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京的途中,永乐皇帝就已从张辅禀奏中,得知到交趾的初步统计。
交趾有多大?从东至西相距一千七百六十里;从南到北相距二千八百里。
交趾汉人有三百零一十二万,少数民族有二百零八万七千百五百;得粮一千三百六十万石;得象、马、牛共二十三万五千九百余只;得船八千六百七十七艘;得军器二百五十三万九千八百五十二件”……
至于那些缴获的金银之物,皇上则是大笔一挥。一半用于抚慰战死的军士;一半赏赐于有功战士。皇上还强调金银之物,不得让吏部、户部登记在册。
当然,这不妨碍正常的封赏,这只是永乐皇帝一贯而为。
为什么皇上不准将金银登记在册?皇上略显无奈地道:“再将金银之物登记在册,日后那些不知道的,还以为朕是那种贪图土地、钱粮之主,才去征讨黎贼。朕征讨黎贼,实在是不得已”。
张辅与王彦对皇上此言,深以为然。既然黎氏父子当时侵扰边境、杀大明子民、最后甚至发展到斩杀帝国使臣大理寺卿薛岩。黎氏父子今日承受帝国的复仇,就纯粹是咎由自取。
张辅认为即便边境有争议……即便薛岩带着陈添平回交趾,是另有目的。但公平地说无论古今中外,一国君王杀另一国大使,都是在赤裸裸的宣战。
至于皇上是不是想一统华夏?继而威慑西洋诸国?
由于张辅在想为什么清朝,怎么反而就不懂这最基本的外交准则,所以此刻他没顾得上去想,皇上本身的雄心壮志;而王彦则干脆直接自动忽略;就连永乐皇帝自个,此刻也忘了自己的雄心大志,在愤怒中而不能自拔。
随后皇上又说到了西都之事,回过神来的张辅正准备开口说话之时,见到皇上黑着脸地道:“在黎贼父子听说多邦城陷后,不但得以焚烧西都宫室、仓库;而且还成功逃入南海这两件事上,李斌、陈旭都存在着延误战机之过”。
见皇上并非是询问,而是在下结论。张辅与王彦飞快相视一下,衷心地齐道:“皇上圣明”。
永乐六年七月初七,永乐皇帝在京师奉天殿,大犒南征将士。
张辅晋升为英国公;沐晟晋升为黔国公;至于丰城侯李彬与云阳伯陈旭,除了没进爵之外,物质上的所有实惠一样都没落下……
值得一提的是,擒获黎氏父子的军士们,他们最低也被皇上封为千户。而出力最多的王柴胡,则从大头兵一跃成为可以世袭的从三品的指挥使。
当时完全被懵住而显一脸茫然的王柴胡,之后却成为明军普通士兵心中的榜样。因为王柴胡对于大头兵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于是,多数明军都渴望自己能在下一次战役中,也得以鲤鱼跃龙门。
高士文被皇上晋封为世袭的建平伯,让张辅心中百感交集。张辅一直清楚士文,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奋斗,而给予他的子孙后代一个好的出身。虽然士文此刻得以如愿,但奈何已身死沙场……
之后又再想到马革裹尸还,是武将的一种荣誉。张辅才在心中暗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当天晚上。陛下在诺大的中军都督府校场,下令开席后,一首由顶级乐工奏响、由有文艺细胞的沙场老兵演绎的《秦王破阵乐》的武舞并随之上演。
急促而又似在敲打于人心的战鼓擂起后,四千骑兵并引队入场……
这首由昔日唐太宗李世民亲制、今日的明太宗朱棣改编的《破阵舞图》的现场演绎,让观者无不感到其气势雄浑,继而被感染得热血沸腾起来。
就连张辅肩上的海东青也因为这声势震天的声乐,而不停地兴奋叫唤起来。
武曲旋律进入婉转之际,一万两千名军士则停下了军阵切换。
只见他们中气十足地吟唱道:“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看到皇上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知道为何,张辅居然在此刻想着:皇上与唐太宗的相似之处又多了一点。唐太宗、明太宗不都是在中年,失去他们一直相濡以沫、共患艰难的妻子吗?
这时,张辅又鬼使神差地看向身材明显发福,致使走路也得有人搀扶的太子朱高炽;得见太子正用双手紧握酒杯,来压抑心中的兴奋后,张辅又看向一直就兴奋不已的汉王朱高煦。
当心中有些感叹的张辅,看向一直不动神色的赵王朱高燧时,张辅得见朱高燧有向自己点头示意。微微回礼后,张辅又看向了神情有些激动的蹇义。
蹇义最近很忙,他不仅是吏部尚书,还身兼太子詹事(辅佐太子的第一官员),甚至连交趾各种统计,都是由蹇义来最后核定。
不过在核定交趾统计时,张辅至少听到蹇义说了三次“自己不忙”。当时张辅没听懂蹇义此话的意思,还以为蹇义是在表示自己能举重若轻。
后来得知姚和尚在领衔监修《明太祖实录》,户部尚书夏元吉都有份去监修,而更加位高权重的蹇义却无份参与时,张辅才明白蹇义那“自己不忙”的真实含义。
监修国史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自己将是上了青史的当朝宰辅。更何况蹇义,现在还一直处理着宰相该干的繁琐政务。所以,张辅一点也不觉得蹇义希望自己能与皇上、姚和尚去说,有什么不妥。人应该去争取自己的权益。
就好比一个人脏活累活都干了,但多数人却以为这脏活累活是他人干的一样。
现存于世之人终归死去,但看国史之人却会绵绵不绝;而监修国史,自唐太宗以来就是宰相的份内事。这道理,蹇义自然明白。所以哪怕再累,他也想咬牙去监修国史。身后名嘛,到了这份上,谁不想要?
张辅也确实将蹇义的愿望,向皇上提过。不过皇上说已将监修国史之事,全权交给了姚和尚。若是和尚上表推荐蹇义参与,他会答允。
但张辅随后却在今日庆功宴没来的姚和尚那里,碰了个软钉子。
这事被蹇义得知后,张辅发现蹇义除了对自己更加友善以外,蹇义还是像之前那样任劳任怨。反倒是张辅有些觉得自己折了面子,以至于好几天他都是郁郁不欢。
事后还是朱玉馨跟张辅说,若你是姚广孝,你能接受正干你的事之人来监修国史吗?
张辅想了想,就得以释然了。任何事都是双向的,既然自己之前没想明白,今日折了面子也是活该。
由于发现张辅在庆功宴一直有在走神,而所有了解他的人,都以为张辅又陷入“这仗、那仗怎么打,会更好”后,就导致了敬张辅的酒之人并不太多。
所以直到庆功宴结束,张辅也只是微醉。
恭送陛下与太子回宫后,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并招呼着诸大臣去花船继续去饮酒作乐。(当时逛青楼是一件风雅之事,甚至还衍生出青楼文化这词)
没有得到妻子的弟弟们这邀请,让张辅心中多少有些失落。但想到今天是七月七日,是“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的相会之期,张辅就意气风发地对他的亲兵道:“打道回府”。
能让人在男女之情,得以新鲜愉悦的方式,无非两种。其一、是与不同的人去体会相同的事情;其二、是与相同的人去体会不同的事情。区别在于前者费钱,后者费心。
骑行于夜幕下的金陵街道,感受着徐徐凉风之时,有些疑心现在是不是已是第二天凌晨时,张辅听到不远处传来打更的吆喝:“亥时二更(21点-23点),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听到更夫的吆喝,张辅连忙夹了一下马肚,加快速度地向家中而去。
交趾有多大?从东至西相距一千七百六十里;从南到北相距二千八百里。
交趾汉人有三百零一十二万,少数民族有二百零八万七千百五百;得粮一千三百六十万石;得象、马、牛共二十三万五千九百余只;得船八千六百七十七艘;得军器二百五十三万九千八百五十二件”……
至于那些缴获的金银之物,皇上则是大笔一挥。一半用于抚慰战死的军士;一半赏赐于有功战士。皇上还强调金银之物,不得让吏部、户部登记在册。
当然,这不妨碍正常的封赏,这只是永乐皇帝一贯而为。
为什么皇上不准将金银登记在册?皇上略显无奈地道:“再将金银之物登记在册,日后那些不知道的,还以为朕是那种贪图土地、钱粮之主,才去征讨黎贼。朕征讨黎贼,实在是不得已”。
张辅与王彦对皇上此言,深以为然。既然黎氏父子当时侵扰边境、杀大明子民、最后甚至发展到斩杀帝国使臣大理寺卿薛岩。黎氏父子今日承受帝国的复仇,就纯粹是咎由自取。
张辅认为即便边境有争议……即便薛岩带着陈添平回交趾,是另有目的。但公平地说无论古今中外,一国君王杀另一国大使,都是在赤裸裸的宣战。
至于皇上是不是想一统华夏?继而威慑西洋诸国?
由于张辅在想为什么清朝,怎么反而就不懂这最基本的外交准则,所以此刻他没顾得上去想,皇上本身的雄心壮志;而王彦则干脆直接自动忽略;就连永乐皇帝自个,此刻也忘了自己的雄心大志,在愤怒中而不能自拔。
随后皇上又说到了西都之事,回过神来的张辅正准备开口说话之时,见到皇上黑着脸地道:“在黎贼父子听说多邦城陷后,不但得以焚烧西都宫室、仓库;而且还成功逃入南海这两件事上,李斌、陈旭都存在着延误战机之过”。
见皇上并非是询问,而是在下结论。张辅与王彦飞快相视一下,衷心地齐道:“皇上圣明”。
永乐六年七月初七,永乐皇帝在京师奉天殿,大犒南征将士。
张辅晋升为英国公;沐晟晋升为黔国公;至于丰城侯李彬与云阳伯陈旭,除了没进爵之外,物质上的所有实惠一样都没落下……
值得一提的是,擒获黎氏父子的军士们,他们最低也被皇上封为千户。而出力最多的王柴胡,则从大头兵一跃成为可以世袭的从三品的指挥使。
当时完全被懵住而显一脸茫然的王柴胡,之后却成为明军普通士兵心中的榜样。因为王柴胡对于大头兵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于是,多数明军都渴望自己能在下一次战役中,也得以鲤鱼跃龙门。
高士文被皇上晋封为世袭的建平伯,让张辅心中百感交集。张辅一直清楚士文,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奋斗,而给予他的子孙后代一个好的出身。虽然士文此刻得以如愿,但奈何已身死沙场……
之后又再想到马革裹尸还,是武将的一种荣誉。张辅才在心中暗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当天晚上。陛下在诺大的中军都督府校场,下令开席后,一首由顶级乐工奏响、由有文艺细胞的沙场老兵演绎的《秦王破阵乐》的武舞并随之上演。
急促而又似在敲打于人心的战鼓擂起后,四千骑兵并引队入场……
这首由昔日唐太宗李世民亲制、今日的明太宗朱棣改编的《破阵舞图》的现场演绎,让观者无不感到其气势雄浑,继而被感染得热血沸腾起来。
就连张辅肩上的海东青也因为这声势震天的声乐,而不停地兴奋叫唤起来。
武曲旋律进入婉转之际,一万两千名军士则停下了军阵切换。
只见他们中气十足地吟唱道:“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看到皇上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知道为何,张辅居然在此刻想着:皇上与唐太宗的相似之处又多了一点。唐太宗、明太宗不都是在中年,失去他们一直相濡以沫、共患艰难的妻子吗?
这时,张辅又鬼使神差地看向身材明显发福,致使走路也得有人搀扶的太子朱高炽;得见太子正用双手紧握酒杯,来压抑心中的兴奋后,张辅又看向一直就兴奋不已的汉王朱高煦。
当心中有些感叹的张辅,看向一直不动神色的赵王朱高燧时,张辅得见朱高燧有向自己点头示意。微微回礼后,张辅又看向了神情有些激动的蹇义。
蹇义最近很忙,他不仅是吏部尚书,还身兼太子詹事(辅佐太子的第一官员),甚至连交趾各种统计,都是由蹇义来最后核定。
不过在核定交趾统计时,张辅至少听到蹇义说了三次“自己不忙”。当时张辅没听懂蹇义此话的意思,还以为蹇义是在表示自己能举重若轻。
后来得知姚和尚在领衔监修《明太祖实录》,户部尚书夏元吉都有份去监修,而更加位高权重的蹇义却无份参与时,张辅才明白蹇义那“自己不忙”的真实含义。
监修国史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自己将是上了青史的当朝宰辅。更何况蹇义,现在还一直处理着宰相该干的繁琐政务。所以,张辅一点也不觉得蹇义希望自己能与皇上、姚和尚去说,有什么不妥。人应该去争取自己的权益。
就好比一个人脏活累活都干了,但多数人却以为这脏活累活是他人干的一样。
现存于世之人终归死去,但看国史之人却会绵绵不绝;而监修国史,自唐太宗以来就是宰相的份内事。这道理,蹇义自然明白。所以哪怕再累,他也想咬牙去监修国史。身后名嘛,到了这份上,谁不想要?
张辅也确实将蹇义的愿望,向皇上提过。不过皇上说已将监修国史之事,全权交给了姚和尚。若是和尚上表推荐蹇义参与,他会答允。
但张辅随后却在今日庆功宴没来的姚和尚那里,碰了个软钉子。
这事被蹇义得知后,张辅发现蹇义除了对自己更加友善以外,蹇义还是像之前那样任劳任怨。反倒是张辅有些觉得自己折了面子,以至于好几天他都是郁郁不欢。
事后还是朱玉馨跟张辅说,若你是姚广孝,你能接受正干你的事之人来监修国史吗?
张辅想了想,就得以释然了。任何事都是双向的,既然自己之前没想明白,今日折了面子也是活该。
由于发现张辅在庆功宴一直有在走神,而所有了解他的人,都以为张辅又陷入“这仗、那仗怎么打,会更好”后,就导致了敬张辅的酒之人并不太多。
所以直到庆功宴结束,张辅也只是微醉。
恭送陛下与太子回宫后,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并招呼着诸大臣去花船继续去饮酒作乐。(当时逛青楼是一件风雅之事,甚至还衍生出青楼文化这词)
没有得到妻子的弟弟们这邀请,让张辅心中多少有些失落。但想到今天是七月七日,是“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的相会之期,张辅就意气风发地对他的亲兵道:“打道回府”。
能让人在男女之情,得以新鲜愉悦的方式,无非两种。其一、是与不同的人去体会相同的事情;其二、是与相同的人去体会不同的事情。区别在于前者费钱,后者费心。
骑行于夜幕下的金陵街道,感受着徐徐凉风之时,有些疑心现在是不是已是第二天凌晨时,张辅听到不远处传来打更的吆喝:“亥时二更(21点-23点),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听到更夫的吆喝,张辅连忙夹了一下马肚,加快速度地向家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