办事而不知道其他。凡是祖先为生活所迫而锻炼出来的本领,他们生来就具备了,似乎不用费什么力气。
米拉最后说:“直到今天,这个特征在荷兰人身上依然存在。”
“米拉,你这一段说得非常好,我深受启发。”
穆尔便说他们继续赶路,到鹿特丹他们吃午饭,在那里请米拉继续讲荷兰的历史。他也第一次听妻子讲荷兰的事,感到非常好奇。他启动车上了高速路,往鹿特丹方向开去。
梁晓秀在中学学地理课时知道鹿特丹是一个世界性的大港口,她此刻很想一睹鹿特丹的风采。从车窗往外看,高速路两旁的路面明显低于法国,梁晓秀翻开地图看,看到了四个字:低地国家。
她问米拉荷兰是否因为地势低而被称为低地国家。米拉说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荷兰才被称为低地国家。
不到一个小时,穆尔就把车开到了鹿特丹。车过了鹿特丹大桥,他转了一个弯,驶入市区,几分钟后把车停在一家荷兰餐馆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