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紫禁城御书房内建文帝召集了曹国公李景隆、长兴侯耿炳文、中军都督兼暗探指挥使宋忠、齐泰、黄子澄、户部侍郎卓敬、方孝孺商谈大事。
踌躇满志的建文帝问道:“朕虽已登基,但叔父们兵权在握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众卿对此可有良策”?
“削藩”这个念头在每个人心中升起之时,太常寺卿(负责祭祀及唱歌跳舞的最高长官)黄子澄抢先谏言道:“陛下为皇太孙时,臣就说过汉朝削藩之事。而此时便是国朝削藩的时机”。
见兵部尚书齐泰、卓敬、宋忠、李景隆、耿炳文、方孝孺先后附议,建文帝满意地再次问道:“如何削”?
齐泰深知建文帝平日最为忌惮燕王,自己也觉得燕王威胁最大,并言为心声地道:“既然燕王称病,那就先从燕王开始”。
听到齐泰所谏,建文帝急忙问道:“那如何削燕王兵权”?
户部侍郎卓敬见有些冷场,并道:“不若将燕王的封地改为南昌”?
耿炳文发觉建文帝正欲点头,只得出列道:“西北来报西察合台汗国正在攻打德里苏丹国。此时削藩若是造成内乱,西察合台汗国趁势调头来攻,再加上北元在北虎视眈眈,将如何处之”?
宋忠见建文帝看着他,沉声地回道:“西察合台汗国与我大明接壤,其君帖木儿更是立志恢复昔日蒙古帝国,若是大明战乱,不能排除帖木儿可汗将进犯大明这可能”。
曹国公连忙附议地道:“宋都督所言极是。而且燕王性子向来刚毅且视权如命,若是动他权柄,他绝不是那种会坐以待毙之人”。
建文帝思索了会,向耿炳文问道:“朝廷是否有同时与燕军、西察合台汗国、北元三面作战的能力”?
耿炳文实话实说地道:“别说三面作战,就是一面作战都没有绝对把握言胜”。
方孝孺晒笑地道:“朝廷可调动百万大军,可分兵三路,王师也定会势如破竹。长兴侯何以涨他人威风,灭自家志气”?
建文帝见耿炳文丝毫不理会方孝孺,只得自己亲自向耿炳文问道:“朝廷不是有百万大军吗”?
耿炳文心中略微核对了一会,道:“先帝在世曾令五军都督府与燕王统计全国士兵人数,共一百二十万。后来在山西练兵十万,一共一百三十万。减去亲王们的三卫、北平行都司各卫与山西十万新兵,朝廷可调动的兵不超过八十万”。
嘘了一口气,耿炳文又上奏地道:“而这忽略的五十万大军才是明军中,真正的精锐所在”。
宋忠见建文帝有些迷惑,虽早感到自己可能趟了浑水,但他深知自己现在已无法下船,只能咬紧牙关继续。
心中有些无奈的宋忠解释:“先帝后期的战事多数都是由亲王为帅,军中精锐自然也就被亲王们选入自己的三卫中。北平行都司之前更是由先帝与燕王两人管理,其中下层将官皆由燕王一手提拔”.
朱允炆心中生出恼火,对一直闭口不言的曹国公李景隆问道:“你怎么看”?
李景隆之前练过兵,再加上其军人世家的身份,他稍微一想,道:“即便能调换北平行都司的高级将官,但只要燕王振臂一呼,其中下层将官就会重新归于燕王麾下”.
方孝孺正色地道:“国公此言差矣,皇上乃天下之主,圣旨一下必定四方归降”。
耿炳文面带不屑地道:“照博士这么说,那还要我们这些军士干吗?反正圣旨一下,就能四方归降”。
这些天在兵部忙活,对军制有了实际了解的齐泰忍不住道:“博士,实际上的战事与书中的战事是两回事,士兵是一个人又一个人,并非是那种没有思想的死物”。
听到齐泰如是说,黄子澄与卓敬以及方孝孺三人迅速对视了下,然后皆默然不语起来。
见商量不出什么结果,建文帝只得说下次再议。听到这话,见建文帝离去,李景隆与耿炳文迅速对视了下皆感到有些不妙,而身边的宋忠则独自微微发出叹息声。
由于司礼监已被朱允炆敕令靠边站,所以在这天御花园,建文帝身边只有一名普通的宦官。这让齐泰、黄子澄以及方孝孺很是欣慰。是出自宦官不得干政的理念?还是歧视太监是残疾人,而不配与他们为伍?或者是觉得如此,他们就更得皇上信任?原因在他们的心中。
朱允炆对正陶醉于御花园中鸟语花香的黄子澄道:“先生可还记得昔日之论”?黄子澄有些迷糊地道:“何事”?朱允炆耐着性子地道:“那日东角门议削藩之事”。黄子澄回过神,道:“臣还以为其他事,原来皇上说的是削藩之事,此事臣焉能不记得”。
黄子澄看了一眼已冰释前嫌的齐泰,道:“今日诸王年长,手握重兵,如是长此下去确实有祸起萧墙的可能”。
歇了一口气,黄子澄又道:“臣与齐泰尚书商议过,燕王性情豁达果断,臣常常观其举动,沉静深远,难以猜透其心中所想。若是先从燕王下手,一旦失手,战乱并起。”
黄子澄接着道:“宜从周王这人下手。周王这人喜怒形于色,容易琢磨。治罪于周王,做为其母兄,燕王必来救,救则可以连坐。即便燕王不救,除掉周王,对燕王来说也是一个打击。之后燕王独处一隅,危如累卵,谁还会去理他”?
最后黄子澄得意地道:“即便燕王再有滔天之智,之后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听到这个,建文帝大喜地道:“黄先生真是朕的诸葛孔明”。
但随即建文帝又想到西察合台汗国与北元,他皱着眉头地道:“西察合台汗国与北元之事,何解”?
齐泰之前与耿炳文商量过这事,道:“长兴侯耿炳文与臣皆认为西北总兵宋晟有抵御西察合台汗国之能;至于北元,燕王一日在北,他就必定不会掉以轻心。”
齐泰有些脸红地补充道“若是北元破城,燕王将是千秋罪人,他是不敢担这罪名的”。
建文帝听懂了他这位兵部尚书的话。但燕王的存在一直使他如鲠在喉,若是此时不动手,何时才会这种良机?想到这,朱允炆心中虽有挣扎,但还是很快地做了决断。
也是想睡就有枕头,就在黄子澄苦思以何罪治周王时,周王的嫡二子汝南王朱有爋居然向建文帝举报其父图谋不轨。
建文帝遂令曹国公李景隆以守边的名义,率军去拿周王。李景隆兵至开封时,忽然改道将周王府围得个水泄不通,将周王与除了汝南王朱有爋以外的儿子全部押送回京。
建文帝将其全部贬到云南去受教化后,倒也没忘了检举揭发有功的朱有爋,将他梦寐以求的周王王位封给于他。
朱有爋揭发周王,让黄子澄有些失望。很明显儿子揭发父亲,任谁都会觉得周王有罪。这有些偏离黄子澄的计划,因为这样的话,燕王不去救其弟,不会让人觉得燕王并非天性凉薄之人。毕竟这事坐实了。
建文帝见燕王并没有异动,在次年四月又削了齐王、代王两位亲王。将齐王软禁于应天,将代王软禁于其封地大同后,建文帝将下一个目标放在湘王朱柏身上。虽然建文帝知道这位叔叔是一个相当傲气之人……
于其他兄弟不同的是朱柏此时因太祖驾崩,而建文帝不准其奔丧,心中已是充满了悲愤。
湘王朱柏属于那种天赋极高之人,在文的方面他不但在诗文上很有造诣,而且其书法颇得晋人精髓;在武的一方面,其膂力过人,十八般武器样样皆会,马术也能用奋捷如飞来形容。带兵作战更是勇智兼得,常能攻敌于不备。
这样的儿子,朱元璋自是极为喜爱,甚至还独一份将他召之进京来犒劳。再加上湘王朱柏还属于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之人。如此这般,又怎能不让朱柏傲上加傲?
得知拿他之人已到荆州,朱柏并将柴火摆满于院中。待拿他之兵围住王府时,一身傲骨的朱柏命令护卫将火点燃,就悲愤地道:“嗟乎!史书中那些正直的臣子遇到昏君,被诬陷而即将下狱之刻,多是以自焚而明志。”
陷入激昂状态的朱柏接着道:“我乃帝子,南面称孤之人!居然无法在父亲病危之际,前去探望;在父亲大葬期间,也没法去奔丧。我实在是愧为人子,又有何面目去见于世人”。
当心中被羞辱感充斥时,朱柏咆哮地道:“今日还想再以罪犯之名来辱我,我岂是那种为了苟活而去卑躬屈膝之辈”?
伏地痛哭一番后,朱柏毅然地向火中走去。
向来爱他敬他的湘王妃见丈夫如此决然赴死,并没有上前阻止,反而微笑地紧随着丈夫向烈火中走去。
此时的荆州,艳阳高照,暖风熏人。
建文帝得知湘王自焚,大怒地将湘王朱柏的谥号定为“戾”。
踌躇满志的建文帝问道:“朕虽已登基,但叔父们兵权在握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众卿对此可有良策”?
“削藩”这个念头在每个人心中升起之时,太常寺卿(负责祭祀及唱歌跳舞的最高长官)黄子澄抢先谏言道:“陛下为皇太孙时,臣就说过汉朝削藩之事。而此时便是国朝削藩的时机”。
见兵部尚书齐泰、卓敬、宋忠、李景隆、耿炳文、方孝孺先后附议,建文帝满意地再次问道:“如何削”?
齐泰深知建文帝平日最为忌惮燕王,自己也觉得燕王威胁最大,并言为心声地道:“既然燕王称病,那就先从燕王开始”。
听到齐泰所谏,建文帝急忙问道:“那如何削燕王兵权”?
户部侍郎卓敬见有些冷场,并道:“不若将燕王的封地改为南昌”?
耿炳文发觉建文帝正欲点头,只得出列道:“西北来报西察合台汗国正在攻打德里苏丹国。此时削藩若是造成内乱,西察合台汗国趁势调头来攻,再加上北元在北虎视眈眈,将如何处之”?
宋忠见建文帝看着他,沉声地回道:“西察合台汗国与我大明接壤,其君帖木儿更是立志恢复昔日蒙古帝国,若是大明战乱,不能排除帖木儿可汗将进犯大明这可能”。
曹国公连忙附议地道:“宋都督所言极是。而且燕王性子向来刚毅且视权如命,若是动他权柄,他绝不是那种会坐以待毙之人”。
建文帝思索了会,向耿炳文问道:“朝廷是否有同时与燕军、西察合台汗国、北元三面作战的能力”?
耿炳文实话实说地道:“别说三面作战,就是一面作战都没有绝对把握言胜”。
方孝孺晒笑地道:“朝廷可调动百万大军,可分兵三路,王师也定会势如破竹。长兴侯何以涨他人威风,灭自家志气”?
建文帝见耿炳文丝毫不理会方孝孺,只得自己亲自向耿炳文问道:“朝廷不是有百万大军吗”?
耿炳文心中略微核对了一会,道:“先帝在世曾令五军都督府与燕王统计全国士兵人数,共一百二十万。后来在山西练兵十万,一共一百三十万。减去亲王们的三卫、北平行都司各卫与山西十万新兵,朝廷可调动的兵不超过八十万”。
嘘了一口气,耿炳文又上奏地道:“而这忽略的五十万大军才是明军中,真正的精锐所在”。
宋忠见建文帝有些迷惑,虽早感到自己可能趟了浑水,但他深知自己现在已无法下船,只能咬紧牙关继续。
心中有些无奈的宋忠解释:“先帝后期的战事多数都是由亲王为帅,军中精锐自然也就被亲王们选入自己的三卫中。北平行都司之前更是由先帝与燕王两人管理,其中下层将官皆由燕王一手提拔”.
朱允炆心中生出恼火,对一直闭口不言的曹国公李景隆问道:“你怎么看”?
李景隆之前练过兵,再加上其军人世家的身份,他稍微一想,道:“即便能调换北平行都司的高级将官,但只要燕王振臂一呼,其中下层将官就会重新归于燕王麾下”.
方孝孺正色地道:“国公此言差矣,皇上乃天下之主,圣旨一下必定四方归降”。
耿炳文面带不屑地道:“照博士这么说,那还要我们这些军士干吗?反正圣旨一下,就能四方归降”。
这些天在兵部忙活,对军制有了实际了解的齐泰忍不住道:“博士,实际上的战事与书中的战事是两回事,士兵是一个人又一个人,并非是那种没有思想的死物”。
听到齐泰如是说,黄子澄与卓敬以及方孝孺三人迅速对视了下,然后皆默然不语起来。
见商量不出什么结果,建文帝只得说下次再议。听到这话,见建文帝离去,李景隆与耿炳文迅速对视了下皆感到有些不妙,而身边的宋忠则独自微微发出叹息声。
由于司礼监已被朱允炆敕令靠边站,所以在这天御花园,建文帝身边只有一名普通的宦官。这让齐泰、黄子澄以及方孝孺很是欣慰。是出自宦官不得干政的理念?还是歧视太监是残疾人,而不配与他们为伍?或者是觉得如此,他们就更得皇上信任?原因在他们的心中。
朱允炆对正陶醉于御花园中鸟语花香的黄子澄道:“先生可还记得昔日之论”?黄子澄有些迷糊地道:“何事”?朱允炆耐着性子地道:“那日东角门议削藩之事”。黄子澄回过神,道:“臣还以为其他事,原来皇上说的是削藩之事,此事臣焉能不记得”。
黄子澄看了一眼已冰释前嫌的齐泰,道:“今日诸王年长,手握重兵,如是长此下去确实有祸起萧墙的可能”。
歇了一口气,黄子澄又道:“臣与齐泰尚书商议过,燕王性情豁达果断,臣常常观其举动,沉静深远,难以猜透其心中所想。若是先从燕王下手,一旦失手,战乱并起。”
黄子澄接着道:“宜从周王这人下手。周王这人喜怒形于色,容易琢磨。治罪于周王,做为其母兄,燕王必来救,救则可以连坐。即便燕王不救,除掉周王,对燕王来说也是一个打击。之后燕王独处一隅,危如累卵,谁还会去理他”?
最后黄子澄得意地道:“即便燕王再有滔天之智,之后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听到这个,建文帝大喜地道:“黄先生真是朕的诸葛孔明”。
但随即建文帝又想到西察合台汗国与北元,他皱着眉头地道:“西察合台汗国与北元之事,何解”?
齐泰之前与耿炳文商量过这事,道:“长兴侯耿炳文与臣皆认为西北总兵宋晟有抵御西察合台汗国之能;至于北元,燕王一日在北,他就必定不会掉以轻心。”
齐泰有些脸红地补充道“若是北元破城,燕王将是千秋罪人,他是不敢担这罪名的”。
建文帝听懂了他这位兵部尚书的话。但燕王的存在一直使他如鲠在喉,若是此时不动手,何时才会这种良机?想到这,朱允炆心中虽有挣扎,但还是很快地做了决断。
也是想睡就有枕头,就在黄子澄苦思以何罪治周王时,周王的嫡二子汝南王朱有爋居然向建文帝举报其父图谋不轨。
建文帝遂令曹国公李景隆以守边的名义,率军去拿周王。李景隆兵至开封时,忽然改道将周王府围得个水泄不通,将周王与除了汝南王朱有爋以外的儿子全部押送回京。
建文帝将其全部贬到云南去受教化后,倒也没忘了检举揭发有功的朱有爋,将他梦寐以求的周王王位封给于他。
朱有爋揭发周王,让黄子澄有些失望。很明显儿子揭发父亲,任谁都会觉得周王有罪。这有些偏离黄子澄的计划,因为这样的话,燕王不去救其弟,不会让人觉得燕王并非天性凉薄之人。毕竟这事坐实了。
建文帝见燕王并没有异动,在次年四月又削了齐王、代王两位亲王。将齐王软禁于应天,将代王软禁于其封地大同后,建文帝将下一个目标放在湘王朱柏身上。虽然建文帝知道这位叔叔是一个相当傲气之人……
于其他兄弟不同的是朱柏此时因太祖驾崩,而建文帝不准其奔丧,心中已是充满了悲愤。
湘王朱柏属于那种天赋极高之人,在文的方面他不但在诗文上很有造诣,而且其书法颇得晋人精髓;在武的一方面,其膂力过人,十八般武器样样皆会,马术也能用奋捷如飞来形容。带兵作战更是勇智兼得,常能攻敌于不备。
这样的儿子,朱元璋自是极为喜爱,甚至还独一份将他召之进京来犒劳。再加上湘王朱柏还属于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之人。如此这般,又怎能不让朱柏傲上加傲?
得知拿他之人已到荆州,朱柏并将柴火摆满于院中。待拿他之兵围住王府时,一身傲骨的朱柏命令护卫将火点燃,就悲愤地道:“嗟乎!史书中那些正直的臣子遇到昏君,被诬陷而即将下狱之刻,多是以自焚而明志。”
陷入激昂状态的朱柏接着道:“我乃帝子,南面称孤之人!居然无法在父亲病危之际,前去探望;在父亲大葬期间,也没法去奔丧。我实在是愧为人子,又有何面目去见于世人”。
当心中被羞辱感充斥时,朱柏咆哮地道:“今日还想再以罪犯之名来辱我,我岂是那种为了苟活而去卑躬屈膝之辈”?
伏地痛哭一番后,朱柏毅然地向火中走去。
向来爱他敬他的湘王妃见丈夫如此决然赴死,并没有上前阻止,反而微笑地紧随着丈夫向烈火中走去。
此时的荆州,艳阳高照,暖风熏人。
建文帝得知湘王自焚,大怒地将湘王朱柏的谥号定为“戾”。